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考语文单元复习宜昌专用 第三十单元 学会言语,创意表达(课件:41张PPT+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中考语文单元复习宜昌专用 第三十单元 学会言语,创意表达(课件:41张PPT+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3 17:22:53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第三十单元
文从字顺 有条不紊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写作者驾御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其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心里想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用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情境,读者读后的感受于作者期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要想做到文从字顺,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的。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写作者在执笔行文时想的是“意”,写出来的却是“文”,这由“意”而“文”的转化就全凭着写作者的语感进行。
那么,语感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呢?
1.要文字通顺
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可以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而别扭的话不仅别人听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说“深厚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我们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话就会写得通畅。
2.要意思连贯
人们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都会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别人听了才会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例如,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语。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3.要注意分寸
人们掌握了大量语汇,这些语汇在描绘事物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上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若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差别,在遣词造句时表现出精确的分寸感来,将有利于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得精妙确切。
4.要掌握韵律
汉语有音调上的变化,还有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及语句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人的视觉或听觉中就会形成自然的节律,从而产生韵律感。例如人们一般会说“又唱歌又跳舞”或“又唱又跳”,而不会说“又唱歌又跳”或“又唱又跳舞”,因为后面的说法从直觉上就感觉到别扭。这种形式上的匀称感和语调上的协调感运用在写作中,也有助于将文章写得文从字顺。
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一些优秀的文章,最好能熟读成诵。这样,一些好的语言就会形成范例,并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还要多听:听广播,听别人读文章,这样可以强化读的效果。同时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语汇,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要懂得一点语法。平时说话也要注意不出错误。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了。
在作文完篇后,要注意检查:一是自己出声地读一读,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二是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来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是不是没有一点儿磕绊;三是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检查时一方面要查语言材料——语汇,看其搭配、词性、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查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看其结构、成分、语序等。
