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教案与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3.1《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教案与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8-12-10 16:24:00

文档简介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疑引入
1、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显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遗传。那么什么是遗传物质呢?
2、科学家是怎么知道DNA是遗传物质的呢?从而引出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学生根据以往的生物学知识以及从媒体上获取的信息都会回答:是DNA。



2、 学生阅读课本 。
引入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一、经典实验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三)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

1、教师用多媒体分别展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 3个经典实验过程的图片。
2、教师针对学生的描述加以完善和补充,将实验的过程表格化或图示化,用多媒体展示。
3、教师针对每一实验各出一组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
4、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
5、教师提供学生烟草花叶病病毒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该部分内容参见后面的附注)。
1、学生观察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


2、学生观察、分析、讨论。

3、学生结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然后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分析原因,最后归纳小结得出结论,最终转化为自己设计实验的基础。
1、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5、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师让学生根据以上实验思考问题:①以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哪些特点?②分析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③分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学生观察、分析、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总结能力。
三、课堂巩固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教材课后习题。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知识要点。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板书(黑板上有知识框架)


学生归纳知识要点,整理课堂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附注:《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相关实验问题式探究
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1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转化实验。实验步骤如下表:

实 验 过 程
结 果
第一步
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
鼠不死亡
第二步
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
鼠死亡
第三步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鼠体内
鼠不死亡

第四步
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
鼠死亡,并且从鼠体内分离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其后代也有毒性。
(1)实验先进行第一、二步的目的是什么?可否直接进行第四步?
第一、二步起对照作用,证明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作用,同时可排除使小鼠死亡的其他原因。因此,不能直接进行第四步。
(2)用“条件──结果”分析法,分析第一、二步说明什么?第二、三步说明什么?第三、四步说明什么?
“条件──结果”分析法就是根据实验步骤不同的条件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结论性表述。第一、二步说明了R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S型细菌具有致死性;第二、三步说明了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第三、四步说明了R型活细菌与S型死细菌混合培养后产生了S型活细菌,并且这种转化的性状可以遗传。
(3)该实验有无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其结论是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1.2 1944年,美国的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进行了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实验步骤如下图:
(1)实验过程中①②③④步说明了什么?⑤⑥⑦步说明了什么?
实验过程中①②③④步说明了从S型细菌提取的多糖、脂质、蛋白质、RNA,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后只产生R型活细菌;⑤⑥⑦步说明了从S型细菌提取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少数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细菌。
(2)艾弗里等人发现,通过1~7的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仍不足以完全说明DNA是转化因子即是遗传物质,为此他们又设计了⑧,用DNA酶处理DNA,使其水解,结果在培养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没有发现S型细菌。这组实验的必要性是什么?
这组实验的必要性在于:是DNA本身,而不是DNA的碎片或化学组成单位使细菌发生了转化。
(3)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设计思路是将DNA与多糖、脂质、蛋白质、RNA分开,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4)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吗?
通过上述实验证明了DNA在细菌转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是遗传物质,但证明不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952年赫尔希和沙斯设计了一个巧妙实验。实验步骤如下表:

