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7张PPT。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十一、桃花源记(陶渊明)二十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世外桃源终难觅 人间仙境不复临文本对译思维导图基础知识课文理解优化训练文 本 对 译晋 太元中, 武陵人 捕鱼为 业。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打鱼为生。晋:这里指东晋(317~420)。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捕鱼为业:以打鱼作为职业。为,动词,作为。缘 溪 行 , 忘 路之远近。(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顺着。溪:小河。
行:走,这里指驾船划行。
之:结构助词,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香的青草鲜嫩肥美,坠落的桃花纷繁杂乱。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异,又往前划行,想要走到那片桃花林的尽头。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之:代词,指桃花林的景象。穷:尽。其:代词,那。【评析: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故事的起因、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林 尽 水 源, 便 得 一山,山 有 小口, 仿佛若 有 光。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紧接着)就见到一座山,山下有个小洞,(洞里面)隐约好像有亮光。林尽水源:即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得:得到,这里是见到、发现的意思。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若:好像,仿佛。便舍船,从 口 入。 初极 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 然 开 朗 。(渔人)就离开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时(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起来。舍:放弃。这里译为离开。初:副词,起初,刚开始时。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仅、只。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豁(huò),形容词,开阔。然,词尾助词,表示“……的样子”。开朗,形容词,开阔,明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呈现在他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和)桑树、竹林之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声可以互相听到。平旷(kuàng):平坦宽阔。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属:名词,类。阡(qiān)陌(mò):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指鸡犬之声。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相,副词,互相,彼此。其 中往 来 种 作 ,男女 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 乐。那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老人孩子全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其中:那里面的人。往来:来来往往。种作:耕种劳作。悉(xī):副词,全,都。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并:副词,都。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样的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乃:副词,于是,就。所从来:即“从所来”。所字结构,来的地方。所从来即从何处来。
具:详细。之:代词,指问渔人的桃花源中人。要(yāo):同“邀”,动词,邀请。
还(huán):返回。作食:做饭。咸:副词,全、都。问讯:打听消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 子邑人 来 此 绝 境,不复出 焉 ,遂与外 人间隔。(他们)自述(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云:说。先世:祖先。率:动词,带领。妻子:妻子儿女。妻,妻子。子,孩子。邑(yì)人:乡亲,同乡。邑,县。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出:离开。焉:代词,这里。遂:副词,于是,就。间(jiàn)隔:隔绝,不通音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全部向(他们)详细地说出,(听罢,桃花源中人)都感叹惋惜起来。今:现在。何世:什么朝代。乃:副词,竟然、居然。有汉:汉朝。有,名词词头,无实义。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此人:指渔人。为(wèi):介词,对、向。具:详尽。所闻:所知道的事情。闻,知道,懂得。叹惋(wǎn):感叹惋惜。惋,惋惜。余人 各 复延至其 家 ,皆 出 酒 食。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他们家中,都摆出酒饭(来款待他)。余人:村里其他的人。延:邀请。
出:拿出,摆出。停 数 日,辞 去。 此中 人 语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去。(临别时)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必对外面的人说起。”停:停留。去:离开。此中人:指桃花源中人。语(yù):动词,告诉。不足:不值得,不必。为:介词,对、向。【评析:第二部分(第2、3段)是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所见、做客、辞别的经历。】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武陵郡城里,去拜见太守,(向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马上派人跟着渔人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有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既出:出来以后。既,副词,已经。得:找到。其:代词,代渔人。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志:做记号。之:音节助词,无义。及:到。诣(yì):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太守:官职名,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如此:指上述渔人所见所闻。即:副词,马上。遣:派遣。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遂:副词,终于。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南阳人刘子骥,(是位)道德高尚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计划还)没有实现,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刘子骥(jì):名驎(lín)之,隐士。
士:有道德品行的人。……也:文言文常见判断句式。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计划。果:实现。寻:副词,随即,不久。终:死。遂:于是,就。问津者:问路的人。问,探访。津,渡口。者: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后,指代人、事、物,这里指人,可译为“……的人”。【评析: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思 维 导 图基 础 知 识通假字
(1)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一词多义
舍 (1)便舍船 (动词,shě舍弃)
(2)屋舍俨然 (名词,shè房屋)
寻 (1)寻向所志 (动词,寻找)
(2)寻病终 (时间副词,不久)志 (1)处处志之 (动词,做标记)
(2)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记号)
(3)必先苦其心志 (名词,意志)
芳 (1)芳草鲜美 (形容词,香)
(2)野芳发而幽香 (名词,香花)
具 (1)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副词,详细地)
(2)百废具兴 (副词,同“俱”全、都)
属 (1)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名词,类)
(2)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同“嘱”,嘱
托)
(3)属引凄异 (动词,连接)鲜 (1)芳草鲜美 (形容词,鲜艳)
(2)屡见不鲜 (形容词,新鲜)
(3)陶后鲜有闻 (形容词,少)
足 (1)不足为外人道也 (副词,值得)
(2)先天不足 (形容词,充足)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
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
子及儿女 今义:指已婚男性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
有出路的境地)
(3)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
必说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4)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足)
(6)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7)便扶向路(扶—古义:沿,顺着 今义:扶助,搀扶)(8)未果 (果—古义:实现 今义:果实,结果)
(9)缘溪行(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分,缘故)
(10)仿佛若有光(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今义:好像)
(11)遂与外人间隔(间隔—古义:隔离、不通音讯 今义:距离)
(12)后遂无问津者(津—古义:渡口
今义:津液,唾液 )
词性活用
(1)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欲穷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尽)
(3)处处志之 (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
直接默写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理解默写
《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课 文 理 解一、作者介绍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xún)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其诗质朴自然而精练,被称为“田园诗人”。二、文章主旨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广大人民对桃花源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三、结构图解 四、写作特色
采用层层设疑的写法(或: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
文章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渔人也不著姓名,所写桃林奇景也没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在人间似有似无,桃源里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图画,可渔人出而复寻却无迹可找,文末写真实的历史人物刘子骥“欣然规往”而“未果”,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现实社会也像世外桃源一样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五、重点解析
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课文作答。
示例一: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二: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优 化 训 练一、词语解释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业。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作为沿着鲜艳美丽落花对……感到惊异隐隐约约尽舍弃仅仅,只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 )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 )垂髫( ),并( )怡然自乐。整齐的样子开阔的样子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老人全、都小孩都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 )言所闻,皆叹惋( )。详细同“邀”,邀请都、全说妻子和儿女乡邻、同乡人隔绝,不通音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于是、就竟然不要说,更不用说给详细地感叹惋惜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 )云:“不足( )为( )外人道( )也。”
既( )出,得其船,便扶( )向( )路,处处志( )之。及( )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 )人随其往,寻( )向( )所志( ),遂( )迷,不复得路。
邀请离开告诉值得已经对沿着,顺着说先前的,原来的做记号到了到派寻找先前记号,标记终于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 )规( )往。未果( ),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这件事探访打算,计划高兴的样子不久实现二、课文翻译
(一)挑战自己:不看注释和翻译,口头翻译全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又继续向前划行,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朝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起来。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里面)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及桑树、翠竹一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全部高高兴兴,自得其乐。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源人)看见渔人,于是感到非常惊讶,问(他)从什么地方来。(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渔人)到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6.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隔绝了。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
8.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向(他们)一一详尽地讲了自己所听到的事情,(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他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拿出酒饭(来款待他)。9.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逗留了几天,要告辞离开。(临别时)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10.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1.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述说了这番经历。12.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3.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前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听到这件事情,就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能够实现,不久就生病去世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访(桃花源)的人了。三、内容理解
请同学们结合相关资料和下列内容理解问答题与答案的示例,自己设计几个与内容理解有关的问答题并写出答案。
