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网络架构】
【重难讲解】
一、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主要特点
(1)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2)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进行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3)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二、关于早期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权威的中国史学家们都把中国国家的起源定在夏,如范文澜先生和郭沫若先生都持这种说法。范、郭两位大师虽然都认为夏已经是阶级社会,产生了国家,但是对夏的文明水平估计都不高。这已经是被考古发现所证明了的。当代著名史学家何兹全先生对此持不同见解。认为夏远处于传说阶段。他在《中国古代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早期国家”这一概念,把中国国家的起源分成两步看:从殷商盘庚到东周初期是中国的“早期国家”;春秋战国开始,中国进入古代社会即阶级社会,这以后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他认为,早期国家的特征是:社会已有阶级分化,氏族部落内部已出现贵族显贵家族,也有了奴隶和依附民;王的地位已经突出,有了王廷和君僚;但是氏族部落组织的血缘关系仍是社会的组成单位。它是由氏族部落向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过渡。它逐步远离氏族社会,逐步接近国家。
三、中国文明的多源与多元的特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幅员广阔的文明国家,自司马迁以来的学者,几乎都相信中国文明一元发生论,即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而形成的。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文物考古事业迅速发展,这种局面有了彻底地扭转。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知道商周王朝统治区域是很辽阔的,在王畿外有诸侯,其周围还有附属的大小方国,远远超出了人们原来的想象。苏秉琦先生从考古学的角度认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模式可概括为多元起源、中原核心、一体结构。费孝通提出关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从民族形成的角度为中国文明的多源与多元说,提供了佐证。
【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2018.11·浙江高考·2)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3.(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4.(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5.(2017·海南高考·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二、材料阅读
6.(2017.4·浙江高考选考·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6分)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
7.(2017·天津高考·12)(16分)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4分)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几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2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4分)
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故C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分封制只是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汉承秦制”、“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结合所学,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废分封、行郡县,表面对郡县加以否定,但汉并未废除郡县制,而是实行郡国并行制,故A项正确;汉武帝划分监察区,创立地方监察制度,故B项错误;汉代中外朝制度,是对秦丞相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错误;司隶校尉由汉代创设,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义利观是指如何看待道义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而没有提到当时人道义理念的变化,也没有说明两者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而且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可能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可知很多人发家致富,说明当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富有,而这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强地主,财富多也不能说明控制了郡县,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将天理置于人性之上,故A项错误;“‘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要战胜、克制个人的欲望,故B项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没有完全曲解孔子本意,故C项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但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达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国家。A项强调“身正”,即统治者自我端正品行,才能“不令而行”,治理好国家,与材料说法最接近,故A项正确;B项呼吁人们以仁爱之心处理各种关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C项强调做善事要从点滴做起,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D项体现出忧君爱民思想,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6.【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4分)
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分)
(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2分)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分)
【解析】(1)第一小问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是稳定统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第一小问意义,据材料二“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得出歌颂了文王的功德;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得出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7.【答案】(1)制度:郡国并行制度。
原因:失礼仪,乱制度。
(2)解释: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
说明: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
(3)史实:儒学成为正统。
价值: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
看待: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并不客观、充分。
【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从材料一“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可知刘贺是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封号是汉代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的封国制度的体现,故刘贺封号与汉代郡国并行制有关;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一“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可知《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是违反了封国制、宗法制的礼仪规则,导致政治制度紊乱。
(2)第一小问解释,从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可知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的解释是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第二小问说明,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出处,材料一是对《汉书》的翻译,材料二廖伯源的《昌邑王废黜考》,是对史书的考据分析,可知二者的不同在于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
(3)第一小问史实,从材料三出土的文物,可知孔子及其著作在当时很受重视,故可印证的史实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第二小问价值,出土文物是更接近历史真实面貌的证据,故其可为相关的历史记载提供更加丰富、充实的证明,故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的价值是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第三小问看待,出土文物虽然是儒家经典著作,但不能说明这些是刘贺生前阅读或喜爱的,也无法体现出刘贺是否博学的人,对其的评价还应有足够充分的史实做依据,故对材料三中否定《汉书》关于刘贺的评价的看法是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并不客观、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