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课堂实录
师: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谁能背一首给同学们听一听呢?
(指名三位学生背诵古诗,对出现的不准字音予以纠正,并予以鼓励。)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请大家看老师写诗的名字。(板书“马诗”)齐读课题。同学们见过马吗?请说说。(学生交流对马的认识)在古代战场上两军交战时,大将军可都是骑着战马,威武得很。今天我们要学的《马诗》就是写古代战马的。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贺,他可是很了不起,7岁就成了全国有名的诗人,是个神童。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师:我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会认的字就读字,不会认的字先读读音节。要把诗多读几遍。
(学生自读古诗,教师巡堂辅导,了解学情,及时个别辅导。)
师:(指着一位同学)黄可欣同学很会学习,他读了几遍诗后,就把生字做上了记号,还把生字多读了几遍,这样就可以把生字记得更牢了。
(学生圈画生字,自读生字。)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我们可不可以再在小组里读一读呢?小组长可以把老师发给你的生字卡片拿出来与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考一考。
(小组内学习生字。)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能不能认识这些生字呢?
(屏幕出示本首诗的生字。指名一个小组先来齐读生字,再指名一个学生按顺序认读生字,重点指导“燕”“络”“踏”,再指名一个学生不按顺序认读生字,及时肯定学生,并在肯定中指导读准字音。)
师:老师还有一样特殊的本领,就是不用看字,只看你们的嘴巴,只要一做生字的口型,老师就能猜出是哪个字。
(师生玩猜字游戏)
师:我们把生字都读准了,那么把这些生字送回诗句里去,我们能读准他们吗?请同学们再来读诗吧,争取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读,教师巡堂辅导)
师:我们也可以在小组里一起读一读。
(小组内一起读)
师:谁可以来大声的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还要评价一下别人读诗。
生1:(读完了这首诗)
生:李强同学读书声音很大,但是把“月似钩”的“似”字读成了“shi”。
师:王娜同学既会听,又会评。他表扬了李强同学读书的声音大,但又能发现他的不足之处,真棒!
(老师用卡片出示了读得不准的“月似钩”三个字,组织全班同学巩固了这三个字的读音。)
生2:(正确地朗读了这首诗。)
师:张昕同学读得很好,不仅读对了每一个字,还读得很通顺连贯,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屏幕上的这幅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图画并练说看到的景象。)
生1:我看到了很大的沙漠。
生2:我看到了弯弯的月亮。
生3:我还看到了远处有很多山。
师:是啊,你们看得真仔细。这正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课件在原图上加上这两行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读并指名读)
师:我听了艾芷箐同学的朗读,好像看见了连绵起伏的燕山上空挂着一轮弯弯的月亮,就像打仗的铁钩。月光下,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沙漠就像铺了一层薄薄的白雪。多么安静的夜晚啊。我们再来读读这两行,争取也像艾芷箐一样,让同学们和老师听了你的朗读,就像到了大沙漠一样。
(学生练读,再指名读。在评议之中不断肯定、鼓励学生。齐读)
师:(接着学生的齐读后范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课件出示第二幅图和三四行诗,并指着诗句描述诗意)骏马呀,什么时候能戴上昂贵的络脑,在战场上奔驰杀敌,为国家立下功劳?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和描述,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两行诗吧。
(学生自读并指名读)
生1:(较好地读完了两行诗)
师:田付志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何当”这两个字,让老师一听就感觉到心里很想早一点上战场,很急切。
生2:(比生1读的还好,除了读出了急切之情,还注意到了“快走踏清秋”的节奏。)
师:读得多好!老师不仅听出了急切之情,还从“快走踏清秋”中似乎听到了战马奔驰的脚步声。老师很想学习着他们来读一读。(再次范读这两行)
(学生再次练读,然后指名读,分男女读,齐读)
师:现在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全诗,大家一定要记住刚才是怎样练习的。
(学生练读,指名读,女生一起读前两行,男生接着读后两行,再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可以不看书把这首诗读好吗?