示例: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是按照发现桃花源→ → → 的顺序来写的。
参考答案: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问题1:文章第一段先写桃源外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参考答案:描绘了桃林的美好、神秘,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写桃源的美好做铺垫。问题2:文章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来对桃源人进行描写的?参考答案:三方面:(1)活动(往来耕作);(2)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3)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问题3:桃源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参考答案:
(1)为外界的朝代变化而叹惋。(2)为外界的战乱现实而叹惋。(3)为外界人们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四、 模拟演练
模拟题一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 便舍船/舍生而取义者也
C. 处处志之/必先苦其心志
D. 初极狭,才通人/卿今者才略 B(舍弃)(A.尽/贫穷; C.做记号/意志;D.仅/才干)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又继续向前划行,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隔绝了。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述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过,
末段写真实的历史人物刘子骥规往未果,印证了当时
关于桃花源的传闻是真实可信的。
B
B.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图画,又
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这反映了作者的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C.文章用层层设疑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
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D.《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
意思接近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A(写刘子骥规往未果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模拟题二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芳草鲜美( )
(3)乃不知有汉( )类鲜艳美丽竟然,居然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源人)看见渔人,于是感到非常惊讶,问(他)从什么地方来。(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
(2)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逗留了几天,要告辞离开。(临别时)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述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过,末段写真实的历史人物刘子骥规往未果,印证了当时关于桃花源的传闻是真实可信的。
B.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图画,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C. 文章用层层设疑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D.《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意思接近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D(“柳暗花明”是这篇课文没有涉及到的成语)模拟题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便扶向路( )
(2)寻病终( )
(3)阡陌交通( )沿着、顺着 随即,不久交错相通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向(他们)一一详尽地讲了自己所听到的事情,(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他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拿出酒饭(来款待他)。(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3. 下列对文章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采取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语言质朴,清新自然。
B. 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伏笔。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设下伏笔。
C. 在桃花源出现前,作者描写桃花林美景,作用是暗示将有“奇境”出现,为下文写桃花源的隐蔽幽深和美好作铺垫。
D.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由“偶遇桃林——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贯穿起来。(无议论和抒情)A课件58张PPT。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十二、小石潭记(柳宗元)二十二、小石潭记(柳宗元)文本对译思维导图基础知识课文理解优化训练文 本 对 译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这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撞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为之高兴。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篁(huáng)竹:竹林。鸣:使动用法,使……鸣。环:一种圆而中间有孔的玉器。乐:以……为乐。 伐竹取道 ,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走过去),往下看见一个小水潭,潭水格外清凉。伐:砍。取:动词,开出。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下。尤:副词,格外。清冽(liè):清凉。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有的)成为水中高地,(有的)成为水中的小岛,(有的)成为不平的岩石,(有的)成为高峻的山岩。以:前“以”作“用”讲,介词。后“以”作连词“而”讲。为:成为。坻(chí):水中高地。屿:小岛。嵁(kān):不平的岩石。岩:岩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岸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蔓(màn):茎蔓。蒙:包,裹,引申为覆盖。参(cēn)差(cī):长短不齐。披:散开。拂:拂拭,掠过。【评析:描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小石潭的概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水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游鱼)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游来游去轻快迅疾,好像在和游人一同嬉戏取乐。可:大约,副词。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空游:在空中游动。所依:依托的东西。佁(yǐ)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chù)尔:忽然。翕(xī)忽:轻快迅疾的样子。【评析:采用“定点特写”的方式描写潭水和游鱼。】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小石潭西南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又像长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小溪的源头在哪里。斗: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用作状语,像蛇一样。明灭:或隐或现。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犬牙,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比喻石岸的形状。【评析:描写小石潭的水源及岸势。】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潭边上,四面被竹子、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令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题字离去。环:围绕。合:合拢。寂:寂静。寥:寥落。悄(qiǎo)怆(chuàng):凄凉。
幽邃(suì):幽深。以:因为。清:凄清。
居:停留。乃:副词,于是,就。去:离开。【评析:写出了四周景色给人的感受。】同 游 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 二 小生: 曰 恕己, 曰 奉壹。一同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是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余:代词,我。 隶:跟随。从:跟从。【评析: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思 维 导 图基 础 知 识一词多义
清 (1)水尤清冽 (形容词,清澈)
(2)以其境过清 (形容词,凄清)
乐 (1)似与游者相乐
(形容词,用作动词,嬉戏、逗乐)
(2)心乐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副词,大约)
(2)不可知其源 (动词,可以、能够)
差 (1)参差披拂 ? (形容词,长短不一)
(2)其岸势犬牙差互 (形容词,交错)
以 (1)全石以为底 (介词,把、用)
(2)以其境过清 (连词,因为)古今异义
(1)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
往,到某处)
(2)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义:青年,后生
今义:指戏曲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词性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用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用作状语,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一样)(4)犬牙差互
(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5)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直接默写
(1)青树翠蔓.蒙络摇綴,参差披拂。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信然不动,假尔远逝,
往来翕忽。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
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理解默写
《小石潭记》中既写潭中的氛围,又含蓄地表达作者忧伤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出邃。
课 文 理 解一、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传记文《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杂文《捕蛇者说》,寓言散文《黔之驴》《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山水游记“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二、文章主旨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周围景物的优美静穆和环境的幽美凄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悲苦之情。三、结构图解四、写作特色
1.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2.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水的奇秀。
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冽”“青树翠蔓”“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3.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冽,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全文不满200字却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所以说这篇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的精品。4.侧面描写,烘托景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运用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冽可鉴的特点。五、重点解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发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受。2.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的清澈的?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从侧面衬托潭水的清澈。鱼像在空中游动一样,体现出水的透明,再进一步用太阳光的照射,来突出潭水的清澈。3.观赏小石潭时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样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的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情便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可以看出。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小溪曲折蜿蜒,溪岸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特点。优 化 训 练一、词语解释
从(由,自)小丘西(向西)行(走)百二十步,隔篁竹,闻(听到)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以……为乐)之。伐(砍伐)竹取道(道路),下见小潭,水尤(格外)清冽(凉)。全石以为底,近(靠近)岸,卷(翻卷)石底以出,为坻(水中高地),为屿(小岛),为嵁(不平的岩石),为岩。青树翠蔓(藤蔓),蒙(遮掩)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参差(长短不齐)披拂
(随风飘动)。 潭中鱼可(大约)百许(表示约数)头,皆若
(好像)空游无所依(依靠),日光下(向下)澈(穿透),影布石上。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不动,俶尔(忽然)远逝,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似与游者相乐(取乐)。
潭西南而望,斗(像北斗星那样)折蛇
(像蛇那样)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不可(可以,能够)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环绕,围绕)合,寂寥无人,凄(使……凄凉)神寒(使……寒冷)骨,悄怆(凄凉)幽邃。以(因为)其境过(过于)清(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于是,就)记之而去(离开)。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跟从)者,崔氏二小生(年轻人): 曰恕己,曰奉壹。 二、课文翻译
(一)挑战自己:不看注释和翻译,口头翻译全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于是)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格外清凉。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3.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长时间停留,就题字离去了。三、内容理解
请同学们结合相关资料和下列内容理解问答题与答案的示例,自己设计几个与内容理解有关的问答题并写出答案。
示例:文章先写“心乐之”,后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呢?
