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考语文单元复习宜昌专用 第十四单元 把握主旨,领悟情感(课件+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中考语文单元复习宜昌专用 第十四单元 把握主旨,领悟情感(课件+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3 17:36:45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第十四单元
知人论事 体悟情感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每位作者的文学创作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思想的表达,因此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理解上,而是要从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来学习文学作品,进而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知人论事”。
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要能够“知其人”。结合作品,把作者的身世经历、情感体验、家庭背景、时代特征等背景进行疏理。再联系史实,对文章背景有更广博的见闻,从而走进文本,解读作者,进而把握作者对自然、人生的双重感悟,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比如,阅读李清照的词,我们就可以用“知其家事,悟其情感”的方法帮助诗词鉴赏:了解了李清照身出名门,年少无忧,就不难理解“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欢乐情怀。了解了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后,丈夫外出游学,她题帕寄情,就不难理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情怀。了解了丈夫病亡,国土沦丧,国破家亡之痛让李清照肝肠寸断,就不难理解“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的惆怅情怀。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其次,阅读特定作者的作品,要知其风格。作品风格是作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是作者的个人气质、世界观、美学观等在作品中的凝结,具有恒定性和独特性。韩文气势磅礴,曲折自如,善于发不平之鸣,又善于在论说中插入对人情世态的典型刻画;欧文善于跌宕唱叹,一往情深,风神疏淡自然,语言流畅清新;三苏父子都善于纵横议论,特别是苏东坡的散文,境界开阔,汪洋恣肆,前人有“韩潮苏海”的赞誉。了解一些特定名家的文章风貌,对于文言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要知其际遇、心情。同一作家在不同的时期,或在相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下也可能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来。苏轼、辛弃疾以豪放见称,但他们也有婉约缠绵之词,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而柳宗元,被贬永州,有揭露黑暗现实,同情人民群众的《捕蛇者说》,也有远离世俗,凄寒自伤的《小石潭记》。
做到“知人论事、体悟情感”对古诗文阅读大有裨益,但也难免挂一漏万,有失偏颇。但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要博览群书,拓宽视野,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第二章 第十四单元
演练1 
那条河流
①我怀念那条河流。
②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③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荫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芬芳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鸟的啼鸣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④我在河湾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在横渡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⑤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摹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的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⑥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我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
⑦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淋淋地走了。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⑧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⑨年前回家,我愕然了。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滩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⑩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的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象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我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这时候,才痛彻心肺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唯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
(选文有删改)
★1.请摘录一个句子概括文章主旨。
答案 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
★2.根据文章内容填充表格中A、B、C、D处所缺内容。
段落
概括内容
摘录心情
③④⑤⑥
A
理所当然
⑨⑩?
B
C
??
反思原因
D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答案 A:尽情享受河流带来的快乐 B:河流干涸,垃圾覆盖 C:愕然 D:痛彻心扉
3.结合全文思考第?段的画线句子,说说我们怎样才能不把自己折腾成干鱼?
答案 珍惜自然环境,珍惜美好的生活,心中有爱,才不会被折腾成干鱼。
★4.开篇说“我怀念那条河流”,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怀念的仅仅是那条河流吗?
答案 怀念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怀念万物和谐相处的大自然。
5.河流保持清澈透明,需要活水时时涌来。你会联想起朱熹的哪句诗?
答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演练2 

①人们通常以为微波食品是安全的。在美国,90%以上的家庭拥有微波炉。微波炉既快又方便,经济实惠,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理想烹饪工具,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具有(  )的危害。
②微波是很短的电磁波,属于大自然能量光谱的一部分。太阳产生微波,但是,太阳产生的微波与微波炉产生的微波有重大区别。这个区别在于,微波炉是用交流电来产生微波的。
③交流电可以产生频率很高的电磁波——微波。水分子有正极和负极,因此当水接受正负交替的微波能量时,水分子会迅速转动。这有点儿类似用磁石把平面上的大头针吸得团团转的情形。微波炉用交流电产生的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以每秒钟数亿次的速度旋转,造成分子之间巨大的摩擦,使食物迅速加热。
④事实上,质量检测机构只关心微波炉是否存在微波泄漏的情况。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质量检测机构从未质疑微波食品本身是否安全。1991年,由于一场公众瞩目的官司,人们开始意识到微波食品并非百分之百安全。一位名叫诺尔玛·利沃特的妇女的家人为她的误死起诉。
⑤诺尔玛去医院进行髋部更换手术。手术很成功,诺尔玛却死了。诺尔玛死于一次输血之后,血液是经过微波炉加温的。这是第一次有重大证据表明微波炉对被加热的物品的化学性质造成了破坏。如果仅用微波炉把血液加热到体温,就能使血液包含致人于死命的毒性,那么我们用更高的温度在更长的时间内加热食品,又会有什么情况呢?