(全班学生一起诵读,指名诵读,小组诵读,全班再次一起诵读。)
《石灰吟》课堂实录
设计理念: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当继承的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小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小学生学习古诗,在他们单纯的世界里构建起一片诗韵袅袅的世界呢?我为此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与实践,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使学生爱诗、懂诗、诵诗、写诗,使诗歌真正感染熏陶学生,内化丰富他们的语言。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作者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面上写石灰,实际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保持清白高洁的崇高品格。诗人的一生是精忠为国的一生,最后被昏庸的皇帝害死,这首诗成为他的真实生动的写照。我充分挖掘诗歌的意蕴,创设情境,通过有层次的诵读,带领学生理解、品味、感悟诗情,积累诗歌语言,还引导学生尝试写诗。下面我就以《石灰吟》的教学实录展示一下我在古诗教学中的做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骨碎身”等词语。理解“清白”的含义。
(2)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要留清白在人间”,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诵读、默写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通过联系时代背景,更好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提高理解诗句的能力。
(3)在理解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默写这首诗,并尝试仿写诗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悟诗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节操。
重、难点:
联系查阅的有关诗人的资料,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实录:
(课前,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上课铃响,师生问好。)
师:请看老师用洁白的粉笔写字。(板书:石灰吟)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知道石灰是一种什么东西吗?
生:是一种建筑材料。
师:对。石灰的前身叫石灰石,埋藏在深山大岭之中,经过千锤万凿开采出来之后,它被运到石灰窑里,又经受高温焚烧,变成了生石灰,却仍然非常坚硬,又经过冷水浸泡,就成了粉末状的洁白的石灰。“吟”是什么意思?
生:吟咏。
师:石灰到底有什么值得吟咏的呢?让我们走进诗里看看吧。先看本诗的作者是——
生:明代的于谦。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于谦?
(指名学生介绍于谦的生平。)(播放课件:简介于谦。)(生齐读资料。)
师:你对于谦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生:我对于谦产生了敬仰之情。
师:让我们走进这位可敬的诗人的诗作中吧。请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认准字形,读准字音,读顺每句诗。(学生自由读诗)
师: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音需要注意?
生:“凿”字容易写错。(师板书“凿”)
生:不要把“粉骨碎身”读成“粉身碎骨”。
师:提醒得好,我们一起来读两遍。(生齐读两遍“粉骨碎身”)
生:“焚烧”两个字要注意。
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板书:焚烧)这两个字都带有“火”字旁,但因为字的结构不同,“火”字旁的写法就不一样:“焚”字是上下结构,“火”字写得舒展;“烧”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的“火”字旁就要注意让位了,把最后的捺笔变成了点。
生:“锤”字笔画多,也应当注意。(师板书“锤”)
师:“锤”就是——
生:用铁锤砸。
师:没错。“凿”呢?
生:用钢钎来钉、挖。
师:预习得真好。诗中“锤”“凿”是用“千……万……”连起来的,表示——
生:砸的次数多,挖的次数多。
师:对。那么以前我们积累过哪些带有“千……万……”的词语呢?
(生说出: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变万化、千丝万缕、千门万户、千山万水……)
师: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呀。诗中有个词语——“清白”(板书)为什么是带三点水的“清”,而不是“青”呢?
生:因为诗中的“清白”指的是高尚的节操;“青”表示一种颜色。
师:哦,“清”本意是水清澈、纯洁,没有污点。在诗中“清白”指高尚的节操。同学们真会学习。
师:本诗是一首七言诗,下面请同学们读出这首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诗)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诗中天然的词语都没读破,但有些地方该停顿久一点。
师:请你来试试。
(生读诗,节奏有变化,语调的高低起伏也处理得当。)
师:我们也像他那样读诗。(先自由练习,再齐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画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画面吧。
(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指名学生说说他想象到的画面。)
生:我看到石灰被人们千锤万凿从深山里采出来,又被送到石灰窑里焚烧。
师:理解得不错,你还可以看得细一点。
生:大火熊熊燃烧,可是石灰却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师:请带着你的理解读诗句。(学生读诗)
师:你的朗读好像使我们感到石灰受到的“千锤万凿”很温柔,并不费力呀。(做出温柔举起铁锤往下砸的动作,学生不好意思地笑。)石灰石是一种很坚硬的石头,要开采它,非下大力气不可。你还想再试读一次吗?(生再读,“锤”和“凿”的力度明显增加。)
师: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指名一学生评价)
生:他读出了石灰经受的“锤”和“凿”力度非常大,而且使人感觉次数非常多。
师:说得好。从这句诗中,我们感受到石灰石受到的折磨——
生:非常大。生:非常多。生:非常残酷。
师:是啊,石灰石真是被折磨得支离破碎、骨肉分离啊,痛苦吗?
