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十五单元
写人记事 把握要素
要素是写人记事的关键。写人要通过事来表现,叙事离不开写人的活动,而人物活动和事情经过又有它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有它的原因和结果。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反映事物的全貌。所以,写人记事要把握其基本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写人记事,要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把握时间。写人记事中,交待时间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直接交待时间,如:在开头直接交待时间和在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交待时间;有的间接交待时间,如借助时令节气、中外节日、日月星辰、物候现象景物的描写间接交待时间。
把握地点。写人记事中,地点往往和时间一起先后出现,让读者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空间转换过程。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清楚的,否则,读者就会怀疑事情的真实性,影响读者对事情背景的了解和对事情的全面把握。即使省略不写,读者也应当是明白的。
把握人物。无论是人物记叙文还是事件记叙文都是离不开人物,只不过侧重点不一样。人物记叙文以人物为中心,事件的展开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此类记叙文写出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形象要鲜明完整;事件记叙文以事件为中心,人物的出现服从事件的发展,并不讲究人物形象的完整性。许多文章不仅有主要人物,还有次要人物、线索人物;有的文章是写个像,有的则是写群像。
把握事件。事件分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阶段,它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有的文章有表面的事件,有内在的事件。表面事件是起串联作用的,内在事件才是作者想表达的重要内容。事情的叙述往往是立足真实,真实才感人。即使艺术加工也让读者感到是生活中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不能让读者产生虚假印象。叙述事情,不仅叙述事情的经过,即“做了什么”;更要描述事情的细节,即“怎么做”,再现人物的行为方式,精心选择最富表现力的细节;同时不要忘了交待“为什么这样做”,通过探讨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深化主题。
第二章 第十五单元
演练1
珍藏美丽
王金龙
①那是三年前的事,一笔生意出了点事,可能会导致赔偿。我找律师商谈对策,结论是能证明赔偿责任的证据只在我们手里,法庭支持赔偿的证据不充分,赔偿只能是当事人良心上的事。
②从律师楼出来,在我要开车门时,几步远一个年轻女子向我走来,问:“请问,这是您的车吗?”“是”我机械地回答。“很抱歉,我把您的车碰坏了。”她指给我看,车的左侧尾灯碎了。“咋搞的,刚买的新车。”我不悦。“对不起,我应该赔偿。”她一脸歉意。我随口说:“咋赔偿?”她说她身上没带多少钱,能不能明天到修车行,她付修理费。
③我在考虑如何了结这件事,忽觉蹊跷,便问:“你一直都在等我?”她点点头。我心里惑然:莫不是遇上真人了,能溜脱却不溜,倒在这儿傻等着赔偿。我打量了她,年轻,不粉不饰,气质端庄文静。她说她是老师。我说:“算了,你也是无意的,修车的事我自己来吧,以后你也当心点。”她并没有离开,再三征求我的赔偿条件。
④我心里掠过一个灰暗的猜测:这女子想干啥,精神上有病?我便随口说:“就按你说的,明天下午,国贸大厦后面的修车行,我的车都在那儿修。”她说她知道那个地方,道了再见,骑上自行车走了。回到公司,我向老总说了律师调查取证后的意见,老总松了口气,说:“要不要给对方老板透点风,让他趁早死心,免得两家伤了和气。”我说:“让我再考虑考虑,过两天咱们再定。”隔了两天,我才去修车。又隔了两天,修车行黄经理给我打电话,说我修车的事把他弄糊涂了。他说,一个女人知道我在他那儿修车,问花了多少钱,留给我一个信封。放下电话,真猜不透这个女子的一再反常,我很快取回了那信封,里面是她留下的钱和一张字条。看完字条上的话,我真被感动了,说实话,这样的感动已经多少年不曾有过了。
⑤在公司讨论是否赔偿的会上,我提出了从公司形象考虑应主动赔偿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被否决了。原因非常简单:那毕竟是20万。我感到羞愧。
⑥我几次想拿出女教师留下的钱和字条给我的同事看,又不愿女教师的诚实被我的同事所嘲笑。我终于没能站出来向对方说明实情,也没有为此得罪我的同事。我瞻前顾后,竟然保持了沉默。我感到自己的可怜……我又一次从抽屉里拿出了那个信封,信封里依旧装着那480元钱,我又一次展读那张字条——
⑦“给您平添了麻烦,再次向您表示歉意。请收下我应付的赔偿。我这样做从根本上是为了我自己,为我自己能够坦然地面对我的学生,教他们做诚实的人,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否则,我会一辈子害怕学生们的目光——那每天投给我的充满信任和尊敬的目光,仅此而已。”
⑧几年来,我把我的歉疚和那位女教师的形象一同在心底深深珍藏。
1.本文明暗线索交叉写了两件事,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件事。
答案 明:女教师坚持为碰坏我的车尾灯作赔偿。暗:我们公司拒绝给对方赔偿。
★2.第④段中加点的“一再反常”具体指什么?女子一再反常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女子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碰坏车灯站在原地等我要给我赔偿;我拒绝赔偿她却再三坚持;她向修车经理打听我的修车费并留下一封信。原因是她要给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教育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第③段画线语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突出了女子气质端庄,衬托其心灵美好。
★4.怎样理解文末作者的“歉疚”?
