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实录
一、课标要求?
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理解以少胜多战役中的智慧。
二、教材解读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同时本课内容明确,脉络清晰,主要分为三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其中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条理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讨论战争胜败原因;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客观评价此时期的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曹操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能凭个人喜好而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三、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所以本节课学生思维肯定很活跃,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对历史事件间因果联系的分析能力也较弱,同时由于思维的散乱,往往不注重阅读书本知识,不肯从教材中提取与归纳信息,凭主观意识学习,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认识容易现出单一和绝对的偏向。
(2)教学策略
1.表格教学法:主要用在基础知识的学习方面,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成等自主学习中,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2.对比教学法: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曹操胜败原因分析对比、三国鼎立形成的进步性与东汉末年政局、经济发展等对比,有效的解决重难点问题。
3.探究式教学法:本课内容学生比较了解,结合重难点,在授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探究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把握在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关键人物的关键作用。
(三)课时分配:1课时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好!
生齐答:老师好!(声音很大)
师:哇——老师从教学到现在,还没在上午第一节上过历史课呢,今天来了一看,同学们学习状态非常的棒!所以你们成功勾起了老师的“战意”, 老师想和同学们赛一场,如果大家胜利,那么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歌;但如果老师胜利,大家送给老师一首歌。你们敢不敢?
生齐答:敢——
(此时全班气氛高涨,学生反映良好)
师:好!有自信(双手点赞)同学们请看第一题:歇后语大比拼(大屏幕展示)
生争抢回答: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自不量力;有借无还。
师:你们的知识积累真不错!(鼓掌奖励)那请看下一题:知识抢答(大屏幕展示)
生1:罗贯中
生2:刘备 关羽 张飞
师:哎呦,还难不倒你们,那请看老师的杀手锏——脑筋急转弯:历史上谁跑的最快?
生齐答:曹操
师:棒!棒!你们真棒!看来老师低估了你们,那老师愿赌服输,一首林俊杰的《曹操》送给大家。
(此时全班同学脸上充满自信和喜悦,积极性较高)
师:那同学们知道,刚才老师所出的这几道题,都是关于中国历史上的那一时期的事呢?(生齐答:三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三国时期是一个传奇时期,各路英雄层出不穷,那今天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踏着历史的足迹,走进三国,走进这一英雄齐聚的传奇时代。第16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师:首先先来看一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大家齐读一下学习目标。
(学生齐声朗读学习目标)
师:首先来到的是我们历史之旅的第一站:“东汉末年之景象”,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则材料。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生1:人少了很多;
生2:死了很多的人,战争频发;
生3:百姓的生活很苦,民不聊生;
……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不错,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统治黑暗,引发了农民起义。东汉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领兵权下放给地方官,使他们成为称霸一方的军阀。我们来看当时的形势图(动态显示)。其中实力最强的,一个是袁绍,盘踞河北,人多粮足。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老熟人曹操。他占据河南,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大增。而这两个人都有着统一中国的雄心抱负,所以相互看对方不顺眼,不顺眼怎么办呢?打吧!所以第一场PK战就开始了,这就是——
生齐答:官渡之战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0-81页,完成下面这个表格: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影响
(找单个学生回答)
生答:200年;曹操PK袁绍;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师:这位同学看书归纳的能力非常强,回答的也非常棒,大家鼓掌奖励。(教室响起掌声)那同学们能否看着官渡之战的示意图讲一讲这场战役呢?
生举手回答:200年,袁绍十万大军进攻曹操与曹操三四万军力在官渡相持,曹操听取谋士许攸的计策,率精兵偷袭乌巢,火烧袁军粮草,曹操趁机大败袁军,而袁绍只带800名残兵逃过黄河。
师:这位同学看书很认真。那同学们知道官渡和乌巢在哪吗?(有个别的同学能答出来)这几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乌巢就是在现在的河南延津东南;官渡在现在的河南中牟。是不是离我们很近呢。而这次战争的结果一目了然,但我们学习历史,更应该注重探究事物的原因。下面这个问题需要大家一起讨论,四个人一组,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看哪个组表现最好。”(出示问题:比较一下战前袁绍和曹操各方面的实力,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曹操胜利的原因)。
小组讨论,代表1:曹操善于用人,战术得当;袁绍骄傲,不听别人的建议;
代表2: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军事上,战术得当;
……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全面。在这次战争中曹操处于劣势,但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建议;袁绍虽然实力占优,但骄傲自满不听谋士建议。曹在经济上鼓励垦荒,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最终获胜。这次战争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作用?
生齐答: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师:很好。如图(《曹操统一北方图》),曹操在消灭袁绍残部和其他军阀后,统一了北方。这时的曹操,又在想些什么呢?也许下面这首诗,能反映他的心声。(播放曹诗《龟虽寿》)。这首诗是曹操在207年北征乌桓凯旋时所作,那时他已经52岁了。哪位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这首诗?
生:(解释)
师:很好。诗中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那么曹操的志向是什么呢?
