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够写出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原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
【要点梳理】
要点一、原电池
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可以是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
负极:活泼性强,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活泼性弱,溶液中阳离子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②电解质溶液,电解质中阴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阴阳离子定向移动形成内电路。
③导线将两电极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④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要点诠释:a.原电池中,电极材料可能与电解质反应,也可能与电解质不反应。如图:
/
b.形成闭合回路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用导线连接两个电极,也可以是两电极直接接触。如图:
/
要点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实验探究
1、实验设计
①按照图示装置进行实验。请观察两个金属片插入溶液后电流表指针位置的变化、金属电极表面的变化以及溶液温度的变化,分析是否有电流产生。
/
②按照下图组装实验装置,注意最后将盐桥插入两种电解质溶液中。请观察反应过程中电流表指针位置的变化,判断是否有电流产生,并观察电极表面以及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
要点诠释:盐桥的作用及优点
a.组成:将热的饱和KCl或NH4NO3琼胶溶液倒入U形管中(不能产生裂隙),即可得到盐桥。将冷却后的U形管浸泡在KCl饱和溶液或NH4NO3饱和溶液中备用。
b.作用:使两个半电池中的溶液连成一个通路。
c.优点:使原电池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近乎完全隔离,并在不同区域之间实现了电子的定向移动,使原电池能持续、稳定地产生电流。
2、实验记录
电流产生情况
电极表面变化情况
温度变化情况
能量变化情况
(Ⅰ)
有电流产生
锌片质量减小,同时铜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铜片质量增加
溶液温度升高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热能
(Ⅱ)
有电流产生
锌片质量减小,铜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铜片质量增加
溶液温度不变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实验分析
①对于图甲装置
Zn片:Zn-2e-=Zn2+
Cu片:Cu2++2e-=Cu
同时在Zn片上,Zn可直接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Cu与ZnSO4,因此该装置中既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同时也有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
②对于图乙所示原电池
锌片: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
铜片:正极,Cu2++2e-=Cu(还原反应)
总化学方程式:Zn+Cu2+=Cu+Zn2+
4、实验原理分析:(如图所示)
/
要点三、原电池中电荷移动方向
在原电池构成的闭合电路中,有电荷的流动;从电路的构成方面来说,有外电路上电荷的流动和内电路上电荷的流动;从电荷的类型方面来说,有电子的流动和阴、阳离子的流动,其中的具体情况见图。
/
要点四、原电池的电极判断
/
要点诠释:活泼金属在原电池中不一定作负极。
如Mg—Al—NaOH溶液原电池,活泼性Mg>Al,但此原电池中Al作负极,Mg作正极。负极反应:Al+4OH--3e-=AlO2-+2H2O,正极反应:2H++2e-=H2↑,总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判断一个原电池中的正负极,最根本的方法是:失e-的一极是负极;得e-的一极为正极。
要点五、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1、题目给定图示装置
/
2、题目给定总反应式
①分析化合价,确定电极反应物与产物,按照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的原理,写出正负电极的反应物与产物。
②在电极反应式的左边写出得失电子数,并使左右两边电荷守恒。
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电极反应式。
3、几个注意点
①负极材料若不与电解质溶液发生反应,则负极失电子,空气中的O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②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必须遵守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如难溶物、难电离物、气体、单质、氧化物等均应写成化学式形式。
③注意电解质溶液的成分对正负极反应产物的影响。如负极反应生成的阳离子若与电解质溶液的阴离子反应,则电解质溶液的阴离子应写入电极反应式,例如Fe与Cu在NaOH溶液中形成原电池,负极反应为Fe+2OH--2e-=Fe(OH)2。
要点六、原电池原理在化学中的应用
1、设计原电池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关键:
电解质溶液:一般能与负极反应。或者溶解在溶液中的物质(如O2)与负极反应。
电极材料:一般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
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
实例
以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
2FeCl3+Cu=2FeCl2+CuCl2
把氧化还原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半反应,从而确定电极反应
氧化反应(负极):Cu-2e-=Cu2+;
还原反应(正极):2Fe3++2e-=2Fe2+
以两极反应原理为依据,确定电极材料及电解质溶液
负极材料:Cu;
正极材料:石墨或铂或比Cu不活泼的其他金属;
电解质溶液:FeCl3溶液
画出示意图
/
2、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其他应用
①制造种类电池
②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③判断金属的活泼性
/
④加快反应的速率
构成原电池时反应速率比直接接触的反应速率快。如实验室制取H2时,用粗锌与稀H2SO4反应比用纯锌时的速率快。
【典型例题】
类型一:原电池原理及简单应用
(2019 扬州模拟)下图为一原电池装置,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②盐桥中的K+移向ZnSO4溶液;③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④铜是正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⑤正极反应为Cu2++2e-=Cu;⑥实验过程中取出盐桥,原电池仍继续工作;⑦将锌片浸入CuSO4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与该原电池反应相同
