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古诗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件(5份ppt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古诗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件(5份ppt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2 12:16:42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十、陋室铭(刘禹锡)十、陋室铭(刘禹锡)
山高水深不如有神灵 地大屋华难及好德性文本对译思维导图基础知识课文理解优化训练文 本 对 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盘踞)就会灵验。这是简陋的屋舍, 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斯:指示代词,这。惟:副词,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苔痕 上阶 绿, 草 色 入帘 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说笑笑的(人中)有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人中)没有平民。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有学问的人,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上文和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互相补充。这两句实际是说:谈笑往来的人中有博学的人,无浅薄的庸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的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调:调弄,这里是弹(琴)的意思。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两个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案牍(dú):指官府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躯体。 南阳 诸葛 庐,西蜀 子云 亭。(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屋舍。南阳:郡名,今湖北省襄阳县一带。诸葛:即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东汉末,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筑草庐而居。子云:西汉文学家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蜀,现在的四川。他曾在成都简陋的亭子里著《太玄》,后人称此亭为子云亭。孔子云: 何 陋 之有 ?孔 子 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的这句话见《论语·子罕》。【评析:通过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说明 “陋室”不陋,表明居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思 维 导 图基 础 知 识一词多义
名 (1)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2)名之者谁(动词,命名)
(3)故虽有名马(形容词,有名的)
(4)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素(1)可以调素琴(形容词,不加装饰的)
(2)素湍绿潭(形容词,白色)
(3)吴广素爱人(副词,一向,向来)形(1)无案牍之劳形(名词,身体,形体)
(2)形貌昳丽(名词,容色,容貌)
(3)山岳潜形(名词,身体,形体)
(4)喜形于色(名词用作动词,表现)
乱(1)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乱,扰乱)
(2)吾视其辙乱(形容词,混乱)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名词,战乱)古今异义
(1)斯是陋室(斯—古义:这。今义:常作音译词)
(2)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样子)
(3)谈笑有鸿儒(鸿—古义:大,渊博。今义:鸿雁,书信)
(4)惟吾德馨(馨—古义:美好。今义:芳香)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3)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4)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直接默写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017 年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理解默写
(1)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课 文 理 解一、 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二、 文章主旨
  主旨一: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主旨二:通过对陋室的礼赞,达到对陋室主人那种不追名不逐利的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的礼赞;通过对陋室的礼赞,去实现对当时的世俗观念的严正声讨和批判。三、 结构图解四、 写作特色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正衬发端,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如溪流直下,十分自然地引出正题:颂扬陋室。
  (2)运用类比、对偶、反问手法。五、 重点解析
  1.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陋室不陋的?
  三个方面:(1)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2. 《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用意?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子罕》,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可译为:“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也就是说房屋虽然简陋,只要住在屋里的主人道德高尚,也就不会觉得简陋。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这一反问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与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隐含陋室主人以“君子”自居之意,集中再现了作者的高尚节操和不俗的雅趣。  3.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文章是怎样运用托物言志这一写法的?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心志的,“志”就是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在文章里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借“陋室”这个“物”表达出来,即通过对陋室的环境及陋室主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的人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显得含蓄、隽永。优 化 训 练一、 词语解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   )是陋室,惟(   )吾德馨(      )。苔(tái)痕(     )上(   )阶绿,草色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rú)(       ),往来无白丁(       )。出名,有名灵验这只是品德高尚青苔,苔藓方位名词用
作动词,长上映入博学的人平民,这里指没有功名的人可以调(   )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       )之乱(    )耳,无案牍(dú)(     )之劳(     )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      )有?调弄不加装饰的琴指佛经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使……受到扰乱官府文书使……感到劳累形体、躯体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无义。相当于“有何陋”二、课文翻译
(一)挑战自己:不看注释和翻译,口头翻译全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3.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与我谈笑的是学问渊博者,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三、内容理解
  请同学们结合相关资料和下列内容理解问答题与答案的示例,自己设计几个与内容理解有关的问答题并写出答案。