⑥食物的分子吸收了大量能量。这些能量足以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导致了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的分子异变。结果许多新的奇怪的分子出现了。问题就在这里,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体不能接受的,有些有毒性,还可能致癌。因此,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发生一定的生理变化。
⑦瑞士皇家科技协会的汉斯·赫尔特博士和博尔纳德博士发现,微波加热破坏了食物的营养成分。他们测量了吃微波食品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减少了,这意味着血液携带的氧减少,人体组织无法得到所需的氧。相反,白细胞和胆固醇增加了。白细胞增加会引起人体的压力和紧张,通常只有当人体感染急性疾病、细菌感染或细胞受损坏时,白细胞才会上升。此外,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对产生抗体有重要作用。
⑧俄罗斯的研究表明,遭受微波辐射不仅有损健康,而且食用微波食品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在美国,俄利根波特兰的科学家也曾发表过俄罗斯的研究发现。无论何种食物一旦经过微波加热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肉类、奶类、谷物、水果和蔬菜都会产生引起癌症的化学物。吃微波食品的人消化系统紊乱,淋巴系统发生障碍,血液中癌细胞增加。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更容易患胃肠癌,消化系统也会逐渐出现问题。科学家还发现,每台微波炉都会泄漏辐射,微波烹饪的食物会产生有毒和致癌的附加物,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了60%至90%,包括矿物质和生化酶,维生素B、C和E等物质,甚至连蛋白质的营养成分也减少了。荷尔蒙也会发生异常情况,特别是男性和女性荷尔蒙的分泌和平衡出现异常。长期食用微波食品会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造成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智力下降。
★1.认真阅读全文,为本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答案 微波食品有损健康。
2.“微波炉是怎样烹饪食物的”这句话应放到第____段的开头。
答案 ③
3.微波食品为什么会损害人的健康?请认真阅读第⑥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答案 高温分解食物分子结构,导致分子异变,产生人体不能接受的有毒新分子。
★4.根据文章相关的说明以及你的生活经验,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第①段括号内。( C )
A.大量    B.致命    C.一定
★5.删掉第④⑤段关于诺尔玛·利沃特死亡的内容,可以吗?为什么?
答案 不可以。因为诺尔玛的死才引起人们对微波食品的重视,引出后文科学家们对微波食品的研究。她的死也进一步说明微波食品有害健康的主题。
演练3
不该遗忘的“自省”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唯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觉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唯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答案 我们需要自省。(或“我们不能遗忘自省”或“及时反省,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等)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完成双音节词语填空。
我们要有正确的自省行为。正确的自省是(   ),是(   );不正确的自省是(   ),是(   )。
答案 反省,追问;自责,自卑。
★3.“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请你结合下面任何一则链接材料,从“人”或“民族”的角度,谈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1)巴金先生晚年写了《随想录》,对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进行反省,并将自己认为可耻的地方公之于众。这是对自己灵魂的无情拷问,是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有学者评论,此举凸显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树立了不朽的精神路标。
(2)1971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时,为了忏悔二战期间德国纳粹犯下的罪行,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他那一跪感动了世界,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跪。当时波兰的舆论称:“作为反纳粹斗士的勃兰特这一跪,使德国真正站起来了。”
答案 (示例一)一个人如果能经常自省,他就会不断地改正错误,不断地完善自己。像巴金先生那样,不仅能够自我反省,而且能将自己认为可耻的地方公之于众,这样的人是一个勇敢的人,无所畏惧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也必然会成为令后世永远铭记的人。(示例二)一个民族如果经常反省,就能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变得越来越强盛。像德国即使犯了这样严重的历史错误,只要能够反省,也能被全世界谅解、接纳,最后走向新生,走向强大。
4.读到文中画线句子,你会联想到《论语》中哪个句子?把它完整地默写出来。
答案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因自省获得成功的例子?
