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执教:连南县三江中心小学李志娟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和乐趣,在探索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况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4、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到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的好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探索和发现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归纳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算式题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解决实际问题。
1、创设具体情境,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假如要送给全班同学每人2份礼物,那么老师应该准备多少份礼物呢?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并说出想法,得出一道等式,教师板书,如:
(25+23)×2=25×2+23×2
2、再创设生活情境,引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再汇报,得到另一道等式,教师板书:
(4+6)×9=4×9+6×9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寻找等式,感性积累。
(1)教师给每个小组发算式题卡,学生小组合作:请把可以用等号连接的算式用线连起来,再在横线上把它们写成一个等式。
(1)(10+4)×6 10×6+4
10×6+4×6
(2)5×(7+9) 5×7×5×9
5×7+5×9
(3)(20+13)×2 20×2+13×2
20×13×2
(2)分小组汇报,教师提问:你是怎样发现它们相等的?
(3)教师板书:
(10+4)×6=10×6+4×6
5×(7+9)= 5×7+5×9
(20+13)×2 = (20+13)×2
2、探索、归纳乘法分配律。
(1)小组探讨:找出黑板上的等式的共同点,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教师提问:你们能再举一个例子对自己发现的规律进行验证呢?
(4)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a+b)×c=a×c+b×c
(5)教师揭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6)引导学生发现(a+b)×c=a×c+b×c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
(三)深化理解,巩固应用。
1、火眼金睛:判断对错。
(10+5)×18=10×18+5 ( ) 83×2+83×8=83×(2 +8) ( )
40×50+50×90=40×(50+90)( ) (125+7)×8=125×8+7×8( )
2、瞻前顾后:填一填。
(10 +7)× 6= ×6+ ×6
8 ×(125+9)=8× +8×
7×48+7×52 = ×( + )
3、心灵手巧:利用乘法分配律,你能很快计算出下面各题的结果吗?
(80+4)×25 34×72 +34×28
四、课堂小结,畅所欲言:
学了这节课,请你
对自己说,你有什么收获?
对同学说,你有什么温馨提示?
对老师说,你还有什么困惑?
附: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25+23)×2=25×2+23×2 (10+4)×6=10×6+4×6
(6+4)×9=6×9+4×9 5×(7+9)= 5×7+5×9
(20+13)×2 = 20×2 +13×2
用字母表示:(a+b)×c= a×c+b×c
又可以写成:a×c+b×c=(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