  示例: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文眼是“德馨”二字,因为全文是围绕品德问题展开,同时“馨”字统领全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问题1: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问题2: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的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对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问题3:本文题目是《陋室铭》,文章开篇却直言“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这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惟吾德馨”。四、 模拟演练
模拟题一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草色入帘青/入则无法家拂士
B. 斯是陋室/登斯楼也
C. 无案牍之劳形/喜形于色
D. 可以调素琴/调兵遣将B(指示代词,这)(A.映入/在国内;C.躯体,形体/表露;D.调弄(弹琴)/调动)2.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与我谈笑的是学问渊博者,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 文中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A(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模拟题二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B. 无丝竹之乱耳/吾视其辙乱
C. 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
D. 苔痕上阶绿/横柯上蔽C(使……感到劳累)(A.出名,有名/命名;B.扰乱/混乱; D.长到/在上面)2.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会灵验。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通过写陋室,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思想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B. 作者虽然身处陋室,物质生活艰难,但精神生活还是丰富的。
C. 作者自比诸葛亮、扬雄,勇于以古人为榜样,保持高尚节操。
D. 孔子认为,诸葛亮、扬雄品德高尚,其居室哪有什么简陋呢?D(并不是孔子认为,是作者认为的)模拟题三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斯是陋室/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B. 有龙则灵/以告先帝之灵
C. 无丝竹之乱耳/盖竹柏影也
D. 孔子云/高峰入云 A(判断动词,是)(B.灵验/神灵; C.指管乐器(奏乐的声音)/竹子;D.说/云层,云朵)2.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这(虽)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 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 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D(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课件41张PPT。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十一、爱莲说(周敦颐)十一、爱莲说(周敦颐)
爱莲花 莲花亦素亦洁文本对译思维导图基础知识课文理解优化训练文 本 对 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 只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很爱牡丹。我只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挺拔洁净地立在水面上,(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啊。蕃:多。独:只。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益: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亵:亲近而不庄重。焉:语气词。【评析:描写莲的形象和品格。说明爱莲的缘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 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噫:叹词,表示感慨。鲜:少。宜:应当。【评析: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思 维 导 图基 础 知 识一词多义
之(1)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3)牡丹之爱(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远(1)香远益清(动词,远播,远传)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副词,远远地)
益(1)香远益清/益慕圣贤之道(副词,更加)
(2)有所广益/自以为大有所益(名词,好处)
(3)至于斟酌损益/曾益其所不能(动词,增加)古今异义
(1)陶后鲜有闻(鲜—古义:少。今义:多指新的、有光彩的、美味的)
(2)亭亭净植(植—古义:竖立。今义:植物)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古义:应当,应该。今义:适宜,合适)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蔓,生枝蔓;枝,生枝节)
(2)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到远处)相关成语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直接默写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理解默写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的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 文 理 解一、 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为敦颐。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一生为人清廉刚正、傲岸不阿,死后谥号“元公”。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二、 文章主旨
  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描写,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讽刺了当时社会上追求功名富贵的庸俗之风。三、 结构图解四、 写作特色
1. 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概括,突出表明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之本的道德信念。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2. 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全篇仅119个字,婉转曲折,摇曳多姿,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又讽刺了世态。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都是骈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五、 重点解析
  1. 本文以“爱”为脉络,除了写莲外,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将它们比作什么?为何还要写它们呢?
  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将菊花比作隐逸者,暗含志向高洁、隐居避世的人生观;将莲花比作君子,暗含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形象;将牡丹比作富贵者,暗指当时贪慕荣华、追名逐利的人。写菊花是为了从正面衬托,写牡丹是为了从反面衬托莲的美好形象。  2. 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和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象征君子体态端庄,令人敬重的风度。  3.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品行高洁的人少。优 化 训 练一、 词语解释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甚( )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濯( )清涟( )而不妖( ),中通( )外直( ),不蔓( )不枝( ),香远( )益( )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焉。多只从很,十分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沾染洗清水过分艳丽贯通笔直生枝蔓长枝节远播更加竖立靠近,玩弄  予谓(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认为指品德高尚的人少听到应当二、课文翻译
(一)挑战自己:不看注释和翻译,口头翻译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3.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应当很多人!三、内容理解
  请同学们结合相关资料和下列内容理解问答题与答案的示例,自己设计几个与内容理解有关的问答题并写出答案。
  示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莲的形象?