A.①⑤⑦ B.①③④ C.②⑤⑦ D.④⑥⑦
【思路点拨】判断出原电池的正、负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答案】A
【解析】该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锌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较不活泼的铜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锌流出,经导线流向铜电极(电流的方向与之相反),负极、正极的反应分别为负极:Zn-2e-=Zn2+,正极:Cu2++2e-=Cu;盐桥中的阳离子向正极区硫酸铜溶液中迁移,故①、⑤正确,②、③、④错误;取出盐桥后不能构成闭合回路,原电池不能继续工作,⑥错误;无论是否为原电池,反应实质相同,均为氧化还原反应,⑦正确。
【总结升华】原电池原理:
(1)原理图示
/
(2)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
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变化中属于原电池反应的是 ( )
A.在空气中金属铝表面迅速氧化成保护层
B.镀锌铁表面有划损时,仍然能阻止铁被氧化
C.红热的铁丝与冷水接触,表面形成蓝黑色的保护层
D.锌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的CuSO4溶液可使反应加快
【答案】BD
例2 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中,X、Y为两电极,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外电路中的电子流向如图所示,则对此装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外电路的电流方向为:X→外电路→Y
B.若两电极分别为Zn棒和碳棒,则X为碳棒,Y为Zn棒
C.若两电极都是金属,则它们的活动性为X>Y
D.X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Y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电子的流动方向是X→外电路→Y,则电流的方向为Y→外电路→X;X为原电池的负极,Y为正极,X的活动性比Y强;X极应发生氧化反应,Y极应发生还原反应。所以,A、B、D错误,C正确。
举一反三:
【变式1】X、Y、Z、W四块金属分别用导线两两相连浸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X、Y相连时,X为负极;Z、W相连时,电流方向是W→Z;X、Z相连时,Z极上产生大量气泡;W、Y相连时,W极发生氧化反应。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是( )
A.X>Z>W>Y B.Z>X>Y>W C.W>X>Y>Z D.Y>W>Z>X
【答案】A
【解析】在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为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不活泼的金属作为电池的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与电流的方向相反(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因此,X、Y相连时,X为负极,则活泼性X>Y;Z、W相连时,电流方向是W→Z,则活泼性Z>W;X、Z相连时,Z极上产生大量气泡,则活泼性X>Z;W、Y相连时,W极发生氧化反应,则活泼性W>Y。综上所述,可以得出金属的活泼性顺序是X>Z>W>Y。
类型二:原电池的设计
例3 利用反应Zn+2Fe3+=Zn2++2Fe2+设计一个原电池,在下边方框内画出实验装置图,并指出正极为_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负极为_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答案】Pt 2Fe3++2e-=2Fe2+ Zn Zn-2e-=Zn2+ 实验装置图如下:
/或/
【解析】根据已知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原电池的思路是,首先将已知的反应拆成两个半反应(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Zn-2e-=Zn2+,2Fe3++2e-=2Fe2+;然后再结合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特点分析可知,该电池的负极应用Zn作材料,正极要保证Fe3+得到负极失去的电子,可选用Pt或碳棒等,电解质溶液只能选用含Fe3+的电解质溶液,如FeCl3溶液等。
举一反三:
【变式1】(2019 武汉模拟)可以将反应Zn+Br2====ZnBr2设计成原电池,下列4个电极反应:
①Br2+2e-====2Br-,②2Br--2e-====Br2,③Zn-2e-====Zn2+,④Zn2++2e-====Zn,其中表示放电时负极和正极反应的分别是( )
A.②和③ B.②和① C.③和① D.④和①
【答案】C
【解析】放电时负极反应物为Zn,失电子被氧化,正极反应物为Br2,得电子被还原。
类型三: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的书写
例4(2019 北京西城二模)已知某种微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外电路电子从B极移向A极
B.溶液中H+由B极区移向A极区
C.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B极区溶液的pH减小
D.A极电极反应式为:CH3COOH - 8e-+2H2O=2CO2?+8H+
【思路点拨】根据图像信息判断正负极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D
【解析】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得知,A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为负极,B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为正极。A项,外电路电子是从负极到正极(由A到B);B项,溶液中H+由A极区移向B极区,与氧结合成水;C项,由于B区不断消耗H+,导致酸性减弱,pH应该增大;D项,A极电极反应式为:CH3COOH-8e-+2H2O=2CO2+8H+,故选D。
【总结升华】书写电极反应式的3个原则:
(1)共存原则 因为物质得失电子后在不同介质中的存在形式不同,所以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必须考虑介质环境。当电解质溶液呈酸性时,不可能有OH-参加反应;碱性溶液中CO2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有H+参加反应。
(2)得氧失氧原则 得氧时,在反应物中加H2O(电解质为酸性时)或OH-(电解质溶液为碱性或中性时);失氧时,在反应物中加H2O(电解质为碱性或中性时)或H+(电解质为酸性时)。
(3)中性吸氧反应成碱原则 在中性电解质溶液中,通过金属吸氧所建立起来的原电池反应,其反应的最后产物是碱。
【巩固练习】
1.下列电池工作时,O2在正极放电的是( )
/
/
/
A.锌锰电池
B.氢燃料电池
C.铅蓄电池
D.镍镉电池
2.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铜锌组成原电池中电子是从锌经过导线流向铜?
