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12 16:5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方程的意义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分类、抽象、概括和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得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本班有53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5人。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好,学习习惯、态度较好。对知识掌握、理解能力较强,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对一些概念理解过于肤浅,运用也欠灵活。抽象空间思维能力和活动操作能力不够强。需要加强这些方面辅导和练习。本节课是属于概念教学,需要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比较、整理、归类、分析、提炼,让学生抽象形成概念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经验化,感受知识获得过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重点难点
1、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2、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重要的概念---方程(板书)。 师:你们想怎样认识呢?请你提出你想要了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提炼并板书: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提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认识了解它。
新知学习
(一)认识天平。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天平,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你猜他是谁?(课件演示)天平实物图,学生回答“天平”。师:对,它叫天平。它是人们发明的一种称量工具。(课件演示)“天平是平衡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你知道用天平是怎样称量的吗?引导学生回答:称量时,我们在左盘放被称物体,右盘放砝码。当天平平衡时,表示两边相等,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反之当天平不平衡时,表示不相等,下沉的一边大于上升的一边。
(二)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1.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用天平称物体,首先在左盘中放入20克和30克的物体,(演示)提问:出现什么情况?生:天平不平衡。师:对,说的好(演示)。现在在天平的右盘中放入50克的砝码(演示),问:天平会有什么变化?生:天平又平衡了,师演示并提问:你能用式子表示吗?生:20+30=50(演示)。板书并讲解:这是一个表示相等关系的的式子,是等式。
2.(演示):这是用天平称空杯子的示意图,你知道杯子多重吗?生:100克。师:为什么?(学生回答,大家评议)。
3.现在我们往空杯子里倒入一些水(演示),问:出现什么情况?生:天平不平衡,因为杯子和水加起来比100克重。师:倒入的水有多重,知道吗?生:不知道。师:如果水重X克,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呢?生:100+X。师:说的好,(课件演示)。问:砝码是多重?(100克),师:对,(演示课件),你能用式子表示吗?生:100+X>100。师:回答的非常好!(演示),板书并讲解:这是一个表示不相等关系的式子。大家齐读一遍。
4.师:现在增加100克砝码,(演示),提问:哪边重呢?生:被子和水还重些。师:你能用式子表示吗?生:100+X>200。师:很好!(演示),板书并讲解:这也是一个不相等的式子。
5.师:把砝码加到300克,(演示)现在那边重些?生:右边。能用式子表示吗?生:100+X<300.师:对!大家鼓励他吧!(板书式子)。
6.现在我们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的,(演示),天平怎样了?生:平衡了。师: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来表示?生:100+X=250克 。师:她说的对吗?演示并板书。
7.师:刚才借助天平写出了相应的式子,你能把下面的数学信息用式子表示吗?
(1)(演示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到式子:3X=2.4? 2.4÷X=3等,引导学生说说式子的含义。教师板书式子。
(2)你还能把下列事例用式子表示吗?(演示)你是怎样想的?