生:痛苦。
师:我们再来读第一句。(生齐读第一句。师板书:千锤万凿)
师:紧接着它又被运到窑里经受——
生:熊熊烈火的焚烧!
师:请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熊熊的烈火中去吧!(请一名学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抓住了“烈火焚烧”的感觉来读,读得好。(板书:烈火焚烧)
师:可是石灰石对“烈火焚烧”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若等闲。生: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板书:若等闲)
师:请再读这句诗。(学生齐读。)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后两句诗,相信同学们能像刚才那样细细品味,能深入理解诗意。(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第三句少了一个“浑”字)
生:老师,第三句少了一个字。
师:哎呀,怎么少了一个字呢?是什么字?
生:“浑”字。(课件出现“浑”字)
师:“浑”是什么意思呀?
生:是“全”的意思。
师:你们还能找出其它的近义词来解释“浑”吗?
生:“都”“尽”“皆”“俱”
师:说得好,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不少。那么整句诗的意思就是——
生: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板书:粉骨碎身 浑不怕)
师:大家看,“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石受到的折磨与摧残真是到了极点啊。然而这一切石灰都不怕,它怕什么呢?(学生思考)
生:怕失去清白。
师:你真会思考!所以,它要在人世间留下——
生(齐):清白!
师:让我们再读这两句诗。(生读诗句,语调铿锵)
师(指板书“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多么像人世间的一些不幸遭遇啊,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哪些人世间的不幸遭遇呢?
生:地震。生:洪灾。生:失败。
师:这些灾难确实很不幸。请联系作者于谦的坎坷人生想一想,谈一谈。
生:带兵打仗,生命有危险。
生:不和奸臣同流合污,遭小人陷害。
生:被皇帝怨恨。
生:被罢官,被关进监狱。
生:被杀头……
师:这一切,都是人世间的大不幸啊!然而,诗人对这一切不幸遭遇的态度是—
生:浑不怕。
师:那么他怕什么呢?他要——
生(齐):留下清白在人间。
师:好!这“清白”就是指一个人的——
生:高尚的节操。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一个人应当怎样才能留住自己的“清白”呢?
(学生思考)
师:假如你是一名官员,你会怎样留住你的清白?
生:我会一心一意为国家做事,不贪污受贿,两袖清风。
师: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人!你长大后,一定也是一位人民的好公仆。(与学生握手)
师:假如你是一名军人,你会怎样留住你的“清白”?
生:我会尽职尽责保卫祖国。
师:祖国和人民的安全就交给你了,谢谢!(与学生握手)
师:假如你是一名医生,你会怎样留住你的清白?
生:我会关心病人,救死扶伤。
师:人民的健康有保障了,谢谢你!(与学生握手)
师:假如……(指名学生回答)
生:假如我是一名商人,我会诚信做生意,把赚来的钱拿去做慈善事业。
生:假如我是一句警察,我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的安全。
生:假如我是一名教师,我会关心热爱学生,把我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
师:好!我又有了一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同行!(鼓掌)
师(课件出示配图《石灰吟》):同学们,这首诗是于谦少年时代写的,少年时代,正是一个人开始思考人生价值的时代呀,当他看到石灰的生产过程时,深有感触,就写下了这首诗。同学们,我们现在也到了十一、二岁的年纪了,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爱思考的小于谦,你会怎样诵读你写的这首诗?