答案 “我”为了公司经济利益,不得罪同事,并没有说服公司承担责任,做应有的赔偿,而是选择了沉默,觉得愧疚,良心不安。
★5.文章标题中的“美丽”具体指什么?
答案 指的是女教师讲诚信、勇于承担责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美好心灵。
演练2
卖鱼郎
周云戈
①“新鲜鱼来……”
②一大早,街那边的声声叫卖,仿佛一首经典老歌飘过心头。
③出于好奇我来到了他跟前。随手掀起苫着鲜嫩水草的鱼筐,“嚯”!竟是许久未见的大鲫鱼,清一色,一水水,板板整整。再看另一筐鱼,水草下面是十来条闪烁金色鳞片的鲤鱼,条条形好色正,绝对鲤鱼中的上品。拎起一条让他掌秤,那卖鱼郎抱歉地说:“不好意思,这鲤鱼是朋友为母亲办寿宴的预订。要买还有十斤鲫鱼。”满筐的鱼,怎么只有十斤?一番闲聊才知道,他卖的鱼产自嫩江湾一个叫哈尔格的江岔子,如今他家流转了这个水面,每年都投放一定数量品种的鱼苗,鱼吃水里天然饵料自然生长,所以这些鱼是纯正的野生鱼,平日都是有计划、限网目、按预定捕捞。
④问他为何要挑着鱼筐卖?卖鱼郎倒有些自豪了,挑着鱼筐走着卖、一双脚板走四方是他的家传。他爷爷年轻时就挑着鱼筐卖,后来父亲和叔叔也挑起了扁担,每天都挑百十来斤鱼,走四五十里的路。卖好鱼,也留下一路好名声,“扁担王卖鱼”——便是爷爷和父辈们挣得的家族荣耀。
⑤说到“扁担王卖鱼”,倒让我想起了“扁担王大叔来”……
⑥那时,每年开江后,大清早便有一拨又一拨的卖鱼郎在村子里穿梭。有挑着鱼筐卖的,有推着木轮车卖的,还有挎着鱼筐卖的。村东一声“新鲜鱼来”,村西面便一声“新鲜鱼,贱来”,仿佛是唱和,久久地飘荡在村子上空。而这叫卖声里最有趣的要数“扁担王大叔”了。他山东口音,一声“新鲜鱼来”,他喊出来就变成了“心想鱼来”。因他的叫卖声特别,穿透力也强,所以他一搭村边儿,人们便都走出家门,有买鱼的,也有凑趣儿的。你买鱼,他热心地帮你选,仔细地称秤。秤平了还要随手搭上条适中的小鱼,拉着山东腔儿“高(ɡǎo)高地,高高地”。要是熟人带孩子来了,他还能从鱼筐边摸出个小乌龟或一条大泥鳅给孩子玩。空闲了,他赶紧来支手卷烟,抱着扁担歇歇脚儿。烟要吸尽时,他笑起脸来打趣地对围着的人们说:“你们要不要看‘媳妇’?”围观的人们个个愕然,面面相觑。“要不要看‘媳妇’?”人们还愣神呢,这“扁担王大叔”便随手把正冒着蓝烟闪着红火的烟蒂扔进嘴里,两手一摊,向人示意烟蒂已被吞下。一摇头,随手又从耳朵里把冒着烟儿的烟蒂掏了出来。原来他这“媳妇”是山东口音的“戏法”。当人们要他再来一次时,他便挑起了鱼筐悠悠地走了,耳朵眼儿和鼻孔似乎还飘着丝丝缕缕的蓝烟儿,村子上空又飘荡起他的“心想鱼来”……
⑦“扁担王大叔”为人厚道仗义。清早去嫩江湾上鱼,若见哪个渔家人手忙不过来,他伸手就帮忙。帮别人,常常耽误了自己上鱼赶路。要是哪个渔家想让他顺路给亲戚捎点鱼啥的,凡说到头上,他从不推托。虽是“货郎担”的行当,可他却商而不奸。秤盘子如混进个不新鲜的鱼,他立马从中甩出去。乡亲们谁家钱不够,一盆小米、一盆高粱米、几个鸡蛋啥的都可以换取鱼。手头实在紧的,他还可以赊账。
⑧一番交流,彼此会心,原来那“扁担王大叔”,就是眼前这位卖鱼郎的爷爷。现在,他担起老辈人的扁担,开始了野生养殖,传统捕捞,订单销售。如今散落在市区的十多个“卖鱼郎”都是他家的。他也继承家风,和气生财。五年了,恢复挑担叫卖,也创立野生鱼品牌,激活了渔乡人的许多记忆……
⑨要分手时,卖鱼郎问我:“叔有微信吗?有,就加‘卖鱼郎’,关注微信发布。用什么鱼就‘电’我,保证按时送到。”“这么大市区能找到吗?”我问。他莞尔一笑:“手机有‘百度地图’,哪都能找到。”“结算呢?”我又问。他回答:“可现金,也可用微信。”
★1.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年轻的卖鱼郎的个性特点。
答案 一大早,卖鱼郎吆喝着挑着扁担卖鱼,可见他的勤劳刻苦。他把鲤鱼为朋友留着不卖,可见他的诚信仗义。问及挑鱼卖的原因显得自豪,可见他的自信。从他开始野生养殖,创立野生品牌,可见他的精明能干。
2.第⑤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 承上启下。
★3.“扁担王大叔”为人厚道仗义,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 ①你买鱼,他热心地帮你选,仔细地称秤。②秤平了还要随手搭上条适中的小鱼,拉着山东腔儿“高(ɡǎo)高地,高高地”。③要是熟人带孩子来了,他还能从鱼筐边摸出个小乌龟或一条大泥鳅给孩子玩。④若见哪个渔家人手忙不过来,他伸手就帮忙。帮别人,常常耽误了自己上鱼赶路。⑤要是哪个渔家想让他顺路给亲戚捎点鱼啥的,凡说到头上,他从不推托。⑥秤盘子如混进个不新鲜的鱼,他立马从中甩出去。⑦乡亲们谁家钱不够,一盆小米、一盆高粱米、几个鸡蛋啥的都可以换取鱼。手头实在紧的,他还可以赊账。
★4.现代科技时代,你怎样理解卖鱼郎挑着鱼筐卖鱼的行为?
