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下图是小明同学在历史课堂上对某一历史事件做的学习笔记。下列主题最符合笔记内容的是 ( )
(1)时间:1953—1957年。
(2)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3)主要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公路。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有企业改革
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保障了土地改革的进行
C.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D.标志着三大改造的完成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954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题目是《人民民主政治的新阶段》。你认为这个“新阶段”指的是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一五”计划的实施
5. 胡兆森回忆:“1954年……举手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最难忘的大事之一,会场上每个人都非常激动……”胡兆森所回忆的事件发生于 (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
C.中共八大期间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
6.[柳州市期末] 下列事件发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是 ( )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③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工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的这番感慨说明了当时中国( )
A.农业发展缓慢 B.教育水平低下 C.工业基础薄弱 D.人民生活困难
8.观察下表,1957年与1952年相比,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项目
年份和增长率
原煤
(万吨)
钢
(万吨)
布
(亿米)
粮
(万吨)
1952年
6649
135
38.3
16392
1957年
13000
535
50.5
19505
增长率(%)
96
296
32
19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大型发电设备等。
材料二 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三 下面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示意图
/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的经济状况?材料二中的“计划”指什么?(4分)
(2)材料三中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写出这一时期我国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方面的成就各一例。(3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我国1952—1957年取得的工业建设成就有何历史意义。(2分)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20日在首都北京,庄严地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序言》
(1)材料一图一中的文件是在什么时间制定的?有何作用?图二中的文件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其中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什么?其颁布有何意义?(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图一、图二之间的联系。(4分)
答案
1.A 2.C 3.B4.C 5.A6.C 7.C 8.A
9.(1)状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
(2)大幅增长。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
(3)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10.(1)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是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第5课 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农村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是 ( )
A.互助组 B.家庭个体劳动
C.农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2.柳江县某地有一社区叫作“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因为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在 ( )
A.土地改革时期 B.人民公社化时期
C.三大改造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3.1945年,殷氏夫妇创办了糕点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生意兴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殷氏夫妇最有可能的状况是 ( )
A.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不能继续经营,糕点厂被国家没收
D.不能继续经营,但可以以此获得部分收益
4.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在 ( )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57年
5.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收入中已占92.9%。这一状况说明我国 ( )
A.土地改革完成 B.市场经济活跃
C.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工业化实现
6.在1956年1月的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陈云对毛泽东说:“公私合营以后,东来顺的涮羊肉嚼不烂了,芝麻酱不香了,糖蒜不甜了;全聚德的烤鸭也不好吃了……”以上材料表明 ( )
A.进行三大改造,很有必要 B.进行三大改造,效果极好
C.三大改造后期,出现问题 D.进行三大改造,违背规律
7. 有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销声匿迹—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五部曲。经过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根本改造”,我国 ( )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8.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土地改革最大的区别在于 ( )
A.范围不同 B.任务不同
C.合作程度不同 D.土地所有制性质不同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农村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组织起来的路”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引导农民走这样一条路的目的。
(3分)
材料二 过去几个月来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意料。过去有些人怕社会主义这一关难过,现在看来,这一关也还是容易过的。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
材料三 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毛泽东(1956年)
(3)材料二中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哪一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分别对哪几个行业进行了改造?其方式分别是什么?(6分)
(4)根据材料三,指出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2分)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中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公有制经济占据了绝对的优势。1956年与1952年相比,在国民收入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为:个体经济从71.8%下降为7%,私营经济从6.9%下降为0.1%,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三项合计比重从21.3%上升到92.9%。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的设想,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给生产资料所有制带来了怎样的变化。(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伟大历史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三大改造的特点。(不得整段抄写,4分)
答案
1.C 2.C3.D 4.C5.C 6.C 7.C 8.D
9.(1)有利条件:农民普遍拥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生活资料(房屋等)。不利条件:经营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2)农业合作化(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避免农村贫富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
(3)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和手工业采取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
(4)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10.(1)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用和平方式。
[解析] 第(1)(2)问根据所学基础知识可以作答。第(3)问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的设想,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可知,我国三大改造的特点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用和平方式。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中国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 (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一大
2.1964年,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的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这段话中的“失误”指 (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国有企业改革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3.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严重后果,中国于1961年实施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八字方针”的具体内容是 ( )
A.调整、改革、建设、提高 B.巩固、提高、开拓、进取
C.调整、整顿、充实、提高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4.“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
A.毛泽东去世 B.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C.“四人帮”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 D.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5.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 (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②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建成 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④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坚强意志和冲天干劲,带领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被称为“铁人”的是 (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袁隆平 D.邓稼先
7.“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 (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雷锋 D.袁隆平
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助人为乐的大爱行动,回答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这个根本问题,赋予了自己22年生命以无限的长度”。“他”是 (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9.1958年,全国动员了大约9000万人,大搞“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炼铁)、群(群众运动)”。小土炉、小高炉遍地开花,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在全国掀起。这一现象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
A.土地改革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0.名字中包含着历史,如文革、计划、援朝、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这些人中年龄最小的应是 ( )
A.计划 B.文革 C.援朝 D.跃进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的中共八大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材料二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什么。(2分)
(2)材料二所说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存在什么问题?(1分)
(3)这个总路线开始实施后,党中央为了加快建设速度而发动的两大运动是什么?这两大运动对经济建设造成了什么影响?中共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扭转这一局面?(4分)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应该吸取哪些教训?(2分)
答案
1.C 2.A 3.D 4.D 5.D 6.A 7.B8.C 9.C 10.B
11.(1)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容易产生不良影响。
(3)两大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使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1年,中共中央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4)经济建设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符合本国国情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