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考语文单元复习宜昌专用 第十八单元 续写语句,合理贴切(课件:26张PPT+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中考语文单元复习宜昌专用 第十八单元 续写语句,合理贴切(课件:26张PPT+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3 17:23:51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第十八单元
知事明理 找准论点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练、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找准论点必须明确论点的相关常识。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其基本要求是正确、鲜明、新颖、有针对性。一般来说,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无论怎样中心论点贯穿全文,统帅分论点;分论点紧扣中心论点,为阐明中心论点服务。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的提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议论文,题目就标明了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在末尾归纳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先摆论据,再提出论点,然后进一步展开,论点在篇中。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
在阅读中,要准确地把握论点,就要精读所给的材料,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要从文章的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反复阅读几遍,并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反复咀嚼。我们抓住了论点,就抓住了议论文的纲,对于分析掌握文章的论据,论证的方法、论证方式和文章的结构、语言等,就有了依据和立足点。
第二章 第十八单元
演练1 
诗祭难消亡国恨
陈 敏
①尘土飞扬的人流中,颠簸的马车缓缓穿过垓下古战场,乌江亭旁的渡口上拥满了数以千计的逃难者。金国的金戈铁马、强弓利箭击碎了李清照的“浓睡”与“闲愁”,冷冷清清的她遁入了无数逃难者的行列。
②江面上笼罩着浓厚的阴云,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李清照漫步江岸,找到了一位渡船的老艄公,询问当夜能否过江。老艄公说,夜里是从来渡不过船的,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才可过江,可这样的日子为数不多。李清照追问原因,老艄公说都是因为楚霸王的阴灵不散。
③夜间,李清照来到山后一处颓败的古庙里过夜。借着灯光,李清照辨认出门楣上的字迹“霸王祠”。这是个很小的庙宇,面对江水,耸立在一块突起的岩石上,四周长满了丛生的灌木。借着残光,李清照看到庙内供奉着的是一组____________的雕像。只见霸王伏案长吟,虽然穷途末路,却依然英姿勃勃。他的左边立着那匹与他出生入死的乌骓马,右边是为他且歌且舞、仗剑引颈的虞姬。
④虞姬的雕像像磁石一样吸住了李清照的目光。莫非这就是传说中那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迷蒙的眼神,娇小的下巴,视死如归的面庞。这个与项王风雨同舟的奇女子,在殉情的最后瞬间没有一丝的痛苦和哀愁,有的只是坦然的情怀和幸福到骨子里的微笑。李清照的眼睛湿润了。她忽然发现,这个虞姬是一面镜子,她似乎从中照见了不一样的自己。
⑤黑暗越来越浓,江面上的风吹奏出呜呜咽咽的凄凉,江流翻滚,发出震天的嘶鸣。李清照的纤手滑过项王身上的每一片甲胄,她觉得自己是在触摸一团火——就是这团火,曾经从江东开始,一直熊熊燃烧,直到阿房宫,烧毁了整个大秦王朝,将无数人拯救出水深火热。
⑥想到此时此刻西子湖畔依然笙歌画舫、灯火明灭,暖风吹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李清照的炽热一下子冷却了下来,化作一股透骨的冰凉。山河破碎如亡夫赵明诚飘零的金石拓片,生灵涂炭似金人铁蹄下的北宋遗民。
⑦大厦将倾,谁人独撑?
