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赤壁赋》教案
【设计意图】:苏轼的《赤壁赋》是千古名篇,除了它文字词句所留给我们的无尽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外,更希望能探究到它对于21世纪的我们有着怎样的意义。苏轼在遭遇坎坷时善于自解自慰变苦为乐的达观和通脱也许正是处于现实竞争与压力下的我们所缺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如诵读、鉴赏,体会情、景、理交融的特点外,还希望他们能受到作者旷达乐观的情绪的影响,学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压力。
【设计提要】:本设计遵循两个思路进行,一是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文章内容。二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态。
【设计实施】:
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文言字、词、句式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体会作者乐观旷达情怀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所含的人生态度,理解语言的哲理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尽量用原文回答来把握文意。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或难理解的词句引导学生直译、赏析。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诵读→整体感知
一、导语设计: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的,或多或少的把他个人的性情人品,为人之法,处事之道渗透到文章当中去,就连孟子也说过这样的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由此可见,文章是可以帮助我们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域和内心世界的。比如作文课上我们谈到过的苏轼,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不少篇章,每一部作品都能让我们从某个侧面去认识他,像《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一问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有求实精神的苏轼;《江城子》(悼亡妻)中“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一叹息让我们认识了一个饱含深情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又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交织着逸气豪情的苏轼。除了这些之外,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才子、父母官,多种称号在我们面前勾勒出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形象,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经历过哪些变故?是什么样的胸怀支持着他走过坎坷的人生?我们对他还是有太多的的疑问,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走近他的《赤壁赋》,去看看它又会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怎样的苏轼。
(板书:《赤壁赋》)
二、解题:
齐读课下注释①明确两个知识点:
第1, 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五年(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赤壁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学习《赤壁怀古》时已介绍过生平,这里可以略说);
第2, 第二,关于赋的知识。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有古赋、俳赋、律赋、文赋等。这里所说的体物就是状物、描绘事物的意思。所给的例子基本上是按照赋的发展来说的,比如古赋主要是指先秦以前的赋,俳赋主要是指两汉的赋,律赋指南北朝时期的赋,而文赋则是指唐宋时以散文形式写成的赋。
三、诵读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对字音的提示自由诵读。
2.学生起来朗读,正音正句。
(板书加点生字)
举酒属(zhǔ)客 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少(shǎo)焉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冯(píng)虚御风 扣舷(xián)而歌
桂棹(zhào)兮兰桨 溯(sù)流光 幽壑(hè) 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千里
酾(shī)酒临江 横槊(shuò)赋诗 江渚(zhǔ) 一叶之扁(piān)舟
举匏(páo)樽而相属(zhǔ) 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shùn) 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 洗盏更(gèng)酌
肴核(yáohé)既尽 杯盘狼籍(jí) 相与(yǔ)枕藉(jiè)
3第二次自由诵读概括每段段意。
四、整体感知文章结构。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每段的基本内容及情感变化:(板书)
内容发展 情感变化
1. 泛舟赤壁,所见所感 乐
2. 乐极而歌,倚歌而和 乐甚→悲凉
3. 主客对话,人生短暂 哀
4. 苏子情怀,超然物外 ↓
5. 客喜而笑,主客畅饮 乐
五、齐读全文,加强语感。
六、作业
参照课下注解理解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研习→欣赏品味
一、内容分析。(用原文回答问题)
第一段,点名朗读,全体回答问题。
提问1:文中的第一句主要交待的是哪些内容?
明确: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人物“苏子与客”
地点“赤壁之下”
事件“泛舟”
提问2:找出本段中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提问3:找出本段中有关人物情态与感受的句子。
明确:“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请一名同学直译这两句,重点词:“如”、“茫然”、“羽化”。
译文:(1)我举起酒杯劝客饮酒,朗诵《诗经》中的《明月》诗篇。
(2)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万顷江面。浩浩荡荡如同驾着风凌空飞行,不知道会飞到哪里才停止,飘飘扬扬好像离开了人世而独立无依,主像身上长出了翅膀向天界飞升。
第二段,点名朗读,共同回答问题。
提问1: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主人“扣舷而歌”客“倚歌而和”
提问2:找出描写箫声的句子,并直译。
明确:“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沟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那箫声呜呜地响着,像有所怨恨又有像有所思慕,像在哭泣又像在哀诉,余音婉转悠扬,像一缕不断的细丝,使得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便那孤舟中的寡妇闻声而哭。
(注意“舞”“泣”的使动用法。)
提问3:箫声的总体特点用哪个词概括一下最恰当?
明确:悲凉。
第三段,男生齐读,女生回答问题。
提问1:本段的主客问答围绕的是什么问题?
明确:“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提问2:客人乐极悲来的缘由有哪些?
明确: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此句是游赤壁触发客人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古今对比而生悲。
②“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此句是客人由江水的无穷想到人生短暂而生悲。
③“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此句是客想摆脱现实处境,却“知不可乎骤得”,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而生悲。
提问3:本段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客人此时的情感?
明确:“哀”。
注意:理解本段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第四段,女生齐读,男生回答问题。
提问1:针对客人的悲哀情绪,作者是怎样宽慰他的?
明确:“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作者用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好风光的豁达开朗来宽慰客人。)
提问2:苏轼在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用了什么手法?阐发了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举例、对比。苏轼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注:此问可以拿来让学生讨论,看看他们如何理解苏轼的这段话,再加以总结。)
第五段。齐读,共同回答问题。
提问:经过苏轼的开导,客人有什么表现?
明确:“客喜而笑”。(主客尽欢而眠)
二、欣赏品味。
1、作者的思想。
①提问:这篇文章中,主客都是因眼前景而生情,同样是面对明月和江水,主客产生的感慨却不同,从中能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旷达乐观,超然物外。
②知识扩展,进一步认识苏轼。
苏轼之所以能于挫折、坎坷之间仍保持旷达乐观的情绪,主要得益于老庄的道家思想。文中“物与我皆无尽也”即是表现。当然,苏轼的一生,是以崇尚儒学,讲究务实为主,只是在他遭遇坎坷时,他才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以帮助自己的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③讨论:苏轼的这种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没有?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识评说,答案不足而一,教师最后把积极的因素引导给学生,希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困难,挫折时要学一学苏轼的旷达乐观。
2、艺术特点。
①优美精炼,意味深长的语言。
②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课后练习二)
④“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赋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课后练习三)
三、布置作业。
1、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
2、背诵课文。
3、拓展阅读《高中语文读本》中的《后赤壁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