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考语文单元复习宜昌专用 第十二单元 整体把握,提炼要点(课件:26张PPT+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中考语文单元复习宜昌专用 第十二单元 整体把握,提炼要点(课件:26张PPT+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3 17:25:44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第十二单元
叙述方式 作用有别
——关于叙事类文章的阅读
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顺叙。顺叙法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反映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过程,这是很常见的一种叙述方法。按照时间顺序来反映人物事件的原委,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便于确定文章的中心和格局,眉目清楚,层次分明,文章气势也易于贯通。像《桃花源记》《藤野先生》等文学史上的名作,都是采用顺叙的方式。
二、倒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采用倒叙写法,必须把倒叙部分的起讫点交代清楚,从顺叙转入倒叙,从倒叙又回到顺叙,“接榫”的地方要有明确的界限,同时又要过渡自然,不显得突兀。
三、插叙。指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另一段叙述的方法。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段,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插叙的作用是通过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周密,结构更紧凑。例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作好了铺垫。
第二章 第十二单元
演练1 
不设防
王蒙
①我有三枚闲章:“无为而治”、“逍遥”、“不设防”。“无为”与“逍遥”都写过了,现在说一说“不设防”。
②为什么不设防?因为没有设防的必要。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谁能奈这样的不设防者何?
③不设防的核心: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④有人要我题字,我最喜欢题的乃是“大道无术”四个字。鬼机灵毕竟是小机灵。小手段只能收效于一时。小团体只能鼓噪一阵。只有大道,客观规律之道,历史发展之道,为文为人之道,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设防,只是小术,叫作雕虫小技。靠小术占小利,最终贻笑大方。设防就要装腔作势,言行不一,当场出丑,露出尾巴,徒留笑柄。设防就要戴上假面具,拒真正的友人于千里之外,终于不伦不类,孤家寡人。
⑤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乃至敢于自嘲,意味着清醒更意味着自信,意味着活泼更意味着真诚。缺点就缺点,弱点就弱点,不想唬人,不想骗人,亲切待人,因诚得诚。不为自己的形象而操心,不为别人的风言风语而气怒,不动不动就拉出自己来,往自己脸上贴金。自吹自擂,自哀自叹,自急自闹,都是一无所长毫无自信的结果,都实在让人笑话。
⑥亲切和坦荡,千千万万读者和友人的了解与支持,上下左右内外的了解与支持,这不是比马其诺防线更加攻不破的防线吗?
⑦之所以不设防,还有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原因:我们没有时间。比起为个人设防来说,我们有更多得多、更有意义得多的事情去做。把事情做好,这也是更好的防御和进攻——对于那些专门干扰别人做事的人。
⑧不设防是不是也有吃亏的时候,让一些不怀好意的小人得逞——乱抓辫子乱扣帽子的时候呢?
⑨当然有。然而,从长远来说,得大于失,虽失犹得,不设防仍然是我的人生信条。
★1.句子“从另一方面来说,不设防是最好的保护”放在哪一段开头合适?
答案 放在第⑥段开头。
★2.通读全文,你觉得作者不设防的理由有哪几点?
答案 ①没有设防的必要;②不设防是最好的保护;③我们没有时间;④从长远来看,得大于失,虽失犹得。
★3.根据文章内容,请在第③段横线处准确填写相应内容。
答案 光明磊落(或“大道无术”等);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
4.从作者不设防的人生信条里,你体会到他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答案 光明磊落、坦荡豁达、真诚朴实。
★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案 人生不需要设防(或不设防是我的人生信条)。
演练2 

曾 颖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9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但那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请用文中的一个短语,为本文拟标题。
答案 最后一堂语文课
★2.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
平时的课:酷,非常有吸引力。
最后一课:很感人,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窗。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黄老师为什么“像上错了船的游客”一样“不安与不甘”呢?
答案 黄老师文学功底好,热爱语文教学,可是家电专业却把语文课当成可有可无的,最后甚至因为一些原因把语文课都取消了。黄老师的才气在这所学校得不到施展,个人抱负也不能实现。
4.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黄老师是一个热爱语文、有才气、有威信和感召力、关心学生终生发展的好老师。
5.假如你是黄老师班上的某个学生,听到黄老师前后两次关于语文学习的教诲,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示例)语文是美丽的,是老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与文字相伴,而且要长久坚持。(意对即可)
演练3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 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读完全文,概括题目中“粮仓”的含义。
答案 蕴含着大量丰富的、满足人类营养需要食物的海洋。
★2.大海成为未来粮仓,这种可能性存在的理由有哪些?
