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总 复 习
教
学
设
计
第2课时 空间与几何
知识版块
要点梳理
具体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边形的认识
四边形有四条直边,有四个角,是封闭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1.长方形:长方形有两组相对的边,对边长度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2.正方形: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3.长方形、正方形和四边形的关系: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周长的认识
1.周长的认识:周长就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2.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如果物体是不规则图形,先用细线绕图形围一圈,再用尺子测量出细线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如果是规则图形,测量周长时,可以用尺子直接测量各边,再相加。3.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方法一:把四条边的长度相加;方法二:长×2+宽×2;方法三:(长+宽)×2。4.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方法一:把四条边的长度相加;方法二:边长×4。5.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应用:用一定数量的小正方形或长方形,所拼成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最短。一般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其周长越短。
数学广角——集合
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两个计数部分有重复时,把两个计数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复部分,就得出事物的总数。2.把两个计数部分相加,再减去事物的总数,就得出计数的重复部分。
题例解析
教材知识荟
【考点一】
四边形的认识
例: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四边形,是四边形的请在括号里画“√”。
分析:根据四边形的意义来判断,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是四边形。
解答:(
√
) ( ) (
√
) ( )
( ) (
√
) ( ) (
√
)
【练习】
判断下面各图哪些是四边形。
答案:②
⑤
⑥
⑦
【考点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例:判断下面图形中有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
分析:图形中心和最外面的图形是正方形,周围空白的图形是长方形。
解答:长方形有4个,正方形有2个。
【练习】
分一分,把同一类的图形分在一起。
答案:①③⑤ ②④
【考点三】
长方形的周长
例: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分析:可以采用割补法,原图形可以组成一个长方形,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再利用长方形周长公式:(长+宽)×2,计算周长。
解答:(6+9)×2=30(厘米)
【练习】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30米,扩建后长和宽都增加10米,扩建后操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答案:50+10=60(米) 30+10=40(米) (60+40)×2=200(米)
答:扩建后的操场的周长是200米。
【考点四】
正方形的周长
例: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分析:该图形是个正方形,已知边长是6厘米,根据正方形周长公式:边长×4求周长。
解答:6×4=24(厘米)
【练习】
王奶奶家有一块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菜地,一面靠墙,如图:王奶奶想用篱笆将菜地围起来,需要多少米篱笆
答案:10×3=30(米)
【考点五】
简单的集合问题
例:三(1)班参加写作小组的有35人,参加奥数小组的有13人。这两个兴趣小组都参加的有6人,三(1)班共有多少人
分析:参加写作小组的35人中有6人参加了奥数小组,参加奥数小组的13人中有6人参加了写作小组,可以用图示表示:
解答:35+13-6=42(人)
答:三(1)班共有42人。
【练习】
三(2)班有45人,其中26人参加了数学竞赛,22人参加了作文比赛,12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三(2)班有多少人两项比赛都没有参加
答案:
45-(26+22-12)=9(人)
我的反思:
练
习
二
十
四
题型结构分析
题号
题型
建议
1
填空
本题难度不大,可在课上完成。
2
填单位
本题比较简单,可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
3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后再做,课上或课下完成。
4
填空
本题比较简单,提示学生注意单位,可在课上完成。
5~6
计算
这两题比较简单,可在课下独立完成。
7
估算
本题比较简单,可在课下独立完成。
8
解决问题
本题比较简单,可在课上完成。
9
解决问题
本题有难度,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10
计算
本题比较简单,关于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可在课下完成。
11
解决问题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可在课上解决。
12
解决问题
本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13
填空
本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师的指导下课上完成。
14
解决问题
本题难度不大,可在课上完成。
15
解决问题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师的指导下课上完成。
16
解决问题
本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17
解决问题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可在课上完成。
18
数字谜题
本题的难度较大,在教师的指导下课上完成。
思考题
解决问题
本题是思考题,难度大,在教师的指导下,课上小组讨论完成。
习题立体分析
第1题:本题引导学生复习长度和时间、质量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掌握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的方法。
第2题:考查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应用长度、质量单位,深化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发展度量意识。
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不完全对应时,要根据具体时间计算经过的时间。
第4题:引导学生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本题信息比较复杂,数据较大,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题:重点巩固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第6题:重点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根据学生情况适度点拨,能口算的可以直接给出答案,不能口算的要进行笔算。
第7题:用估算的方法判断并连线,先提示学生注意看清题目的要求,再让学生动笔完成。本题在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的同时,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先估算进行判断,再进行精确计算并验证的习惯。
第8题:
提示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题意。
第9题:重点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可以适时指导,通过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巩固有关倍的知识,完善对倍的模型的建立。
第10题:复习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第11~14题:结合本册所学的计算、图形、量的知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5~17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改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8题:提示学生从个位开始考虑,根据已知的数填出方框中的数。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根据题中的条件,每层都有5小瓶,比较不同的部分。提示学生由第一层和第三层可知,1大瓶+1中瓶=1大瓶+2小瓶,求出中瓶洗发液的质量,再求出大瓶洗发液的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参考答案
1.4000 50 7 180 9 2
2.(1)千米 (2)千克 (3)克 (4)厘米
3.45分钟 4.(1)3500 500 (2)2000 2
5.237 562 407 713 92 789 103 258
6.66 90 1428 7304 82 1404 10400 950
7.略 8.870×8=6960(元)
9.(1)16÷4=4 (2)4×9=36(元) (3)16÷2=8(元) (4)略
10. 1 1
11.(10+5+5)×4=80(厘米)
12.30×4+60×2+40×2+45=365(厘米) 40×4+(40+40)×2+45=365(厘米)
13.
14.215×3×2=1290(元)
15.64÷8=8(岁) 8×4=32(岁)
16.8+6=14(米)
17.16×4+20=84(户)
18.略
思考题:中瓶400克,大瓶8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