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鲁迅
儒林外史
目录
文史常识
章节内容
人物分析
成就地位
文史常识
吴敬梓
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作者简介
1
7
0
1
~
1
7
5
4
一、科举世家 系出名门
国鼎
国器
国缙
国对(探花)
国龙
吴旦
吴勖xù
吴昇
吴晟
吴昺(榜眼)
吴霖起
吴敬梓
二、少年随任 涉猎广泛
1. 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准备走科
举仕进之路;
2. 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无所
不读;
3. 13岁“丧母失所恃”。
三、乡居十年 性情大变
康熙六十一年,父亲罢官,吴敬梓回到全椒。
次年,父亲抑郁而死。族人欺吴敬梓两代单传,纷纷侵夺祖遗财产,狰狞面目暴露无遗。
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
文章大好,人大怪。
四、文人秉性 终弃科举
18岁考取秀才,29岁滁州参加科考,因狂放最终落第。
36岁,被荐举参加博学鸿词试,地方已通过,赴京时,以病辞。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南巡,在南京举行征召文人迎銮献诗,吴敬梓不应试,“企脚高卧”。
五、移家南京 客死扬州
33岁《移家赋》
变卖祖产 移家南京
乾隆十九年(1754)在扬州溘然长逝
人生只合扬州死
儒
林
外
史
儒林:指的是儒家学者之群;也泛指儒生、读书人。
外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全书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
(一)抄本50卷 未见
(二)金兆燕刊本 未见
(三)卧闲草堂评本56回(最早、最通行版本)
(四)增补齐省堂本60回
《儒林外史》版本
与《西游记》相比,《儒林外史》的线索比较
凌乱,多线索并进,而且人物太多,容易混乱。
主题思想及典型人物
该书假托明代实写清代,批判科举考试
制度,否定功名富贵,广泛地揭露了封建社
会黑暗、丑恶的现实,反映知识分子生存现
状、探寻出路。
假托明代,
实写清代,
批判科举,
揭露黑暗。
明清科举制简介
号子
号板
科考四级:院、乡、会、殿
内容: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
格式: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要求:模拟圣贤口气,传达圣贤思想,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三考出秀才
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叫“连中三元”。
考中进士叫“及第”,考不中叫“落第”,名落孙山。
金榜用黄纸书写,中进士叫“金榜题名”。
《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四愁》: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宠宫女面,落第举人心。
章节内容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一部分( 2-30)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二部分(31-46)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三部分(46-55)“市井奇人”的发现
最后一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
以 “幽榜”回映“楔子”。
第一回楔子以王冕作为“隐括全文”的“名流”。作者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
经典人物分析
(一)王冕
“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人物形象:学识博治,品行端方,清廉高洁,蔑视权贵
↓
一个品德纯良、蔑视功名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作者借王冕之口,以天象变异说明“一代文人有厄”,痛斥八股科举导致士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造成社会风气的污浊腐败。作者“感发人之善心,惩创人之逸志”的创作意图也于此初步有所表露,塑造王冕这一光采照人的典型形象,则是为了激励士子去追求高尚的人格理想,以讲究文行出处,不在功名富贵的追逐中扭曲灵魂。
(二)范进
科举制度的殉道者
“范进中举” 节选: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喜极而疯
范进的性格特征:
(1)热衷功名:
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2)怯懦麻木:
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范进的性格特征:
(4)虚伪奸诈:
从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的到来,并赤裸裸的和范进套关系,以求日后互相帮助和范进假惺惺的推辞后接受他的东西,再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则可看出范进的虚伪,为不给自己在官场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污点而做出的举动,都可看出范进为人的奸诈。
(3)迂腐无能:
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
范进的性格特征:
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静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又说了一会,打躬作别。”
性格大变,“不卑不亢”,娴熟自如,极尽虚伪之能事。
荀玫
周进
王惠
范进
张静斋
严监生
严贡生
王德,王仁
胡屠户
汤知县
赵新娘
同朝为官
亲属关系
其他关系
影响荀玫成为统治阶级一员
师徒
有恩于范进
范进的第二个老师
岳丈
兄弟
第二任妻子
第一任妻子的哥哥
(三)严监生
人物介绍:
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家财万贯却十分吝啬。日逐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他每年典铺利钱多达数百两,有病却不肯医。起初撑着,后来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吃人参,不觉沉疴加身。临终之际,看着灯盏里两根灯草,不肯断气,直到挑掉一茎,才撒手西归。
“两个灯草”→ “悭吝人”的代名词
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严监生是个贪婪成性、视财如命的吝啬鬼、守财奴而大加鞭笞。其实不然,严监生的性格当中既有吝啬成性、外柔内奸的一面,还有富有人情味、慷慨大方的一面。这些矛盾的性格时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严监生一种复杂矛盾的性格。而他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离不开当时社会环境极其兄长的影响。作者创设这一形象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严监生在临死前,只为那两盏灯草,舅舅伸出两根手指,当赵氏挑掉一茎时,严监生登时就没了气。
↓
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1、胆小怕事,自私吝啬
因为没有功名,所以他不得不承受来自官府和亲戚两方面的压迫和欺凌。内受兄长欺压,外受舅爷挟持。自奉极俭,而被诈极多,以至气病交加,卧床不起。临死仍念念不忘十万家财,却又因心疼两根灯草耗油而不肯断气。唯此,严监生遂成了妇孺皆知的吝啬鬼形象。