  参考答案:三方面描写:一从生长环境描绘莲的高洁和质朴;二从体态香气写莲的正直和芳香;三从风度气质写莲的清高。问题1: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寄意着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问题2: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问题3: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四、 模拟演练
模拟题一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香远益清( )
(2)宜乎众矣( )
(3)不蔓不枝( )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应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2.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
B. 《爱莲说》中“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了作者孤芳自赏;“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现了作者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个性。
C. 周敦颐用花进行比喻,用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D.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B(《爱莲说》中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模拟题二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濯清涟而不妖(   )
(2)可爱者甚蕃(   )
(3)香远益清(   ) 过分艳丽多更加2.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文,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 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 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 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借景抒情应为托物言志)模拟题三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陶后鲜有闻(   )
(2)中通外直(   )
(3)亭亭净植(   )少贯通竖立2.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应当很多了!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 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 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 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借牡丹的形象”应该是从反面来进行衬托)课件56张PPT。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十二、河中石兽(纪昀)十二、河中石兽(纪昀)文本对译思维导图基础知识课文理解优化训练文 本 对 译沧(cāng)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座石兽一起沉入河底。沧州:地名,今河北沧州。临:靠近。河干:河岸,河边。山门:佛寺的外门。圮:倒塌。并:一起。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经过了十几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座石兽,最终没有找到,阅:经过,经历。求:寻找。竟:终了,最后。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庙僧们)认为(石兽)是顺着水流被冲到下游去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几里(却)没有(它们的)踪迹。以为:认为。棹:划(船)。曳:拖,拉。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评析:第一段简述事件起因,写寺僧按一般人的意见顺流找石兽。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位讲学人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设帐:设馆教书。闻:听说。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头的特性(是)坚硬沉重,河沙的特性(是)松软浮动,(石兽必然是)被埋没在河沙里,越沉越深罢了。乃:副词,表肯定。性:事物固有的性质、特点。坚:坚硬。松:松散。浮:流动,不固定。湮:埋没。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沿 河 求 之,不亦 颠乎?”顺着河流寻找它们,不是颠倒了吗?”沿:顺着。颠:颠倒,错乱。众 服 为 确 论 。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众:众人,大家。服:信服。确:正确,准确。【评析: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做出了错误判断,可谓“五十步笑百步”。】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一个老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它们。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因为)石头的特性(是)坚硬沉重,河沙的特性(是)松软浮动,河水不能冲走石头,(而)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将沙子冲刷成(低洼的)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一定倒在坑洞之中。盖:发语词。必:一定。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像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多次(向前)翻转。(这样)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是颠倒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大家)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如:按照,依照。果:果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然则:连词,既然这样,那么。但:只。臆断:主观地判断。欤: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评析:老河兵考虑全面,又有实践经验,所以判断准确。作者以小见大,亦善于探究事理。】思 维 导 图基 础 知 识一词多义
为(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如(1)如是再啮(介词,像)
(2)如其言(介词,遵从,依照)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3)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句首发语词。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蒙上)(4)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5)是非木柿(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6)求之下流,固颠(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7)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指物理学科)词类活用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2)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省略句