?①五二班有男生28人,女生Y人,共有53人。
?②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4个。
?③长方形的长是a米,宽是b米,面积是12平方米。
?④食堂买回大米M千克,计划5天吃完,平均每天吃60千克。
(三)比较分类,辨析方程
1.师:同学们刚才写出了很多的式子,(板书式子)并全部圈起来,非常的了不起!你能把他们分分类吗?试试看。请同桌的同学一起合作讨论,想好后上台来分分,并说说你的分类理由是什么。
2.引导学生分类后归结:可能性有三种:一是按>、<、=来分。二是按是否相等分两类。三是按有无子母(未知数)分两类。是呀,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的收获会跟更多。这节课老师和大家重点研究等式(板书等式)这一类。
3.师:(指着等式这一部分)提问:你能再用一个新的标准给他们分分类吗?小组再讨论,然后汇报。师提问:你的分类理由是什么呢?生:这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
4.师:这个同学把这些等式又分成了两类,边指边圈:这些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吗?(可以)。
5.指着分成了不同类的式子提问:天下像这样的式子就这么几个吗?生:不是,有好多。师:有多少,能写完吗,该如何表示?生:不能写完,可以用……表示。(教师板书……)。
6.师指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类提问:请观察它们有什么特征呢?生:含有未知数、还是等式。师:对,你真是或眼金星。(板书未知数、等式)。师:这写像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教方程(板书)。大家一起读一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方程的意义(板书)
7.指着像20+30=50这一类提问:它们是等式吗?生:是。又问:它们是方程吗?生:不是。为什么?生:因为它们没有未知数(字母)。师:那么。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8.再指着像100+X>100这一类提问:他们也是方程吗,为什么?生:不是,因为它们不是等式。
9.师:看来,一个式子要是方程,是需要具备一些条件的。那么,你知道需要哪些条件呢?生:一要是等式,二要是含有未知数(即字母)。师:回答的非常好!大家能一起说说吗。学生说后强调: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0.你们已经能判断什么是方程了,请你拿出纸和笔,先写一个等式,再写一个方程。写好后抽生上台展示,同学评议。其余的同桌交流互评。
11.老师也写了一些方程,你看对吗?(演示)
35+65=100?? X-14> 72?? Y +24?? 5X+32=47?? 28>16+11?? 6(Y+2)=42? ?
12.小明写了两个算式,不小心给墨水弄脏了,你能猜猜他写的是方程吗?
56X+?????? =85???? 72-????? =28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同学们,你们应该感到自豪!这么难的问题你们都能解决。其实,你们更应该为我们的祖先感到自豪。你知道为什么吗?请看“课外阅读”(演示),看完后提问: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为我们的祖先感到自豪了吗?生:早在1700多年,我们的祖先就在使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所以自豪……
2.师:你也能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吗?
①教科书66页3题图1.
②教科书66页3题图2.
四.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五下数学书P62-63页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分类、抽象、概括和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得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会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天平、空水杯、水。
学情分析:本班有53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5人。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好,学习习惯、态度较好。对知识掌握、理解能力较强,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对一些概念理解过于肤浅,运用也欠灵活。抽象空间思维能力和活动操作能力不够强。需要加强这些方面辅导和练习。本节课是属于概念教学,需要从概念比较、整理、归类、分析、提炼。培养和发展学生经历将现实数学问题抽象成概念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得经验,感受知识获得过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重要的概念---方程(板书)。
师:你们想怎样认识呢?请你提出你想要了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提炼并板书: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提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认识了解它。
新知学习
(一)认识天平。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天平,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你猜他是谁?(课件演示)天平实物图,学生回答“天平”。师:对,它叫天平。它是人们发明的一种称量工具。(课件演示)“天平是平衡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你知道用天平是怎样称量的吗?引导学生回答:称量时,我们在左盘放被称物体,右盘放砝码。当天平平衡时,表示两边相等,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反之当天平不平衡时,表示不相等,下沉的一边大于上升的一边。
(二)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1.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用天平称物体,首先在左盘中放入20克和30克的物体,(演示)提问:出现什么情况?生:天平不平衡。师:对,说的好(演示)。现在在天平的右盘中放入50克的砝码(演示),问:天平会有什么变化?生:天平又平衡了,师演示并提问:你能用式子表示吗?生:20+30=50(演示)。板书并讲解:这是一个表示相等关系的的式子,是等式。
2.(演示):这是用天平称空杯子的示意图,你知道杯子多重吗?生:100克。师:为什么?(学生回答,大家评议)。
3.现在我们往空杯子里倒入一些水(演示),问:出现什么情况?生:天平不平衡,因为杯子和水加起来比100克重。师:倒入的水有多重,知道吗?生:不知道。师:如果水重X克,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呢?生:100+X。师:说的好,(课件演示)。问:砝码是多重?(100克),师:对,(演示课件),你能用式子表示吗?生:100+X>100。师:回答的非常好!(演示),板书并讲解:这是一个表示不相等关系的式子。大家齐读一遍。
4.师:现在增加100克砝码,(演示),提问:哪边重呢?生:被子和水还重些。师:你能用式子表示吗?生:100+X>200。师:很好!(演示),板书并讲解:这也是一个不相等的式子。
5.师:把砝码加到300克,(演示)现在那边重些?生:右边。能用式子表示吗?生:100+X<300.师:对!大家鼓励他吧!(板书式子)。
6.现在我们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的,(演示),天平怎样了?生:平衡了。师: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来表示?生:100+X=250克 。师:她说的对吗?演示并板书。
7.师:刚才借助天平写出了相应的式子,你能把下面的数学信息用式子表示吗?
