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考语文单元复习宜昌专用 第十九单元 说明方法,识别揣摩(课件:25张PPT+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中考语文单元复习宜昌专用 第十九单元 说明方法,识别揣摩(课件:25张PPT+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3 21:43:32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第十九单元
摹物画形 抓住特征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兼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用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文体。它主要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理的含义、特点、演变过程等。因为说明文以给人科学知识为目的,所以它以客观介绍为主,一般不表示作者的主张和思想感情的倾向。同时说明文的语言必须简洁、准确、明白,让人易懂易解。
说明文在于摹物画形,因此在阅读中要明确说明对象,归纳或在文中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首先是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找说明对象的方法通常有:一是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二是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很多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特征。
其次是抓住事物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方面。把握事物的特征,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二是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第二章 第十九单元
演练1 
中国的“文房四宝”
齐 儆
①“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
②首先,“文房四宝”是绘写符号和文字的工具与材料。文字和符号的发明与运用使人类社会突飞猛进。野蛮时代与文明时代区别的主要标志,就是文字的发明与使用。而文字的书写是离不开笔、墨、纸、砚的,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文房四宝”就没有古代灿烂的文化,就没有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国也就不会成为在人类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明古国。
③掌握与运用“文房四宝”,便创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和国画。可以说,只有以毛笔蘸墨在宣纸上挥洒,才能有独具中国范的书画,才能体现特有的中华文明之神韵。宣纸具有润墨性,施墨于上,可分五彩(焦、浓、淡、枯、湿),墨色斑斓,淋漓流畅。纸质净洁柔韧,涩滑适意。于上用墨,运笔作字,可得烟云尽态之姿,能获五颜六色之效。挥毫构画,可尽显“六法”气韵之神,俱收缥缈空灵之妙。
④其次,“文房四宝”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用性与艺术性逐步结合,成为既有文具功能,又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无论是笔是墨还是砚,往往都经过雕饰、装潢,甚至纸张也有一定的美形与花色。它们不仅可供使用,更可欣赏收藏,成为文玩清供。
⑤再次,“文房四宝”本身也蕴涵了文化内容,形成了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称颂“文房四宝”的诗文,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体现。“砚铭”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砚铭是镂契在砚石上的铭文。砚铭常常表现砚台主人的思想、德操、情趣。民族英雄岳飞为其藏砚题铭:“持坚,守白,不磷,不缁①”。后来,民族英雄文天祥又在砚侧镌刻铭文:“岳忠武端州石砚,向为君直②同年所藏,咸淳九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赠天祥,天祥铭之曰‘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无论是岳飞的题铭,还是文天祥的题铭,均抒发了崇高的理想,显示出坚贞的气节。
⑥一方石砚,就地质学意义上讲,只是一块岩石。若镂记于石,铭志于砚,此块“石头”便大不相同了。有一首专门写砚的诗:“半尺方塘天鉴开,清水偕墨舞徘徊。问渠哪得风云影,源头绿柳朱子栽。奇山奇石出奇砚,清格清古共清白。俗人常将束高阁,唯从风雅肯出台。”一方铭砚,已不仅仅是一件文具,一种文玩,它已是文化精神的载体,其本身也成了文化。
⑦“文房四宝”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
(选自《中国的文房四宝》,为拟题所需,有改动)
【注释】 ①不磷,不缁(zī):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品质坚贞,不受外界影响。②君直:人名,即谢枋得,南宋时期爱国诗人。
1.文章介绍了“文房四宝”的哪些特点?
答案 首先是书绘符号和文字的工具与材料;其次是既有文具功能,又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最后“文房四宝”本身也蕴涵了文化内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第⑤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说出一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岳飞的藏砚为例,具体说明了“文房四宝”本身也蕴涵了文化内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岳飞在其藏砚的题铭及文天祥在其侧面上的题铭,言之凿凿说明了这方藏砚的文化内涵。)
3.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文房四宝”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用性与艺术性逐步结合,成为既有文具功能,又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答案 逐步:渐渐地。表明“文房四宝”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文房四宝”的?
