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七单元
归纳整理 掌握规律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1.之。“之”的用法很多,归纳举例如下:
(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2)结构助词“的”。如:“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3)无实际意义,调节或修饰语气。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两狼之并趋如故”(《狼》)。
(4)动词,译作“去、往、到”。如:“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
2.以。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的用法,归纳如下:
(1)介词:①作“凭借”讲。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②作“用”讲。如“以刀劈狼首”(《狼》)。③作“把”讲。如:“屠惧,投以骨”(《狼》)。④作“因为”“由于”讲。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⑤作“根据”讲。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连词:①作“来”“用来”“以便”讲。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作“由于”“ 因为”讲。如:“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③作“以致”讲。如:“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④表连接,作“而”讲,或不译,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其。主要有代词和加强语气的用法,归纳如下:
(1)代词:①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如:“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②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2)加强语气:如:其真无马耶?(《马说》)
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以上只是举隅,我们在日常学习中一定要做有心人,巧妙积累,熟练运用。
第二章 第七单元
演练1
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A,而固小B,与弟超②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③。”夫人善于自见④,而文非一体⑤,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⑥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C。
【注释】 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话:俗语,民间谚语。
★1.请将“也”“之”“耳”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伯仲之间 B.而固小
C.斯不自见之患
答案 A.耳 B.之 C.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然:______ ②小:______
③鲜:______ ④患:______
答案 ①这样;②轻视;③少;④害处
3.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武仲以能属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
答案 B
4.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5.“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那么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
答案 比喻人无自知之明。在现代汉语中比喻东西虽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也看得非常宝贵。
演练2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当》
★1.请将“矣”“乎”“也”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则狗恶 B.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 C.常过人
答案 A.也 B.乎 C.矣
2.解释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入:__________ ②故:__________
③宜:__________ ④疾耕:__________
答案 ①在家中;②原因;③应该;④勤奋地耕地
3.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中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答案 A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演练3
张良受书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A?”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B。”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C,常习读诵之。
★1.请将“矣”“之”“也”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后,何 B.穀城山下黄石即我 C.良因异
答案 A.也 B.矣 C.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期:__________ ②是:__________
③去:__________ ④异:__________
答案 ①约会 ②这样 ③离开 ④对…感到奇怪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常习诵读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孤之有孔明 B.寡助之至
C.公将鼓之 D.公将驰之
答案 D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答案 译文:(他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
5.本段文字表现了张良怎样的优秀品质?
答案 恪守诺言,虚心求教。
演练4
公子重耳对秦客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
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①而不拜,则未为后②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注释】 ①稽颡(qǐ sǎn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②后:君主。
★1.请将“也”“于”“之”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丧亦不可久 B.孺子其图
C.子显以致命穆公
答案 A.也 B.之 C.于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吊:__________ ②图:__________
③辞:__________ ④孰:__________
答案 ①吊唁 ②图谋 ③推辞 ④谁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答案 译文:哭着起身,就表示敬爱父亲。起身但不私谈,就表示远离个人利益啊。
演练5
有子之言似夫子
有子①问于曾子曰:“问丧②于夫子A?”曰:“闻之B:‘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C。”曾子曰:“参③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④自为石椁⑤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⑥反⑦,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弟子有若。②问丧:听说过当官然后失去官职。③参:曾子,名参,字子舆。④桓司马:宋人,名魋。⑤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⑥南宫敬叔:鲁孟僖子之子仲孙阅,曾失位离开鲁国,返时载宝物朝见鲁君。⑦反:同“返”。⑧货:贿赂。
★1.请将“也”“乎”“矣”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问丧于夫子 B.闻之
C.是非君子之言
答案 A.乎 B.矣 C.也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四处)
昔 者 夫 子 居 于 宋 见 桓 司 马 自 为 石 椁 三 年 而 不 成。
答案 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答案 译文:像这样对待钱财(行贿),丢掉官职(以后)不如赶紧贫穷越快越好啊。
4.读完文段,你有什么启示?请用一两句话概括。
答案 生活中,看待问题不应主观臆断,或断章取义,而应考虑全面,联系客观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演练6
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去夫猫也?”
【注释】 ①中山:地名。②盍:何不。③垣墉:墙壁。④若之何:为什么?
