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1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1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11 16:5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



第1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60页例1,第60页“做一做”的第1、2题及第63页练习十三第1题。
内容简析
例1 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让学生经历竖式形成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的算理,经历竖式形成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
2.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掌握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迁移类推思想和自我发现规律、归纳的能力。理解列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列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时,主要是运用合作探究、迁移类推的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小组间合作探究呈现多种口算的计算方法,对竖式计算的书写形式有初步了解。其次,运用迁移类推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竖式计算顺序及每步的算理。最后进行对比归纳,总结算法形成计算法则,掌握算法。
2.本课时学生主要是通过合作探究、迁移类推、归纳等方法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
承前启后链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联系实际导入法:老师手持本班学生在美术课或学校画展上的获奖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并夸奖这些取得优秀成绩的同学鼓励同学们画画,用自己的一双巧手画出多彩的生活,老师特意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彩笔。(出示准备好的三盒彩笔)可是老师想知道这些彩笔一共有多少支,怎么办呢 此时学生会说出多种方法,比如:一支一支地数一数、先数出每盒有几支,再加起来……由此重点讨论乘法计算。
【品析:通过创设与学生学习十分密切的情境,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课件演示法:课件演示例1的情境图:三个小朋友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他们的教室。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把他们的教室装饰得漂漂亮亮,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支。他们一共有多少支彩笔呢 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数量,该怎么办呢
【品析:通过课件演示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能够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准确找出
主题图中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顺利进入新课的探究。】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观察教材第60页主题图,提取已知信息,并找出待解决的问题。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有3盒彩笔;
②每盒彩笔有12支。
(2)提出的问题。
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
根据乘法的意义,“求3个12是多少”,学生可以自己列出对应上面问题的算式:12×3=
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因此学生会根据知识经验运用口算解决。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可能根据教材的介绍,采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此时,除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外,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可以把探究的重点问题抛给学生: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注意什么 计算步骤是什么 每步表示什么意义 让他们进行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结果。通常会出现下面几种结果。
方法一:利用乘法的意义用连加计算。
12×3表示3个12相加,可用连加计算出结果,12+12+12=36。
方法二:利用口算把12分解成10和2,10×3=30,2×3=6,30+6=36。
方法三:竖式计算。
竖式计算的过程和方法与口算方法相同,只是形式不同。学生对竖式计算初步了解,因此,应对其做重点剖析。
◎探究竖式计算方法。
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每步的算理。教师出示情境图:有3盒彩笔,每盒有12支,每盒都拿出其中的2支。也就是把12分解成10和2。
师生交流,教师板演。
师:谁能说一说每一步计算出来的结果表示什么
生1:第一步先用3去乘12个位上的2,得到6个1,是6。
生2:第二步用3去乘12的十位上的1,得到3个10,是30。
生3:第三步把两次求出的结果相加。求出的是3盒彩笔一共的支数。
师:我们这样的写法,把计算的每一步都写了出来,竖式计算可以简写,你来试一试吧!
学生尝试用简写的形式进行竖式计算。师生交流,并强调每次相乘积写的位置。
师:第一步和第二步用3去乘12的个位和十位,得数写在什么位置呢
生1:第一步用3乘12的个位上的2,得6写在积的个位。
生2:第二步用3乘12的十位上的1,得30,0可以省略不写,3写在6的前面作为十位。
【品析:本环节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和知识迁移类推的学习方式,借助情境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理,学习竖式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竖式由繁到简的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学习简便的竖式写法。】
◎尝试用竖式计算下面算式:421×2=
学生尝试计算后,小组间互相说一说计算步骤及每步表示的意义,再集体汇报,教师适时补充,加深理解。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同桌之间互相叙述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利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先从哪一位乘起都可以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时,要从个位开始算起。
质疑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和方法是相同的,只是书写方法不同。都是依据把多位数分解成几百、几十和几,用一位数分别去乘每一个数,再把每次乘得的积相加,但是竖式计算有计算顺序的要求,从多位数的个位开始算起。
【品析:本环节通过两个质疑问题,进一步理清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顺序,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每一步表示的含义有了更深的认识,清晰地比较出计算中需要注意的难点问题。】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
第1题,巩固用竖式笔算乘法,并让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后,迁移类推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学生在完成本题后,能准确叙述计算顺序,及每一步表示的含义,较准确地计算。
第2题,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对比,体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顺序。训练中,先让学生观察三道算式的特点再计算,计算后比较各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让学生口述每道题的计算顺序。本题完成后,学生对竖式计算的简写的书写形式和计算顺序、每步表示的意义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参考答案】
1.68 48 936 844 2.(说说略) 6 69 246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
第1题,是配合例1的巩固练习。学生刚刚掌握乘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因此在巩固练习中应重点强调计算的准确性和对算理的理解程度。计算本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乘的顺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28 99 84 86 846 636 884 396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书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多位数一般写在上面)。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所得的积写在对应的数位下面。然后衔接下节课学习任务,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
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怎样计算呢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没有生硬地教给学生法则,而是采用从直观到抽象的渐进过程。让学生经历计算的过程,通过观察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步的计算算理,再通过转化、迁移的方式逐步完成法则的抽象,使学生掌握笔算算理的本质。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巩固练习中,有的学生竖式计算时,不仅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乘得的积也没有一一对应的写在横线下面。主要是因为对竖式计算不熟练,不能够理解每一步的含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应该加强口述运算顺序及算理的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算法。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