答案 逻辑顺序(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5.积累链接:第⑧段引用了一首写砚的诗,由该诗里的“问渠”、“源头”等词语,你能联想到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哪个名句?
答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演练2 
量子卫星通信
崔金泰
①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卫星——“墨子”号。
②它的成功发射,把量子实验从地面搬上太空,从而构建了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和科学实验体系,这必将开创安全通信的新时代。
③量子卫星的通信原理是怎样的呢?量子卫星能让信息传递者和接受者在交换信息时存在着无法破解的量子秘钥,而这个秘钥是利用量子的奇异特性实现的,它是“量子纠缠”。 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这里所说的量子纠缠,是指在两个处于“纠缠态”的微观粒子中,无论它们相距多么远,若对其中一个的特性进行任何修改,那么就像孙悟空和其分身“心有灵犀”一样,都会立即在另一个粒子上出现反应并做出相应改变。利用这种特性产生的量子密钥,就可以保证任何外人都无法破解通信密码。因为量子密钥一旦被截获或被测试,其状态就会立即发生改变。有人对此用“肥皂泡”作了形象的比喻:如果有人尝试在信息传播中拦截,那就像碰到了肥皂泡,而肥皂泡一碰就会破灭。
④那么,天地之间是如何进行量子通信的呢?具体来说,先将量子信号从地面发射并穿透大气层,卫星接收到量子信号并按需要将其转发到另一特定卫星,即量子卫星上;量子信号再从量子卫星上穿入大气层到达地球某个角落的指定接收地点。由于量子信号的携带者光子在外层空间传播时几乎没有损耗,如果在技术上能实现“纠缠光子”在穿入大气层后仍然保持其纠缠特性,那么就可在量子卫星帮助下实现全球化量子通信。
⑤“墨子”号量子卫星通过使用信息加密技术,使其可以在相距数千千米的通信者之间分发量子密钥。这颗卫星开始是在北京和乌鲁木齐之间分发量子密钥,然后还计划向奥地利发送量子密钥。它的预定目标是,在两年内利用卫星建立一个可靠、不会被破解的通信网络, 并为建立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奠定基础。
⑥在量子卫星未发射之前,我国多家企业已将量子密钥分发技术投入市场,并在银行之间或政府机构之间建立了这类网络。但是这些光纤网络只能在数十千米的距离内发挥作用, 再远就不行了。因为在地面传输信息时,光子通过空气和光纤时会被分散和吸收,从而对网络的干扰较大。有了量子卫星后,由于光子在太空中传播几乎没有损耗,因而量子卫星开展的量子通信实验距离为1 200千米,远远超过了陆地上300千米的最远距离。
⑦总之,量子卫星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加密通信手段,并将成为新一代信息安全解决方案的关键技术,成为保障未来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
1.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量子卫星?
答案 量子卫星成功发射的意义、量子卫星通信原理、量子卫星如何进行通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量子卫星通信的?