答案 (示例一)鲁迅迟到,便在课桌上刻个“早”字,再也没有迟到过,学习越来越优秀。(示例二)勾践卧薪尝胆,反省自己,终于打败吴国。
课件34张PPT。第二章 阅读第十四单元 把握主旨,领悟情感考 点 梳 理例 题 解 析能 力 提 升积 累 拓 展1.考点精解
本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中心,领会作者意图,并能结合生活体验,有自己的思考与认识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考 点 梳 理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2.常见题型
本专题主要题型有:①摘录文章主旨句或概括提炼文章中心。②能根据文章内容补写出文章的中心句。③选择表现文章主旨的选项。④判断所给材料是否体现文章主旨。⑤填空归纳文章主旨。⑥理解主旨句的含义。⑦能结合生活实际就文章的主题谈体会或启示。3.方法指津
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圈画出文中抒情性、议论性的句子(若是议论文,要圈画出中心论点或总结性的句子)。②再根据文章所写事件、所给材料,找出它们的共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③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去总结思考。示例1 
……
上学时,母亲是如何逼我读书,而我又是如何不肯读书,一直是我最深的记忆,也一直是我们母子之间的较量。例 题 解 析邻居大婶看我那么爱打棒球却没有手套,于是在我生日时偷偷买给了我。但母亲不准我打棒球,甚至连拥有手套也会生气。
我家院子,种着一棵低矮的银杏树。于是我把手套包在塑料袋里,偷偷埋在树下。有一天,当我挖开泥土时,手套不见了,塑料袋里竟装着一堆参考书……为了阻止我打棒球,母亲又安排我去英语和书法补习班,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对母亲来说,是个小小的胜利。不过,我最终以退学这个最坏的结果,结束了母子俩在读书领域的较量。
我开始打工,自信可以赚到房租和零用钱,于是决定搬出来住。本想趁着母亲外出时搬家,不料却被她迎面撞见。
……房东走后,我瘫坐许久。些许感谢的心情,混杂着永远躲不开母亲的懊恼……
……
第二次交手,我又彻底输了。处在这个屡屡被母亲算计的世界里,我总感到有些不满。
终于有一天,当我上电视演出,酬劳过百万时……从那以来,过两三个月,母亲必定打电话要钱。这样一直不停,直到她生命快结束的时候。……
我给她的钱,一毛也没花,全都存着。最新的日期是一个月前,总共将近一千万日元。
这场最后的较量,小武自以为明明该有九分九的胜算,却在最终回合翻盘。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母亲”与小武的矛盾本质上是一种什么矛盾?
(选自《2018年宜昌中考试题》)【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①先看现象:母子之间的较量,表现在三件事上。梳理概括出三件事,分析三件事之间的共同点。②再通过现象看本质。以三件事的共同之处为原点,从教育的角度去分析思考母子矛盾的本质。
【答案】 母亲与小武的矛盾本质上是“教育方式与教育目的的矛盾”或“爱的方式与爱的目的的矛盾”“严格要求与自由成长的矛盾”“管与放的矛盾”“望子成龙和能力不济的矛盾”等。示例2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
冯小宝
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 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 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噬。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技术》,有删改)
联系文章和下列材料,谈谈你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80~100字)。材料: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登上月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选自《宇宙里有些什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版)
(选自《2019年扬州中考试题》)
