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考语文单元复习宜昌专用 第十六单元 揣摩词句,涵咏品味(课件:32张PPT+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中考语文单元复习宜昌专用 第十六单元 揣摩词句,涵咏品味(课件:32张PPT+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3 17:34:11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第十六单元
抒情方式 掌握运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情是文章之根本,写作离不开抒情。抒情在于以情感人,即通过自己抒发的感情来激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只有正确理解掌握各种抒情方式,才能更好的运用抒情。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也就是不借用其他任何方式直接地倾吐胸中的感情,抒发对人、事、物、景的爱憎、哀乐、喜厌等感受、体验。直接抒情难度较大。必须有前文的“蓄势”、“铺垫”,才能顺“势”而抒情。同时,直接抒情要注意掌握分寸,不宜过“多”、过“长”,不能无病呻吟,虚张声势。
间接抒情即写作者不直接抒发对人物、事物的感情,而是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渗透自己的强烈感情,或者借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间接抒情又可以分为即事缘情、融情于景、寓情于理三种。即事缘情,即作者因“事”动情后,把“情”融化在叙事之中,使叙事过程中流淌着较浓“感彩”的 “水(事)乳(感情)交融”式抒情方式。其特点是用充满感情的笔调进行叙述。融情于景,即作者因“景”动情后寄“情”于景,从而使“情景交融”的一种间接抒情方式。写作时须把感情倾注、融会在描写之中,使描写带有鲜明的感彩。寓情于理,即作者在议论中注入感情,从而使抒情寄托在议论之中的一种间接抒情方式。这种语句既是议论,也是抒情,比较难分清,但议论只是抒情的手段,是为抒情服务的,并且最能揭示文章主题。
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是受抒情的内容影响或决定的。在掌握好抒情的各种方式后,要根据抒情的需要正确运用不同的抒情方式。
第二章 第十六单元
演练1
一起做“读书种子”
向贤彪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____,对高雅生活的____,对时代潮流的____。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重视“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选自《人民日报》)
【注释】 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本文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将你的理解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案 做一粒“读书种子”,提高阅读力,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的薪火相传。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第④段的横线处。
A.引领   B.追求   C.承袭
答案 C B A
★3.结合上下文,解释第④段“阅读力”一词的含义。
答案 有分量有质量的阅读。
★4.品析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含义。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答案 读书让人的心灵美好丰盈,让自己的眼界更开阔,本领更强大,从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 5.作者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示例)常读诗书,陶冶了我的性情,让自己变得知书达礼,举止优雅。常读《名家名作》,不知不觉中增强了我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增长了才干。(答案多元开放,意对即可)
演练2 
占了命运的便宜