生:统一南北。
师:对,统一南北。(演示:剑指南方)平定了北方的曹操,同样不能满足现状,带领号称百万的雄师,一路南下。于是,历史上又一次惊天动地的PK战拉开了序幕,这就是发生在208年的赤壁之战。现在,谁来充当一次评书表演艺术家,把这段历史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
生: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孙刘联军组成五万大军大败二十多万曹军,曹操逃回北方。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学生只能简单的回答出来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最后的影响,不能完整的把事件叙述清楚。)
师:回答的很清楚,我们是不是鼓励一下?(全班响起掌声)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当时的情况(演示《赤壁之战示意图》)。曹军南下,刘备从樊城逃到樊口,派诸葛亮南下柴桑联络孙权。孙权最终同意共同抗曹,并派周瑜率军参战。两军在赤壁交锋。结果孙刘联军用火攻,烧掉曹操连成一体的战船,大获全胜。曹操败走华容,孙刘联合追击。曹操败回北方,短时内再也无力南下。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描写了很多这期间发生了许多故事(演示:连环计、借东风、黄盖诈降等图片)。但这里有个问题,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吗?谁能发表意见?
生:(学生七嘴八舌,认为真的多、假的少)
师:很遗憾,所有这些故事都是虚构的。《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很多情节都是艺术化了的。我们学历史,一定要分清历史故事与史实的区别,不能把所有故事都当真。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
生:孙刘联军大胜曹操。
师:那问题来了,在官渡之战中豪情万丈的曹操,何以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回呢?按刚才的分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代表1: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太骄傲了;
代表2:孙刘联军采用了正确的战术;
……
师:为这两个小组鼓鼓掌(全班响起掌声)官渡之战,曹操善用人才,发展经济,实力大增。而曹操此时犯了骄傲自满的错误,再加上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水土不服,因此失败。当然,我们也要从曹的对手方面找原因。袁绍骄傲轻敌,一意孤行;孙刘联军却利用有利的天气、地利和正确的战术,所以他们赢了战争。所以这两次战争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答:不能太骄傲,要采用合适的战术。
师:对,就是告诉我们骄兵必败,战争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及正确的战略战术。我们前面学过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又有什么历史作用?
生: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师:回答得非常棒!曹操退居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巩固了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而刘备占据湖南湖北及四川等地,有相当实力。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三国建立的情况。(演示:三国建立表)谁来完成这个任务?
生答:……
师:关于三国建立的情况,大家是否真的掌握了呢?那好,下面这个问题可以考大家的眼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正确答案。(演示:找错图)
生:(改正示意图中的错误内容)
师: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这是一个乱世,只有不断发展自己,才能有生存空间。各国分别采取什么措施来发展自己的?
生1: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生2:蜀国的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
生3: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州,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三)合作探究:
师:到此为止,我们展开的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该收起来了。通过学习,你记住了那些人物?其中最有争议的人物是谁?
生七嘴八舌的说出一系列的三国人物,但大家一致认为其中最有争议的就是“曹操”
师:其中,曹操是最具有争议(出示曹操脸谱)。京剧脸谱里,白色代表什么?我们该怎么评价曹操呢?
(展示百姓眼中的曹操和一些名人眼中的曹操进行对比)
生1:我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诗人,从他的《观沧海》中我们能体会他的才华,而且曹操非常爱读书,登高必赋、手不释卷。
生2:我认为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表现出来,虽然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但是我认为也不能否定他的军事才能。
生3:我不同意前面两位同学的观点,因为在戏剧和文学作品中,我看到的曹操是一个奸诈多疑和杀人成性的形象,例如,他杀掉杨修和华佗就是最好的证明。
……
师:刚才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以一分为二的原则,要把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分析,所以历史上的曹操与艺术形象之间是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夸张性,我们不能和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划等号。而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这样的标准:看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
师:不知不觉中,这节课也接近尾声了,现在大家和老师一起把我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结构化,加强大家的记忆。
(师生共同完成)多媒体展示
(五)板书:
16.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
魏国
3、三国鼎立 蜀国
吴国
(6)课后练习:
师:为了帮助大家记忆,我有一首记忆歌送给大家。(课件展示)
生齐读加强记忆
师:最后,检验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请完成下面的习题。(演示习题)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C )
A.赤壁之战 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2.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 )
A.赤壁之战 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3、在下列人物中最先称帝的是 ( D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丕
生:(做题,回答)
师:(点评答案。)
师:快乐的学习时间总是这么短暂,那伴随着下课铃声,我们就结束今天的历史之旅吧!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 教学反思
三国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较为熟悉,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问题由老师提出,然后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之下,学生自然地主动地说出答案,而不是老师自问自答,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展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部分教学设计内容偏深。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可以简化一些,介绍他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是正面人物这一点即可;有些问题讨论不充分。其中两次战争对曹操一成一败的原因分析过于粗糙,应当加以更详细的探讨;两次战争最好列表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清晰的认识与掌握。
总之,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探索形成富有个性特点的新型有效教学方法,使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光明。
点评:这节课一是导课新颖,用三国中的事件为谜面,让学生猜谜语,学生兴致很高,教师很自然的引入新课—《三国鼎立》;二是重点突出,紧紧围绕三个有深度的问题:官渡之战曹操获胜的条件、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及对曹操的评价施教;三是教学理念新,不仅让学生合作探究,还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评价曹操进而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四是基本功扎实。教师情趣饱满,普通话流畅,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圆满完成了的本节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