【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把握主旨的能力。先从选文中去搜索与“探索精神”有关的信息,并抓住文章结尾的中心句;再结合链接材料中的内容,思考材料中体现的探索精神,将二者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答案】 (示例)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始于求知欲。对宇宙的好奇,让人类在几千年文明中不断探索,在智慧与实践的碰撞中,迸发出真理的火花。人类虽然渺小,却一步一步在认识宇宙。正是科学探索精神,正是坚持真理,勇于追寻,让人类文明如此灿烂并且不断向前发展!示例3
①在幽默机趣的对句中抒发性灵、体悟人生,是典型中国文人的特殊生命情调。这类楹联不同于一般名胜联语,或是寄兴托志,或是咏事抒怀,总要表达一种内在情绪。它往往只是借助对联这种形式,以山水云月为依托,含蓄曲折地表达某种意兴或感受,同时也展现出智力上的灵巧和聪慧,读之令人耳目一新。②在昆明昙华寺院子里两殿门上各有一块匾,前匾是“听鸟说甚”,后匾是“问花笑谁”。两匾相对,正好组成一副绝妙的对联。寥寥八字,机趣洋溢,禅味深长。河北作家雪泥在欣赏此联时说:“仅于艺术而言,窃以为,穿行于红尘,能够停下来,听鸟说甚,问花笑谁,为初窥艺术之门境;处山水间,听鸟说甚,问花笑谁,在艺术的道路上苦苦追寻,深得艺术之精髓,为第二境界;在千山鸟飞,万花盛开的时候,能够把‘听鸟说甚,问花笑谁’改为诘问句,不执着于物象,飘然而过,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③“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此为杭州西湖孤山竹素园一联,为清人吴恒所题。寥寥十字,山水之清幽雅致与联家之精神意趣无不毕现。此联最有味者乃在“读”“谈”二字。谈天,本为人事难及鸟也;读月,于人少有而况鱼乎?然虽近荒唐,细思则殊为有趣,似是作者在代鱼“读月”,代鸟“谈天”,又似水清月现鱼真可读之,山静无声鸟真可谈天。此乃奇趣,反常合道,妙不可言。
……⑥这类楹联非关情感,非关寓意,只关乎生命情调,于物我同化、神超理得中显示了中国文人生命中那种自然纯净的精神世界。山水云月一沙鸥——在这类对联中,作者是自由愉快的,从不带任何沾滞。
(节选自《山水云月一沙鸥》)
1.请找出第③自然段的中心句。
2.文中的哪一句话最形象地反映了中国文人自然纯净的精神世界?
(选自《2017年宜昌中考试题》)【解析】 这两道题重在考查把握主旨、领悟情感的能力。第1题聚焦第③自然段,排除对联的描述与赏析,找出议论句。第2题通览全文,综合分析文中所举楹联的共同特点,再对应寻找题干中关键词“中国文人自然纯净的精神世界”,前后勾联。
【答案】 1.寥寥十字,山水之清幽雅致与联家之精神意趣无不毕现。 2.山水云月一沙鸥。示例4 
香溪河里桃花鱼
①春天来临,昭君故里,香溪河中,桃花鱼像飘落的簇簇桃花瓣:淡红、洁白……它们铜钱大小,体为四瓣,无头无尾,通身透明,柔软如绸,缓缓张缩,悠然飘荡。游客们惊讶地发现,每当桃花鱼游于溪中,两岸桃花便婆娑起舞,清香扑鼻,形成一道“天下和美”的自然奇观。……
⑤桃花鱼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水质必清纯洁净,拒绝任何污染。因此,其活体十分罕见,极难制成标本,已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号称“水中大熊猫”。
⑥桃花鱼现身之处定然水质无污染;消亡之处定然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桃花鱼的生态检验价值和生态环境治理意义,与昭君和平形象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已经或正在形成积极的对应性社会效应。⑦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广为分布的9种桃花水母中, 有的正濒于灭绝或已经灭绝,有的列入濒危级物种。近年来,桃花鱼又在我国其他地域共计15个市(县)相继出现。《香溪河又现“桃花鱼”》的消息更令人欣喜: 兴山县古洞口北岸区发现了大量珍稀动物“桃花鱼”。这正表明________________。
请结合上文内容,在文章第⑦段的横线上续写一句恰当的话。
(选自《2015年宜昌中考试题》)【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所填这句话在文末,又有“这正表明”的字眼,可判定所填这句话应是全文的总结性的主旨句。根据第①段的生动描绘,以及后三段对桃花鱼生存环境要求的说明,整合这两方面的信息,归纳出主旨句。
【答案】 该地域(我国或宜昌)水质污染已经或正在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意近即可)能 力 提 升积 累 拓 展适用对象:初中学生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
Photoshop cs3运行环境: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