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此时学生已通过前面几章有关遗传、变异的学习,以及初中对达尔自然选择学说的认识,自然选择在其认知结构里已存在,但这个概念很朦胧,不是非常清楚,为激发其学习兴趣,不应该只单纯介绍或是传授自然选择的相关知识(前提、目的、手段、对象、结果等),这样只会让学生感觉我已经知道了,上课不认真导致课堂失败。但为不耽误课堂有限时间,将教材上的模拟自然选择环节提至课前准备。课堂上我采用现在人类非常喜欢的花——“玫瑰”引入课堂,由学生试讲玫瑰的人工选择,再以长颈鹿和玫瑰的进化比较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是两个易混的概念,但又是基本概念,需要掌握的概念,因此,我决定将其与遗传平衡分开来讲,现在这堂课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下课时着重讲遗传平衡及相关的计算。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二(浙科版),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学习进化,教材首先安排选择是进化的动力,交代进化性变化发生的前提是可遗传变异,这是进化的前提,但学生往往在认识自然选择时忽视这的原材料,故教材安排人工选育的众多鸡品种类型来体现人工选择,为自然选择做铺垫,之后进行自然选择的学习,包括目的(适应当地环境)、手段(生存斗争)、对象(自然界中的生物)、结果(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为此教材安排一活动:模拟自然选择。旨在使加深学生对自然选择的本质体会,有个亲身体验过程,增强知识的迁移。接着,教材安排种群的变异性,进而强化进化的前提可遗传变异,通过变异产生新的基因,通过基因重组产生形形色色的基因型,导致生物的多样性,每个个体在遗传上都是独特的和有差异的。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和变化在下课时中具体学习,在本课时仅做简要概述,知道基因库,会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即可。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章遗传、变异的学习,以及初中对达尔自然选择学说的认识,自然选择在其认知结构里已存在,这可以为本节课学习提供基础,将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联系在一起。高二学生理解能力、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比较理想,已可为本次课的互动环节提供客观基础。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90%以上能举例说明选择是进化的动力;
2、能通过例子阐明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3、大部分知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4、清楚变异产生新的基因,亲代传递给子代的是亲代的基因而不是性状;
5、能准确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能力目标】
通过比较分析,提高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小组任务,提高合作交流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后相关资料搜集,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达尔文环球考察,培养科学源于生活的认识,善于观察思考身边的现象。
五、重点、难点与突破
本节课的重点是阐明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本人通过课前小组活动模拟自然选择,课上情境创设,以长颈鹿进化为例,纵观长颈鹿进化各时期的图片,学生发挥其想象力,使历史在课堂上“再演”。
六、教学策略与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设疑导入→引发思考→归纳概念→分析比较→新旧结合→课堂反馈→总结→课堂延伸”的教学程序,具体如下:
七、课前准备
小组合作,6人一组完成“模拟自然选择”活动,并填写下表: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所用时间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
展示多幅玫瑰花图片。
教师提问:大家可否知道这是什么花?这种曾经让欧洲人着迷的花,其实原本只有红、白两色。花形花色远不及中国月季,且仅在春天开放为什么如今发展出如此多色彩,如此多的品种呢?
教师指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和印度收集了红色、绊红、黄色及芳香等四个品系的月季运往欧洲。经过当地园艺家的精心繁育并和当地Rose杂交,产生了众多的新型品种,经过筛选,这些新品种不仅花色更多更鲜艳,花朵更大,而且只要温度合适,常年开花不断,取名“ China rose”。根据植物学上的命名法规,当为月季。由此可见,西方的现代rose,绝大多数都带有中国血统,中国月季堪称西方现代rose之母。
回答玫瑰花,思考种类多的原因。
从身边的例子出发,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内容:人工选择
5’
教师指导:以玫瑰品种的选育为例,请学生讲述何谓人工选择。
独立思考并回答什么是人工选择
1、顺利连结导入
与新知;
2、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为后面学习自然选择做铺垫
自然选择
15’
展示达尔文图片
教师指导:简述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
展示课前空统计表:
教师指导校对学生的统计结果,并请“捕食者”扮演者分析统计表原因。
展示长颈鹿进化过程图
教师提问:该图概述了长颈鹿的进化历程,请你从考古学家的角度讨论其进行过程。
教师指导:请结合课前统计表,以及课本自然选择实例思考。
展示自然选择过程
根据课前活动的统计结果填表并根据扮演“捕食者”的学生根据自己“捕食”经历,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原因;
扮演考古学家,结合课本自然选择实例和统计结果图,相互讨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并派代表回答。
体现学生主体,发挥教师主
导作用
比较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5’
教师提问: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有什么区别?
教师指导:可参考玫瑰的选育与长颈鹿进化,列表比较两者关系。并请一做的比较好的学生将他(她)的表格画在黑板上。
教师指导:对照学生表格,指导思考长颈鹿得以进化的前提,原材料是什么,让学生自己讲出自然选择的前提:可遗传变异。
根据教师指导,自行设计表格,填充表格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是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最
有效的检验
种群的变异性
5’
根据黑板上学生画的表格,突出可遗传变异的前提地位。
展示孟德尔双因子杂交实验图(豌豆黄圆×绿皱),提问:亲代传给子代的是基因型还是基因?
从配子到F1代基因型入手介绍基因座位,分析相应后代的基因型数目。
问答问题
在用已学
的知识上学习
新知
种群的基因频率
7’
教师显示“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并布置任务:什么是基因频率,什么是基因型频率,两者有什么区别?
多媒体显示两者计算公式:
即学即用(做的同时,请一学生上来做):
豚鼠黑色对白色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基因B的频率为p,基因b的频率为r,现有100只豚鼠,BB、Bb、bb的个体数分别为81,18,1,
求:1、基因B、b的频率
2、基因型Bb的频率
多媒体展示校对答案:
书中找出相应内容回答什么是基因频率,什么是基因型频率;
练习计算
培养自己“鱼”的能力和
计算能力
课堂反馈
2’
多媒体显示:
回忆答题
刺激回忆,及时反馈
总结
6’
请一位学生站起来总结
思考下图是谁的进化。
总结
思考
总结并引入
作业布置
课后衍生(布置作业)
回家作业
1、课后衍生,培养利用网络等资源自主
学习能力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课件15张PPT。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Rose人工选择:人们根据自己需要培育出新品种挑选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淘汰其他数代选择 所需变异被保存家养生物普遍存在变异达尔文 乘“贝格尔”号环球考察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发现…… 红色绿色绿色黄色颜色相同颜色相同自然选择: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影响存活与繁殖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进化,新物种产生所需变异被保存生物普遍存在变异生存斗争数代选择基因座位 3n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基因库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豚鼠黑色对白色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B、b)
控制,基因B的频率为p,基因b的频率为r,
现有100只豚鼠,BB、Bb、bb的个体数分别为81,18,1,
求:1、基因B、b的频率
2、基因型Bb的频率
r=1-90%=10%1、2、A 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
这是变异不定向的原因
B a 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
C b 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 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定向抗药性变异如图表示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D今天懂了什么...?布置作业:1.选择一种生物,搜索相关进化资料,写一篇进化史。2.人类的进化,写一篇关于人类进化下一阶段的猜测?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