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第16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设计第2课时
课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单元
5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6年级
学习
目标
1.目标知识与能力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运用三个典型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作者写作时的行文思路,深刻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能依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欣赏水平。在探究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与感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运用三个典型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作者写作时的行文思路,深刻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依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
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运用三个典型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作者写作时的行文思路,深刻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依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们来做游戏“找朋友”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司空见惯: 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或问题的实质。
百思不得其解: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打破砂锅问到底: 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见微知著: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锲而不舍: 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2、回顾一下课文,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为了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例,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出示课题。
思考、讨论问题。
通过叙述直接导入,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二、精读感悟
(一)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A.想一想,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发现真理来写出这三件事?B.这三件事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1)想一想,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发现真理来写出这三件事?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出真理
谢皮罗
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为什么逆时针旋转
漩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魏格纳
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和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吻合。
蚯蚓为什么这样分布?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阿瑟林斯基
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最容易做梦。
(2)这三件事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找到真理。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学习1自然段
?1.全班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的?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学习2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A .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B .为什么谢皮罗教授能从洗澡水的现象中发现真理呢?从书上找找关键的词句说一说。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1)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为什么呢?
真理: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2)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为什么谢皮罗教授能从洗澡水的现象中发现真理呢?从书上找找关键的词句说一说。
敏锐地注意 紧紧抓住问号不放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小组交流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A.“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句俗语有什么作用? B.“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出示:课件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1)“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句俗语有什么作用?
“打破砂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
(2)“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四)学习第6自然段
1.探索交流: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什么?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出示:课件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只要……就……”的句式说明什么?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五)学习第7自然段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理解本段的意思?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出示:课件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第一句说明了真理的获得不能光靠等待,而是要通过反复实验。第二句对发现真理的条件进行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的人。
(六)全班探讨
思考: 1.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说一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2.学完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探讨交流
1.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说一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
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学完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七)归纳写作特色。
用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用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文中,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列举了三个具体事例——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波义耳从盐酸会使紫罗兰花瓣变红的偶然事件中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进行总结,重申观点——科学领域中那种“偶然的机遇”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和“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不仅使文章眉目清晰,而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说理更深刻、透彻。
(八)拓展延伸
阅读课后短文《詹天佑》。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感悟、思考、表达。
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思考并回答问题。
活动探究。
理解、探究。
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
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
通过探讨、合作,理解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堂练习
一、理解句子,判断正误。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A.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 ( ? )
B.说明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但是特别神秘。 ( ? )
C.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只能给那些“有准备”“善于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 ( ? )
二、细读课文深感悟。(选一选)
本文在表达方法上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A.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B.前后照应的写法。C.运用比较的写作方法。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再用三个确凿事例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引用名言重申论点,使人信服。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锲而不舍,才能将偶然的机遇变成切切实实的真理。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例如“有志者事竟成” “玩也能玩出名堂”“勤能补拙 ”等。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洗澡水的漩涡
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蚯蚓的分布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重申全文,总结全文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拼一拼,写一写。
xǐ zǎo jī xiè nì xiànɡ
( ) ( ) ( )
méi gui lǐnɡ yù tàn suǒ
( ) ( ) (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省:①_________ ( ) ②________( )
觉:① ________ ( ) ②________( )
华:①_________ ( ) ②________( )
3.根据意思,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1)虽然很少见,但还是有与它配对的。( )
(2)见到事情的苗头,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
(3)反复思索也无法理解。( )
4.选词填空。
敏捷 敏锐 敏感
(1)这个话题很( ),大家都避开不谈。
(2)( )的洞察力是发现问题的前提。
(3)谢皮罗教授( )地注意到: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着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4)松鼠动作( ),想抓住它真是比登天还难。
(5)波义耳立即( )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
二、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
1.选段出自《 》,作者是___________ ,这是一篇_________文。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3.文章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课文的主要________。课文主要用_______论述了只要善于发问,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找到_________。
4.“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能否颠倒次顺,为什么?