B.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C.把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
D.把锌片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铜溶液,气泡放出速率加快
3.现有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反应:Cu+2H2O=Cu(OH)2+H2↑,根据该反应设计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铜为负极,碳为正极,氯化钠为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
B.可以铜为正极,碳为负极,氯化钠为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
C.可以铜为负极,碳为正极,稀硫酸为电解质构成原电池
D.该反应不能构成原电池
4.将锌片和银片接触放入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减轻的是( )
A.氯化铝 B.硫酸铜
C.硝酸银 D.稀硫酸
5.如图所示,在铁圈和银圈的焊接处,用一根棉线将其悬在盛水的烧杯中,使之平衡;小心向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
B.铁圈和银圈保持平衡状态
C.铁圈向下倾斜,银圈向上倾斜
D.银圈向下倾斜,铁圈向上倾斜
6.(2019 北京丰台一模)如图是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工业含酚废水的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装置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溶液中H+由a极移向b极
C.电极b附近的pH降低
D.电极a附近发生的反应是:C6H6O﹣28e﹣+11H2O/6CO2+28H+
7.某同学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2Fe3++Fe=3Fe2+来设计原电池。下列设计方案中可行的是( )
A.电极材料为铁和锌,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
B.电极材料为铁和石墨,电解质溶液为Fe(NO3)3溶液
C.电极材料为铁和石墨,电解质溶液为FeCl2溶液
D.电极材料为石墨,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
8.(2019 福建高考)某模拟“人工树叶”电化学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该装置能将H2O和CO2转化为O2和燃料(C3H8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电能
B.该装置工作时,H+从b极区向a极区迁移
C.每生成1 mol O2,有44 g CO2被还原
D.a电极的反应为:3CO2 + 16H+-18e-= C3H8O+4H2O
9.100 mL浓度为2 mol/L的盐酸跟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H2的总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适量6 mol/L的盐酸 B.加入几滴CuCl2溶液
C.加入适量蒸馏水 D.加入适量的NaCl溶液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AlCl3+4NaOH=NaAlO2+3NaCl+2H2O,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B.Zn和稀H2SO4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能加快产生H2的速率
C.把Fe片和Cu片放入稀H2SO4中,并用导线把二者相连,观察到Cu片上产生大量气泡,说明Cu与稀H2SO4能发生反应而Fe被钝化
D.金属镀层破损后,镀锌铁比镀锡铁更易被腐蚀
11.(2019 武汉检测)理论上不能设计为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
A.CH4 (g)+2O2 (g)/CO2 (g)+2H2O (1) ΔH<0
B.HNO3 (1)+NaOH (1)==NaNO3 (1)+H2O (1) ΔH<0
C.CO2 (g)+C (s)==2CO (g) ΔH>0
D.2FeCl3 (aq)+Fe (s)==3FeCl2 (aq) ΔH<0
12.现有铁片,某未知电极和稀硫酸,用导线连接成原电池,若使铁片溶解,而在另一电极上有大量气泡冒出,则这种未知电极材料可以是( )
①锌片 ②铜片 ③铁片 ④石墨棒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下列各装置中,能产生电流的是( )
/
二、填空题
1.由A、B、C、D四种金属按下表中装置图进行实验。
装置
/
/
/
现象
A不断溶解形成二价金属离子
C的质量增加
A上有气泡产生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
(2)装置乙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
(3)装置丙中溶液的pH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四种金属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
2.(2019 遵义模拟)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性活动:将氧化还原反应:2Fe3++2I- 2Fe2++I2,设计成带盐桥的原电池。提供的试剂:FeCl3溶液,KI溶液;其他用品任选。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设计的原电池装置图,并标出电极材料,电极名称及电解质溶液。
(2)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达到平衡时,外电路导线中________(填“有”或“无”)电流通过。
(4)平衡后向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FeCl2固体,当固体全部溶解后,则此时该溶液中电极变为________(填“正”或“负”)极。