⑧飞鸟群袭而自毁良弓,狡兔作祟而诛杀忠臣良将。
⑨李清照跪倒在项王的神台上。此时此刻,她多么渴望他能走下来,以横扫六合、气吞八方之势北上中原,一举扫除强虏,救百姓于水火。李清照满腔的幽情别恨化作滴血的泪水连绵不断地流淌着,她伏在项王的雕像前,哭诉了整整一夜。
⑩东方开始泛白,李清照站起身来,拭干泪水,用尽全部力量,咬破玉指,在墙壁上疯狂地涂写起来,殷红的血迹凝成了一首千古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为拟题所需,原文有改动)
1.请结合全文内容,解释文章标题的含义。
答案 李清照在霸王祠,以诗祭奠项王,却仍然难消家国破碎的心头之痛。
★2.在第③段横线上填写一个成语,概括雕像所雕塑的内容。
答案 霸王别姬
3.仔细阅读第④段,谈谈李清照从虞姬这面镜子中照出了怎样的自己。
答案 区别于虞姬没有一丝痛苦和哀愁的“坦然”与“幸福”,李清照从镜子中照出了一个满腹家国痛,满脸无尽愁的自己。
4.文章第⑦⑧两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既希望有项羽式的英雄来力挽狂澜,又因当权者残害忠良而彻底失望。
★5.积累链接:根据语言环境,在第⑥段的横线上写出林升《题林安邸》中的下一句诗。
答案 直把杭州作汴州。
演练2 
最是读书滋味长
金采薇
①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之谈,被视为治学的重要经验。第一境界:(  ),即选准目标,高瞻远瞩;第二境界:(  ),即苦心孤诣,废寝忘食;第三境界:(  ),即豁然开朗,得心应手。这些都是颇具参考价值的意见。
②关于读书的方法,可以说的话很多。或许,有几个方面应特别留意。
③读书需作选择。一位学者把书分为五等:浏览之书、细读之书、熟读之书、再三细读之书、终生相伴之书。英国作家罗思金把书概括为两类:一时之书与永久之书。在他看来,好书应是镂之金石的典籍,而不是楮墨①精良的书信报章。这个标准未免有些苛刻。一篇美文,垂之久远;一封书信,情辞并茂,其实也可归入永久之列。概言之,人们无非是表达这样一个意思,人有文野②之分,书有高下之别,择友要良,读书要精,如此而已。
④书海无涯,以有限生命畅游无限书海,就要细加斟酌。一个读书人应该有若干“看家”的书,无论怎样精简,也不要丢弃;无论怎样繁忙,总要随时翻翻。比如,一套《古文观止》,翻阅何止百遍。选家披阅数载,淘沙拣金,以千锤百炼之精神汇集千锤百炼之作品,什么时候读都会心驰神往。再如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无论用什么标准看,都在不朽之列。两汉宏文、唐(  )宋(  )、元(  )、明清(  )中一些久经锤炼的篇什,不必很多,百余种足以使我们经常约会文化盛筵。许多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经典,这些经典对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并非说我们可以忽视新知识、新文化、新文明,而是说新书往往要经过历史的沉淀,才会显示其价值,才能引为知己,成为“看家”的好书。
⑤读书需入心田。散文家毛姆说,读书必须是一种享受,而不应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硬着头皮办差。为应考而读也不能算错。无论是经典之籍,还是时事手册,用心读和不用心读,效果完全不一样。古人曰:“好学深思”。学以穷理,问以解疑,问前须学,学后要思,是很好的方法。有的人坐拥书城,但所获不多,问题可能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没有读懂读透读到心里去。古人提出“注六经”,讲的是读书的被动和主动。被动读至多不过赏玩而已,主动读就加上了自己的创造。所以也有人说,“以书为主,心为奴隶,释卷之后仍属茫然。”套现在的一个词叫“互动”,接续着别人的思考,延长着别人的智慧,丰富着别人的想象,以我为主,就成为书的主人。
⑥读书当学以致用。读书有两种目的,一种是消遣,一种是使用。消遣犹如消费,使用转化为创造。德国学者伊·卡内蒂说,有一种人叫书迷鬼,“书迷鬼看到所有的书,无论什么书都可以,只要读得懂就行。”这是一种爱好兴趣、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不愿聊天、不愿打牌、不愿旅行,就愿意面对书籍。当然,最好还是把读书与工作、事业结合起来。除了消遣娱乐,我们总应该有一个工作目标和一项事业。读书与工作、事业结合才能化为创造,也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读以为学,可以增加知识;学以致用,可以把工作干得更好。这样,读书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⑦最是读书滋味长。然而,在这样一个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已经很难找到西窗高卧的闲暇。但无论怎样忙,我们都应该挤出一时半刻,专注而安静地读上几页书,使我们的思想保持鲜活的亮色。
【注释】 ①楮墨:纸墨。②文野:文明和野蛮。
★1.王国维曾分别用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来描述第一段中的读书三境界。请联系上下文,将下边的词句序号填入第①段的括号中。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B.“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第一境界:(   )  第二境界:(   )
第三境界:(   )
答案 依次填入A C B
2.结合全文看,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品尝到悠长悠长的读书滋味。
答案 选取精要;读入心田;学以致用。(意思相同即可)
★3.请在第④段的括号里填上相应朝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
唐(  )宋(  )、元(  )、明清(  )
答案 诗、词、曲、小说
4.结合第⑥段内容,你赞成“书迷鬼”的读书方式吗?
