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生物教案
学科:生物 班级:八(1—20) 日期:9月2日 教者:杨艳
课题:第一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课时数:2 类型:新授
教学目标:1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说知道三种明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3、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
4、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5、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6、通过VCD的演示与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7、理解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4、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5、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6、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探索血液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和血压
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说起血液大家都非常熟悉,而且我们知道医生诊断某些疾病时往往要验血,人体失血过多时会危及生命,可见血液对我们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血液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输血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是不是只要给需要的人输血就一定救他的命呢?,另外有些疾病如乙肝、爱滋病,它们可通过血液传播。可见血液与人体关系非常密切。(板书:第一节血液)
二新课讲授
1、血液的组成
(1)提问:有关血液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血液有什么用的?(学生:血液是红色的粘稠液体,闻起来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血液起运输作用。)
(2)探索血液的组成:
A、血液由液体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构成,把血液加抗凝剂会看到分层现象,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血细胞。(宏观观察血液的组成 )
实验 一:观察血液的组成
步骤、1.在量筒内先加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2.取鸡血液10ml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3.静置观察(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 观察:1、血液是否分层?分几层? 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
记录:结合彩图四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组成比较 位置 颜色 约占血液总量(%)
反馈:学生回答实验现象:试管中原本红色的血液出现了分层现象,上部分为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红色,不透明,约占血液总量的45%,两者之间还有薄薄一层物质,呈白色。
实验二 显微镜下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方法步骤:
1、.用低倍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找到物象
2、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用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晰为止
观察与思考:
1.看到几种类型细胞?(移动装片找)
2.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3.最大的是哪种细胞? 有无细胞核?
4.最小的是哪种?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血涂片里三种血细胞:红细胞:量最多,呈红色,圆饼状,无细胞核; 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
小结: 由观察血液的组成和血涂片得知:血液由淡黄色液体部分叫血浆和三种有细胞结构的部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板书)
2、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
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②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
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生:运输氧气的功能。)
教师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 \t "_blank )指出: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
.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伤口化脓时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 学生回答: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指出: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
(3)血小板的功能
生活现象:当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流出血液,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问题:为什么皮肤出血后回自然止血?(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释放出一种物质——凝集素,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可溶的,纤维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而凝固。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体,即是血清。)
由此,同学们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结论:血小板有止血和促进凝血的作用。)
教师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 \t "_blank )讲述:由于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肤划破流血后不久就会自然止血,但有一种遗传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难破裂,不能释放出促血液凝固的物质——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损伤,无法止血而死亡。
成 分 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 细胞特征 功 能
血 浆(55%) 水 分 91--92% 淡黄色、半透明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蛋白质 7%左右
葡萄糖 0.1%
无机盐 0.9%
血细胞(45%) 红细胞 男500万左右 两面凹的圆饼状,无核,直径7.7微米,含血红蛋白。 运输氧和部分CO2
女420万左右
白细胞 0.5--1万 形态多样,比红细胞大,有核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 10--30万 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核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总结:学生完善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表
血细胞名称 形态结构 正常值 功能
红细胞 男:
女:
白细胞
血小板
3、贫血与发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某有点贫血,贫血到底怎么回事?
指出: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Kcgg / Hdkc / " \t "_blank ),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4、血量与输血
可见血液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人体到底有多少血?碰到意外事故失血过多怎么办?
(1)血量
提问:你们知道自己体内有多少血?
一个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板书)那么,请计算一下,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他的血为多少?平均为多少?(学生计算后并回答:4.2~4.8千克,平均为4.5千克)。(教师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 \t "_blank )举起3个1.5升可乐瓶里装的3瓶的红墨水说:就是这么多的血。)
人体内的血量只有维持相对的稳定,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的生理活动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Kcgg / Hdkc / " \t "_blank )。如果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30%,就会有生命危险。( 让学生计算一下体内血量的30%是多少毫升的血?)
经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让学生计算大约是多少毫升?400毫升),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还能在一定的时期内相继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一般丧失的水分、无机盐在2小时内可恢复正常,血浆蛋白浓度一天左右恢复正常,红细胞则在一个月内恢复正常。因此,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问:你们知道我国的义务献血每次是多少毫升?(200毫升)
人一次就献200毫升血,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损害,但对那些病危躺在医院急需输血抢救的人来说,却是救人一命。因此,每一个健康的公民都应积极参加义务献血。(献血的条件:献血者须是无传染病史、无慢性病的健康的成年人。)
但同学们目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提倡义务献血,当你们到了18岁后,对于每一次献血应该踊跃报名参加。
(2)、输血(板书)
一个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使病人补充血量。 但输血前一定要检查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
输血时,如果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给受血者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因此,输血的原则是:应该输同型血。(板书)L
血液除了ABO血型以外,还有其他血型系统。所以,安全的方法是输血前应该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即受血者的血与供血者的血液相实验,是否出现凝血现象。
1、 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1) 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心室→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2)讲述:人的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下面我们通过录像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2.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
(1) 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 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继续观察——肺循环
(3) 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4) 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利用挂图总结并板书人的血液循环途径(见板书设计)
3、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共同分析)
(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
(2)教师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 \t "_blank )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Kcgg / Hdkc / " \t "_blank )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
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将详细介绍)细胞生命活动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Kcgg / Hdkc / " \t "_blank )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
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
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 静脉血。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
(3) 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4、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1)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气,肺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这二者的壁都很薄,气体很容易透过,遵循物质(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氧气进入血液后又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又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
因此,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 动脉血变化部位: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
(2)用红蓝箭头标出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判断: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 )(学生:不对,因为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而肺动脉里流的却是静脉血。)
教师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 \t "_blank )强调:我们说的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所在的血管来区分。
(3)提问:血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会同时从左、右心室射出,因此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4) 教师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 \t "_blank )提问: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为人体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运走CO2等废物)
5、课后探究:体循环和肺循环哪个路线长?
资料: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联系我们上一节课观察心脏的结构,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个厚,有什么意义?(回答:左心室壁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功能相适应。这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高度适应。)
四、板书设计:
血液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的循环
五.教学后记: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 关注个体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能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第 1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