参考答案:乐是由于观鱼,写乐是更好地表现作者的“忧”。他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只能寄情山水,暂时摆脱,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之情又会流露出来。问题1:文中写游鱼,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有何作用?又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参考答案:衬托水的清澈。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问题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问题3: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谭”,其中“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闻”“伐”“见”等几个动词连用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其中“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急于想见到美妙景色的急切情感。模拟题一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以其境过清/全石以为底
B. 潭中鱼可百许头/遂许先帝以驱驰
C. 水尤清冽/林壑尤美
D. 全石以为底/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尤其,格外)(A.因为/把;B.表示约数/答应;D.作为/被)四、模拟演练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皆若空游无所依。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3.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选文开篇连用动词,写发现小石潭的过程,点出其荒僻幽静,与下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相照应。
B. 作者写潭中游鱼灵动有趣,“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采用“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
C.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揭示全文的主旨,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D. 使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是本文的一大语言特色。例如:“如鸣珮环”,用珮环自然相碰发出的声音来比喻泉水注入潭里的声音,给人以美的享受。 B(写潭中游鱼是采用“定点特写”的观察方法)模拟题二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不可久居( )
(3)乃记之而去( )大约 停留离开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游来游去,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
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
形象生动。
B.第二段中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
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
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
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C.本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
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
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
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D.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
写形貌,“蒙络摇缀”写颜色,“参差披拂”写动态,
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D(“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模拟题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凄神寒骨( )
(2)伐竹取道( )
(3)以其境过清( ) 使……凄凉 道路 凄清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于是)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格外清凉。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
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
言优美。
C.“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几句描写游鱼,
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
小石潭水的清澈。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D(作者心情是凄怆的)课件79张PPT。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十三、核舟记(魏学洢)二十三、刻舟记(魏学洢)文本对译思维导图基础知识课文理解优化训练文 本 对 译明 有 奇巧人 曰王叔远,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曰:叫,叫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为:做。这里指雕刻,动词。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以至飞禽走兽、树木岩石,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木:树木。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象:模拟。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 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并使它们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尝:曾经。贻:赠。余:我。盖:发语词,在这里承接上文作解说。大苏:即苏轼,后人习惯于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赤壁:苏轼游的赤壁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城外的赤鼻矶(jī),而东汉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嘉鱼东北。云:句末语气词。【评析:开头简洁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交代“核舟”所雕刻的内容是“大苏泛赤壁”,点明了核舟的主题,为下文张本。】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有奇: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一说,古代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这里的“二黍许”即二分左右。可,大约。许,表示约计的数量。 中 轩 敞者为舱 ,箬(ruò)篷 覆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轩:高。
敞:宽敞。
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 栏相望焉。(船舱)两旁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启:开,打开。
而:表修饰关系。
相:相对。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 糁(sǎn)之。关上窗,就可以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里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里的句子。徐,慢慢地。兴,起。
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糁:用颜料等涂上。【评析:说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船头坐 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 鲁直居 左。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峨冠:高高的帽子。峨,高。而:表并列关系。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佛印(1032-1098):宋代名僧,苏轼的朋友。鲁直:宋代文学家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苏轼的朋友。苏、黄 共 阅 一 手卷 。东坡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 鲁直 背 。苏、黄两人一同观赏一轴书画卷子。苏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按在黄鲁直的背上。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卷端:指手卷的右端。下文“卷末”,指手卷的左端。
抚:轻轻地按着。鲁直 左手执卷末,右手指 卷 , 如 有所语 。黄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如:好像,好像……似的。
语:说话。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都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现:露在外面。微:略微。比:靠近。绝:极。类:像。弥勒:佛教菩萨之一,佛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满面。袒(tǎn)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 右膝,诎(qū)右臂支船,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矫:举。昂:仰。不属:不相类似。
诎:同“屈”,弯曲。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念珠:又叫“佛珠”或“数(shù)珠”,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倚:靠,动词。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评析:对人物姿态、神情的描述生动细腻,以此来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 者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楫:船桨。舟子:撑船的人。椎髻:椎形发髻。这里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衡:同“横”。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 炉上有壶, 其人视端容 寂,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炉子,炉子上有个茶壶,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攀:扳。啸呼:撮口放长声呼喊。其:那,那个,代词。容寂:神色平静。容,容貌。寂,静,平静。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好像……的样子。然,表示状态,相当“……的样子”。【评析:介绍船尾两个舟子的动作、神态,与船头三人相映成趣。】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rén xū)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夷:平。题:书写。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即公元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1621-1627)。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山名,在今江苏常熟西北,这里用来代指常熟。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但)笔 画 清 楚 明 白,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朱红的。了了:清楚明白。墨:黑。篆章:篆字图章。
丹:朱红。【评析: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各部位人与物的神情状貌,显示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céng)不盈寸。总计这一只小船,刻有五个人物;刻有八扇窗;刻了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通:整个,全部。为:刻有。曾:竟然。盈: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原来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成的。啊, 技艺也真神奇啊!简:挑选。修狭:长而窄。嘻:赞叹声。“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评析:强调核舟的体积之小和所刻的人、物之丰富,对比突出了王叔远雕刻技艺之精湛,从而引出“技亦灵怪矣哉”的由衷赞叹,突出文章中心。】思 维 导 图基 础 知 识通假字
(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跟地面平行)
(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同“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
字之后)一词多义
奇 (1)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读qí,形容词,奇异、奇妙)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读jī,名词,零数、余数)
可 (1)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
(2)珠可历历数也(动词,可以)为 (1)为宫室 (动词,做、雕刻)
(2)中轩敞者为舱 (动词,是)
端 (1)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一端)
(2)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直、正)
曰 (1)文曰“初平山人” (动词,写的是)
(2)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动词,叫、叫作)木 (1)能以径寸之木 (名词,木头、木材)
(2)以至鸟兽、木石 (名词,树木)
扇 (1)右手执蒲葵扇 (名词,扇子)
(2)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量词)
云(1)此中人语云 (动词,说)
(2)盖大苏泛赤壁云
(句末语气词,无意义)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名词,云霄)语 (1)此中人语云 (读yù,动词,告诉)
(2)如有所语 (读yǔ,动词,说话)
居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动词,停留)
(2)居右者椎髻仰面 (动词,居于、位于) 古今异义
(1)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表示
许可、可能、可是等)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同“拣”挑选。今义:简单、简直等)
(4)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对
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词性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箬篷)
(2)石青糁之