实 验 过 程
结 果
标 记
侵 染
搅 拌
第一组
用35S标记了一部分噬菌体
用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被标记细菌
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
细菌内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
第二组
用32P标记了另一部分噬菌体
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
细菌内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到32P
注:上清液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沉淀物为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1) 该实验用了什么方法?在什么探究中还用过此方法?
用同位素标记法。如光合作用中鲁宾和卡门研究氧气来自于水的实验。
(2)用35S、32P标记物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能否用14C和18O进行标记?
用35S、32P标记是因为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由于DNA和蛋白质中均含有C和O两种元素,故不能用14C和18O进行标记。
(3)如果实验用上述方法进行,测试的结果如何?表明了什么?
用带35S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都不带标记。用带32P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带标记。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4)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哪种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由实验过程分析可知:噬菌体是在自身DNA的作用下在细菌体内完成增殖的。DNA是自我复制形成的,蛋白质是在DNA指导下合成的。(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DNA→复制子代噬菌体的DNA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组装子代噬菌体。)
(5)此实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指导思想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去感染细菌,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6)此实验证明DNA具备遗传物质的哪些特性?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证明了DNA能自我复制,具有连续性;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3 病毒的重新构建和侵染的实验──证明RNA是遗传物质
3.1 1957年,格勒(Girer)和施拉姆(Schramm)的实验。
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它的基本成分就是蛋白质和RNA。格勒和施拉姆作了如下实验:①用石炭酸处理这种病毒,把蛋白质去掉,只留下RNA,再将RNA接种到正常的烟草上,结果发生了花叶病;②如果用蛋白质部分侵染正常烟草,则不发生花叶病。此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此实验的结论是RNA起着遗传物质的作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2 以后有人将车前草病毒(HRV)与烟草花叶病毒(TMV)的RNA、蛋白质分离、组合,分别进行实验,进一步明确RNA也是遗传物质。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车前草病毒(HRV)与烟草花叶病毒(TMV)分别感染烟草叶片出现两种不同病斑,如示意图(a)、(b)。
②用烟草花叶病毒(TMV)的蛋白质外壳去侵染烟草叶片。
③用车前草病毒(HRV)的RNA去侵染烟草叶片。
④将车前草病毒(HRV)的RNA与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杂种”的新品系,用它进行侵染实验。
(1)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验过程②③④步的结果是什么?画示意图。
过程2的结果是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用其单独侵染不会使烟草叶片致病,如示意图(c);过程3的结果是用车前草病毒(HRV)的RNA去侵染烟草叶片,则RNA会在寄主细胞中复制并产生大量车前草病毒(HRV),使烟草叶片致病,病斑如示意图(d);过程4的结果是用“杂种”病毒侵染烟草叶片致病,病斑如示意图(e)。
(2) 上述“杂种”病毒繁殖的后代是那种病毒?画一个该病毒的示意图。
“杂种”病毒繁殖的后代是车前草病毒(HRV),如示意图(f)。
(3)艾弗里、赫尔希与格勒等人的实验选用了结构十分简单的生物──细菌或病毒。以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哪些特点?
以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①它们的个体很小,结构简单,容易看出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且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②繁殖快,便于实验操作,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结果。
(4)结合格利菲思、艾弗里、赫尔希与格勒等人的实验,分析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
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以下特点:能够精确的复制自己;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具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能力;结构比较稳定等。
(5)结合格利菲思、艾弗里、赫尔希与格勒等人的实验,分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对于具有DNA的生物体(包括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和只有DNA的病毒)以DNA为遗传物质;对于只含有RNA的病毒来说RNA是遗传物质。所以说,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是R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课件16张PPT。
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一、什么叫遗传?
生物通过生殖产生自己的后代,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上,都很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二、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1、实验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2、实验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3、实验三 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实验一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3.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4.将无毒性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这表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在与被加
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
性的S型活细菌。这些转化成的S型细菌
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细菌,并且这
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为什么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能够转化成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呢?
格里菲思认为: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物质——
“转化因子”。但他不知道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弄清了转化因子是DNA。2、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 ①、提取S型细菌(有荚膜)的DNA和R型细菌(无荚膜)一起放入R型细菌培养基中,结果长有R型细菌和S型细菌。 ②、R型细菌+S型细菌的蛋白质或S型
细菌的荚膜多糖,一起放入R型细菌培养基中,结果只长R型细菌。③、把R型细菌和S型细菌十DNA酶(使
DNA分解),一起放入R型细菌的培养基
中,结果培养基中只长R型细菌。结论:DNA才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
是遗传物质。S型活细菌多糖脂类DNARNA蛋白质DNA水解物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RRRRRRSRS成分分离后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实验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T2噬菌体的模式图噬菌体:
寄生在细菌体内的一类病毒。噬菌体细 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1、吸附
2、注入DNA
3、复制DNA及蛋白质外壳的合成
4、组装成新噬菌体
5、细菌裂解,新噬菌体释放◎◎◎◎◎实验三 烟草花叶病毒
无DNA,只有RNA,RNA起
遗传作用。三、实验结果:
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RNA也是遗传物质
3、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四、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对染色体的化学成分分析得知,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其
中DNA在染色体里含量稳定,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再细胞内的DNA大部分在染
色体上。
∴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五、作为遗传物质的必备条件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 精确地复制自己。
2、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
3、具有贮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
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
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后,还能
继续复制,并能遗传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