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鱼我所欲也
目录
AGENDA
导入
作者简介
字词翻译
主旨把握
一
二
三
四
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孟子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的思想,提出了“义”的主张。
“义”的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主张“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
【三】孟子把道德规范
概括为四种,
即仁、义、礼、智。
【一】“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孟子主张
【二】他认为人性是善的,是“性善论”者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名言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儒家经典之一
记述孟子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写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孟子主张“仁政”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宋代朱熹把《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称为《四书》
儒家:孔丘、孟轲、荀况
法家:商鞅、韩非
道家:老聃、庄周
墨家:墨翟
纵横家、名家、阴阳家
诸子百家:
朗读并翻译
课文
第
二
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
所想要的
同时得到
判断句
正义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二】
苟且偷生
厌恶
祸患
躲避
假如
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
按这种方法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连词,因此,所以
不仅仅
这种心
不丧失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盛饭
的竹器
盛肉
的器皿
没有礼貌的吆喝着
用脚踢
轻视
优厚的俸禄
辨别
有什么益处
侍奉
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通“向”,从前
停止了吗
本性
解析文本
第
三
节
【一】文章开篇怎样提出论点的?
鱼
熊掌
生命
义气
舍生而取义者也
论证
方法: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所欲”、“所恶”正反对比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二】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证?
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表明作者“性本善论”观点的普适性。
【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如何理解这句话含义?
举例论证、列举两种施舍方式及其结果。
“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说明他们也有羞耻心,他们没有丧失“本心”
【四】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如何理解这句话含义?
举例论证、列举两种施舍方式及其结果。
“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说明他们也有羞耻心,他们没有丧失“本心”
【四】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如何理解这句话含义?
论证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见利忘义的现象,赞扬了“行道之人”“乞人”能够舍生取义的精神,讽刺了那些贪图荣华富贵之人舍义贪生的行为。
【五】{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将“万种”和“一箪食”、“一豆羹”进行对比,论证了什么?
板书总结
第
四
节
提出主张——舍生取义(中心论点)
正面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
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作用
比喻论证
第一部分
“义”重于生命,应舍生取义。
理论论证:
苏武把气节看的比生命还重
屈原宁死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不择手段求生
不择手段避患
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正面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
有不用有不为
非独贤者 人皆有 贤者能勿丧
为义可以舍生
贪生怕死
义存于心
举 例 论 证
见利忘义
(正)
(反)
对 比 论 证
嗟来之食
1、行道之人
2、乞人
万钟之禄
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 者得我
排 比 论 证
字词
第
五节
⒈通假字
⑴故患有所不辟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⑶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⑸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与”通“欤”,语气词。
“辩”通“辨”,辨别。
“辟”通“避”,躲避。
“得”通“德”,感激。
为
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介词,为了。
动词,做。
得到。
通“德”,感激。
此、这。
这是。
通“欤”,语气词。
给予。
鱼我所欲也
一词多义
⒊虚词
之
呼尔而与之
为宫室之美
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代词,他。
助词,的。
表并列。
表比较,比。
表对象,对。
表转折,但、却。
二、古今异义
这种
判断动词
好处
增加
能愿动词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今义: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今义:
3、则凡可以得生者 古义:可以,用来
何不用也 今义:
课后练习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