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语文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21张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朱自清)语文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21张PPT)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2 08:2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理清思路
把握情感变化

品味语言
学习写景技巧



积累字词
荷塘月色

蓊蓊( )郁郁 弥( )望 踱( )步 袅( )娜( )

曲曲( )折折 歌曲( ) 一脉相承 ( ) 脉脉含情( )

宛( )然 霎( )时 刹( )那 单薄( )

梵( )婀( )玲 峭楞楞( ) 桂棹( ) 媛( )女

鷁( )首敛裾( ) 纤( )腰 纤( )夫
yì jū xiān qiàn
qū qǔ mài mò
wǎn shà chà bó
fàn ē léng zhào yuàn
wěng mí duó niǎo nuó

荷塘月色


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本文题为
《荷塘月色》,
那么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主要是哪几段?
第七、八、九节,由眼前荷塘想起江南采莲习俗,勾起对江南的惦念之情——思乡之情。
第四至六节,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
第一至三节,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五节,写月色,塘上月色
第四节,写荷塘,月下荷塘
第六节,写荷塘四周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所以此句称“文眼”。

荷塘月色


1、如果所写的事物比较大,比较宽泛,作者往往会从小的方面选取一些有代表性事物来写。

2、为了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会运用一些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反复、对偶、引用、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用一种感觉来比喻另一种感觉,也叫“移觉”如:她的声音真甜;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甜的笑容……)等。
(2)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多种感觉结合、远近高低结合、色彩的渲染、白描、对比、衬托等。


3、为了增强表现力,作者还很注意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如: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赏析写景技巧

荷塘月色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用亭亭的舞女的裙子来比喻叶子,写出荷叶舒展、旋转、灵动飘逸之美
比 喻
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打着朵的——羞涩(娇羞不语),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拟 人
修辞手法



“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莹剔透?????纤尘不染;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清新纯洁、淡雅高贵、?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修辞手法
博喻:有一个本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喻体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比喻
修辞法。作用: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
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荷塘月色


修辞手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是嗅觉形象,歌声是听觉形象。用听觉写嗅觉,写出了荷香的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特点。
通 感
定义:利用 各种感官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官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修辞手法。
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荷塘月色


修辞手法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向听觉转移。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月光与月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
通 感



用 词 (叠词)
“密密地”挨
突出荷叶密集

“脉脉”的流水
饱含深情的样子

“田田”的叶子
形容荷叶的密度

“亭亭”的舞女的裙
突出荷叶的婀娜多姿,亭亭玉立。

“缕缕”的清香
突出清香之隐隐约约

“曲曲折折”的荷塘
表现出荷塘的广度,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


荷塘月色


用 词 (动词)















泻—照
一个“泻”字化静为动,准确地写出了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营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如实写来,淡而无味。另一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升
“浮”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写出了在月光映照下“叶子和花”奶白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画—印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描绘“倩影”,富有情趣,表现了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画—印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描绘“倩影”,富有情趣,表现了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写出了在月光映照下“叶子和花”奶白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泻—照
一个“泻”字化静为动,准确地写出了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营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如实写来,淡而无味。另一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升
“浮”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作者的情感变化:
(渴求宁静、自由)
(暂时获得宁静)
(心中怅然)
(不再宁静)

(心中失落)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
这年,正是大革命失败之际,蒋介石叛变革命,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代替了光明。朱自清也陷入了彷徨苦闷之中。
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虽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他始终抚平不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憎恶,内心始终是抑郁的。他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正是当时他苦闷心境的写照。

作业:
体会本课的写景手法,在以后的写作中善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