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考语文单元复习宜昌专用 第十三单元 梳理线索,理清情节(课件:43张PPT+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中考语文单元复习宜昌专用 第十三单元 梳理线索,理清情节(课件:43张PPT+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3 17:35:56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第十三单元
把握线索 顺藤摸瓜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文章的纲,是选择材料的准绳,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词典》对“线索” 的解释是:“线索,比喻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究问题的途径。”抓住了线索,对把握行文思路、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弄清文章主旨都很有好处。
抓住线索,首先要明确记叙文线索的种类。记叙文的线索有以下几种:①以实物为线索。以一个具体的实物为线索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②以人物为线索。有些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③以事件为线索。故事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⑥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有些记叙文,以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⑦有的文章还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或相映成趣贯穿材料,或一明一暗共同揭示主题。
把握文章线索,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如:了解材料是以记叙什么内容为主;了解材料是否明确地体现了记叙的线索,有没有表现其结构层次的标志性语句。然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索,如可借助文章的标题和过渡句等,理清文章脉络。把握线索,理解文章便可事半功倍。
第二章 第十三单元
演练1 
评 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我整学期的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藏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选自台湾王传明《评语》,有删改)
★1.认真阅读全文,想想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案 以老师的评语“活泼又用功”为线索。
★2.依据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填空。
____________→ 互猜评语句,满是贬责意→____________→再看评语时,评语露真相→____________
答案 初拿成绩单,不想看评语;看到好评语,学习很努力;我当老师后,善意写评语。
★3.揣摩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具体分析 “我”的情感变化。
答案 第一处画线句子,写出“我”当时看到“活泼又用功”的表扬评语后,很兴奋也很受鼓舞,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和自觉。第二处画线句子,写“我”发现评语是“活泼欠用功”后,内心非常失望沮丧。
4.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 “活泼又用功”和 “活泼欠用功”哪句评语好?
答案 “活泼又用功”这句评语好。从作者经历可以知道,作者正是看到了“活泼又用功”这句评语,才收拾玩心,充满自信,努力学习,成绩不断进步的。肯定欣赏性的评语能带给人信心和力量,激发人的潜力。
5.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好的评语能给人温暖和希望。你希望老师给自己一段什么样的评语呢?请替他写出来。
答案 略(答案不唯一,意对即可)
演练2 
饺子记盛
谢 冕
①中国人的主食,南方重米,北方重面。这是由于南方多产稻米,北方多产小麦的缘故。北方盛产小麦,因此面食的花样层出不穷,眼花缭乱:面条、烙饼、馒头……其中最主要的是饺子。北方人过节、宴客乃至日常居家,最常见、也最隆重的餐食活动是“包饺子”。
②包饺子是一场让人愉悦欢乐的活动,北方人居家想改善生活了,就说“咱们今天包饺子吃吧”。一说包饺子,就来了精神。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像如今可以随意上馆子,包饺子就是一件奢华之举。过年过节,亲朋来家,最富亲情的待客之礼,就是包饺子。一声令下,立即兴奋起来,揉面的,和馅的,准备停当,就围坐包起了饺子。边包边说笑,不觉间一切停妥,用笸箩摆放,如花盛开。饺子下锅,热气腾腾,饺子出锅,狼吞虎咽。有情,有趣,有气势。数十年北方生活,享受过数不清的这般热闹,可依然觉得好吃但包起来费事。
③我至今不会擀皮,却在北京乡间学会了包。双手一捏,就是一个,迅疾,结实,下锅不破。别人包饺子讲究花样,多少折,怎么折,图好看,玩花的。据说我包的饺子“其貌不扬”,但我很自信。这是包,即制作的环节,而饺子是否好吃,关键却是调馅。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一是馅中的主客关系,肉和菜是主,葱姜等为辅,要适当;再就是肉和菜的搭配,肉为主,菜为辅,也需适当;就肉而言,就是肥瘦的搭配,一般说来,不能全是精肉,二分瘦一分肥,比较合理。什么肉,配什么菜,这里有大学问,韭菜配鸡蛋,羊肉配胡萝卜,最家常的是猪肉白菜馅,加些海米,人见人爱。吃饺子,一般人爱蘸醋,而我谢绝,我深信只要馅调的好,无需借助“外援”。
④在记忆中,满含着亲情的饺子被替代,甚至等同于家乡、父母。游子离家远了,想家,连带着想起妈妈包的饺子,炊烟的味道,此刻,饺子就是乡愁。即使是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遇到年节,想家,又不能回,相约若干同样怀乡的朋友一道包饺子,为的是一解乡愁。记得那年在维也纳,短期开会,不是什么怀乡情切,也说不上乡愁,倒是一位奥地利教授一顿“饺子宴”令我大为感动。