答案 赞成,以书为伍,生活才有滋味。(不赞成,“书迷鬼”不在乎读什么样的书,只要读得懂就行。这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聊天、打牌、旅行的意义一样。读书应该和事业、工作、学习结合起来,那样更有滋味。)
5.积累链接:请写出一联关于读书的古诗。
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演练3 
静谧中的礼仪
白 兰
①在澳大利亚的许多公共场所,家长们对子女经常要做这个动作:将右手食指放在嘴上“嘘……”这时,哪怕最好动的孩子,也会立刻安静下来。
②有一次,我正在华人聚居区的坎布斯图书馆翻看《小熊维尼》画册,一位金发碧眼的小男孩趋前对我说了一句话,声音小得近乎耳语,我听了两遍也没明白。“这本书您看后请交给我。”也许是他重复时稍稍提高了嗓门,他的妈妈便做了一个“嘘……”的表示,男孩当即缄口,改用手势,直到我明白为止。
③还有一次,我去医院看望熟识的病人。跨出电梯以后,走在我前面的中年男士微微改变了走路的姿势:____________________。我立刻明白,他是怕打破了走廊的宁静,影响了病人的休息。
④记得刚刚落户悉尼郊外贝尔蒙镇的一幢双层公寓楼时,由于还没进入“异国他乡”的特定角色,进进出出仍像在国内时那样爱哼唱。那日,正哼着《铃儿响叮当》走下楼梯,却见楼下的英裔老太太惊异地从屋里探出头来,随即,她腋下又钻出两个好奇的小女孩,这时,我方才醒悟:“吵着邻居了。”马上掐断了歌声。
⑤难怪老太太莫名惊诧,虽是近邻,但平日里,我们绝对听不到她那两个活泼可爱的孙女高声说话(当然也包括她),除在草坪上追逐玩耍时“放声”外,其余时间竟如“人间蒸发”似地悄无声息,就连晚上看电视也是只见电光闪,不闻人语声。据老太太说,为使孙女养成良好习惯,她特别强调“声音”的规范: “就餐时,咀嚼食物尽可能闭合嘴,不发出大的声响,不可嘴里塞满食物同时说话”;“进入安静场合脚步要轻,避免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咳嗽或动作发出很大的声音”等等。
⑥由于成年人的言传身教,孩子们一旦被噪音“侵扰”,也知道自我保护。年初,我们那条街搬来一户韩国人,为庆祝乔迁之喜,他们在自家花园里举办了一次盛大的露天聚会,远近的韩国侨民带着礼物前来道贺。主人殷勤,客人高兴,大家在屋后的大草坪上载歌载舞,喝酒聊天,气氛热烈得就像开了锅的水。谁知晚上10时刚过,便听到尖厉的警笛声由远而近,警车抵达后,韩国人因“噪声污染”影响左邻右舍的正常生活,被带到警署罚款,并写下保证书后才被放回。事后得知,原来是韩国人的小邻居、12岁的孩子查理报的案:“我明天清早还要上学,你侵犯了我的休息时间,我不能不管!”
⑦“嘘……”,虽然只是一个小动作,却折射出澳大利亚人在公众场合不干扰他人的家教理念,从大的方面说,它有利于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从小的方面看,它是孩子们成长历程中的道德教化。尽管“国与国不同,花有几样红”,但我们的家长们是否也可以学学这种方法,以养成孩子们在公众场合不干扰他人的良好习惯。
1.文章围绕“静谧中的文明礼仪”写了哪几件事?
答案 ①小男孩声音稍大了些,受到警示。②医院走廊里,中年男士走路轻悄悄的。③我下楼梯时哼歌,影响了邻居。④一个韩国人家里聚会太吵被警方带走。
★2.仔细阅读第③④段内容,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合适内容,描摹中年男士走路的样子,30字左右。
答案 (示例)步幅小了很多,速度明显慢了下来,脚轻轻提起,又悄悄放下,一点声音也没有。
3.第④段中,“我”下楼梯时哼歌,老太太为什么会惊异?
答案 楼栋里是非常安静的,是不会有人高声大嗓的。突然听到有人哼歌时,老太太感到惊异。
4.结合全文,谈谈你读完此文后的体会。
答案 围绕“公共场所不干扰他人”来谈,答案开放多元。
5.积累链接:《赠从弟》中,作者用高洁坚贞的情怀自勉并勉励从弟的诗句是什么?