三、课外阅读
储蓄人生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失控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学识的储蓄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在长长的一生中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指带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从整篇文章看,“储蓄人生”具体包括:“储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揣摩第三节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直白简明的语言代替比喻的说法,完成下面的句子。 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第四节加点的词中,“充实”是说知识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新”知识则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并简要说明理由。还可以储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洗澡 机械 逆向 玫瑰 领域 探索
2.省:①xǐnɡ( 反省) ②shěnɡ( 省份)
觉:① jué( 觉悟) ②jiào( 睡觉)
华:① huá( 中华) ②huà( 华佗)
3.(1)无独有偶 (2)见微知著 (3)百思不得其解
4.(1)敏感 (2)敏锐 (3)敏锐 (4)敏捷 (4).敏感
二、课内阅读
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叶永烈 议论文
2. 奥地利医生在儿子睡觉时,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于是他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在做梦的结论。
3. 观点 事实 真理
4. “发现”“发明”“创造”“成就”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生活中也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成就,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精神的人才能做到。
三、课外阅读
1.亲情 友情 学识 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
2.回报(真正的好处) 连友情本身都会失去。
3.不断增加 丰富(日积月累) 要用新知识替代旧知识(知识的学习要跟上知识变化发展的步伐 学习也要与时俱进)
4.例如.待人接物的态度 良好的态度是事业成功、别人接纳、认可的重要保证,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
课件28张PPT。北京的春节人教统编版 六年级司空见惯:
百思不得其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或问题的实质。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复习导入找朋友复习导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回顾一下课文,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精读感悟 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A.想一想,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发现真理来写出这三件事?B.这三件事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精读感悟想一想,人物、发现现象、不断发问、发现真理来写出这三件事?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逆时针旋转 漩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和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吻合。蚯蚓为什么这样分布?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最容易做梦。精读感悟这三件事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找到真理。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精读感悟学习1自然段 全班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的? 精读感悟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的?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读感悟学习2-3自然段? 小组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A .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B .为什么谢皮罗教授能从洗澡水的现象中发现真理呢?从书上找找关键的词句说一说。 精读感悟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为什么呢? 真理: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精读感悟 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为什么谢皮罗教授能从洗澡水的现象中发现真理呢?从书上找找关键的词句说一说。 紧紧抓住问号不放敏锐地注意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精读感悟学习5自然段 全班交流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A.“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句俗语有什么作用? B.“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精读感悟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1)“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句俗语有什么作用?
“打破砂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精读感悟“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精读感悟学习6自然段 探索交流: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什么? 精读感悟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只要……就……”的句式说明什么?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精读感悟学习7自然段 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理解本段的意思?精读感悟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第一句说明了真理的获得不能光靠等待,而是要通过反复实验。
第二句对发现真理的条件进行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的人。
精读感悟 全班探讨
思考: 1.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说一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
2.学完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精读感悟 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说一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
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学完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精读感悟归纳写作特色。 用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说明观点。
用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文中,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列举了三个具体事例——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波义耳从盐酸会使紫罗兰花瓣变红的偶然事件中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进行总结,重申观点——科学领域中那种“偶然的机遇”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和“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不仅使文章眉目清晰,而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说理更深刻、透彻。
拓展延伸阅读课后短文《詹天佑》。课堂检测一、理解句子,判断正误。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A.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 ( ? )
B.说明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但是特别神秘。 ( ? )
C.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只能给那些“有准备”“善于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 ( ? )√√×课堂检测二、细读课文深感悟。(选一选)
本文在表达方法上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A.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B.前后照应的写法。C.运用比较的写作方法。 A主题小标 这篇课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再用三个确凿事例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引用名言重申论点,使人信服。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锲而不舍,才能将偶然的机遇变成切切实实的真理。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洗澡水的漩涡
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蚯蚓的分布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重申全文,总结全文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作业布置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