(1)(演示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到式子:3X=2.4? 2.4÷X=3等,引导学生说说式子的含义。教师板书式子。
(2)你还能把下列事例用式子表示吗?(演示)你是怎样想的?
?①五二班有男生28人,女生Y人,共有53人。
?②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4个。
?③长方形的长是a米,宽是b米,面积是12平方米。
?④食堂买回大米M千克,计划5天吃完,平均每天吃60千克。
(三)比较分类,辨析方程
1.师:同学们刚才写出了很多的式子,(板书式子)并全部圈起来,非常的了不起!你能把他们分分类吗?试试看。请同桌的同学一起合作讨论,想好后上台来分分,并说说你的分类理由是什么。
2.引导学生分类后归结:可能性有三种:一是按>、<、=来分。二是按是否相等分两类。三是按有无子母(未知数)分两类。是呀,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的收获会跟更多。这节课老师和大家重点研究等式(板书等式)这一类。
3.师:(指着等式这一部分)提问:你能再用一个新的标准给他们分分类吗?小组再讨论,然后汇报。师提问:你的分类理由是什么呢?生:这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
4.师:这个同学把这些等式又分成了两类,边指边圈:这些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吗?(可以)。
5.指着分成了不同类的式子提问:天下像这样的式子就这么几个吗?生:不是,有好多。师:有多少,能写完吗,该如何表示?生:不能写完,可以用……表示。(教师板书……)。
6.师指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类提问:请观察它们有什么特征呢?生:含有未知数、还是等式。师:对,你真是或眼金星。(板书未知数、等式)。师:这写像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教方程(板书)。大家一起读一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方程的意义(板书)
7.指着像20+30=50这一类提问:它们是等式吗?生:是。又问:它们是方程吗?生:不是。为什么?生:因为它们没有未知数(字母)。师:那么。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8.再指着像100+X>100这一类提问:他们也是方程吗,为什么?生:不是,因为它们不是等式。
9.师:看来,一个式子要是方程,是需要具备一些条件的。那么,你知道需要哪些条件呢?生:一要是等式,二要是含有未知数(即字母)。师:回答的非常好!大家能一起说说吗。学生说后强调: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0.你们已经能判断什么是方程了,请你拿出纸和笔,先写一个等式,再写一个方程。写好后抽生上台展示,同学评议。其余的同桌交流互评。
11.老师也写了一些方程,你看对吗?(演示)
35+65=100?? X-14> 72?? Y +24?? 5X+32=47?? 28>16+11?? 6(Y+2)=42? ?
12.小明写了两个算式,不小心给墨水弄脏了,你能猜猜他写的是方程吗?
56X+?????? =85???? 72-????? =28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同学们,你们应该感到自豪!这么难的问题你们都能解决。其实,你们更应该为我们的祖先感到自豪。你知道为什么吗?请看“课外阅读”(演示),看完后提问: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为我们的祖先感到自豪了吗?生:早在1700多年,我们的祖先就在使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所以自豪……
2.师:你也能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吗?
①教科书66页3题图1.
②教科书66页3题图2.
四.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