答案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演练4 
__________
鲍文昌
①最初,很不喜欢京剧。
②说的刻薄一点,就是讨厌它装腔作势、节奏缓慢和模式化的表演。而且一旦演戏,就开始锣鼓家伙的聒噪,没完没了的咿咿呀呀和颇为夸张的唱念做打。
③然而,京剧是父亲的最爱,父亲一生喜欢京剧。
④年轻时,家里没有收音机,更没有电视机,平时难得看上一回。只有村里有社戏的日子,父亲才能站在台下,过一把看戏的瘾,并像模像样的模仿。那几天是父亲盛大的节日,有时戏剧团缺人手,他也会帮着拉一拉二胡,甚至偶尔会上台救场演出。
⑤闲暇时,他会以手击节,眉飞色舞地学唱钟爱的段子,其乐融融,神情陶醉。有时,我看到父亲哼唱京剧,会躲在外面,等他唱完再回家。
⑥接受京剧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⑦到了晚年,父亲依旧乐此不疲。重病期间,电视依然锁定中央三套的《京剧音配像》栏目,眼睛努力挣扎着,观赏舞台上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直至生命的尽头。因此,可以说,京剧成为他最终的安魂曲。
⑧侍病的日子久了,我只能无奈地接受父亲的业余爱好,也逐渐咂摸出京剧的韵味,并且与父亲交流看戏的观感。几年下来,我看了《汾河湾》《失空斩》《贵妃醉酒》《春草闯堂》《杨门女将》等多个剧目,逐渐领悟了京剧舞台的唱念做打,感受到京剧的博大精深。
⑨聆听京剧,我喜欢小旦的高亢明丽,喜欢老生的沧桑悠远,喜欢花脸的刚劲粗犷。观赏京剧,我喜欢舞步如飞的圆场,喜欢眼花缭乱的武打,喜欢优美典雅的舞蹈,喜欢个性鲜明的脸谱,喜欢色彩斑斓的行头……
⑩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有些剧目、有些唱段是需要沐浴焚香才可以聆听的。它似乎如同一种宗教,吸引着戏迷教徒般的虔诚。如马连良的《空城计》,他精巧细腻、苍凉高亢的唱腔,总让我想起冬天午后的暖阳;梅兰芳的《天女散花》,他美轮美奂的舞姿,素衣飘飞的水袖,似乎能够引人步入花团锦簇的天堂。
?聆听京剧,很容易受到感动。《秦香莲》已看过几十遍,但每一次都能打动我。有两个片段最让我动容:一是秦香莲将包公的三百两奉银丢在地上,倾诉着“宁死我也不喊冤”的绝望与坚强,让我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包公手捧乌纱帽,宁可不做赵家官,也要为民除害的大义凛然。每每于此,我总能从中读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铮铮铁骨。
?如今,父亲早已逝去,而他聆听京剧的爱好却传给了我。茶余饭后,我会不自觉地搜索京剧节目,仔细品味京剧对人生悲欢离合的诠释。
?聆听京剧,就如同重温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聆听京剧,就如同享受一段五彩缤纷的人生;聆听京剧,就会怀念那个令我刻骨铭心却已远去的灵魂。
?远在天边的父亲,能听到你深爱着的京剧吗?
★1.从文中选取一短语,作为文章的标题。
答案 聆听京剧
2.细读第④段,赏析画横线语句。
答案 有社戏的日子,父亲可以过看戏的瘾,像模像样的模仿,还可以帮着拉二胡,甚至上台救场演出。故而,这是父亲盛大的节日,表现了父亲对京戏的热爱和陶醉。
3.第⑨段列举了小旦、老生两种行当,请再写出两种京剧行当。
答案 净、未、丑(写两种行当即可)。
★4.文中写道:“听马连良精巧细腻、苍凉高亢的唱腔,总让我想起冬天午后的暖阳。”仿照这种写法,在第?段横线上补写合适内容。
答案 (示例)深冬黑夜里刺骨的寒风。
5.积累链接:默写一句与戏曲有关的谚语或诗句。
答案 (示例)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艺高人胆大”“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课件26张PPT。第二章 阅读第十八单元 续写语句,合理贴切考 点 梳 理例 题 解 析能 力 提 升积 累 拓 展1.考点精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考 点 梳 理本考点以分析示例的方法结构、理解导句的内容情感、形神兼备的创意表达为主要考查内容,以续写、仿写为主要考查形式,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2.常见题型
本考点的常见题型有:①仿照例句补写、续写相应内容。②根据语境写出省略的部分。3.方法指津
续写,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段内容,根据上下文意和语境,仔细揣摩,把握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句子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和内容要求(内容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其次,触类旁通,展开联想,确定续写内容;再次,检查续写的句子是否合乎要求,是否合理贴切。示例1 
无味之味
李 锐
……
