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潘太仲(永嘉碧莲中学)
一、教材分析
在前面的内容中,教科书已经说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讨论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本章进一步阐述基因的化学本质和基因控制性状的分子机理。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既是前两章(孟德尔定律、染色体与遗传)内容的延续,也是本章内容的开端,因此在引入上就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与前两章内容联系起来,成为前两章内容的延续和深入,保证内容的连续性,二能引出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或者核心概念。
本课时内容的知识组成和结构
1.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2.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3.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之一,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了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的遗传因子概念,也系统地讨论了遗传因子所遵循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此基础上,还学习了染色体是遗传物质载体的假说,明确了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高中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初步分析科学实验的资料,但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本质属于微观分子世界,需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②③说出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指出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2.能力目标
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资料分析,能根据有条理证据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合理结论。
3.情感目标
体会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多样性,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体验,针对科学实验,认同DNA是遗传物质的观点,逐步养成质疑、求实的科学态度。
(参照省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教学要求,进一步细化)。
四、重点难点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本资料分析活动为二手资料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资料所提供的信息,特别是实验过程示意图的分析,抓住因果逻辑关系,在现象与本质间进行分析,采用多媒体手段,设计问题串组织探究性学习,及时评价。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站在实验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有挑战性的问题面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分析实验使学生认识到:DNA是遗传物质。从而认同获得科学结论的基本的方法是实证的方法,并让学生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理解科学家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把DNA与蛋白质区分开,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五、课前准备
①学生准备:复习孟德尔定律、染色体与遗传、预习
②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与本科核心问题,问题串)、噬菌体结构模式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示意图、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示意图图表模型、环境设计、评价练习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在前面学习的内容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的遗传因子概念,也系统地讨论了遗传因子所遵循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此基础上,还学习了染色体是遗传物质载体的假说,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明确了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进一步阐述基因的化学本质以及基因控制性状的分子机理。 回忆前两章相关知识。 承上启下
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成分 [问题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研究基因的化学本质应该首先研究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成分。请问,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成分时什么?教师提供一张染色体化学组成图片,图片显示出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学生观察分析出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是:DNA、RNA和蛋白质。 认准目标,有的放矢。
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问题2]DNA和组蛋白都在染色体行使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到底那种物质是遗传物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已经所学的知识推测出遗传物质是什么?然后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引导学生看书第48页,自学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教师介绍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能够自我复制;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携带巨大的遗传信息,并有连续性;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学生从以下角度分析:DNA的分布;DNA的含量;DNA的性质。 注重科学研究方法,从一般性上推导出研究思路。
[问题3]如果DNA是遗传物质,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一点呢? “蛋白质和核酸单独起作用”——如何分离蛋白质和核酸——选择简易材料,化学方法分开——同位素标记。 引导学生从科学研究的一般性的推论。
插入课外资料钱学森堂侄钱永健与两位美科学家共享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中新网10月8日电 综合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于当地时间10月8日11时45分左右(北京时间10月8日17时45分左右)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Martin Chalfie,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他们三人在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突出成就。钱永健是华裔化学家,1952年出生于纽约,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两系教授,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他发明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他们三人将分享诺贝尔奖金。 [学生思考]看了以上资料,有何启发?可以用荧光标志法,追踪微观分子的来龙去脉。选择简单的生物,将其物质分别标志。一一找出,遗传物质的真相。 增加知识面,引发思考,加强情感教育。
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之一: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播放图3-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示意图。[问题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为什么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这个问题分成以下几个小问题:(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实验材料是什么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如何进行的?关键方法是什么?(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实验结果如何?(4)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大多数放射性进入宿主细胞的内部,并传递到子代噬菌体,说明了什么?(5)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噬菌体结构简单,只有2种物质组成,能够分开,单独地进行研究。本实验的关键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细胞,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大多数放射性进入宿主细胞的内部,并传递到子代噬菌体,说明了DNA能够侵入细菌内部。DNA是遗传物质。 学习科学实验的过程,了解实验材料的选择,过程的设计,实验的结果、实验的结论等。