(1)(僧)以为顺流下矣(省略了主语“僧”。)
句意:(僧人们)认为顺流冲到下游了。
(2)(众)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前半句省略了主语“众”,后半句省略了宾语“之”。)
句意:(大家)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它们)。倒装句
求二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句意:在河中寻找两座石兽。被动句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译为“被”)
句意:这不是木片,怎能会被洪水带走了?直接默写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理解默写
(1)讲学家认为石兽留在原地的理由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2)点明老河兵判断、寻找河中石兽的办法的句子是: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3)点明了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 文 理 解一、 作者介绍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清代政治家、文学家,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年间进士,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等职。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皇帝御赐的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著有《阅微草堂笔记》。他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文言志怪小说。二、 文章主旨
  这则故事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三、 结构图解四、 写作特色
1. 作者在叙述事件时,抓住了事件的要点,不做过多的修饰,用词准确,语言简洁。文章采用层层铺垫的写法,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平而不板,耐人寻味。
2. 本文善于通过故事说理,层层推进,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五、 重点解析
  1.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寺僧将坚重的石兽视为一般的物体而到下游寻找,讲学家则是只考虑到石兽与河沙的特性,而忽略了水流与二者的相互作用。他们犯的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误。老河兵能够全面、综合地考虑问题,注意探究、把握事物的特性和规律,因而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2. 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讲学家的“笑”,足显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的性格特点。
  老河兵:富于实践经验,善于总结和思考。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他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优 化 训 练一、 词语解释
  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 ),山门圮( )于河,二石兽并( )沉焉( )。阅( )十余岁( ),僧募( )金重修,求( )二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 )矣,棹( )数小舟,曳(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靠近河岸倒塌一起于此,在那里经过,经历年募集寻找终了,最后往下游去划拖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闻( )之( )笑曰:“尔辈( )不能究( )物理( ),是( )非木杮( ),岂( )能为( )暴涨( )携( )之去?乃( )石性( )坚重( ),沙性松浮( ) ,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 )为( )确( )论( )。设馆教书听说这件事你们这些人研究、探求事物的道理、规律这削下来的木片怎么被洪水带是特性坚硬而沉重松散轻浮埋没颠倒,错乱信服认为正确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凡( )河中失( )石,当( )求之于上游。盖(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反激之( )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 )坎穴中。如是( )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 遂( )反溯( )流逆上矣。指讲学家的话凡是丢失应当句首发语词,原因是它的侵蚀,冲刷成为坑洞到,等到摔倒像这样一再翻转停止于是逆流而上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 )言,果得( )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固然,本来按照他的找到既然这样,那么只主观地判断吗二、课文翻译
(一)挑战自己:不看注释和翻译,口头翻译全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座石兽一起沉入河中。(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几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3.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沙子冲刷成为坑洞。5.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像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6.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三、内容理解
  请同学们结合相关资料和下列内容理解问答题与答案的示例,自己设计几个与内容理解有关的问答题并写出答案。
  示例:讲学家听到寺僧寻找石兽这件后“笑曰”,怎样理解讲学家的笑?
  参考答案:讲学家的“笑”包含了他对寺僧的嘲笑和对自己的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形象。问题1:从“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做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他能做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问题2: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参考答案: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问题3: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参考答案: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四、 模拟演练
模拟题一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山门圮于河(   )
(2)湮于沙上(   )
(3)如是再啮(    )倒塌埋没侵蚀、冲刷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石兽)被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3. 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因为讲学家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作出推断,结果是错误的。