答案 逻辑顺序。
★3.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答案 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量子通信与光纤网络通信的比较,结合具体的数字说明,突出了量子通信距离远的特点。
4.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说说我国第一颗量子卫星以 “墨子”来命名的用意何在。
答案 传承墨子的科学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答案开放多元,意对即可)
5.积累链接:请默写两句描述中国古代通信状况的诗句。
答案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演练3 
好吃不过手擀面
苏连硕
①手擀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休闲养性、开心解颐、自娱自乐自美的活动方式。
②不信,我专给您介绍介绍手擀面。
③想吃手擀面,和面是关键。须用温水,便于擀开。凉水,擀时费劲,往一块儿抽抽。水先温后凉,温者量稍大,凉者量甚小,一是为了互补,二是为了尽量少沾面。
④有个说法,软面饺子硬面汤。擀汤面,不管是捞面,还是热面汤,用水量都要从严掌握,宁硬勿软。吃捞面,软了最没嚼头。尤其年轻人更喜欢吃和得硬煮得嫩的面。这就不能一下子倒很多水。眼睛要机灵迅捷,手感要敏锐灵活。和得稀、和得软,都得想办法补救;再掺些“拨面”揉、擀,再掺、再揉、再擀。
⑤“醒面”是技术活。面和好后要“醒”一会儿,或给面盆盖上盖,或将和好的面放到面板上,用盆子扣上,这叫“醒面”。“醒面”要“醒”到不龇牙咧嘴出裂缝为好。没有长期的经验积累,难得判断“醒”多长时间。
⑥擀面是功夫活。擀时手劲由强到弱,(A)一开始用劲最大,几乎是手掌、肘、肩,都使劲,头、上身也要向前倾,胯、膝、踝都要默契配合。弱女子或体能稍差的老人,会上气不接下气呼哧呼哧喘。
⑦有道是,心急吃不了热黏粥。我的体会是,心急吃不了手擀面。前者是刚熬好的粥太烫,后者是手擀面全过程,须耐心耐性,急不得。
⑧切面则能生出美感来。一边擀一边欣赏,成一泓塘面,平整无波,细腻匀亮。这时便有美感在心中潜滋暗长。然后,再匀撒“拨面”,操刀切割,是一种技艺的显示,待条分缕析地将面条切好时,更觉出一种收获的喜悦。(B)切面时,倘旁边有人,则如弹钢琴一样,故意不低头看键,跟别人谈笑风生,以显示自己切面技艺的潇洒自如。
⑨煮面决定口感。待水开成沸状,撒下面条,然后点几次凉水,根据“老” “嫩”的口感需要,一拨一拨地捞、过水。
⑩我的表演绝活,既出于孝心,年迈苍苍的老母亲最爱吃捞面、热汤面,也出于爱心,儿子、儿媳携孙子、孙女们来,甭管吃什么面食,便由我来担当,整个过程悉由我“主抓”,妻子负责炸酱、打卤、做菜码。捞面小碗不气派,用的是老家生产队那时用的大海碗。人人吃得脑门冒汗,听着孩子们连呼“好吃,好吃”,闻着啼噜吐噜的响声,我在心底那个窃窃地笑哟。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手擀面,其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
答案 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休闲养性、开心解颐、自娱自乐自美的活动方式 时间顺序(以手擀面的制作程序为序)
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醒面”要醒到什么程度?
答案 “醒面”要“醒”到不龇牙咧嘴出裂缝为好。
★3.本文有情节,有描写,读起来像小故事,是带有文学性的说明文。请从文中A、B两处中任先一处,指出其说明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A处,运用了摹状貌,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擀面的姿势,说明了擀面是很费力气的功夫活。B处,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切面能生出美感来。
4.虽然具有文学性,但客观、准确依然是其说明语言的主要特征,请分析第③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 “稍大”“甚小”是用来形容水量的,虽是模糊表达,但“稍大”“甚小”对举,准确地说明了和面时温水、冷水的多少。
5.积累链接:陶渊明《饮酒》中最能体现作者闲适心境的诗句是什么?