(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石青)
(3)石青糁之(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名词用作动词,用颜料等涂上)(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诎”:同“屈”,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弯曲。
“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竖起)
(5)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省略句
(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介词“于”。)
句意:都各自隐藏在书画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2)则题名(于)其上(“名”后省略介词“于”。)
句意:就在上面署名。
(3)(他)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他”。)
句意:〈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 判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
句意:中间那个戴着高高帽子、
长着浓密胡子的是苏东坡。
(2)中轩敞者为舱(“为”,表判断。)
句意: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倒装句
(1)其两膝相比者
(定语后置,“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
当于“的”,是“其相比者两膝”的倒装。)
句意: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定语后置,“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
于“的”,是“盖简修狭者桃核为之”的倒装。)
句意:原来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成的。
(3)又用篆章一
(定语后置,是“又用一篆章”的倒装。)
句意:又刻着一个篆字图章。直接默写
(1)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
右趾,若啸呼状。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理解默写
(1)揭示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2)《核舟记》中说明核舟大小的句子是:舟首
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赞美王叔远高超技艺的句子:嘻,技艺灵怪
矣哉!课 文 理 解一、作者介绍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末年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著名散文家。他是一代名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8卷。二、文章主旨
本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三、结构图解四、写作特色
1.思路清晰,结构采用“总—分—总”的形式。
开头总领,结尾归结,不仅首尾呼应,而且都
夹有评论。
2.说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文章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就核舟的整体而言,详写船头、船舱两侧、船尾,略写船背;就正面而言,详写船头所坐的三人,略写船舱、船尾。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写,都一一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竭力使读者弄清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这样安排详略,系由“大苏泛赤壁”这一主旨决定的。 3. 说明语言简洁、生动。如介绍“核舟”上的五个人,运用的语言不仅简洁,而且生动。介绍“船头”三人是详写,既描述其形貌,如“峨冠”“多髯”“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等,又描述其行动,如描述他们的手、足、膝、臂展现其不同的姿态。介绍“舟尾”是略写,文字不多,但很具体、生动,把两个船夫的不同特点鲜明地介绍出来。五、重点解析
1.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文中的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文中的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从侧面强调王叔远技艺高超。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主要说明了什么?意在突出什么?主要说明了核舟的小,意在突出王叔远的技艺高超。 明有奇(奇特)巧人曰(叫)王叔远,能以(用)径(直径)寸之木,为(做,这里指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无,没有)不因(顺着,就着)势(样子)象(模拟)形,各(各自)具(具有)情(神情)态(姿态)。尝(曾经)贻(赠)余(我)核舟一,盖(大概,原来是)大苏泛(泛舟)赤壁云(句尾语气助词,无意)。优 化 训 练一、词语解释 舟首尾长约(大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高可(大约)二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许(表示约计的数量)。中轩(高)敞(宽敞)者为(是)舱,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覆(覆盖)之。旁开(开设)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打开)窗而观,雕栏相望(左右相对)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糁(用颜料等涂上)之。 船头坐三人,中(中间)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而多髯(两腮的胡子)者为(是)东坡,佛印居(位于)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阅读,看)一手卷。东坡右手执(拿着)卷端(手卷的右端),左手抚(轻按)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手卷的左端),右手指卷,如(好像)有所语(说话)。东坡现(露出)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侧转),其(他们的)两膝相比(靠近)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极,非常)类(像)弥勒,袒胸露乳,矫(举)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卧右膝,诎(同“屈”,弯曲)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倚靠)之——珠可(可以)历历(分明的样子)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楫左右舟子(撑船的人)各一人。居右者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仰面,左手倚一衡(通“横”,与“纵”相对)木,右手攀(扳)右趾,若(好像)啸呼状(……的样子)。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目光)端(直,正)容(神情)寂(平静),若(好像)听茶声然(……的样子)。 其(那)船背稍夷(平),则题(题写)名其(船的背面,船底)上,文曰(写的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称)刻”,细若蚊足,钩画(笔画)了了(清楚明白),其色墨(黑)。又用(刻着)篆章(篆字图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朱红)。 通(总)计一舟,为(刻)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和)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计算)其长曾(尚,还)不盈(满)寸。盖简(挑选)桃核修狭(长而窄)者为(做,这里指雕刻)之。嘻,技(技艺)亦(也)灵怪(奇妙)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二、课文翻译
(一)挑战自己:不看注释和翻译,口头翻译全文
(结合教材课文进行练习)。
(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并使它们各有各的神情姿态。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3.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4.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敞开胸脯,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位于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5.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6.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但)笔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原来是挑选又长又窄的桃核雕刻成的。啊,这技艺也真神奇啊!三、内容理解
请同学们结合相关资料和下列内容理解问答题与答案的示例,自己设计几个与内容理解有关的问答题并写出答案。
示例:第三段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参考答案:(1)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相吻合;(2)前面介绍窗上刻的是苏东坡的诗句;(3)三个人的位置东坡居中。由此可见,苏东坡是主要人物,因此先写。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写两位舟子的动作、神情?参考答案: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跟船头的情景相呼应。问题2:为什么略写船背?参考答案:因为船背是雕刻品的附属部分,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明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问题3:作者在末段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参考答案: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突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且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模拟题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八分有奇( )
(2)东坡现右足( )
(3)右手攀右趾( )零数、余数 露出扳四、模拟演练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
(2)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3.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课文总体是按逻辑
顺序说明核舟的。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
活精巧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C.窗上对联刻这十六个字,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
应,切题。
D.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
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的精湛技艺。(按空间顺序说明)A模拟题二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因势象形( )
(2)其人视端容寂( )
(3)矫首昂视( )样子目光举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
(2)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位于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
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
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
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艺。
(说明技艺的精巧)C模拟题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明有奇巧人( )
(2)两膝相比者( )
(3)又用篆章一( )奇特靠近 刻着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佛印和尚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敞开胸脯,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一书,从
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
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B.从本文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用料体积小,
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刻画细腻逼真,情态
毕备,富有诗情画意。
C.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先从船头说到船舱,再从
船舱说到船尾。
D.第三段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佛印“神情与苏、
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雕刻技艺娴
熟高超。C(先说船舱,再说船头船尾)课件56张PPT。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十四、北冥有鱼(庄子)二十四、北冥有鱼(庄子)文本对译思维导图基础知识课文理解优化训练文 本 对 译北冥(míng) 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其 名 为鹏。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它)变化成为鸟,鸟的名字就叫鹏。北冥:北海。《逍遥游》有“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之语,可见庄子想象中的北海,应该在北方的不毛之地。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鲲:上古传说中的大鱼名。鹏:这里用表大鸟之名。【评析:文章开篇庄子以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写到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鹏的脊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鹏鸟呀, 在海动风起时就迁往南海。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垂,悬挂。海运: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大鹏可借风力南飞。徙:迁移。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xǐ)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齐谐》上说:“当鹏鸟迁往南海时,一扇动翅膀激起的浪花就达三千里,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书名。志怪:记载怪异的事情。志,记载。怪,怪异的事情。水击:击水,拍打水面。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去:离开。