(指名学生,学生读诗。)
师:好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于谦。长大成人并且为官多年的于谦,当他回首自己坎坷的为官生涯时,又想起了少年时代写下的这首诗,他会怎样读这首诗呢?(指名学生读诗)
师:请评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他读出了于谦的感慨。
师:请你也来读读。(生读诗)
师:好深沉啊。于谦为国为民立下了许多功劳,可他却遭到争权夺利的朝廷的迫害。当他戴着脚镣手铐走上刑场的时候,他又想起了石灰,想起了少年时代写的这首诗,他又会怎样诵读这首诗呢?(指名学生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慷慨激昂。
生:他读得铁骨铮铮。
师:说得好。于谦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可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他在人世间留下了——
生:清白!
师:对!因此他面对死亡,毫不惧怕,视死如归!请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读全诗。
(学生读诗)
师:现在于谦已经远去,但他的精神长存,今天我们不但要学习他的诗,也要学习他的精神。同学们,你们想带着怎样的感情读他的诗?
生:崇敬之情。
师:请读吧。(学生读诗)
师:真是人如石灰,石灰如人啊。于谦借石灰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志向,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我们来看看其它一些托物言志的诗。(课件出示《咏煤炭》《红梅》《墨梅》)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托物言志的诗?
生:《蜜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生:《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看来平时诵读的诗都走进你们的心中了。让我们也来托一样事物,写一写自己的人生志向,好吗?
(学生思考、讨论、动笔写诗句)
生:我想做个像胡杨一样的人。“咬定沙漠不放松,绿化大地建奇功。烈日炎炎我不怕,流芳千古史册中。”(鼓掌)
师:真是个坚强的人啊。把你的人生志向写得像诗一样美。
生:我想做个像梅花一样的人。“皑皑大雪皆不怕,一缕花香斗严寒。风雪交加愈红艳,留得芬芳满人间。”(鼓掌)
生:我想做像黄牛一样的人。
师:啊,黄牛走进你的心里去了。
生:虽然牛吃的是草,但做的是最辛苦的工,我喜欢牛。“天天辛苦不放松,吃了青草又开工。田地留下血和汗,农民怎不爱心中?”(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诗句流畅,押韵好,意思明白。老师也想和你一起读读这首诗。(师生一起读《黄牛》)
师:老师的感动已经在心中。
生:老师,我也写了一首《粉笔》。“身小色白一粉笔,一挥过去少半根。化作粉尘全不悔,要留真情在人间。”(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真美!真令人感动!真是人生如诗,人生如歌,人生如画呀!看来,于谦这首诗已经走进我们心中了。现在,让我们把这首心中的诗默写出来好吗?
(学生默写《石灰吟》;欣赏学生默写的诗;再一次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下课铃声响起,下课。)
《竹石》课堂实录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
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组织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
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发情趣是目的
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
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它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还依然挺立着,可见竹子多么坚强。
生丙:我还有补充,一个“破”写出了山上的岩石随时都有可能倒塌,竹子随时都有可能遇到生命危险,但它还是乐呵呵地生活着,你说坚强不坚强?
生丁:“千磨万击还坚劲”可以看出竹子已经经历很多很多的磨难,一个“还”字说明竹子没有被困难压倒。
生戊:“任尔”一词也说明竹子不怕艰难险阻。可见竹子刚强不屈。
感受:学生通过读读、议议、再读读、再议议对岩竹那种伟大的坚强性格感悟得非常透彻了。因而对竹子的崇敬之心也油然而生。
四、训练朗读是重点
小学生学古诗,我的观点要引导学生多读,要在读中做文章。因为,只有让学生反复读,才能引导学生反复与文本接触,才能引导学生反复地感悟文本。学生感悟文本次数“量”的增多,必然为达到“质”的改变。这个“质变”是学生通过阅读自然而然获得的。我采用“五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自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三是细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等自主感悟;四是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将竹子的顽强性格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五是背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通过这样反复地读,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引导链接是延伸
学生通过学习,对竹子的精神有很深的感受,学生们纷纷表示:“我们要像竹子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怕困难,不畏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