要做到文从字顺,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写文章,字要写工整,字迹潦草难于卒读的文章,还谈得上什么通顺呢?还要不写错别字。因为一字之差表意上很可能差之千里。文章行款格式一定要正确,尤其是应用文,行款上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标点符号是文字表达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帮助显示句子的结构、词语的性质以及作者的情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是写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而且是文章做到文从字顺的必要条件,写作时不光要注意使用正确,而且要注意规范。
第三章 第三十单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家快来看,栀子花快了!”
一声貌似京剧的唱腔把一教室的学生引向窗边。俯瞰窗外:栀子花迎着阳光,轻轻弹开小巧玲珑的花瓣,挤出灿烂的笑容。淡淡的清香,立刻氤氲开来,浸润脑海;更有一种莫名的清新渗入骨髓,透进紧张躁动心田。在中考最紧张、最窒息的日子里,一声惊呼,一缕花香,赶走了一丝紧张与焦虑,身心得以些许放松。
其实,生活中,只要多一些人文情怀,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你就会发现平常生活也总会氤氲着雅趣与诗意:你随时能够欣赏到温馨的画面,浪漫的情趣;或者,你就是制造浪漫与诗意的一份子。
请以“寻常生活中的____”为题,从“浪漫”“温馨”“情趣”“温情”……等词语任选一词入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600字。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一个人都有一双眼,每双眼里都有一个世界。
每个人都信赖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眼里的世界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以为别人看到的也是一模一样的世界。
不同的人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朴实的人看到了生计,精明的人看到机会;困窘的人看到绝望,浪漫的人看到希望;商人看到利益,官员看到愿景……而你,看到的却是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请以“不一样的世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课件41张PPT。第三章 写作第三十单元 学会言语,创意表达考 点 梳 理例 题 解 析能 力 提 升积 累 拓 展1.考点精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考作文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简练,更要生动、活泼、诗意、灵动。考 点 梳 理2.方法指津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丰美的词语,飞扬的文采,灵动的语言,读起来如风行水上,给文章增添了无穷魅力。
(1)巧用佳句,让文章灵活多变。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各有所长,各有其妙。
①整散结合,舒卷自如。所谓整句是指字数相近,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一组句子;而散句是相对于整句而言,它不太注重句子的整齐对称,长短自由,结构多样,灵活诗意。整中有散,语气舒缓;散中有整,诗意灵动。如:记得有一种思念,叫作魂牵梦绕;记得有一种关怀,叫作无微不至;记得有一种分别,叫作刻骨铭心。
又是一个寒冬,雪儿落了,从灰蒙蒙的苍穹,透过刺鼻的寒气,和着西风,卷起一股白茫茫的擎天柱。轻轻抬头仰望飞雪,我仿佛在迷乱的雪花中看到了母亲。
三个排比式整句,不仅在视觉上有赏心悦目之感,而且给人诗意灵动中增加厚实感,而后面的散句,语句舒缓,颇有韵味。
②长短交替,错落有致。长句句子长,字数多,结构复杂,信息丰富;短句字少,句短,生动活泼。长句悠扬,余音袅袅;短句铿锵,珠落玉盘,将长句和短句交替使用,可使句子错落有致,在视角上表现出参差美。如:阴雨。长途颠簸,终于到站。雨细而密,极像我的心情。老妈牵着我的手,兴致勃勃,雷厉风行,刚跨过门槛就急着去买香,置我于不顾。我于是无目的地晃荡着闲逛。这应该属于寺庙吧,低矮的房子,古朴素雅。寺内游人络绎不绝。环顾四周,有一尊笑得极开怀的佛像,人们不停地去摸它的身子,希望得到保佑。一连串的短句,清新活泼,读起来铿锵悦耳,韵味十足,长句,读起来舒缓有致,长句和短句交替使用,可使句子错落有致,在视角上表现出参差美。
(2)善用修辞,文章语言灵动飞扬。修辞是语言中的盐,有了修辞,语言才鲜活,才有生命力。