以:凭借。息:气息,这里指风。【评析:主要描述鹏鸟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的磅礴壮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吹:吹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yé)?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苍苍:深蓝色。其:表示选择。邪:通“耶”,表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呢”。极:尽。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其:代大鹏。是:这样。【评析:文章结尾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思 维 导 图基 础 知 识通假字
(1)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2)其正色邪 (邪,同“耶”,语气词,
相当于“呢”“吗”)
一词多义
志(1)志怪者也 (动词,记载)
(2)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
名(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词,名称)
(2)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动词,说出)以(1)去以六月息者也 (介词,凭借)
(2)以其境过清 (连词,因为)
其(1)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代词,代大鹏)
(2)不知其几千里也
(助词,句中表舒缓语气)
(3)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连词,表示选择,还是)而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连词,表承接)
(2)怒而飞 (连词,表修饰)
(3)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连词,表因果,译为“因为”)
(4)濯清涟而不妖 (连词,表转折)之 (1)鹏之徙于南冥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鱼之乐 (结构助词,的)
(3)处处志之 (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4)往送之门 (动词,去、到) 古今异义
(1)怒而飞(怒—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
翅膀。今义:生气,发怒)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运—古义:海水运动。
今义:泛指海上运输)
(3)南冥者,天池也(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
水池。今义:高山湖泊名)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野马—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今义:野生的马) 词性活用
(1)志怪者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情)
(2)水击三千里 (名词用作状语,在水面上)
(3)南冥者,天池也 (名词用作形容词,天然的)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判断句
(1)南冥者,天池也
(“……者,……也”,表判断。)
句意: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直接默写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
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理解默写
(1)《北冥有鱼》中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的语句是: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课 文 理 解一、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以及名篇《逍遥游》《齐物论》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意,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二、文章主旨
《北冥有鱼》通过鲲鹏变化和鹏飞南冥两个故事,说明鲲鹏虽然体形巨大,表面看起来自由自在,但仍需借助风的力量才能腾空而游,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以此阐述自己无所依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三、结构图解四、写作特色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2. 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3.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跌宕多姿,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五、重点解析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4.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优 化 训 练一、词语解释
北冥(北海,冥,同“溟”,海)有鱼,其名(名字)为鲲(大鱼名)。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用力鼓动翅膀)而飞,其翼(翅膀)若(好像)垂天之云(悬挂在天边的云)。是(这)鸟也,海运(海水运动)则将徙(迁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也。《齐谐》者,志(记载)怪(怪异的事物)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击水,拍打水面)三千里,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凭借)六月息(气息,这里指风)者也。”野马(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吹拂)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看)下也,亦若是(这样)则已矣。 二、课文翻译
(一)挑战自己:不看注释和翻译,口头翻译全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大鹏)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彩。 这只鸟,在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3.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在水面上扇动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三、内容理解
请同学们结合相关资料和下列内容理解问答题与答案的示例,自己设计几个与内容理解有关的问答题并写出答案。
示例:庄子的作品,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问题1:想一想为什么写鲲化为鹏?参考答案:鲲生活在北海里,北海虽大,可是毕竟有形有限,不能够完全自由。大鹏是鸟,翱翔在天空,天空在古人的观念中是无边无际的。要想逍遥游,就得变成鹏。问题2:“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恃,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问题3:北冥是海,南冥也是海,大鹏飞那么高,那么远,有什么意义呢?参考答案:重在过程。大鹏之美,美在它追求自由逍遥的过程。就像人一样,生于泥土,归于泥土。可是谁不愿意轰轰烈烈地过一辈子呢?人活着要有历史感,你拼搏了,奋斗了,才可以无愧于先贤,无愧于后代。模拟题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其翼若垂天之云( )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好像迁徙盘旋飞翔四、模拟演练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齐谐》者,志怪者也。当它振翔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逍遥”是安闲自在的样子;“逍遥游”就是自由
自在,无拘无束地活动,但不是为所欲为。
B.这是一只抓住了一个机遇,凭借着飓风,让自己遨游
和自由飞翔的鲲鹏。这也是一只有着远大的目标并且
内心蓄积了无穷力量的鲲鹏,它翱翔在《逍遥游》之
中,它是最富有魅力的一个形象。
A
C.北冥是海,南冥也是海,大鹏飞那么高,那么远,重在
追求个人享乐的过程。
D.本文重点分析了大鹏的形象,应当志存高远,拼搏进取,
创造我们自己轰轰烈烈的历史,愿各位同学都有梦想,
都能实现梦想。(“追求个人享乐”表述不正确,应为“追求个人自由”) C模拟题二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北冥有鱼( )
(2)其名为鹏( )
(3)野马也,尘埃也( )同“溟”,海 名字 山野中的雾气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这只鸟,在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天空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真正的逍遥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的。从“野马也,尘
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以看出来,生物是相生相
息的,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完全脱离。
B.大鹏是作者追求的独立自由逍遥之精神的化身,作者很
想像大鹏一样遨游天空,远离人间是非纷争。
C
C.庄子的这种思想,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绝对自由。庄子对
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这种“绝对自由”恰恰表
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D.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存在
的,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
创造完全自由的生活。(“创造完全自由的生活”错误,按照庄子的观点是没有绝对的自由的)D模拟题三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其正色邪/其真不知马也
B. 怒而飞/天子之怒
C. 《齐谐》,志怪者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 去以六月息者也/去国怀乡D(离开)(A.表示选择/表示加强诘问的语气;B.用力鼓动翅膀,奋起/发怒;C.记载/立志)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描写形体硕大的鲲鹏是飞上九万里高空的场
景让我们看到庄子想象奇特,大胆夸张,行文汪洋
恣肆,把虚构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
B.文中的描写奇幻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
“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
摇而上者九万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创造出
了一种深邃的意境,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C.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表现在文章的构思上,“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事物和奇特境界。
D.鹏善于借助大风以飞到遥远的地方;至于鹏为什么要凭借如此大的风呢?想飞得远,就先要飞得高,以获得大凭借。据此,我们似乎更应说这一段是以鹏善于借助大风到达遥远的地方来类比论述人要凭借大事物才能到达遥远的地方,才能取得大成就。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应更改为“运用了夸张的描写方法”)课件46张PPT。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十五、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上(庄子)二十五、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上(庄子)文本对译思维导图基础知识课文理解优化训练文 本 对 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子:对男子的尊称。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好友。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评析:开篇点明人物、地点、事件。】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说:“白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鲦鱼:一种白色小鱼。是:这。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固:前一个“固”,固然;后一个“固”,本来。全:完全,完备。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循,追溯。本,始,指开头的话题。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提顿,以引起下文,相当于“如此如此”。既:副词,已经。之:代词,代鱼的快乐这件事。【评析:惠子和庄子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之乐”的问题展开辩论,展现了两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表现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思 维 导 图基 础 知 识一词多义
子 (1)庄子与惠子(名词,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子非鱼 (代词,代庄子,相当于现
代汉语中的“您”)
固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连词,固然)
(2)子固非鱼也 (副词,本来)
(3)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副词,必、一定)
全 (1)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形容词,完全、完备)
(2)全石以为底
(形容词,整个的) 古今异义
(1)是鱼之乐也
(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2)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安—古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今义:
安全、安静、平安等) 省略句
我知之(于)濠上也(省略介词“于”)
句意: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判断句
(1)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
句意:这是鱼的快乐啊。
(2)子固非鱼也
(“非……也”,表否定判断句。)
句意:你本来就不是鱼。 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是“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的倒装。)
句意: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直接默写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
不知鱼之乐全矣!理解默写
(1)庄子提出观点的句子是:“鲦鱼出游从容,是
鱼之乐也。”
(2)惠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驳斥庄
子的句子是:“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
也,不知鱼之乐,全矣”课 文 理 解一、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好友。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二、文章主旨