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其中DNA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有间接的也有直接的,我们学习了一个证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科学探索的路上还有许多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DNA是遗传物质的另一个证据。 总结本课,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七、知识结构(概念图)或板书设计
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成分
2.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3.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实验材料:噬菌体、细菌
(2)实验过程
(3)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八、作业设计(略)
(2)肺炎双球菌、烟草花叶病毒
戚玉燕(永嘉永临中学)
一、教材分析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第二课时)》是浙科版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亲代和子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并且初步了解DNA是遗传物质基础上来学习的。这节内容还与选修课教材《基因工程》有一定的联系,同时提到了一些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因此这节内容在高中阶段生物科学习中有着重要地位。本文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然后教材通过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说明有些病毒体内的核酸只有RNA没有DNA,其RNA就是它的遗传物质,从而归纳RNA也是遗传物质。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了解了生物生殖发育过程,掌握了染色体、蛋白质与DNA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的呈现,本身就充满吸引力,会给学生许多猜想、意外,同时,也就引出一些问题,可利用问题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用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感悟实验的严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②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③简述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认同模型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能力目标:①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②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3.情感目标:①通过总结核酸是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索过程,学习科学家善于总结他人经验、在工作中互相合作,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追求不懈的科学精神。②遗传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③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2.教学难点:1.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突出重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易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突破重难点。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纵观历史,看到了一段艰辛而又漫长的,寻求遗传物质的历程,今天,我们“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看到遗传物质是什么?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科学家运用了那些技术?②通过此项技术表明赫尔希的研究思路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再去体会这段历史中另外科学家的经典实验。 思考回答:DNA思考回答: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回答:把DNA和蛋白质完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和总结,为下面引入遗传物质做铺垫
引导探讨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介绍此菌可感染人和老鼠,顺便解释“败血症”,接下来多媒体课件R菌和S菌的不同之处,强调荚膜的存在才使得S菌表现出毒性。2实验过程多媒体展示肺炎双球菌的四组转化实验并提出问题:①预测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结果会怎样?为什么?②第三组的“加热杀死”是什么意思?加热的温度控制在多少度?教师指出加热的温度一般不超过90度,杀死是指S菌失去了感染能力,但里面的遗传物质并没有被破坏。③第四组实验里活的S菌是怎么来的?④提取出的S菌的后代仍然是S菌,这说明什么?⑤究竟是什么物质使R菌转化为有毒的S菌?教师多媒体显示格里菲思的猜测:在加热杀死的S菌中必然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使R菌转化为有毒的S菌⑥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为了弄清楚这种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物质,你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引入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同事们的工作,课件显示他们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到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①你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②加入DNA以后所有的R菌都能转化吗?这说明什么?教师补充转化的效率其实是比较低的。③DNA水解物是什么?解释是加入DNA酶,把DNA降解脱氧核苷酸,说明只有完整的DNA才能发生转化作用。④艾弗里的实验说明什么?⑤艾弗里的实验思路和研究成果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回答第一组小鼠不会死,因为R菌没有毒性,第二组小鼠会死,因为S菌是有毒性的。积极思考得出S菌应该是由活的R菌转化而来的。思考作答:说明这种转化是可以遗传的。思考讨论学生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用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细菌。从课件中得出并不是所有的R菌都能转化成S菌。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其它物质不是遗传物质。分析比较得出关键思路在于把DNA和蛋白质分开来,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进一步总结归纳出科学探究要有科学思路,要善于总结他人经验 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关键实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让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轨迹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
进一步探究 问题:遗传物质都是DNA吗?(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投影:烟草花叶病毒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模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通过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得出除了DNA之外,有些病毒体内的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思考讨论学生思考,写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归纳总结 细胞生物遗传物质是DNA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所以说DNA是绝大多数生物遗传物质,只是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即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七、板书设计:
一、间接证据
二、直接证据
(一)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材料:R菌,S菌,小鼠
2过程:① R,没死
②S,死
③S(加热杀死),没死
④R+S(加热杀死),死
3结论:“转化因子”存在,使R菌转化为S菌
艾弗里:分离,单独转化
结论:DNA才是遗传物质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三、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细胞生物:DNA
非细胞生物:DNA或RNA
八.作业设计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