答案 ①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②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③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④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这些都可以加工成食品满足人的营养需要。
★3.请从第②段中提炼关键信息,指出“危言耸听”的具体内容。(10个字以内)
答案 地球将无法养活人类。
4.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答案 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海洋中蕴含着大量满足人类需要的海藻,有可能成为未来粮仓。
5.第④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答案 不能去掉。“据说”表明这种藻类加工后获得蛋白质、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没有实证,只是猜测。这样表达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演练4
低到尘埃的愿
①路过一个工地,几个农民工吃完饭,聚在一起打牌,每个人面前堆着一堆面值很小的角币。“要是每个月给我们发两倍的工资,那我们打牌就不像现在这样缩手缩脚了。”“是啊,是啊,那就妥妥的了。”
②在东北,人们爱说“妥了”,那是一种心灵满足后的肯定。就像给生命放了一张舒适的床,生命跟着熨帖了。知足是一种境界,口袋里只有5元钱,妥了,那就吃4元钱的“大餐”——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炸酱面。剩下的1元给蹲在墙角瑟瑟发抖的小乞丐,他已经给路人行了无数个礼,却还没有“开张”;没钱坐车去上班,妥了,那就骑自行车或者跑着去,正好这个年龄该减肥了……
③人的心永远想去山那边看上一眼,并非为了明白,也并非为了征服。人的心总在远方——财富、权力、名声以及许多,人常常会忘记当下。殊不知,回到自己的生活,一样可以精彩。简单如一的生命,也可以是那根最优美的琴弦,上面满是快乐而炫目的音符。听着那几个民工畅快的笑声,我想这何尝不是一种生的境界,简简单单的向往,踏实而天真,温暖着社会你死我活的残酷。
④苏轼写过“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无灾无难,便是他对孩子的愿望。安德烈问他的母亲龙应台:如果将来我成为一个普通的人,你会失望吗?龙应台告诉她的儿子: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无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朋友在新年短信里说,不祝愿我飞得有多高,只祝愿我飞得不那么累……这些很低很低的愿里,藏着很深很深的爱。
⑤忽然想起自己一个个简朴的生日和一张张亲人的脸,那很低很低的愿的蛋糕里,不是一样插着很饱满的蜡烛吗?
(选文有删改)
★1.文中列举了哪些低到尘埃的愿?完成下面填空。
农民工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龙应台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自己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农民工愿发两倍的工资,打牌不缩手缩脚苏轼愿孩子无灾无难 龙应台愿儿子快乐 自己愿过简朴的生日。
★2.读完全文,请你用两个短语诠释“生的境界”。
答案 简单向往、学会满足(懂得知足、活在当下)。
3.文章第②段里例举了两件“妥了”的现象,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在省略号处补写两句话。
答案 (示例)家里没有轿车,妥了,乘公汽环保。没有考到满分,妥了,比前几次都有进步。
4.第③段画线的比喻句和哪句话表达的意思相同?请摘录。
答案 回到自己的生活,一样可以精彩。
5.有人说“低到尘埃的愿”其实是一种消极的生命追求。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略(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演练5 

①每年三四月份,草长莺飞日,赏花正当时,玉渊潭公园都会迎来樱花节。今年的樱花节,游客感到购票更方便,游园体验更舒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将5G网络技术应用到景区,节省了游客入园时间。
②无论3G、4G还是5G,这其中的“G”代表Generation(代)的意思。5G指的是第5代移动通讯网络,它是目前4G网络下一代的升级版。
③从理论上讲,5G网络速度将是4G的百倍甚至更多,其峰值数据传输速率可达20Gbps,甚至能达到25Gbps。这将给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游戏的普及提供可能。目前,用手机在线玩AR、VR游戏还比较困难,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4G网络达不到AR、VR技术所需的网速。5G时代,人们的移动娱乐生活将更加丰富精彩。
④5G能够连接大量物联网设备,具有低延迟的特点。从固定的用户终端,一直到时速500千米的超高速列车,5G保证未来用户的数据连接不会掉线,从而建立一个更智能、更连接的世界。今年4月3日,全国首例5G远程心脏微创手术由广州教授团队“隔空”指导,高州医院医生主刀实施。相距400千米,手术画面却几乎没有延迟,身处广州的医学专家仿佛亲临现场。如果信号传递慢,网络反应延迟,指令下达出现迟缓,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5G技术为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插上了翅膀,给病患带来福音。