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三、结构图解四、写作特色
1.精彩的辩论艺术。
文章通篇采用了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辩论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文章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小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文题,但辩论过程中笔调轻松、闲适,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五、重点解析
1.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的这场辩论谁胜谁负?
其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庄子似乎理屈词穷应该认输了,但他却通过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反戈一击,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是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故意曲解成“哪里知道”或“怎么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其二,从逻辑上来判断,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靠偷换概念来维持自己的观点的,而偷换概念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其三,还是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落败,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隐含这样的判断:惠子能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回答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的快乐。2.庄子为什么毫不妥协地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与庄子的思想和他当时的心境有很大的关系。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境界,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来到濠水的桥上,“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觉得“出游从容”的鱼儿也会感到快乐。同时,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就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优 化 训 练 一、词语解释
庄子与惠子游(游玩)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悠闲自得),是(这)鱼之乐也。”惠子曰:“子(你)非鱼,安(怎么)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的)乐?”惠子曰:“我非子,固(固然)不知子矣;子固(本来)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完全,肯定)矣!”庄子曰:“请循(追溯)其本(始,指开头的话题)。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已经)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代词,代鱼之乐)濠上也。” 二、课文翻译
(一)挑战自己:不看注释和翻译,口头翻译全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白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3.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4.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肯定的!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三、内容理解
请同学们结合相关资料和下列内容理解问答题与答案的示例,自己设计几个与内容理解有关的问答题并写出答案。
示例: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可以看出庄子具有什么样的思想?
参考答案:争论的焦点是: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庄子认为鱼儿很快乐,这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问题1: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参考答案: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也可以一同欣赏两位,理由综合以上所述即可。问题2: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参考答案: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观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问题3:《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你知道有哪些成语出自《庄子》,试着写出一条,并写出它的意思。参考答案: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今多比喻想做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模拟题一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是鱼之乐也/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汝心之固
D.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衣食所安A四、模拟演练(这)(B.完全,完备/保全;C.本来/顽固;D.怎么/养)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写了庄子与惠子一起游玩时就“鱼之乐”所进行的一场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与惠子辩论的是深奥的逻辑问题,论辩过程曲折回环,枯燥无味。
C.文章记述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梁游玩时关于鱼是否快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论辩过程轻松闲适、趣味盎然。
D.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的生活情趣。(庄子与惠子辩论的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论辩过程轻松闲适、趣味盎然) B模拟题二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安知鱼之乐( )
(2)子非我( )
(3)固不知子矣( )怎么你固然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白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肯定的!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庄子·秋水》
中的一篇寓言体议论文,创作于战国年代,记
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
一场小辩。
B.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
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
探讨。C.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本文是语录体议论文)A模拟题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全矣( )
(2)请循其本( )
(3)请循其本( )完全,完备始,指开头的话题 追溯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庄子曰:“请循其本。”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原。”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除第一句话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
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
引向深入。
B.“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中前一个“固”是
“本来”的意思,后一个“固”是“固然”之意。
C.文章中的“子”是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
相当于现在的“先生”。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力辩,一巧辩;
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
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B(前一个“固”为“固然”,后一个“固”为“本来”)课件46张PPT。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十六、虽有佳肴(礼记)二十六、虽有佳肴(礼记)文本对译思维导图基础知识课文理解优化训练文 本 对 译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 有 至道,弗 学,不 知其 善也。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虽:即使。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等做的荤菜。弗:不。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善:好。【评析:第一层: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导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然后才能自我反思; 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是故:连词,因此、所以。困:困惑。自反:自我反思。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故曰:教(jiào)学相长(zhǎng)也。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评析:第二层:得出本文的中心观点,即“教学相长”。】《兑命》曰:“学(xiào)学(xué)半”,其 此之谓乎!《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兑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学: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其:表示推测。谓:说。【评析:第三层: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进一步论证本文的中心观点。】思 维 导 图基 础 知 识通假字
(1)《兑命》曰“学学半”
(兑,同“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2)《兑命》曰“学学半”
(学,同“敩”,xiào,教导) 一词多义
长 (1)教学相长也 (动词,促进)
(2)幼有所长 (动词,成长)
学 (1)《兑命》曰“学学半”
(动词,同“敩”,xiào,教导)
(2)《兑命》曰“学学半”(动词,学习)道 (1)虽有至道 (名词,道理)
(2)伐竹取道 (名词,道路)
(3)不足为外人道也 (动词,说)
(4)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名词,准则、标准)
自(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代词,自己)
(2)自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在)
(3)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如果)故 (1)故曰:教学相长也 (连词,所以)
(2)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至 (1)虽有至道 (形容词,达到极点)
(2)至于夏水襄陵 (连词,到) 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旨—古义:味美。今义:用意)
(2)虽有至道(虽—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
连词,虽然)
(3)虽有至道(至—古义:达到极点。今义:到)
(4)教然后知困(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5)教学相长也(长—古义:促进。今义:增长)直接默写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强也。理解默写
(1)文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
“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 (2)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出自《礼记·
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固曰:教学相长也。课 文 理 解一、作者介绍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二、文章主旨
文章揭示的道理是:凡事都得亲身实践、体会,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掌握它们的规律。三、结构图解四、写作特色
1.比喻说理,生动形象。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也是不知道它的美味的)。文中以此来比喻说明关于学习的道理:再好的学说,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说理生动形象,让人易于接受。
2.言简意赅,富有哲理。
本文仅有几十个字,却生动地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与学可以互相促进的道理,可谓言简意赅。“教学相长”一词更是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五、重点解析
1. 结合全文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虽有嘉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
作者的论述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强调学习要重视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并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进而得出本文的中心观点:“教学相长”;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文气贯通,层层递进。2.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优 化 训 练 一、词语解释
虽(即使)有嘉肴(美味的菜),弗食,不知其旨(味美)也;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弗学,不知其善(好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自我反思)也;知困,然后能自强(勉励)也。故曰:教学相长(互相促进)也。《兑命》曰“学(同“敩”,教导)学半”,其(表示推测)此之谓乎! 二、课文翻译
(一)挑战自己:不看注释和翻译,口头翻译全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 故曰:教学相长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5.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内容理解
请同学们结合相关资料和下列内容理解问答题与答案的示例,自己设计几个与内容理解有关的问答题并写出答案。
