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12 07:3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小 数 除 法
教学设计
第5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例9及练习八。
内容简析
例9 借助计算器计算小数的积或小数的商,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依此类推完成练习。
教学目标
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能灵活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转化及归纳的能力。
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问题,渗透给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灵活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本课时解决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时,主要是运用实践操作、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的教学方法学习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等方法学习用计算器探
索规律。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游戏激趣,揭示主题:
师: 下面我们用计算器来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从“1~9”这9个数字中选一个你
最喜欢的数记在心里,别说出来。比如你喜欢的数字是“2”,就输入9个“2”,然后
把它除以“12345679”。除完以后你只要把结果告诉我,我很快就能知道你最喜欢的
数字是几。(算出的结果除以9就是学生喜欢的数)同学们,相信吗?不信的话,请你们
试一试。当学生尝试过后,让学生谈体会。
生: 太神奇了!
师: 计算器是人们发明的一种计算快捷、方便的计算工具,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较大的数字的运算,它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发现数学计算的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板书课题)
【品析:通过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快乐,真正实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学生爱学习、想学习。】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你们经常去商场吗?我昨天也去了商场,并选购了好多东西,可是,到付款的时
候,我有点犹豫,我就带了1000元,也不知道够不够,这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生: 算一算。
师: 怎样才能又准确又快地算出来呢,你想到了什么计算工具?
生: 计算器。
师: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计算器?它们有什么作用?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人们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品析:直接切入主题,为单调的数学课堂渲染了生活的色彩,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做了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35页例9,提取已知信息,并找出待解决问题。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11=0.0909… 2÷11=0.1818… 3÷11=     4÷11=     5÷11=    ?
(2)提出的问题。
不用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
6÷11=     7÷11=     8÷11=     9÷11=    ?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
根据学习经验,学生可以计算出前五题的结果。
学生在已有规律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回顾分析,通过观察发现规律。此时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结果。(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1÷11=0.0909…商的循环节是09 2÷11=0.1818…商的循环节是18 3÷11=0.2727…商的循环节是27 4÷11=0.3636…商的循环节是36 5÷11=0.4545…商的循环节是45   【品析:本环节中借助计算器计算商的方法,从中发现算式与算式之间的规律,通过相互对比,类推出上面的计算规律。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时要及时提示,让学生理解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顺承例9中前五道算式的规律,完成下面的四道题。
  在总结完例9中发现的规律的基础上,教师抛出问题:不计算,你能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吗?
生1: 可以根据上面的算式推理。
生2: 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师: 如果我们直接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写商,会不会改变原来数值的大小呢?
学生经过简单的交流讨论后,可以得出结论:根据前五道题的规律,可以不用计算就可以运用规律进行填写,不会改变数值的大小。可以先分小组探究解答方法,然后选派学生代表介绍自己的解答方法。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品析:通过研讨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发现规律的重要性,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记住用计算器求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发现规律的重要性。本环节中主要的教法是观察、发现、归纳总结,主要的学法是讨论、探究和作比较。】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9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每个被除数都是第1题中被除数的几倍?商是第1题中商的几倍?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用计算器算出商后发现每个被除数是第1题中被除数的几倍,商就是第1题中商的几倍。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由于本单元是刚刚涉及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对于学生而言,发现规律很抽象,所以真正的明白算理,是本环节质疑答疑之后,真正实现了学有所得。】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是不明白的呢?”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按照要求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的结果,然后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完成其他题。最后衔接下节课的学习任务,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循环小数在实际问题中又该怎样取舍呢?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质疑和讨论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二次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这次内化把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真正掌握了。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从实际问题出发先用计算器计算出前几题的结果,然后根据前几题发现其中的规律,但是少量学生对计算后的规律找不准,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接受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练 习 八
题型结构分析
题号
题型
建议
1、3
求近似数
这两题都是求近似数,难度不大,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5、6、9、11
计算
这几题不难,可以让学生课下完成。
2、4、
8、10
解决问题
这几题都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给予提示,学生独立完成。
7
求近似数
此题是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的近似值,此题不难,但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可以在课上完成。
12、13、
14、15
发现规律
这几题都是根据所发现的规律完成题目,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习题立体分析
第1、3题:这两题都是在教学近似数之后的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使学生能够通过练习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第5、6、9、11题:这几题都是计算题,通过计算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也回顾了循环小数的知识。
第2、4、8、10题:这几题都是根据小数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7题:此题让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也巩固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第12、13、14、15题:这几题都是发现规律题,从实际问题出发发现规律,通过练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习题参考答案
1.(1)20.9 0.4 13.6 (2)0.54 18.95 0.92
2.164.9÷3.5≈47.11(m) 206.7÷4.5≈45.93(m) 47.11>45.93 上午铺路的速度快。
3.2.9 2.86 2.857 0.9 0.85 0.851 1.2 1.20 1.197
4.1.9÷0.045≈42 答案不唯一,如:蜘蛛的爬行速度大约是陆龟的几倍? 
1.9÷0.32≈6
5.× ÷ ÷ +
6.0.6333…(循环小数) 2.01212…(循环小数) 0.625 1.5666…(循环小数)
7.1.291 0.018 0.444 7.275
8.305÷2.6≈117.31(km)
9.< < >
10.30-24=6(盒) 58+2.5×6=73(元) 62+2.6×(6-2)=72.4(元)
73>72.4 B超市便宜,一共需要72.4元。
11.1.5 5.3 6 9 26.1 8.1
12.11111.1111 22222.2222 33333.3333 44444.4444 55555.5555 66666.6666
13.444.222 4444.2222
14.
15.(1)0.4 0.16 (2)0.875 0.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