严监生的性格特征:
“严监生听著他说。桌子底下一个猫就趴在他腿上。严监生一脚踢开了,那猫吓的跑到房内去,跳上床头。只听得一声大响,床头上掉下一个东西来,把地板上的酒坛子都打碎了。” →宣泄不满
2.内柔外奸
扶正小妾赵氏:正妻王氏提议→严监生连三应承 →请舅爷说定此事→三日后完婚 → (早有预谋)
3.富有人情味
(1)对哥哥严贡生无法割舍的手足情
为了息事宁人,严监生为了哥哥严贡生花费两千两银子去打通关系,在处理整个事件的时候,严监生仅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摆平事件,在掏钱的时候丝毫没有表现出一丝不情愿,就算是明知道别人从中作梗也丝毫不迟疑。
(2)对正室王氏平淡真挚的结发情
在王氏生病的时候,他会每天请四五个医生来为其看病用药,而且用的药材都是十分珍贵的,全文并没有任何的文字描绘其不舍得为妻子治病,即使在王氏去世后,他也丝毫不吝啬钱财,从治病到治丧花费了近五千两的银子。不仅如此,王氏死后,严监生不止一次因为思恋而痛苦,甚至于有笔墨讲到他因思念而哽咽,甚至有点神魂颠倒,精神恍惚。
(3)对侧室赵氏用心良苦的关爱情
照例来说,结发王氏并没有为其产下子嗣,严监生本可以顺理成章的将赵氏扶正,但他却百费心机笼络王家兄弟,而且还为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来迎娶赵氏。
(4)对儿子细腻深沉的舔犊情
对自己的儿子严监生更是宠爱有加,虽然他不舍得为一家四口买一斤猪肉吃,但是每次只要儿子想吃,他就会在熟食店为他切上四两钱的猪肉来哄他,只要是儿子的要求他都会用心去满足。其次为了能够让儿子继承自己的财产,他花费巨资来扶正赵氏。最后在将死之际,他仍是放心不下自己年幼的儿子,希望他们读书成才,终其一生都能过得幸福美满。
其它人物介绍
【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2】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3】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4】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
【5】地痞恶棍 ——严贡生;
【6】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1.周进(腐儒的典型)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号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号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2.王惠(贪官污吏的典型)
南昌太守王惠,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3.汤奉(贪官污吏的典型)
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老师父霍霍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他认为:“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鲁编修已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实现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但他却是一个在京城清苦得实在混不下去的科举“成功者”,他以整个人的个人尊严和物质生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4.鲁编修(八股迷的典型)
5.马静(八股迷的典型)
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举业。……”马静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是“生员”的白丁,但他仍执着地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古语道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甚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这不仅写出了马静之流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们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不自知的原因-----举业是他们能做官的唯一途径,这就触及了科举制度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6.严贡生(地痞恶棍)
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强圈王二的猪,打折王大的腿;坐船不给钱,还诬赖船夫吃了他的贵重药;没借给人银子却要利息;弟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的房产。“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7.杜少卿(正面人物)
杜少卿虽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正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所以宁可不出去好”。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
8.沈琼枝(正面人物)
沈琼枝是反抗包办婚姻,蔑视封建礼教、法律,对抗世俗、敢作敢当、自食其力的女性代表。
9.匡超人(由淳朴善良的青年,变成卑鄙恶劣的文痞)
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追名逐利。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一步步走向堕落,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匡超人
金跃
金东崖
潘三爷
景本蕙
胡缜
郑老爹
李本瑛
外甥女
妻1
女儿
妻2
牛布衣
马纯上
蘧公孙
洪憨仙
资助
媒人
父子
好友
宴会
欺骗
朋友
偶遇
老师
10.王玉辉(劝女殉夫尽节)
王玉辉是个六十多岁的“迂拙的人”,做了“三十多年的秀才”但依然功名不就。家中既无恒产,子女又多,生活极端“清贫”,可是却立定志向,要撰写礼书、字书、乡约,以“嘉惠来学”。他解释自己所著礼书是讲“事亲之礼,敬长之礼”,乡约是“添些仪制,劝醒愚民”。
当他的“三姑娘”要绝食殉夫时,他不仅不劝阻,反而诚心诚意地鼓励女儿绝食殉夫,认为这是“青史留名的好事”。结果女儿真的殉夫后,他的精神又落入了痛苦的深渊。使他在“烈女入祠”的当儿“转觉心伤”。
成就地位
《儒林外史》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网状结构
(二)题材创新:描写常人日常
世俗生活,展示精神层面
和社会风俗
(三)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四)辛辣的讽刺与诙谐的幽默
内容主旨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士人灵魂的扭曲。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了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清楚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奇人,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请将下列“一句话评语”和对应的名著连接起来。
《儒林外史》 历史的长城
《红楼梦》 龙争虎斗
《三国演义》 书生现形记
《诗经》 失去的大观园
《聊斋志异》 先民的呼声
《史记》 瓜棚下的怪谈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