示例: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问题1:“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参考答案: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问题2:结尾引用《兑命》中句子,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这是补充说理,以引用论证来证明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问题3:学完本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参考答案: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提升自我。模拟题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虽有嘉肴( )
(2)不知其善也( )
(3)教学相长也( )即使 四、模拟演练好处促进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有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引用《兑命》中的话,目的是进行事例论证,
证明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说明教与学的关系是
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B.开头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通过“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浅显易懂。
C.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
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而没有学生的积极
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得不到施展,就不能
鞭策自己努力进修。
D.“教学相长”,除了点明教与学的关系,也告
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不是事例论证,而是引用论证) A模拟题二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弗食,不知其旨也( )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味美勉励所以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虽有嘉肴》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继而指出“学”和“教”的作
用,并讨论其效果,最后得到“教学相长”这
个结论。
B.文章告诉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和学是
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学学半”告诉我
们教比学更重要。C.《虽有嘉肴》一文论述的观点和陶行知说的“师道至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的意思相近。
D.《虽有嘉肴》告诉我们要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教”比“学”更重要有误)B模拟题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虽有至道( )
(2)教然后知困( )
(3)学学半( )最好的道理 困惑通“敩”,教导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篇短文虽仅70字,但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言简意赅。
B. 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有力论据,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
C.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D. 文章都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有较强的逻辑性。D(“文章都使用对偶句”有误)课件56张PPT。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十七、大道之行也(礼记)二十七、大道之行也(礼记)文本对译思维导图基础知识课文理解优化训练文 本 对 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 信修睦(mù)。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选拔。
能:指才干出众。修:培养。【评析: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对大同社会作了纲领性的说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亲: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子: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
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
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男子要有职分,女子要有归宿。财物,(人们)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分:职分,职守。
归:女子出嫁。
恶:厌恶、憎恨。【评析:具体讲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兴起,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是,这。故,因为。谋:图谋之心。乱贼:作乱害人。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
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谐、太平的意思。【评析:总结全文,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太平盛世。】思 维 导 图基 础 知 识通假字
(1)选贤与能 (与,同“举”,选拔)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同“鰥”,老而无妻) 一词多义
亲 (1)故人不独亲其亲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
(2)敌人不独亲其亲 (名词,这里指父母)
子 (1)不独子其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2)不独子其子 (名词,这里指子女)独 (1)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名词,老而无子〈的〉人)
(2)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只、单单)
闭 (1)是故谋闭而不兴 (动词,闭塞)
(2)外户而不闭 (动词,用门闩插门) 长 (1)幼有所长 (动词,成长)
(2)教学相长也 (动词,促进)
能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动词,能够、可以)
(2)选贤与能 (名词,才干出众〈的人〉)为 (1)天下为公 (动词,是)
(2)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向、对)
(3)天子为动 (介词,表被动)
(4)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动词,做、担任)
(5)不必为己 (介词,为了)修 (1)讲信修睦 (动词,培养)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形容词,修长)
行 (1)大道之行也 (动词,施行)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动词,走、行走) 古今异义
(1)大道之行也(大道—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
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路)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古
义:幼而无父。今义:孤单、孤苦等)
(3)盗窃乱贼而不作(乱—古义:造反。今义:没
有秩序,没有条理)
(4)盗窃乱贼而不作(贼—古义:害人。今义:小
偷、窃贼)
(5)是谓大同(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
动词,或与“非”相对) 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亲)
(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子)
(3)选贤与能《“贤”: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
高尚〈的人〉。“能”:形容词用作名词,才
干出众〈的人〉)
(4)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老”“壮”“幼”: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分别译为: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判断句
(1)天下为公(“为”,表判断。)
句意:天下是公共的。
(2)是谓大同(“是”,表判断。)
句意: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介词结构后置句,是“不必于己藏”的倒装。)
句意:财货,〈人们〉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
一定要据为已有。直接默写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
修睦。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固外
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理解默写
(1)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
所借鉴的两句是: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2)?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与之相近的
语句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课 文 理 解一、作者介绍
《礼记》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二、文章主旨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描绘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先指出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最高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再从三个方面阐明其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孔子用“大同”说表达了自己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安定、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一美好愿景。三、结构图解四、写作特色
1.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比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洁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 2. 运用对比。结尾处拿现实社会和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谋”和“盗窃乱贼”等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3.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语言简洁,明白易懂。 五、重点解析
1.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都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优 化 训 练 一、词语解释
大道之行(施行)也,天下为公(公共)。选贤(品德高尚的人)与(通“举”,选拔)能(才干出众的人),讲信(诚信)修(培养)睦(和睦)。故(因此)人不独亲(以……为亲)其亲(父母),不独子(以……为子)其子(子女),使老有所终(善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通“鰥”,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儿无父)、优 化 训 练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分,职守),女有归(女子出嫁)。货恶(憎恨)其弃(扔)于地也,不必藏(私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因此)谋闭而不兴(兴起),盗窃乱贼(作乱害人 )而不作(兴起),故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而不闭(用门闩插门)。是谓大同(理想社会)。 二、课文翻译
(一)挑战自己:不看注释和翻译,口头翻译全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3.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5.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6.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则不作。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三、内容理解
请同学们结合相关资料和下列内容理解问答题与答案的示例,自己设计几个与内容理解有关的问答题并写出答案。
示例: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参考答案: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问题1:如何理解孔子“大同”说的思想意义?参考答案:孔子的“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旨在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种种不合理。问题2: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参考答案:二者是相似的,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状况,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问题3:孔子宣扬的“大同”社会能成为现实吗?你是怎么看待的?参考答案:(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是与否都可)这个理想社会里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模拟题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男有分( )
(2)货恶其弃于地也( )
(3)盗窃乱贼而不作( )职分、职守 四、模拟演练憎恨兴起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从文中可以看出,“大同”社会有:天下为公、
讲信修睦和夜不闭户三个最高纲领。
B.文中所说的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
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对于我们今天提倡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没有现实指导意义。
C.本文与《桃花源记》一文有联系之处,陶渊明
在《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正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
所长”的具体表现。
D.本文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特征,因而属
于战国时期的墨家思想流派。(A.三个最高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有现实指导意义;D.《礼记》是儒家思想重要著作) C模拟题二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女有归( )