①回乡过年,带小外甥去小店买花炮,回来路上听见有人喊他名字,我正要回头,却听小外甥压低声音说,快走。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一溜烟跑回家了。我转过头,看见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小男孩愣愣地站在远处,无所适从的样子。
②回到家里,小外甥说那是他同学,不过大家都不跟那小男孩玩。小男孩有时撵着跟人家玩,有时候又会莫名其妙地骂人,甚至动手,下手还特别重,有次把一个男生的耳朵都打出血了。
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外甥的爸爸告诉我,小男孩没人管,妈妈几年前就没了,爸爸在外面打工,也不怎么回来,他跟着爷爷奶奶住。
④父子俩的话帮我拼凑出小男孩的处境:他打小没有父母照顾,家里经济条件较差。他既孤单又暴躁,想靠近同学,又无法采取正确的方式,所以被孤立。
⑤我力劝小外甥对他好一点,还想买个礼物让小外甥送给他,小外甥统统不以为然。我想这也非一人之力所能改变,就给他们老师写了一封信,让小外甥交给老师。
⑥倒不是因为我天性善良,更多的是不安全感使然。这种不安全感是我担心将来会在社会新闻里看到这个孩子。
⑦这些年新闻里的恶性事件,很多作案者都有着被伤害的童年,但人们往往拒绝倾听他们的童年故事。倾听并不意味着原谅,只是让人思考,有没有可能事先防范。如若他们都能够得到公正的对待,有些事情也许就不会发生。
⑧《红楼梦》里薛宝钗就深谙这一点。探春把土地承包给那些“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人,这样能够让土地的价值最大化。但是,有获利的人,就有吃亏的人。宝钗敏锐地指出,大观园的建设者们都有享受红利的权利,若有人是仗着某些先天优势而获利,那些未承包到土地的人必然觉得不公正,这种不公正就会引起敌意,那么,对不起,谁也不是没有杀伤力的。
⑨我们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却有可能输在终点线前,因为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怎样。刘姥姥进荣国府,各种穷形尽相,被黛玉、妙玉等人鄙视。然而,刘姥姥家从前是阔过的,贾家以后也会败落,刘姥姥身上有着贾府诸位的未来,只是当时他们看不见而已。宝钗则深知明天不可知,她暗中照顾邢夫人的侄女——贾家的穷亲戚邢岫烟。与其说是她心地善良,不如说她是在暗中救济那个可能的自己。
⑩在这个阶层不断翻滚的世间,只要还未到达终点,焉知自己不会落到社会的底层?在尚有余地时给自己造一个更好的“底”,如果下坠,也能被稳稳接住,让自己即使坠入逆境也能被善待。
?在这个世界上,我是占了便宜的那一类。许多年前去参加同学会,在大家感慨这是个“拼爹”的世界时,想到我靠自己在网上写文章被出版社发现,不由深感自豪。但朋友提醒我:如果你处在连本课外书都没有的境地,就别提什么写作了——你要意识到,你已经是幸运的那一类,是既得利益者。
?我一直记得朋友的话,并常常提醒自己,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做得更好一点。有一天,我叫的外卖久等不至,于是催了一次单。不久那个外卖小哥站在楼下打电话,几乎带着哭腔说,他找不到单元门,可是那门明明就在他眼前。当我走出来,接过外卖,他立即朝电动车狂奔而去,背影崩溃到凌乱——他实在是太赶了。此后,我对所有外卖小哥都客客气气,即使他们迟到了,也要说声“谢谢”。一次朋友聚会,外卖小哥不小心把我点的汤全洒了。朋友说,他不受点惩罚就不会长记性,但我觉得,把汤弄洒和记性无关,我没有说什么,更没有给他打差评。
?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茫然的,我没有振臂一呼的勇气,也没有应者云集的自信,也许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一份责任,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身边的人,为世界变得更公正出一点力,仅此而已。
(基于命题需要根据闰红作品改写)
★1.题目“占了命运的便宜”是什么意思?
答案 是说自己很幸运,是属于既得利益者。
★2.如何理解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
答案 我担心这孩子因从小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报复社会。
3.“这是第一个层面上的不安全感,还有更深层面的,是我从这个孩子身上想到了自己。”应该放在哪两段之间?
答案 ⑧⑨两段之间。
★4.第⑩段中作者说“在尚有余地时给自己造一个更好的‘底’”,这个“底”指的是什么?