⑤在维也纳,那些奥地利红葡萄酒,那些名目繁多的奶酪、香肠、起司和面包,特别是烟熏三文鱼,这些异邦的美味都令我着迷。可是,接待我的汉学家李夏德却是别出心裁,带我进了维也纳中心区的一条小胡同吃饺子。铺子的名字记得是“老王饺子”,山东人老王开的,小门脸,不加修饰的若干桌椅,设有醋瓶,如同国内规矩。饺子是地道的,热腾腾的饺子上桌,捎带着一小碟大蒜。一切如国内乡间的小铺。一下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浓浓的齐鲁乡音带着胶东半岛的气息。小店只有一个厨师(老王自己),一个收银的,外加一个“跑堂”。那跑堂可是高大上,一位在维也纳学音乐的留学生。
⑥李夏德介绍说,这里的饺子本色、地道、纯粹的中国味道。他经常在这里“宴客”,有时不接待客人,自己也来。这里也常有本地人光顾,那都是一些中国通。
2018年1月24日
此日丁酉腊八
★1.读完全文,想想标题“饺子记盛”的“盛”表现在哪些方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 包饺子时场面热闹隆重;调饺子馅儿时蕴涵深刻的道理;饺子寄寓深厚的乡情。
★2.本文围绕“饺子”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在A、B、C、D处填写恰当内容。
段落

B

⑤⑥
概括内容
A
如何调饺子馅
C
D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
答案 A:包饺子、吃饺子的隆重与热闹 B:③
C:饺子里的乡情 D:在维也纳小店参加奥地利教授的饺子宴
★3.“北方人吃饺子不仅是享受美食,而且是享受家的温暖。”这句话应放在哪段话的开头?
答案 第④段开头
4.从调饺子馅来看,中国的烹调蕴含了什么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 主客关系要适当、搭配要合理。
5.落款处为什么要在日期之后加上“此日丁酉腊八”?请联系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文中包饺子、吃饺子,以及奥地利教授的“饺子宴”,都带有浓重的中国文化特色,农历 “腊八”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加突出中国特色,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演练3
搭车记
邢庆杰
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往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能到家。更恼火的是有时从县里到镇上,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于是上班一年之后,黎鸣开始试着搭车。
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就痛快地说,上来吧。到了镇上后,司机又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这是一辆2.8排量的“奥迪A6”。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
黎鸣说,我……想搭个车。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去哪里?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 好!好!那你快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就拉开车门上了车。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
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
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
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
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
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
看我的母亲。
你母亲一个人在家?
是的。
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
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男人再也没有说话。
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 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
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
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问黎鸣,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
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
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了,没什么事。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
(选文有删改)
★1.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答案 黎鸣搭车回家。
★2.小说具体描述了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阅读全文后完成下面表格。
次数
搭车经过
心理变化
第一次
A
姑且试一试→C
第二次
B
D→E→疑惑不解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E:__________
答案 A:黎鸣工作一年后,在回家路口搭车,面包车司机将其送到家门口 B:黎鸣成为副科长后,在路边不知情情况下搭上了马厅长的车,也被送到了家 C:感到便捷、优越 D:迟疑
E:如释重负
★3.根据前文你对黎鸣形象的了解,请在结尾省略号处给小说补写一个恰当的结尾。
答案 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4.马厅长说“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这句话有何意味?