(2)不独子其子( )
(3)外户而不闭( )女子出嫁 子女门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
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
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
担任社会管理职务的人应当建立讲求诚信的社
会风尚。
B. 在大同社会里,现实社会中的“谋”和“盗窃
乱贼”等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
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C.文章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
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
“天下为公”的思想。
D.“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全社会亲如一家。(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不仅仅是担任社会管理职务的人)A模拟题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壮有所用( )
(2)选贤与能( )
(3)不独亲其亲( )中年人品德高尚(的人)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亲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男有分,女有归。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男子要有职分,女子要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道”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儒家推崇的
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
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B.孟子有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与文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C.“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
举产生,标准是“贤”与“能”,即要求“德才
兼备”。
D.“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
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两千多
年来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为之奋斗
着,也曾出现过如桃花源那样的地方。D(理想中的地方)课件50张PPT。第一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十八、马说(韩愈)世上岂无千里马 人中难得九方皋二十八、马说(韩愈)
世上岂无千里马 人中难得九方皋文本对译思维导图基础知识课文理解优化训练文 本 对 译世 有伯乐,然后 有 千里 马。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伯乐(lè):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xiàng)马。据说伯乐原是主管天马的星宿(xiù),因孙阳擅长相马,故称他为伯乐。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骏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能是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故:连词,因此、所以。虽:连词,即使、纵然。祗:同“祗(只)”,只、仅。辱:屈辱,糟蹋。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奴隶人:奴仆,这里指做仆役的马夫。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槽枥:马槽。【评析:提出论点,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要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定语后置,表示强调。“之”“者”是后置定语的标志。一食:吃一次。食(sì):后面两个“食”皆通“饲”,动词,喂。而:连词,可译作“来”,也可不译。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是:指示代词,这。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外见(xiàn):不能表现在外面,意思是表现不出来。见,同“现”。且:副词,犹,尚且。常马:普通马。等:等同,一样。安:疑问代词,怎么。其:代词,指千里马。【评析:用“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写出千里马不能被识别的抑郁,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握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之,代词,指千里马。
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介词,按照、用。道,原则、正确的方法。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才能、才干。鸣之:嘶鸣。之,音节助词,无实义。而:转折连词,却。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执:握。临之:到它跟前。临,面对。之,代词,指千里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呜呼:双音节的感叹词,相当于“唉”。
其:第一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评析: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不知马”三字,是全文主旨所在。】思 维 导 图基 础 知 识通假字
(1)食马者 (食,同“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才能、才干)
(4)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一词多义
能 (1)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才能,能力)
(2)安求其能千里也 (动词,能够)
策 (1)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2)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食 (1)食不饱,力不足(动词,吃)
(2)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同“饲”,喂)
其 (1)其真无马邪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难道)
(2)其真不知马也
(副词,表示推测,恐怕、大概)
古今异义
(1)是马也(是—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动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古义:怎么,难道
今义:安全,安定)
(3)且欲常马等不可得(等—古义:等同,一样
今义:等候,等待)
(4)策之不以其道(道—古义:方法 今义:道理)
(5)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古义:有时 今义:
或者) 直接默写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一石。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
理解默写
(1)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
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想略了身边的美。
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箱
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遗遇相似。
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状写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
(2)生活中,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慧眼识
人才的人并不多,可见,世上不是缺人才,
而是缺乏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人,这正如
韩愈在(马说)中所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课 文 理 解一、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唐代文学家,字退之,河阳人,唐宋八大家之首。二、文章主旨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三、结构图解四、写作特色
(1)通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2)作者采用正反论证的方法。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五、重点解析
1.“伯乐”“食马者”“千里马”各比喻什么?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2. 找出表现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千里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之低下,揭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3.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尾,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不以千里称也”表达出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出作者的愤怒谴责之情;“其真不知马也”表达出作者的深刻嘲讽。优 化 训 练 一、词语解释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可是)伯乐不常有。故虽(即使)有名马,祗(通“祗(只)”,只、仅)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一同而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
(著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吃尽)粟一石。食(通“饲”,喂)马者不知其能(能够)千里而食也。是(这样的)马也,虽(即使)有千里之能,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且(犹,尚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用马鞭驱赶)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才干),鸣之而不能通(通晓)其意
(意思),执策(鞭子)而临(面对)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难道)真无马邪(通“耶”,吗)?其(表示推测,大概、恐怕)真不知马也。 二、课文翻译
(一)挑战自己:不看注释和翻译,口头翻译全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中,(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5.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用马鞭赶它,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三、内容理解
请同学们结合相关资料和下列内容理解问答题与答案的示例,自己设计几个与内容理解有关的问答题并写出答案。
示例:文章结尾处为什么直接引用食马者所说的“天下无马”这句话?
参考答案:其目的在于表现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问题1: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问题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参考答案: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问题3:文章结尾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表达作者对不知马的食马者的嘲讽与愤慨之情。模拟题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不以千里称也( )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3)策之不以其道( )著称四、模拟演练同“饲”,喂用马鞭驱赶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
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
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
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
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
全文。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
了“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
不足”。(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模拟题二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才美不外见( )
(2)执策而临之( )
(3)其真无马邪( )同“现”,表现 面对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难道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用马鞭赶它,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一开始,就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
用,发人深省,不同凡响。
B.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借马喻人,委婉
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C.第三段从语言和动作两个角度刻画了食马者愚蠢而狂妄的形象。
D.全文寄寓着作者对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的控诉,也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人才的深切同情。(并未使用“欲扬先抑”,应是“托物言志”)B模拟题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故虽有名马( )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3)食之不能尽其材( )因此等同,一样同“才”,
才能、才干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祉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中,(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
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
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
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
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两句,前一
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
问题的实质。A(是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