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预测物体与水混合后的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实验,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能制定标准对物质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生热爱生活的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做实验,能说明溶解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沙、白糖、食盐、铁粉、锯末、烧杯、杯子、水槽、药匙、玻璃棒、抹布。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热,一天周末,五个小伙伴相约去游泳,他们分别是沙、铁粉、锯末、食盐、白糖。于是他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了游泳馆,相继跳入水中,过了一会儿,浮在水面上的一个伙伴环顾四周一个伙伴都没看到,他潜入了水中,这一看吓得魂都没了,他发现两个小伙伴躺在水底一动不动,两个小伙伴不见了,于是他赶紧浮上水面大喊救命。”把这个故事制作成一个短视频,同学们看完后,提问谁不见了?去了哪里呢?从而引出今天的新课“盐到哪里去了”。
二、回忆故事,提出猜想
在刚才的故事中,谁没有消失?怎么样了?如果我把这五个物品分别放入 水中,你们觉得水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展开合理的猜想,然后请同学们完成实验表格中“预计的现象”和“水的变化”这两栏内容。
三、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如果要验证猜想,最好的方法是什么?那好,接下来我们就进行实验验证。实验前,我们先认识实验器材和了解实验要求。
(一)请同学们检查一下自己组实验台上有哪些材料和器具呢?学生会找出五种材料(沙,铁粉,食盐,白糖,锯末)。学生能说出烧杯,杯子,玻璃棒,水槽,这些器具名称和用途,告诉学生像勺子的器具叫做药匙和它的用途。
(二)同学们看到这些器材,打算怎样做实验呢?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同学商量一下,在交流的过程中不要动这些器材。组内开始交流,2分钟后,提问多名小组代表说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实验方案越来越趋向合理,最后屏幕展示以下实验要求。
1.把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分别放入五个烧杯中,每个杯子做好标记。
2.为了保证实验合理,每只烧杯中的水量、固体的量、搅拌次数均应相同。
3.器材要轻拿轻放,保持卫生。
4.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
(三)现在同学们就按照实验要求做实验吧,在实验过程中我循环指导并对桌面整洁,轻拿轻放器材的学生提出表扬。
四、汇报记录,指导分类
请多名学生发言,并将实验结果和自己的猜想进行对照。根据学生们看到的实际现象和水的变化,指导学生把这五个物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小组指定分类标准(使水清与使水浊、消失了与没消失,能被磁铁吸起来和不能被磁铁吸起来,可食用的和不可食用的......)并汇报分类情况(板书分类)。
得出结论,拓展应用
(一)从生活经验初步感知溶解的含义。
师:按照“消失了与没消失”这个标准分类。食盐、白糖消失了,其它的没消失。谁来说一说食盐或白糖在水中是怎样具体消失的呢?引导学生说出“一开始食盐或白糖在水中颗粒比较大,用玻璃棒搅拌后,颗粒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变得特别小肉眼都无法看到了,如果用科学术语来表述,我们就说它变成了极小的微粒。”我再继续引导“食盐和白糖在水中我们眼睛都看不见了,那还在水中吗?”学生根据喝白糖水时如果没搅拌越喝越甜,搅拌后每口都甜的生活经验能判断出食盐或者白糖均匀的分散在水中了。
(二)从科学实验证实溶解的内涵。
为了让大家看到这极小的微粒是不是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看老师做一个实验。
出示化学试剂高锰酸钾,用药匙取少量的高锰酸钾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高锰酸钾遇水会变紫,一开始水底有紫色,随着玻璃棒搅拌后,水中到处都是紫色了,这时高锰酸钾的颗粒不在了,说明它变成了极小的微粒,到处是紫色,说明高锰酸钾在水中均匀分散了。
同学们,你现在能用科学术语描述一下盐到底哪里去了吗?
师总结:在科学上,我们把像食盐、白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过程叫做溶解。
以练习题的形式巩固本课知识,屏幕展示以下习题:
练习1 判断这五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
练习2 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来说一说,这些物体在水中溶解 或者不溶解。
练习3 溶解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第六步:总结本课,回忆知识
同学们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