⑤未来,5G网络信号无处不在。目前,在日常生活中,上班族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烦恼:乘坐地铁时,刚好客户打来微信电话,还没谈几句便因网络信号不佳而被迫中断,这种情况将不会再发生,5G基站是一种微基站,身量更小、分布更多,可以发出比4G信号塔更高密度的信号,因此解决了地下空间等区域信号存在盲点的问题。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就意味着将获得更高质量的语音和视频通话服务。
⑥目前,中国的5G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商业潜能,前景广阔。5G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后,会涌现出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大量新兴业态。2019年的央视春晚,中国电信率先通过5G网络实现4K高清直播和视频回传,全程流畅无卡顿、无中断。
⑦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是一蹴而就的,仍有一些发展难题需要不断解决。中国迈入5G时代的铿锵步伐,正不断激发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尽想象。
(根据《人民日报》《科学大众》等资料整理)
★1.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答案 5G,连接美好未来(或美好的5G时代、5G,让生活更美好等)
★2.根据5G特点,请提炼文中关键信息,完成对5G的解释填空。
所谓5G,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第5代移动通讯网络。
答案 网络速度快;能够连接大量物联网设备,低延迟;信号无处不在。
3.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 通过写5G网络技术应用到景区后使游客游园体验更舒适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5G网络技术,增强文章真实性和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
4.第④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 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5G具有低延迟的特点,在医学上可以给患者带来福音。
5.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请设想一下5G在未来教学中的运用。
答案 (示例)优秀教师可实现隔空教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课件26张PPT。第二章 阅读第十二单元 整体把握,提炼要点积 累 拓 展1.考点精解
本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内容概括、信息提炼、要点梳理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因此中考十分重视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及归纳提炼主要信息的能力考查。
2.常见题型
本专题主要题型:①概括事件。②列举归纳对象的特点。③罗列事物形成的原因。④归纳主旨或中心论点。⑤概括给定材料的主要信息。⑥整合信息后提炼文章标题。3.方法指津
解答此类题,先要在整体通读的基础上,圈点批注各层次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再细读,关注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例如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首先、其次、另外”、“还”、“尤其”、“更”、“除此以外”等词语,还有“不仅如此”“而且”等关联词语。这有利于我们准确提炼要点、归纳信息。此外,语言组织要准确凝练,条理层次要清晰。示例1 
李可染
①中国画在世界美术中的特色是以线描和墨色为表现基础的。因此,笔墨的研究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画家把书法看作绘画线描的基本功,几千年来,在这方面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以至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②写字画线最根本的一条是力量基本要匀,不能忽轻忽重。古人名之曰“平”,这是笔法的基本规律。“如锥画沙”就是对“平”字最好的形容。只有明白了“平”的道理,然后才能在“平”的基础上求变化,这就是笔法中的提、顿、轻、重、疾、徐等变化。用笔的变化是无穷的,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要力量基本平均,所用力量不能悬殊太大。黄宾虹说幼时学书法,开头写“大”字只有五个“点”,就是起落笔太重,行笔太轻,力量悬殊,形成线条的空虚,书家把这叫作“系马桩”。③唐人论画:“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是说作画先立意的重要,也包括用笔的要求。可以意到笔不到,决不可笔到意不到。