答案 马厅长含蓄的批评了黎鸣利用职务之便搭车的做法,提醒“为人民服务”是黎鸣的职责。
5.读完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 略(答案开放多元,言之有理即可。)
课件43张PPT。第二章 阅读第十三单元 梳理线索,理清情节积 累 拓 展1.考点精解
本考点主要考查记叙文阅读中梳理线索、把握文路、概括情节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阅读时要能理清记叙要素,把握中心事件、中心人物,梳理文章线索,概括故事情节。
2.常见题型
本专题主要题型:①概括故事情节。②填表,梳理故事情节或情感变化。③划分文章层次。④找出文章的线索。⑤依照行文思路补充故事情节。⑥将某个关键句还原到相应位置。⑦分析文章结构。3.方法指津
①要整体感知,一览全貌,找出记叙要素,把握主要内容。②辨别文章的记叙类别,准确找出记事、写人、写景、抒情各类文体的记叙线索。③关注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展变化的词语和过渡性的语句。④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文章内部关系,梳理出写作思路。示例1 
访 梅
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生活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正难熬着,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我们十分高兴,盼望着他早点到。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的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一天,他提出要出外作画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儿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几分(  ),更有了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了他去。
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看着看着,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的红呢!”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一定是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是,我们细细地在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一时之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不该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  ),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气,蒸气是什么,蒸气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  )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并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且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吃惊 狐疑 疑惑 B.狐疑 吃惊 疑惑
C.疑惑 狐疑 吃惊 D.疑惑 吃惊 狐疑2.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____________→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得画作单调→ ______________→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惭愧起来。
(选自《2019年安徽中考试题》)【解析】 这两题均为考查梳理线索、理清情节的能力。第1题选词填空,是根据情节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体会这三个词语所在的语境,还要分析“狐疑”和“疑惑”的细微差别。第2题,根据已归纳的情节答案,瞻前顾后,顺藤摸瓜,找到对应的段落,再用简洁语言概括。
【答案】 1.D 2.翻看舅爷的画集,我们不佩服;帮舅爷寻作画色彩无果,我们后悔。示例2 
在泸县
巴金
我知道船要在泸县过夜,等它靠好码头,便拿起大衣,戴上呢帽到岸上去,这时不过下午三点钟的光景。
我慢慢地走上土坡,在一个墩上站住,便掉转身子去看江景。白带似的江水横在我的脚下,映着午后的秋阳,发出悦目的闪光,和天空成了一样的颜色。岸边一片沙滩,几间茅屋,两只囤船,还有一列帆樯高耸的小舟。这些似乎全陷入静止的状态,但是来往的人却使它们活动了。一切于我都是十分亲切。我怀着轻快的心把它们全收入我的眼里。我望着四周景物渐渐地回复到静止的状态中,我才拔脚往坡上的城市走去。这是我第二次踏上泸县的土地,第一次还是在十七年前。那时我不过是十八九岁的少年,怀着一颗年轻的纯白的心。现在我重睹这个可爱的土地,我的心上已经盖满了人世的创伤,我想我应该有了大的改变。但是站在一个掷“糖罗汉”的摊子跟前,听着从两个人手里先后掷下的骰子声,望着摊子上三四排长短不齐的糖人,我忽然觉得自己回到小孩的时代了。那个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碗里的孩子仿佛就是我。我留恋地在这个摊子前站了一刻钟光景,我感到一种幼稚的喜悦。那个孩子空着手走开了,他讲话用的是我极其熟悉的声音。这声音引着我走了大半条街。我跟着小孩走,好像在追自己的影子,我似乎一跳就越过了二十年的漫长岁月。然而就只走了大半条街,就只有这么短短的快乐的时间!我突然被拉回来了,从远去了的年代回来了。一大片炸毁房屋的废墟横在我面前,全是碎砖破瓦,只有倾斜欲坠的断墙颓壁留下来,告诉我们人家的界限。焦炙的黑印涂污了粉白墙,孤寂的粱柱带着伤痕向人诉说昔日的殊荣和今日的不幸。有一处,在一堵较大的白壁上,触目地现出“我们要替死者复仇”的标语。我隔着废墟望这些字,这时下落的太阳的余晖正停留在这面断墙上,像一片血光,它罩住了标语的一半字迹。我站在废墟前,让一阵愤怒的火烧着我的心。我的孩子的梦醒了。我加快脚步往前走,一座高塔似的钟楼拦住了我的视线,“怎么还剩下这个东西?”我刚这样想,我的脚就停住了,好像突然受到惊恐似的。我明明看见一具骷髅!那座钟楼已经成了风化的干尸,但是它依然僵立在坡上,洞穴似的眼睛望着我,仿佛在诉说它身受的酷刑。