①巧用比喻,生动形象。行文中善用比喻,文章生动形象,满文生辉。春天的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比喻、拟人加上精彩引用,营造一种朦胧,一种诗意,一种灵动。读后,满口余香。②善用排比,强化语气,增强气势。排比是将有魅力的句子集中,创造出作文璀璨的亮点,有人称排比是句子“集束炸弹”,中考作文中排比无疑会给阅卷老师于惊喜。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
排比句抒写了对幸福的定义和感受,引用古诗文又彰显作者深厚文字功底,读时,如沐春风,语气铿锵有力;读后,让人回味无穷。(3)巧借诗文,包装思想,让文章诗意有韵味。语言书卷气指作者文化底蕴。而恰当引用名诗句,可使文章增色添彩,展现了作者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
①直接引用,映日荷花别样红。借用一组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巧妙镶嵌你要引用的古诗名句,这种方法明快、显豁,使句子更有书卷气更有诗意,以展示丰富的文化底蕴。如:读惯李清照“寻寻觅觅”的婉约窈窕,“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儿女情长,那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是不是如羽调商声转成黄钟大吕般出人意料呢?
②灵活化用,她在丛中笑。灵活化用,引用时对原诗原文巧妙化用,将古代诗词名句中只言片语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中,使之和自己的叙述语言融为一体。兼容古今,变引思接千载,语言典雅,意境悠远,常能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表达效果。如:读书真好!她使足不出户的我不出门便可以欣赏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欣赏高山流水,小桥人家;读书真好,它让我穿越历史隧道:走马塞上,看楚汉交兵,金戈铁马;看火烧赤壁,笑关羽败走麦城;读书真好,她让我徜徉于想象的时空,和李白举杯邀明月,与李商隐共剪西窗烛……
灵活化用杜甫、王维、辛弃疾等人诗句,引用自然贴切,不露斧痕,又增加了文采。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面对人生的种种苦难,曾写下这样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例 题 解 析人生的诗意,诗意的人生,在有些人眼里,诗意是那么的高深莫测,那么可望而不可即。其实,诗意之花就开在生活中:月光下的散步,夕阳下的牵手,清晨的书声琅琅……无不蕴涵着诗意,只是我们缺少一双慧眼,难以发现生活中诗意之美。
请以“感受生活诗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选自《2018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作文题》)【解析】 ①巧择内容,将立意雅气、诗意。话题诗意,写作内容就要尽可能的雅化、诗意化。可从名著感受诗意。名著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精华。《红楼梦》的凄清哀婉、《阿Q正传》的热血冷眼……用心阅读名著,就走进如诗世界,感受到醇厚的诗意;从名人中感受诗意。文化艺术名人的人生,充满诗意。不论他们一帆风顺,还是连遭坎坷,留给后人的,是充满诗意的人生画卷。忠贞爱国的屈原、傲岸洒脱的李白、寄情田园的陶潜、一蓑烟雨的苏轼……可从音乐中感受诗意。音乐是旋律和节奏的艺术。优美的音乐是对世事人生的诗意表达。用心聆听音乐,就能从中感受到诗意。《梁祝》缠绵哀婉、《二泉映月》沧桑坚韧、《命运交响曲》激昂悲壮……②多用修辞,让语言诗意灵动。修辞是语言中的盐,有了修辞,语言才鲜活,才有生命力。善用修辞,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化静为动,使你的语言鲜活灵动,魅力四射,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巧用比喻,生动形象。“精彩比喻像是童话中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发生神气的变化。”善用排比,强化气势。排比将有魅力句子集中,是创造作文亮点的“多面手”;适时引用,诗意灵动。古诗中的名句已经积淀为语言中的精品,是语言宝库中珍珠和钻石,灵活引用诗词佳句,正像戒指镶嵌光彩夺目的钻石,顿时会身价倍增。融入思考,让语言散发出哲理美。把对事的深刻的思考融入作文,用或精练、或生动、或形象、或俏皮的语言来显现你的思考,文章就会意蕴优美,富有哲理。【学生范文一】
如泣如诉《葬花吟》
欣赏音乐,水一样的心,水一样的眼,望着水一样的天,任凭一串串音符如山间轻吟浅唱的小溪,轻轻地冲刷心灵,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诗意。
夜幕笼罩,当一切都归于寂静时,静卧床上,塞好耳机,我便飘入一个绝美的声音世界。闭上眼睛,任思绪随音乐去追寻,追寻那绿草从中翩翩飞舞的彩蝶,追寻那东南双飞、二情相依的孔雀……一杯淡茶,一简竹席,一筒竹箫,一轮明月。
我爱箫,爱它穿透历史犹如暮鼓晨钟的沧桑,爱它如泣如诉悲悲切切的凄美。抚摸着那排排竹节,重,如触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轻,如一缕丝袖拂过烛台,带去一抹灰尘。当心再一次忘记一切,平静如水时,我正坐在一片无垠的草地上。背后是山,面前是水,头上是天,足下是地,中间是一颗澎湃着的心和一筒竹萧。“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眼前浮现出那一行行熟悉的诗句和一幅幅凄凉的图画。耳畔,传来一阵阵略带呻吟的忧愁。
