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执教:谢锦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②??通过对生物适应环境现象的分析,意识到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收集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各种现象的资料,在活动中培养学
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与人合作的能力。
②??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表达,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用不同方式表达的能力。
③ 模拟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②在对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的调查中,发现生物与环境的和谐与融洽,激发起热爱自然、生物的情怀。
③在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相对性的分析中,理解“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教学重点:
对生物适应环境现象的分析。对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
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教室、不同颜色的纸蝴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我小时候的故事——窗台上的植物。
聆听
介绍我生活中的困惑,引起共鸣,激发兴趣。
活动一:游戏体验
1.游戏体验——小鸟捉蝴蝶。参照P13
这两位同学各捉到多少只蝴蝶?
(2)分析被找到和没有被找到的蝴蝶各自具有什么特点?
(3)如果是一只活蝴蝶,那它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中不易被鸟类等天敌发现?
(4)这对蝴蝶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两位同学寻找纸蝴蝶
统计数量、讨论、
交流
欣赏并总结出保护色的作用,以及“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语)的道理。
通过模拟实验揭示生物可依靠“保护色”适应环境。可大大节约探究的时间和资源。
同时能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再从学生的兴奋点引出要探究的问题。
活动二:合作探究“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有哪些适应环境的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信息、生活经验和信息库内容,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片,并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你能说出该生物主要有哪些适应环境的特点吗?
2、能否列举1-2个你所熟悉的例子?
组别:
A、B、C、D、E组讨论,如多一组则为F组,负责质疑。
组织探究活动,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供一些建议、暗示、必要的信息。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他们忽略的某些方面。或给学生提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或线索。(如环境中影响生物的主要因素)
根据分组内容进行合作探究,小组各成员各负其责,选择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表达,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用不同方式表达交流的能力。
活动三:网络搜索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特点
1、网络搜索有趣的适应现象,并试在网络发帖表达自己的发现。
2、通过疑难解析,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相对性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
人类不合理的行为会导致什么结果?从人类自身出发,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物适应环境这一特点对生物本身有何意义?
进入初中的你,如何适应新的环境?
小组成员讨论、交流。举例:如恐龙灭绝
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总结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却也是相对的。生物都遵循‘适者生存,不是这被淘汰’的自然规律。”“爱护环境,爱护生物,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
四、课堂总结
组织交流,并加以总结。
总结本课的要点。
促进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五、课堂检测
1、快乐连线:抢答或一生连线,其他同学评价纠正。
2、网络练习:选择题。
交流反馈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易调动兴趣的形式。
六、课外探究
将两条黑色的金鱼分别放在白色和深色的瓷盆里,几天后,观察它们的体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将探究延伸到生活中,促进学生养成时时探究,事事探究的良好习惯。
课程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全章最后一节,它既是循序渐进的另一部分内容,又是前面各节内容的升华,可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而密切的关系。本节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与生物之间不仅存在各种相互的影响,而且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还必须有适应的功能,能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现象。本节主要通过模拟寻找纸蝴蝶、图文资料分析、网络再学习活动,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