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 浮力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 浮力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13 09:2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浮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反之下沉。
4.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受与观察,推测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
2.学习用测力计测量小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通过实验数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且浮力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量的乐趣。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科学知识的兴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尊重事实、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与浮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刻度杯一个,小球一个,细线一根,测力计一个,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吸盘,毛巾一片。
【教学过程】
一、以一个故事引入课题:浮力,并板书。
二、观察泡沫块在水中的状态
1、观察泡沫块在水面的情况,明白受到哪些力。
2、明白浮力与重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培养孩子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感受浮力:
1.分别把泡沫块按入水中不同位置,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
2.通过感受和观察,探索浮力与物体浸入水中体积大小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通过感受和观察,明白体积与浮力的关系,是本课开始的基础,为继续探索浮力的秘密打下基础。)
四、测量小球的浮力:
1.把浮力的测量大致分三种情况(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和全部浸入水中)
2.学生测量小球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浮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小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 牛顿)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浮力大小
4.分析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和浮力及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探索分析由之前由感受和观察而得出的推断,进一步证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
五、总结:
1、物体浮力大于重力,则上浮,反之则下沉。
2、浮力与物体浸入水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反之越小。
六、拓展生活。
浮力可以应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能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科学来源于生活,最后又要让科学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用所学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浮力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教学反思:上完《浮力》这一课,总觉得不完美有些遗憾,这时就想起不知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过:教师总是在完成一件不是很完美的事。这一堂课,我用刻度杯盛上水,在刻度杯里放了一个小球,让学生轻轻往下压,说说手有什么感觉?再把球全部往下压,再说说自己的感觉。不断的引导学生,让学生用更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体会物体浸入水中体积的变化而致浮力的变化,再而感受浮力与体积的关系。这一环节一定要彻底让学生有所感受,只有这样,之后的环节才能得心应手。
附:教学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