B. “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C. 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下定论。
D. 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D(应该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模拟题二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阅十余岁( )
(2)不亦颠乎( )
(3)只知其一( )经过,经历颠倒,错乱只,仅仅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石头的特性是坚硬沉重,河沙的特性是松软浮动。顺着河流寻找它们,不是颠倒了吗?3. 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D(“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中关于讲学家重在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他的看法,而没有写到他的具体行为)模拟题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执策而临之
B. 沿河求之/安求其能千里也
C. 寻十余里无迹/寻病终
D. 二石兽并沉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D(一起)(A.靠近/面对;B.寻找/要求;C.寻找/不久)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众服为确论。
      
(2)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极力渲染打捞石兽的神奇过程,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
B.文章肯定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讽刺了讲学家的自以为高明。对于人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AC.文章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是语言描写。讲学家议论时“尔辈不能究物理”的目中无人、“不亦颠乎”的自以为是;老河兵分析时“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胸有成竹以及“不更颠乎”的反唇相讥,都尽显人物性格。
D.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层层铺垫,最后才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一波三折,增添了故事的趣味。(重点在于对石兽下落的分析,并未极力渲染打捞石兽的神奇过程)课件49张PPT。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八、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八、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孙权善劝显才智 吕蒙勤学长才略文本对译思维导图基础知识课文理解优化训练文 本 对 译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初:当初。权:即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年占据江东六郡,后又联合刘备在赤壁大破曹操,创立吴国。公元229-252年在位。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将。后率军袭破荆州,擒斩大将关羽。孙权曾将他和周瑜相比。卿:代词,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当涂:当道,当权。涂,同“途”。掌事:管事。蒙辞以 军中 多 务。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来推托。辞:推辞,推托。以:介词,用,拿。
务:事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从而)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孤:古时王侯的自称。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yé):语气词,后写作“耶”。但:只,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你说事务繁多,有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多收获。” 多务:事务繁多。孰若孤:哪一个比得上我。以为:认为。大有所益:有很多收获。【解读:孙权坦诚相劝,晓之以理,既语重心长,又语气坚决,可谓善劝。】 蒙 乃 始就学。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乃:于是,就。就学:去学习。就,动词,有“主动接受…”“主动靠近……”之意。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商议讨论(天下事),(鲁肃)十分惊叹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县阿蒙了!”及:到,等到。过:经过。寻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南。今者:如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吴下:指吴县,今江苏苏州。阿蒙:吕蒙的小名。阿,名词词头。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说:“与人读书分别多日后,就应该用新眼光重新去看(那人),长兄你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更:重新。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见事:知晓事情。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于是就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遂:副词,就。拜:拜见。【解读:鲁肃赞赏之言,侧面烘托吕蒙学后大有长进。吕蒙的巧妙应答,显露出颇为自得的神态。】思 维 导 图基 础 知 识通假字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与“当”连用,译为“当道,当权”)一词多义
当(1)卿今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2)但当涉猎(动词,应当)
就(1)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动词,完成)以(1)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2)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连用,译为“认为”)
见(1)见往事耳(动词,了解)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知晓)
孰(1)孰若孤(代词,哪一个)
(2)孰视之(形容词,通“熟”,仔细)过(1)及鲁肃过寻阳(动词,经过)
(2)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更(1)即更刮目相待(副词,重新)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副词,还)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独)
(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一种学位)(2)但当涉猎(但—古义:只,只是。今义:但是)
(3)见往事耳(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4)及鲁肃过寻阳(过—古义:动词,经过。今义:经过,过程等)
(5)即更刮目相待(更—古义:重新。今义:更换)本课成语
(1)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直接默写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理解默写
(1)看到别人的进步,我们要有发展的眼光。正如《孙权劝学》中所说:“士别三且,即更刮目相待。?”