答案 对他人的善良、尊重、理解、宽容、同情等。
5.细读第?~?段,说说作者想提醒我们什么。请分条表述。
答案 ①意识到自己是幸运的那一类。(或:认识到自己是既得利益者。)②善待(体谅)处境更差(社会底层)的人。③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让社会变得更公正。
演练3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光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妻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边割边做捆蝇;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摔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断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巾,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茬很低,麦穗割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⑥“婶子,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奶奶的话去。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米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维持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中午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于是,金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临近黄昏,整整两亩麦子全被割完,
?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客们聚集于此休息。男人们袒着晒得黝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开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当现代机械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1.给第①段“撞开”一词做赏析式的批注。
答案 “撞开”一词写出了眼前之景给作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理感受,让作者一下子进入童年的回忆,突出了麦客给作者的印象之深。
2.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妇的人物形象。
答案 麦客夫妇勤劳朴实、踏实能干、吃苦耐劳、配合默契、任劳任怨。
★3.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哪些词语用得好?并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 (示例)“摔”、“勾”、“挟”、“缠”、“绕”、“绑”,一系列动词写出了麦客动作干净利索,突出了他们的勤劳能干。(言之有理即可)
★4.选文第⑧段的对话,表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表现了庄稼人最淳朴的感情,就是希望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了女人对我们家拥有这么多良田又能丰产的羡慕之意。
★ 5.你从最后一段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赞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以及踏实肯干的美好品质,同时又慨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逐渐消失的传统行业的惋惜之情。
课件32张PPT。第二章 阅读第十六单元 揣摩词句,涵咏品味积 累 拓 展1.考点精解
本考点旨在深度考查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达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要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揣摩品味,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情感、蕴味及表达效果。2.常见题型
本专题主要题型:①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②辨析句中的某个词语能不能删掉或替换。③品味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④理解句子的含义。⑤体会句子蕴含的情感。⑥为指定的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做批注。
3.方法指津
①从整体上把握作者情感,领会文章主旨,做到心中有数。②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③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示例1 
绝版的暮春
朱以撒
……
③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很欣喜地写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十多人行走在山间林木道中,士林中很有影响的谢安来了,高僧释支遁来了,王羲之带了几个儿子一起出动,最小的是献之,此时九岁。四十余人其乐陶陶地相拥着,披一身茂林修竹中倾泻下来的温暖阳光,________________。流觞到处,诗思敏捷者脱口而出。谢安、王羲之、孙绰等二十余人很快成诗,博得一片好评;卞迪、丘髦等十余人一时难以即席吟诵,罚酒三巨觥。年少的王献之参与这样的成人活动,一时不知所措,也只好喝了罚酒。一切都是自如的,随意的,唯有这样,雅集才充满了无拘无束的气氛。④谢安也参加了兰亭雅集,和一个普通文人一样,成四言五言诗各一首。在雅集中,丝毫不见他有与人不同之处。从文人角度看,谢安的影响要胜过雅集中的每一个人。从职务上看,谢安历任了桓温司马、吏部尚书,东晋孝武帝时甚至位居宰相。这样的人在兰亭雅集中,与大家平等,无人着意提起,也无专文渲染。这正是晋文人的自由精神、自由文风。难得的是谢安的平常心,更难得的是诸士人的平常心,以至达到了自由的最大值。⑤山水怀抱中的文人相聚,适意是雅集的动力。由于适意而毋需相互提防、戒备,你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每一个相与者都重在个性上、精神上的享受,追求浪漫散怀、从容悠然的趣味。一次寻常的文人聚会能流传下来,恐怕远远超过了所有参与者的料想,他们只是觉得快乐了一天,一身轻松地披戴着芳草野花的香气回家。
……
(选文有删改)1.第④段重点介绍了位居宰相的大文豪谢安参加兰亭雅集的情形,加点的“丝毫”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适意是雅集的动力。”请用第⑤段的相关语句说说“适意”的内涵。
(选自《2015年宜昌中考试题》)
【解析】 这两题都在考查具体语境中词语的理解品味能力。第1题先从整体上了解雅集的特点,再读“丝毫”一词所在的句子,最后比较去掉与不去掉后的细微差别。第2题先整体感知雅集的适意特点,再聚焦第⑤段,摘录关键词句回答。【答案】 1.不能去掉。“丝毫”说明谢安跟大家没有一丝一毫的不同,充分表现了兰亭雅集的平等、自由以及谢安和诸士人无关功利的平常心。去掉了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意近即可)2.适意的内涵就是“毋需相互提防、戒备,你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每一个相与者都重在个性上、精神上的享受,追求浪漫散怀、从容悠然的趣味。”示例2 
想起母亲就想哭
①我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她得了失语症,我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虚说白道,什么病都可以得,也不会得这么个病。②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母亲15岁嫁到我家,直到祖父母过世,一直是个小媳妇。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是继室,只比她大10岁,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顿什么,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的一个原因。③上小学时,学校要个什么费用,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不问别的,只说:够吗?