画线决不能像骑自行车走下坡路似的直冲下去,也不能像溜冰似的滑了过去,这种用笔看似痛快实则流滑无力。好的用笔,要处处收得住,意到笔随。古人叫“留”,又曰“如屋漏痕”。这是笔法中极重要的一点,达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要下很大功夫。④我在齐白石家十年,主要在于学习他笔墨上的功夫。他画大写意画,不知者以为他信笔挥洒,实则他行笔很慢。他画枝干、荷梗起笔无顿痕;行笔沉涩、力透纸背;收笔截然而止、毫无疙瘩,笔法中叫“硬断”。力平而留,到处可收。齐师笔法达到高峰,在他的画上常常题着:“白石老人一挥”。我在他身边,见他作画写字,严肃认真、沉着缓慢,心里不时冒出一句潜词:“我看老师作画从来就没有‘挥’过。”⑤黄宾虹论笔墨,以我浅见所知是古今少有的。黄老作画,笔在纸上摩擦有声,远听如闻刮须,我曾戏问黄师,他说行笔最忌轻浮顺滑。笔尖遇到纸的阻力沙沙作响,古已有之,所以唐人有诗云“笔落春蚕食叶声”。黄老师笔力雄健,如高山坠石,笔墨功夫达到了很高的境界。⑥笔墨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画家有了笔墨功夫,意象与物象浑然一体,笔墨腴润而苍劲。笔情墨趣,光华照人。我国历代画家、书家在长期实践中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实在值得我辈仰止,发扬光大。
1.请用文中的关键词为本文拟题。
2.作者所主张的“笔墨功夫”有哪些要点?请摘录在答题卡上。
(选自《2019年宜昌中考试题》)
【解析】 这两道题均考查学生筛选关键语句、提炼主要信息的能力。第1题先回味全文大意,再在末尾段落里寻找关键短语,便会准确拟题。第2题先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弄清层次之间的内部联系,然后在“分说”部分②~⑤逐段细读,分层提炼关键信息。【答案】 1.笔墨功夫。
2.①力量基本要匀,不能忽轻忽重。②好的用笔,要处处收得住,意到笔随。(“起笔无顿痕;行笔沉涩、力透纸背;收笔截然而止、毫无疙瘩,笔法中叫‘硬断’”亦可。“力平而留,到处可收”亦可。)③笔力雄健,如高山坠石。(能抓住要点作答即可。摘录“平、留、雄健”三个关键词亦可)示例2 
①端午之后,盛夏的暑热如一匹金毛猛兽纵身而至,脚步所踏之地迅速蹿起灼人的热焰。
……
④玉簟是诗人冠之于凉席的美名。在民间,凉席的称呼则是朴素和直接的。草编的凉席就叫草席,竹编的凉席就叫竹席。草席是用马兰草、蒲草或灯芯草编织而成,质地柔软,凉度也较低,适合体质较弱的幼童和老人。竹席则以水竹、毛竹、油竹等为原料,将竹皮劈成篾丝,经蒸煮、浸泡等工艺后以手工经纬编织而成。竹席的优点在于透汗性好,凉度高,置身其上确有冰玉般的凉润与光滑。
……
(节选《清凉琐忆》)1.第①自然段表现了盛夏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介绍了竹席。
(选自《2018年宜昌中考试题》)【解析】 这两道题均为考查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第1题要读懂比喻句,先分析这个比喻句的喻体特点,再提炼关键信息回答。第2题先聚焦第④段,通读画横线句子,再在每个单句里筛选一个中心词。
【答案】 1.阳光毒辣;来势迅猛;灼热难当;炎热无处不在(任意答两点) 2.原料;工艺;优点示例3 
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
……
②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当时四轮马车与行人混行引发了许多道路堵塞和交通事故。于是,人们在马路上砌起凸出路面的“跳石”,行人可以踩着它们穿越马路。“跳石”成为一种指示行人过街的标识,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1951年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③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1969 年,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唱片——《艾比路》,该唱片的封面为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2012 年,艾比路斑马线被英国政府提升到文物地位,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
……⑤作为城市交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标识,斑马线在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漫漫车流中,法律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机动车临近时须减速避让,遇到行人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也需要行人珍惜自己的权利,两者缺一不可。
(选文有删减)依据文本内容,摘录相关信息并作概括,完成下表。
(选自《2018年上海中考试题》)【解析】 首先读懂表格,表中的(1)(2)(3)是摘录文段中的关键信息,(4)是对前一列的信息进行整合归纳。然后聚焦(1)(2)(3)相对应的段落,细读圈画,按照后一列“信息概括”的内容,寻找关键信息摘录。最后综合前列(3)的信息摘录,并模仿上两行的信息概括方法,得出(4)答案。
【答案】 (1)古罗马时期的跳石 (2)最有名的斑马线是英国伦敦的艾比路斑马线 (3)保护行人安全 (4)班马线的作用适用对象:初中学生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
Photoshop cs3运行环境: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