(2)面对吕蒙的托辞,孙权没有以权势压人,而是提出了“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的读书要求,再用“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了读书的好处。课 文 理 解一、 作者介绍
  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二、 文章主旨
  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努力读书,才略大有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而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三、 结构图解四、 写作特色
1.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 采用侧面描写。以鲁肃与吕蒙论议大惊及对吕蒙的称赞,来侧面表现学习使吕蒙才略大进。  3. 运用对比手法。吕蒙刚开始对读书建议的推辞与后来开始学习形成对比,表明吕蒙虚心接受别人意见,孙权劝学成功;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对比,表现其学习成效显著,强调了开卷有益。五、 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爱护部下,善于规劝,平易近人。
吕蒙:虚心受教,勤奋学习。
鲁肃:敬才爱才,直爽而不失风度。六、 重点解析
  1.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 孙权告诉吕蒙哪两种读书方法?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1)治(研究):其目的是从事专门学业;
(2)涉猎:其目的是了解或知道历史,以便吸取经验教训。  3. 请谈谈“孙权劝学”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1)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
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行动。优 化 训 练一、 词语解释
  初( ),权谓( )吕蒙曰:“卿( )今当涂( )掌( )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 )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 )欲( )卿治经( )为( )博士( )邪( )!当初对……说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当道,当权掌管推托用事务难道想要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通“耶”,语气词,吗但( )当( )涉猎( ),见( )往事( )耳( )。卿言多务,孰( )若(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大有所益( )。”蒙乃( )始就( )学。及( )鲁肃过( )寻阳,与蒙论议(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 )吴下阿蒙!”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哪一个,谁比得上认为好处于是从事到,等到经过讨论事情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 )目相待,大兄( )何见( )事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重新擦拭长兄知晓于是二、课文翻译
(一)挑战自己:不看注释和翻译,口头翻译全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2.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3.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已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与读书人分别几日后,就应该用新的眼光重新去看(那人),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三、内容理解
  请同学们结合相关资料和下列内容理解问答题与答案的示例,自己设计几个与内容理解有关的问答题并写出答案。
  示例: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作者要告诉人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本文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努力读书,使才略大有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人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而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问题1:结合文中内容,说说本文描写的三个人各自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 从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殷切话语中可见孙权是一位关心下属,循循善诱的君主;从吕蒙刚开始对学习找理由推辞到接受劝说并努力学习,使才略大有长进中可见他是一个知错就改,虚心好学的人;从鲁肃对吕蒙的夸赞和与吕蒙“结友”中可看出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问题2: 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参考答案: 写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敬才爱才,也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问题3:想一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何启示?参考答案: 通过读书学习,吕蒙由没有文才的吴下阿蒙变成才略大有长进,令人另眼相看的人,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作为中学生,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成为一个有丰富学识的人。四、 模拟演练
模拟题一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蒙乃始就学(   )
(3)及鲁肃过寻阳(    )推托 从事 到,等到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与读书人分别几日后,就应该用新的眼光重新去看(那人),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孙权劝学先从学习的必要性说起,接着指明读书的方法目的,然后拿自己和吕蒙对比来现身说法,从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关心下属、循循善诱的人。
B. 本文叙事以对话为主,语言简洁,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和“刮目相看”沿用至今。
C. 文章写鲁肃称赞吕蒙并与吕蒙“结友”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吕蒙的勤奋好学和才略有惊人的长进。
D.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运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D(本文运用的是先抑后扬的写法。)模拟题二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2)孰若孤( )
(3)肃遂拜蒙母( )粗略地阅读 谁、哪一个拜见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已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吕蒙“辞学——就学——才略大长”可看出吕蒙是一个知错能改、虚心好学的人。