答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演练4 
茱萸之谜
余光中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yì)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选自《余光中散文精选》)
1.为了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谜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请简要概括。(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答案 ①登高带茱萸囊传统的来源;②重九吟诗,从东晋至南北朝,少见咏茱萸之作;③到了唐朝,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④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⑤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意近,答出两点即可)
★2.第⑥段为了说明茱萸辟邪除害的医学根据,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列举两种。
答案 分类别、引用、举例子(任写出两种即可)
3.第⑦段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 不能。因为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屈原厌憎茱萸的原因未作深入探究,只是一种推测,若去掉则不够准确。(意近即可)
4.调动你的知识积累,根据提示完成下表,做一次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
名称
时间
有关辟邪除害预防疾病的习俗(至少两种)
相关传说
相关古诗词句
端午节
①________________
挂艾叶、喝雄黄酒
③____________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南桓景登高避灾的传说
④_____________
(文中列举的除外)
(选自《2014年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
答案 ①农历五月初五;②插茱萸、带茱萸囊、喝菊花酒、喝茱萸酒等(至少两种);③屈原的传说(与端午节有关的传说均可);④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重阳节相关的均可)
5.积累链接:文中说“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请写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菊的诗句。
答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课件25张PPT。第二章 阅读第十九单元 说明方法,识别咂摸考 点 梳 理例 题 解 析能 力 提 升积 累 拓 展1.考点精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本的基本说明方法。本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说明方法的掌握情况,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考 点 梳 理列数字、列图表、引资料等。要求能够判断说明方法并能分析相关说明方法的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运用合适的说明方法。
2.常见题型
本考点常见的题型有:①识别说明方法。②紧扣事物特征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③根据需要选择运用合适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3.方法指津
首先,要在说明文的阅读体验中积累说明方法的相关知识,包括说明方法的种类、定义、作用等。其次,增强运用相关知识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能判断指定语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能判断指定语句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示例1 
(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例 题 解 析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 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 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甲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说出两种说明方法)
2.乙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解析】  这两道题都有两问,第一问考查学生抓中心句的能力。第二问考查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判断识别说明方法的能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第1小题强调“两种说明方法”,第2小题则没有这方法的强调。
【答案】  1.甲段说明的中心是: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2.乙段说明的内容是:苏州园林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示例2 
永恒之莲——长生草
①长生草是多肉植物中的一种,在分类学上属于景天科,长生草属。它曾是被忽略的草根阶层,给人摆不上台面的印象。但是,现在它的魅力越来越大,形象越发高大上,已然成为美化环境的生力军。 ②长生草的形态特征与它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长生草原本生活在欧洲中南部的高山上,那里到处都是贫瘠的碎石,山高风大。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它的叶片肥厚多汁,储存了宝贵的水和营养。叶片轮生,每株_8_到18枚,排列紧密。整个花株的形态与盛开的莲花相似。它的花事是粉色系、呈星形。它通常侧芽繁殖,有的也通过叶心分裂繁殖。欧洲人见到这种花朵一样的植物冬天也不凋落,而且繁殖得越来越多,认为它可以永生。于是取名长生草。
……
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自《2018年沈阳中考试题》)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作用。
解答时,首先要判断出指定语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次要明确这些说明方法的特征及作用。答题时,紧扣事物特征分析其作用,紧扣说明方法的特征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 “每株8到18枚”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整个花株的形态与盛开的莲花相似”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整个画线句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长生草叶片的数量和花株的形态特点。示例3 
香溪河里桃花鱼
……
③1826年《忠州直隶州志》记“桃花鱼淡墨色,形如桃花”;1837年《归州志》记“桃花鱼出香溪河,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可见,古人称其桃花鱼,是因为他们认为此物为桃花花瓣落水而生,不仅形似桃花、艳如桃花,而且与桃花开谢同步。第④段画波浪线语句在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之后,为何还要进一步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选自《2015年宜昌中考试题》)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某种说明方法的必要性分析。答题时,要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要围绕事物特征来思考,二是要紧扣说明方法的自身特点来思考。本题中,桃花鱼的特点是年代久远;说明方法作比较的特点是凸显其中一方。
【答案】 运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桃花鱼出现的年代久远,再与恐龙生存年代作比较,进一步形象、鲜明地突出了桃花鱼年代久远这一特点。示例4 
茶道之精神
①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配料来泡喝;另一类是“清饮”,__________________。“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花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
请根据文中“混饮”的定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叫“清饮”。
(选自《2016年宜昌中考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考查我们根据已有信息给特定事物下定义的能力——为“清饮”下一个定义。首先,要仔细阅读前文关于“混饮”的定义,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给“清饮”下定义。“混饮”是在茶中加入桔皮等泡渴,自然,“清饮”就是不添加任何配料的泡喝。
【答案】 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能 力 提 升积 累 拓 展适用对象:初中学生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
Photoshop cs3运行环境: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