★1.请将“耳”“焉”“而”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吾将饥寒 B.弗食鸡则已
C.若之何去夫猫也
答案 A.焉 B.耳 C.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①盍:__________ ②是:__________
③患:__________ ④病:__________
答案 ①何不 ②这件事 ③担忧 ④损害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四处)
夫 有 鼠 则 窃 吾 食 毁 吾 衣 穿 吾 垣 墉 坏伤 吾 器 用。
答案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非若所知也。
答案 译文: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
5.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尚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看它的主要方面是好还是坏,不能吹毛求疵。
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演练7
芒山盗
宋宣和年间,芒山有盗临刑,母来与之诀(jué)。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行刑者曰:“尔何毒耶?”盗告行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而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1.请将“以”“因”“且”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死无憾 B.盗告行刑者曰
C.至不检
答案 A.且 B.因 C.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①吮:__________ ②少:__________
③检:__________ ④虚:__________
答案 ①吮吸 ②小时候 ③约束、检点 ④虚假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答案 译文:我小时候,偷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
4.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芒山有盗临刑 ②盗一菜一薪
③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④母与之乳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 B
5.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
演练8
推敲《诗话总龟》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1.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退之立马良久之 B 何陋之有
C 久之,目似瞑 D 怅恨久之
答案 B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得:__________ ②炼:__________
③讶:__________ ④具:__________
答案 ①想到 ②锻炼,此指反复思考 ③惊讶
④详细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时 韩 退 之 权 京 兆 尹 车 骑 方 出 岛 不 觉 得 止 第三 节 尚 为 手 势 未 已。
答案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答案 译文:于是(贾岛)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到京兆尹的面前。
5.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
答案 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演练9
勤训《恒斋文集》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1.下列句子中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答案 BD
2.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案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3.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案 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者警醒。
演练10
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①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②,仍邀③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注释】 ①宦者:太监。②门户:指“门户”税。③邀:强要。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尝与人佣耕
B.今以柴与汝;甚矣,汝之不惠
C.不取直而归;系向牛头充炭直
D.我有死而已;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答案 D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与:__________ ②涕: __________
③直:__________ ④遂:__________
答案 ①给 ②眼泪 ③通“值”价值 ④就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答案 译文: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我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5.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与迫害。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反抗。
演练11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yè)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警卫官)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1.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是( )
A.因夺而食之
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C.臣食之,而王杀臣
D.面山而居
答案 B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谒:__________ ②操:__________
③说:__________ ④释:__________
答案 ①拜见 ②拿着 ③劝说 ④放
3.“楚王不杀中射之士”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中射之士揭露了谒者的骗局,同时将“吃”的罪名推给了谒者。
4.中射之士“使人说王”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案 (1)罪在谒者 (2)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演练12
读书佐酒
(元)陆友仁
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觇⑤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⑥,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⑦,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选自《研北杂志》)
【注释】 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②外舅:岳父。③率(lǜ):标准。④子弟:家中的晚辈。⑤觇(chān):偷看。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一斗为率(把、用)
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
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
D.与上会于留(在)
答案 B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好:__________ ②闻:__________
③抚:__________ ④授:__________
答案 ①喜欢 ②听到 ③拍(击) ④授给(给、给予)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答案 译文:杜祁公对此非常怀疑,派晚辈秘密地去偷看他。
4.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热爱读书,喜欢饮酒,性情豪放。
课件25张PPT。第二章 阅读第七单元 文言虚词,随文辨义考 点 梳 理例 题 解 析能 力 提 升积 累 拓 展1.考点精讲
本考点以文言虚词的意义、语气、用法为主要考查内容,以还原、比较、选择为主要考查形式,考查学生在具体的文言语境中理解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考 点 梳 理2.常见题型
本专题常见题型:①将文言虚词还原到文中相应位置。②对含有某个虚词的语境选项进行归类选择等。
3.方法指津
①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②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③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示例1 例 题 解 析【砚】或云:端州石砚匠识山石之文理,凿之五七里得一窟,自然④有圆石青紫色,琢之为砚,可值千金。
【注释】 ①小学:中国传统语言学。②溲(sōu):调和。③挺:硬而直,这里指块状的墨。④自然:天然。
请将“其”“也”“之”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其”“也”“之”的用法掌握情况,可采用代入筛选法。A项,八九月收之,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兔毛;B项,其色俱可爱,其:代词;C项,松花笺,代以为薛涛笺,误也。也:用于句尾,表判断语气 。
【答案】 A.之 B.其 C.也【注释】 ①《容美纪游》是清初戏曲作家顾彩游历鄂西南容美土司地区的一部游记作品。容美:地名,古有柘溪,容米,容阳诸称。辖地甚广,今鹤峰、五峰、长阳大部,建始、石门、巴东、恩施局部均属之。其地崇山峻岭,危关险隘,为古巴人后裔土家族聚居之地。 “纪”通“记”。②煜(yù lún):光耀灿烂。③牖(yǒu):窗户。④康庄:平坦而四通八达。⑤礛(jiān):磨玉的砺石。【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于”“者”“但”的用法掌握情况,可采用代入筛选法。A处在句末,只能是“者”,因为“者”是句末语气词;B处“走(于)下方”此处缺少“于”,句子意思是走在下面,此处“于”是“在”的意思;C处“(但)少亭台为点缀耳”只是有很少的亭台点缀其中罢了,但,只是。
【答案】 A.者 B.于 C.但示例3
【甲】出师表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乙】郑苏仙梦冥府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①。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②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乎” “矣”“则”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可采用代入筛选法。A项在句首,只能用“则”,且分析句子结构,此处缺关联词引出下句。则,就;B项所在句为疑问句,“乎”在此处表反问语气;C项所在句子结构完成,“矣”是句末语气助词。
【答案】 A.则 B.乎 C.矣能 力 提 升积 累 拓 展适用对象:初中学生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
Photoshop cs3运行环境: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