B. 在与鲁肃的对话中,吕蒙的答话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C. 本文以动作描写为主,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
D. 本文短小精悍,可分为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C(本文是“以对话为主”。)模拟题三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指历史知晓重新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就告别了。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孙权劝学“劝”的具体内容包括:表明学习的重要性、指出读书的方法目的、现身说法。
B. 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对比,表现其学习成效显著,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C.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敬才爱才和势利。
D. 本文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C(“表明鲁肃的势利”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课件52张PPT。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九、卖油翁(欧阳修)九、卖油翁(欧阳修)文本对译思维导图基础知识课文理解优化训练文 本 对 译陈康肃公善射,陈康肃(名尧咨)擅长射箭,陈康肃公:即陈尧咨,“康肃”是他的谥号。公:对男子的尊称。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当时没有第二个人能和他相比,陈康肃公也以善射自夸。自矜:自夸。矜,夸耀。尝 射于 家圃,(他)曾经在家中的园子里射箭,家圃:自家的园子。圃,园子。有 卖油 翁 释 担而立,有个卖油的老者放下担子站着,释:放下。而:表顺接的连词。睨(nì) 之久 而不去。斜着眼看了他很久也不离去。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见 其发矢十 中 八九 ,看到他射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发矢:放箭。矢,箭。但微颔(hàn)之。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但:只。颔:这里是“点头”的意思。
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评析:交代背景,写故事的起因。“睨之”“微颔”生动地写出了卖油翁对陈康肃射艺认可但并不惊叹的态度。】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陈康肃问道:“你也懂得射术吗?我的射术不也很精湛吗?”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手法技艺熟练罢了。”但:只,不过。今常用作转折连词。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康肃 忿然曰 :“尔 安敢 轻 吾 射!”康肃公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术!”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尔:代词,你。安:怎么。轻:轻视。射:名词,射箭的本领。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卖油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介词,凭、靠。酌:舀取,这里是倒入的意思。之:代词,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乃 取 一葫芦置于地,于是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乃:就,于是。置:放。以钱覆 其 口,用铜钱盖在葫芦口上,以:用。钱:铜钱。覆:盖。徐 以 杓 酌 油 沥 之,慢慢地用勺子打油倒进葫芦里,徐:慢慢地。杓:同“勺”。沥:下滴。自 钱孔入,而钱 不 湿 。(油)从钱孔滴入而钱却没有沾湿。而:转折连词,却。因 曰 :“我亦无他,接着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因:这里是“接着”的意思。惟 手熟 尔。” 康肃 笑而遣 之。只不过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康肃笑着打发了他。而:修饰连词。遣:打发。【评析:写故事的经过与结果,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结局简洁而耐人寻味。】思 维 导 图基 础 知 识通假字
(1)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2)徐以杓酌油沥之(杓,同“勺”舀东西的器具)一词多义
其(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他,代陈尧咨)
(2)以钱覆其口(代词,代葫芦,译为“它的”)
以(1)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靠)
(2)以钱覆其口(介词,用)尔(1)但手熟尔(语气词,同“耳”,相当于“罢了”)
(2)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
之(1)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3)徐以杓酌油沥之(代词,代葫芦)
(4)康肃笑而遣之(代词,代卖油翁,译为“他”)射(1)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
(2)尔安射轻吾射(名词,射术)
而(1)释担而立(连词,表顺接)
(2)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
(3)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
自(1)公亦以此自矜(代词,自己)
(2)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介词,从)古今异义
(1)但手熟尔(但—古义:只是。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2)尔安敢轻吾射(安—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①安定,②安全)词类活用
(1)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2)康肃笑而遣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走,打发)
(3)汝亦知射乎?(动词用作名词,射术)
(4)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善于)
(5)但微颔之(名词用作动词,点头)
(6)吾射不亦精乎(形容词用作动词,精通)省略句
(1)(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省略主语“卖油翁”)
句意:卖油翁见他发箭十次中了八九次。
(2)(油)自钱孔人(句首承前省略了主语“油”,译时补出)
句意:油从钱孔滴入。倒装句
尝射于家圃(状语后置。应为“尝于家圃射”)
句意:(他)曾经在家中的园子里射箭。直接默写
(1)乃取一葫芦置之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2)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理解默写
(1)陈尧咨看待自己射技的句子是:公亦以此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这些句子表现了陈尧咨自矜(或骄傲)的态度。