【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A、锌锰电池,Zn是负极,二氧化锰是正极,所以正极放电的物质是二氧化锰,A错误;B、氢氧燃料电池中,通入氢气的一极为电源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通入氧气的一极为原电池的正极,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正确;C、铅蓄电池负极为Pb,正极为PbO2放电;D、镍镉电池负极为Ni,正极为氧化铬放电。
2.C
【解析】铜锌原电池中,锌做负极、铜做正极,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正极出现气泡;Fe3+的氧化性强,发生2Fe3++Cu=Cu2++2Fe2+,铜片逐渐溶解;形成原电池,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3.D
【解析】一个能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池。
4.C
【解析】分析进入溶液物质的质量与溶液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质量的差值。A项,不反应,溶液质量不变;B项,进去锌(65)、析出铜(64),溶液质量增加;C项,进去锌(65)、析出银(216),溶液质量减轻;D项,进去锌(65)、放出氢气(2),溶液质量增加。
5.D
【解析】铁圈和银圈作电极与CuSO4溶液构成原电池,银圈作正极,Cu2+在正极(银圈)上得到电子析出Cu,铁圈作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质量减小,因此银圈质量增大,而铁圈质量减小,故银圈向下倾斜,铁圈向上倾斜。只有选项D正确。
6.C
【解析】A项,该装置没有外接电源,是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装置,故A正确;B项,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根据电子流向知,a是负极、b是正极,所以溶液中H+由a极移向b极,故B正确;C项,b电极氧气得电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导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降低,溶液的pH升高,故C错误;D项,a电极上苯酚失电子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离子,电极反应式为C6H6O﹣28e﹣+11H2O/6CO2+28H+,故D正确。故选C。
7.B
【解析】由离子反应方程式可知,设计的原电池中Fe为负极,不与电解质溶液反应的导体为正极,含Fe3+的溶液为电解质溶液,故B项可行。
8.B
【解析】A.该装置将电能和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错误。
B.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则,该装置工作时,H+从阳极b极区向阴极a极区迁移,正确。
C.该反应的总方程式是:6CO2-8H2O=2C3H8O+9O2。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每生成1mol O2,有2/3mol CO2被还原,其质量是88/3 g,错误。
D.a电极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的反应式为:3CO2+18H++18e- = C3H8O+5H2O,错误。
9.B
【解析】加入适量6 mol/L的盐酸,增大了溶液中c (H+)和n (H+),反应速率加快,产生H2的量也增多,所以A不符合题意;加入适量蒸馏水或加入适量的NaCl溶液后,溶液中c (H+)降低,反应速率减慢;加入几滴CuCl2溶液,锌置换出少量铜,锌、铜在盐酸中构成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但不影响产生H2的量,故B正确。
10.B
【解析】A项中的反应AlCl3+4NaOH=NaAlO2+3NaCl+2H2O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不能被设计成原电池;B项中加入CuSO4溶液后,会发生反应Zn+Cu2+=Zn2++Cu,生成的Cu附在Zn表面,进而可形成Cu-Zn原电池,使反应速率加快;C项中由于形成了Fe-Cu原电池,故而会在Cu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但铜并没有参加反应,Fe发生氧化反应而溶解;D项中由于金属活泼性Zn>Fe>Sn,故当金属镀层破损后,镀锌铁会因Zn的消耗而使Fe受到保护,但是镀锡铁,会因发生原电池反应而使Fe被腐蚀的速率加快。
11.BC
【解析】只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A、D两项可以;B项是复分解反应,不可以设计成原电池;C项中ΔH>0、ΔS>0为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12.D
【解析】若使铁片溶解,而在另一电极上有大量气泡冒出,则未知电极应为原电池的正极,其活泼性应比铁差。
13.BC 装置中有电流产生,装置必须组成原电池,由原电池构成条件:①电解质溶液;②两个电极;③形成闭合回路,可知B、C两装置为原电池。
二、填空题
1.(1)A-2e-=A2+ (2)Cu2++2e-=Cu (3)变大 (4)D>A>B>C
【解析】装置甲、乙、丙均为原电池。依据原电池原理,甲中A不断溶解,则A为负极、B为正极,活泼性A>B;乙中C极质量增加,即析出Cu,则B为负极,活泼性B>C;丙中A上有气体即H2产生,则A为正极,活泼性D>A,随着溶液中H+的消耗,溶液的pH变大。
2.(1)如图
/
(2)2I--2e-=I2 (3)无 (4)负
【解析】(1)先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找出正、负极反应,即可确定正负极区的电解质溶液。(2)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是负极,I-失电子。(3)反应达到平衡时,无电子流动,故无电流产生。(4)平衡后向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FeCl2固体,平衡逆向移动,此时Fe2+失电子,电极变成负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