……⑤上了中学离开家,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临走的时候,不管给带什么好吃食,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aorasi”,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地不屑。心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
……【解析】 这两道题旨在考查词句的涵泳品味能力。第1题,先找准词语的赏析角度,看它们的共同词性;再结合全文母亲的特点;最后结合语境体会母亲的心理并做具体分析。第2题,先从写法上找出两者的共同点,这两句话都属于心理描写。再反复涵咏品味两个句子,体会作者对父母亲相同的情感态度。【答案】 1.通过写母亲见到“我”时的一连串动作,写出了母亲的高兴与激动,以及因自己犯病而说不出话的悲伤与着急等情感。2.这两段文字,都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都写出了“我”的年少无知、自傲自大,以及对父母良苦用心的不理解不认同,从而反衬出父母真挚而细腻的爱。示例3 
宣传单
李新
……
③回到桥东街道最尽头的住处,进得厨房,王可向妻子递上一个鼓嘟嘟的大红包,得意地说:“俺的奖金!”(感叹号,表示语气的强烈,体现王可获得先进人物称号后在妻子面前的得意与自豪)。惊喜不已的妻子,忙端上饭菜,顺手递过一张宣传单。
④王可瞅了一眼,上面写着“高薪招聘焊接技术工。”展开细看,是一家生产大型风电设备的国有企业招聘,最基本应聘要求高中文化、5年工作经历、有焊工证、埋弧焊等操作经验。王可全都符合。
……⑦王可所在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按客户订单要求,由车工、钳工、焊工、钣金工等照订单图纸设计的流程加工和组装。工作尽管辛苦,但王可有一席用武之地,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员工。上周,王可又获得年度先进人物称号,今天从财务部领回4 000元奖金。
⑧去年初,公司引进最新的自动化智能生产线,从用料到加工、组装、再到装车发货,所有工序一气呵成,员工需要做的只是在生产线旁进行数控操作。⑨智能生产线上马后,工作轻松了,也不需要那么多员工。80多人的车间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自动减员到19人。王可较幸运,他不懂数控技术,公司上智能生产线时,王可获得商家培训员工的机会,最终保住了岗位。但商家培训只针对该设备的基础操作,为期仅5天。说是数控操作,其实只是照本宣科。超出设备之外的,比如最关键的自动化编程,王可连常识都不懂。这给王可带来了危机感。⑩……王可只是告诉她想自费报自动化编程培训班,学费7 500元,每周上课一天半,学习一年半。当初培训工程师说:“如果学会自动化编程,一个月拿1万元工资不成问题。”目标很是激励人,但公司不给员工进修提供任何资助。妻子说又费钱又误工,不同意。
?……眼见王可不自信且犹豫的怪样,妻子便直接打开手机免提语音,替王可拨通传单上电话。对方询问年龄、工作经验后,问道:“机械加工的数控切割编程熟练吗?”?王可迟疑着说:“这个……能看懂,但,不熟。我现在干的都是固定编程的几种部件。”对方公司又抱着希望耐心地问:“图形转换编程可以吗?”王可再度结结巴巴,对方随后又问了几个数控编程方面的问题,终于,失望地挂断电话。
?王可把传单递给旁边的妻子,说:“真的不行,丢掉吧……”
?妻子这时不再说话,转身进了房间。出来时,拿着3 500元连着刚才的红包递给王可说:“明天就去交自动化编程培训班的学费吧。”
……
(选自《孝感日报》,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品读第?段画线句子,说说妻子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2.仿照第③段中对感叹号所做的阅读批注,为第?段中的省略号做阅读批注。
(选自《2019年孝感中考试题》)【解析】 这两题旨在考查对句子和标点的涵泳品味能力。第1题,结合全文看妻子的前后表现去揣摩。第2题,结合语境,用代入法设身处地想王可当时心理,品味揣摩,然后组织语言作出解答。
【答案】 1.看来丈夫以前想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不应该再犹豫学还是不学,也不再考虑学费贵不贵了,应该用实际行动支持丈夫。2.省略号表示说话的停顿、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反映王可不自信的心理和迟疑的态度。适用对象:初中学生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
Photoshop cs3运行环境: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