④仔细一想,其故大概就在一个“淡”字。同水一样,白菜的性格是淡的,也即是“有自然之味”(《菜羹赋》)。清淡、自然之味,可说是蔬菜的通性。例 题 解 析惟有白菜之淡,淡得更纯正,更接近水性之淡。提到淡,总不免想起“淡而无味”的解释,至少是味道很薄。可是,这正是白菜最宝贵的性格。古人说,“大味必淡”。这是指“淡”本身没有什么至极或特殊之味,而是一切味的本原。“淡者水之本原也,故曰天一生水,五味之始,以淡为本。”(《管子·水地篇》)这种本味,可以同一切味相谋、相济,而不相侵、相扰。它平淡无奇,不自命不凡;它平易近人,不巧言令色,正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⑤至于五味,酸、甜、苦、辣、咸,究竟以何者为上?何者能算“大味”呢?恐怕访遍神州,也得不到一个完满的答案。江浙人做菜喜欢放糖;湖南、四川人要辣;城里人口轻,乡下人口重;苦瓜则只有南方几省熟悉;看来只有酸,天南地北,男女老少,都爱吃一点,然而绝不能多吃,否则就会倒牙。因此很显然,五味之病,就在厚重,即至极、过分。“五味令人口爽(伤)。”(《老子》)它的优点也就是它的缺点,反而不如淡薄无味而能持久不厌了。⑥这就是白菜的辩证法:淡薄才会________,无味才会________。清淡、自然、平常才会淡而不厌,久而不倦。
……
白菜的辩证法是什么?请在第⑥自然段横线上各填一个合适的词语。
(选自《2018年宜昌中考试题》)【解析】 本题中的续写,旨在考查学生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与准确表达的能力。综合这三段的内容,白菜的味道虽“淡”,但“大味必淡”。又说,酸甜苦辣咸“反而不如淡薄无味而能持久不厌了。”“淡而不厌,久而不倦。”再联系第⑥段中的“辩证法”一词,可以判断,两处横线应扣住白菜味道的“淡”与“浓”,“无味”与“有味”来续写。
【答案】 示例:浓厚(醇厚);甜美(有味)示例2 
精神灿烂
张丽钧
①凡清代画家石涛看得上的书画,定然符合他给出的一个标准,那就是——“精神灿烂”。
②自打这个词语植入我的心境,我发现自己几乎依赖上了这种表达。看到一株树生得蓬勃,便夸它“精神灿烂”;看到一枝花开得忘情,也赞它“精神灿烂”。在厨房的角落,惊喜发现一棵被遗忘的葱居然自顾自地挺出了一个娇嫩花苞,也慨然颂之“精神灿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悟,在第②自然段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要求与前文句式相仿,语义连贯,情感一致。
(选自《2017年宜昌中考试题》)【解析】 本题的续写,实为仿写,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语境体悟生活、仿写句子的能力。主要考查从不经意的生活细节中发现闪光点的能力,要求生发自然,句式相近。考生要先读懂文章内容,弄清段落主旨。根据前后文分析,凡在贫瘠甚至恶劣的环境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即为“精神灿烂”。然后,结合生活体验,仿照前句的句式,运用精彩语言,描绘自己的所见所感即可。
【答案】 在寂静无人的山谷里,一棵松树扎根悬崖,长得郁郁葱葱,必欣然誉之“精神灿烂”。示例3 
山水云月一沙鸥
田宗伟
①在幽默机趣的对句中抒发性灵、体悟人生,是典型中国文人的特殊生命情调。这类楹联不同于一般名胜联语,或是寄兴托志,或是咏事抒怀,总要表达一种内在情绪。它往往只是借助对联这种形式,以山水云月为依托,含蓄曲折地表达某种意兴或感受,同时也展现出智力上的灵巧和聪慧,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细读第④自然段,用散文化的语言,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描写成两幅画面。
(选自《2017年宜昌中考试题》)
【解析】 本题中的续写,实为改写,用现代语言描摹出对联中的情景。旨在考查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力。首先,考生要准确理解对联的含义,此联的意思是:月亮出来了,地上的月光像水一样;云层厚的时候,天上像有连绵起伏的山峰。在此基础上,抓住原句主要内容,自然生发,合理想象,表现出联语的情景。
【答案】 示例:皓月当空,水面上浮光跃金,满地里月色如水;忽而,云烟四起,云的形态似座座山峰,满天峰峦如聚。示例4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 【解析】 本题中的续写,既考查学生仿固定句式写句子的语言结构能力,也考查学生化用古诗情景的语言创造能力。画波浪线句子“月夜听泉,古刹闻钟”均为四字句,均为“状语+动词”结构,且都化用了古诗中的情景:“月夜听泉”化用的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情景。“古刹闻钟”化用的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情景。
【答案】 (示例)江南乘舟、溪边浣纱、湖中采莲、亭中赏雪等等。能 力 提 升积 累 拓 展适用对象:初中学生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
Photoshop cs3运行环境: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