箫声渐起,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秋花惨淡秋草黄,是谁薄衣荷锄出绣门?是谁路寻落花收艳骨?是谁葬花抹泪洒香丘?一阵秋风萧瑟,吹起了葬花人的衣裳,更吹皱她的愁绪。“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她捧起一把落花,紧紧贴在胸口。花瓣早已失了昔日的明媚鲜姸,在风刀霜剑中枯瘦。风乍起,地上落花四起,随风远去。葬花人欲追花而去,但落花却是一朝漂泊难寻觅。举起花锄,她在为落花掘一座坟,可花锄未落泪先流!她没有拭,蹲下身,轻掬起零零花瓣,培上一抔净土。拂袖拭泪泪更流,洒上空枝见血痕。时空凝滞,只有悠扬的箫声还在继续,凄清,凄楚,凄凉,如泣如诉。
“杜鹃无语正黄昏”,葬花人荷锄归去,留下一个高高的坟茔。“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一阵秋雨打在脸上,她辨不清是雨还是泪。远离他乡,寄人篱下,这秋窗外的残景,不正如她自己一样萧条冷淡吗?她觉一丝凉意,转身关好窗子。躺在床上,被,冷冷的。“报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那夜,她睡得很晚。梦中,她生出两支翅膀,跟着落花,翻滚着,飞向天尽头……最后一声箫音如一只钢针抛入天际,映亮天空,如血泪,如控诉,撕心裂肺一般,向远处传播……
一轮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
我渐渐从音乐中苏醒过来,那片草地早已不复存在,面前仍是竹席竹箫,只是茶已凉。品一口凉茶,却深深被感动了,那是对音乐至真至纯的感悟,是心灵的共鸣,是诗意的享受。【点评】
1.立意高远,情感真挚。这是一篇弥漫着古典音乐与古典文学芳香的文章。文首,营造空灵静谧的艺术氛围,无论是对箫声描写,还在聆听箫声内心感受,只能用“地道”二字评价;在“箫声渐起,如泣如诉”中,不由自主地联想黛玉,为黛玉悲苦命运的哀伤,为她寄人篱下处境,为她的红颜薄命……聆听音乐,心灵就弥漫着真挚的情感,浸满善良与怜悯,心灵的污垢被一点点洗涤,美好的情感就会充溢在心,弥漫着艺术的、文化的气息。
2.多种修辞,语言灵动。文章灵活运用了比喻、引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特别是多处古诗文名句的灵活引用,使语言充满了诗情画意,厚实文化底蕴。【学生范文二】
在宁静中享受诗意人生
风起云涌下,花开花落里,我们感受着造物者的无尽宝藏。那是怎样的一种宁静与安详,生命,在这宁静中悄然怒放。
有人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可并非所有人都诗意地栖居着,诗意,只不过是一个目标或者一种梦想。对物质的过度要求吞噬了精神的纯洁,人,越来越迷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宁静成了一朵睡莲,被呼唤着,来涤清这个世界。可曾看到一只海鸥,它在岸边,头微抬,静静的,无欲无求。它在栖居,以一种超越物质的心志。立的时间长了,双腿一蹬,轻轻地飞向蓝天。在天空中,它上升,它划过一条完美弧线而后消失在海天之间。然后,一道白光划破宁静的空气,空气分子开始热烈的冲接,它开始在海天之间自由翱翔,有时它看细细的细沙,有时它看夹岸的桃花,有时它毫无顾忌地一跃千里。可曾从中感到一丝心动,一丝震颤,那是在宁静中绽放的力量。
可曾想起宋朝那个大文豪,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苏东坡。乌告诗案后,被贬黄洲,离开了官场的黑暗和那些玩厌了的勾心斗角的游戏。在到黄州的那一夜,它的泪被黄州的夜晚淋湿。然而,迎来的不只是一个雨后的清晨,更是一个旷达的苏轼。他睡在了黄州这片土地上,诗意地睡着了。他看东壁,看人生;看日出,看日没,看花开看花落,看大雁的影子错过长长的碧落。
宁静中,苏轼成了诗意的化身。
一杯白水要比一杯糖水更解渴,一杯碧螺春要比一瓶可口可乐更解暑,一句轻轻的问候要比百句谄媚的奉迎更温暖人心。宁静总比躁动更有力量。以静制动,方能百战不殆。写意宁静,就像是在写诗,沏一壶淡茶,守一盏孤灯,任笔尖游走在九霄云外。写那宫殿,那片海,那个小巷中打着油纸伞的姑娘……
常忆《诗经》中的《蒹葭》一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古往今来,人们所苦苦追求的那位佳人,不就是诗意的生活么?宁静,让我们坐享诗意人生。【点评】
1.想象丰富,画面灵动。这是一篇散发着文化气息的作文。张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在喧嚣的世界中追寻宁静诗意的生活,蓝天中飞翔的海鸥,夹岸的桃花,在诗意的人眼中就是绝美的画面;那屡屡受贬、屡屡受挫却始终诗情不减、豪情不减的苏轼,宁静中“成了诗意的化身”;那幽深的小巷,那“打着油纸伞的姑娘”像“丁香花一样”“愁怨”的姑娘;《诗经》中的《蒹葭》:秋天,流水,伊人……
2.整散结合,语言诗意。行文叙述娓娓道来,整句与散句相间,长句与短句结合,行文多处灵活引用,高明的化用,看似随手拈来,却是恰到好处,无不展示作者文化底蕴的广度与深度,无不凸显厚实语言功底。能 力 提 升积 累 拓 展适用对象:初中学生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
Photoshop cs3运行环境: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