(2)从神态描写写卖油翁看待陈尧咨射技的句子是“睨之,但微颔之”,表现了他对陈尧咨的射技的轻视(或轻蔑)的态度;从语言上描写卖油翁看待陈尧咨的射技的句子是“无他,但手熟尔”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是熟能生巧。课 文 理 解一、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由于他在北宋文学革新运动中做出的贡献,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余七人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二、 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了卖油翁与陈尧咨对答和卖油翁酌油的经过,阐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诉人们: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三、 结构图解四、 写作特色
本文篇幅虽短小,对人物的描写却细致入微。陈尧咨的“自矜”、卖油翁的不以为然,一个自傲、一个鄙视,人物描写活灵活现。文中无论是对话,还是情态的勾画,均把人物的内心揭示无遗,集中体现出欧阳修语言的功力。五、 重点解析
  1. 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表现卖油翁态度的词语:睨之、微颔。
  陈尧咨见卖油翁看他射箭便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这一反问,表现了陈尧咨对卖油翁的傲慢无礼。当卖油翁说“无他,但手熟尔”,陈尧咨感到赖以“自矜”的“善射”受到轻视,便“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恼怒溢于言表。后来,看到卖油翁从“钱孔”中酌油而钱不湿,便无言以对,只好“笑而遣之”。  2. 试分析一下陈尧咨和卖油翁这两个人物形象。
  陈尧咨—自矜自傲,狂妄自大。
卖油翁—从容自若,不以为然。优 化 训 练一、 词语解释
  陈康肃公善( )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 )射于家圃( ),有卖油翁释( )担而立,睨( )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 )微颔( )之( )。擅长自夸曾经园子放下斜着眼看离开仅仅,只点头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 )手熟( )尔( )。”康肃忿然( )曰:“尔安( )敢轻( )吾射!”翁曰:“以( )我酌( )油知之( )。”只是熟练同“耳”,相当于“罢了”气愤的样子怎么轻视凭,靠舀取,这里指倒入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 )其口,徐( )以杓( )酌油沥( )之,自( )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 )之。盖慢慢地通“勺”,舀东西的器具下滴从打发二、课文翻译
(一)挑战自己:不看注释和翻译,口头翻译全文。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 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
         
(卖油翁)见他发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是对此微微点头。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3.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4.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康肃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术!”于是拿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铜钱盖着它的口,慢慢地用勺子把油注进葫芦里,(油)从钱孔进入而钱却不沾湿。5.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接着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康肃笑着打发他走了。三、内容理解
  请同学们结合相关资料和下列内容理解问答题与答案的示例,自己设计几个与内容理解有关的问答题并写出答案。
  示例:康肃由“忿然”到“笑而遣之”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通过卖油翁的表演,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技术是无止境的。问题1: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问题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参考答案:不行。“睨”表示斜着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他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问题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揭示了熟能生巧、艺无止境、为人处世不要骄傲自满的道理。四、 模拟演练
模拟题一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尝射于家圃( )
(2)尔安敢轻吾射( )
(3)徐以杓酌油沥之( )园子怎么慢慢地2.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看他发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是对此微微点头。陈康肃笑着打发他走了。3.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略写陈尧咨射箭、详写卖油翁酌油这两件事。
B. 卖油翁见陈尧咨射箭能“十中八九”,就“微颔之”,对陈尧咨点头示意。
C. 本文中的卖油翁不仅练就一手倒油的好功夫,还十分会讲道理。
D. 本文中最能说明道理的句子是:“惟手熟尔”。B(只是对此微微点头。)模拟题二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2)但手熟尔( )
(3)康肃笑而遣之( )放下同“耳”,相当于“罢了”打发2.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睨之久而不去。
      
(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术!”3.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一自然段写了陈尧咨射箭的技艺高超
B. 第二自然段写了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
C. 本文中陈尧咨自信,卖油翁自大
D. 通过陈尧咨善射、卖油翁酌油入葫芦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C(陈尧咨狂妄自大,卖油翁从容自信。)模拟题三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但微颔之( )
(2)康肃忿然曰( )
(3)以钱覆其口( )点头气愤的样子盖2.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2)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慢慢地用勺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进入而钱却不沾湿。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手法技艺熟练罢了。3.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陈尧咨的出众才能。
B. 与技艺高超、骄矜暴躁的陈尧咨相比,卖油翁是一个身手不凡、神闲气定的智者。
C. 卖油翁用演示倒油绝活讽喻因善射而自负的陈尧咨:精湛的技艺无非是反复练习的结果,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D. 本文言简意丰,富有哲理,通过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性格。A(介绍了出众才能和狂傲个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