我默默地看着,默默地听着,看那枯焦的骨架,听那无声的语言。这里有一段悲惨的故事。但是我惭愧我只有这无力的手,不能给它任何的安慰和援助。我低下头走到它旁边。我的眼光被几个浓黑的大字吸引住了,依旧是抗战的标语,它们就写在墙柱上,这是我看惯了的字句。但这时我的头昂起来了,仿佛有一道强烈光芒射进我的肺腑,照亮我的胸膛。我感到勇气的增加。我的信念在这里又受到一次锻炼。我没有说错话:只有抗战才能够维持我们的生存,和平却会带来毁灭的命运。我终于走过了斜坡。眼前现出一片绿色,我还听见有力的年轻的声音。原来我走到公园里来了。这里还是完好的。在树荫下围着一张竹制的小茶桌,六七个穿制服的青年坐在竹椅上,慷慨激昂地辩论。我走过他们身边,我在砖砌的栏杆前面立了片刻,我听见了几句话。他们在谈论中国的将来,这的确是一个大题目。一个二十来岁的人捏紧拳头大声说:“我知道时代是永远前进的。但是我们要推动时代,不要让时代把我们拖起走。”我站住,倾听下面的话:“物质的损失,生命的牺牲,会带来伟大的结果!你看着,我们就要在这一片废墟上建造起九层的宝塔。”我感到极大的喜悦。我的确瞥见光明了。这是年轻的中国的呼声。这是在轰炸的威胁下长成的中国的呼声。它是何等的响亮,何等有力!我相信它,我等着看那废墟上建造起来的九层宝塔。回到船上以前我还在各处走了一转。我走过一条很长的马路,我没有注意街名,但我知道这是本城唯一热闹的街市。这里两旁都是完好的商店,还有许多白木新屋。另外在较冷静的街上我看见新的巨厦的骨架和“上梁大吉”的红纸条。一个中国的城市在废墟上活起来了,它不断地生长,发达。任何野蛮的力量都不能毁灭它。我怀着这个信念回到了船上。
第二天晨光微曦中船载着我们离开了泸县,缓缓地往上游驶去。
(选自《巴金散文》,有删减)梳理作者在泸县的行踪和见闻,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
(选自《2019年金华中考试题》)【解析】 以作者的行踪与见闻为线索,勾画出变化的地点。再仿照已给的两个示例内容,瞻前顾后,顺藤摸瓜,梳理情节,完成图表内容。
【答案】 ①站在摊前,听闻乡音(站在摊前,回想过去);②站在街上,凝望废墟(站在废墟,凝望钟楼/标语);③走过街道,看到新屋(走过街道,回到船上)。示例3 
给母亲梳头发
林文月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深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小心翼翼地给坐在前面的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让头发少掉落。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里。②小时侯最喜欢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在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她的左手分段抓着才能梳通。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头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枚黑色的细网,再用四支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那钢针,插上一双金色的耳挖子,或者戴上有翠饰的簪子。这时,母亲才舒一口气,轻轻捶几下举酸了的双臂;然后,着手收拾摊开在梳妆台上的各种梳栉用具。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她还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的琐事。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像不出,母亲是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之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于那发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⑥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从前。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为她施行外科手术。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度过了难关。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像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拭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人都有些忸怩。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法,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我相信当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一定也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⑦洗完澡后,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了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背对着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是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选文有删改)本文由我给母亲梳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概括。
(选自《2019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 围绕作者对母亲的回忆划分文章层次,在各层次里圈画描写母亲活动的句子,再进行语言概括。
【答案】 ①母亲总喜欢在清晨梳理头发;②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③母亲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④母亲手术后接受“我”的照料。适用对象:初中学生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
Photoshop cs3运行环境: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