答案 卖鱼郎挑鱼卖,既方便人们的需要,又传承好的家风,留下好的名声,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他在挑鱼卖的过程中不忘宣传自己的野鱼品牌,让他的商品能更广泛地走进千家万户,也是智慧的生意之举。
演练3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 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说,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 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刪改)
【注释】 ①女红(ɡōnɡ):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
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
人生阶段
小时候
稍微大一点
结了婚
后来去谋生
主要事件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1)
(2)
(3)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2)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令“我”不解。(3)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学母亲用笔墨开始我的刺绣时光。
★2.选择一个恰当的语句补写在第⑤段省略号处。( A )
A.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B.母亲尴尬地笑了笑,迟疑一阵后,又继续她的刺绣。
C.母亲吃惊地望着我,便收起了她的刺绣。
★3.母亲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刺绣?(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案 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4.从本文来看,这位母亲有些什么特点?
答案 心灵手巧、勤劳、智慧、理解孩子、爱孩子。
5.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我们在生活中要有自己的爱好,有爱好才会有欢喜。这样在任何情况下才会感觉到生活的快乐。比如有唱歌、书法、绘画这样的小爱好,让生活充满了乐趣。
演练4
穿西装的修车老爹
耶律忆
①老宅拆迁,我们这个工薪家庭得到了一大笔钱。加上父母多年攒下的积蓄,我们买下了一套带车库的复式洋房。入住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邻居不是“金领”就是“海归”。这让我多少有些自卑。
②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这是父亲的老本行。在老宅的院子里,他已经摆了十几年。街坊邻里都知道陈老头修车既便宜又牢靠,隔着几条弄堂都会来找他修车。
③我劝了父亲好几次,别修车了。可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不管有没有人来修,摊我一定得摆。你们要是嫌脏,我就天天打扫;要是嫌我穿这工作服丢脸,我就穿得体面点儿。”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
④小区里的人路过都会好奇地看看,不少人还会说上几句风凉话:“都住这么好的小区了,竟然摆摊修车?这老头脑子肯定有毛病了……”可这丝毫没让父亲动摇,他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眼看着一个多月过去没有一个人光顾父亲的车摊,我也着急起来,可父亲总是笑,不说话。
⑤“大爷,孩子的自行车坏了,能帮忙看看吗?”这天,一个中年人领着小孩站在车摊前,他们的到来让父亲顿时来了精神。他脱下西服,把领带折起来,系上干净的围裙,戴上袖套,忙活起来……修完之后,他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有留下。看着孩子骑车远去的背影,他笑着说:“谁说我没生意?”
⑥自那以后,来找父亲修车的人多了,而且多是孩子们的车。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们的车上。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
⑦陈老头修车摊渐渐在小区里出了名,有时甚至需要“排队挂号”。我家车库前的空地,也成了小区老人打发时光的好地方。几年下来,父亲的修车生意越来越好,我也替父亲高兴。
⑧一天,父亲把我叫到跟前,将一个存折小心翼翼地递给我。打开一看,我傻了眼,存折上竟然有20万。父亲说:“我知道你们买这房子,没剩下什么钱。孩子还小,用钱的地方也多,我能帮你们搭把手,日子可以过得宽裕点儿,不要为了钱活得太辛苦。”父亲说着,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
⑨不由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挤火车回老家。站台上挤满了人,他会嘱咐母亲看好我,然后冲进拥挤的人群。等安顿好座位,他又忙着给我们打开水泡面,一路忙前忙后。
⑩现在,我长大了,应该多多照顾父亲才是。可每次看着在职场拼搏的我,父亲总是说:“你们照顾好自己就行,我和你妈养老不用你们操心。”如今,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总是熬到晚上9点多才收摊,总是顶着火辣的太阳骑3个小时车去城西最便宜的店进货,总是一年半载也不为自己添件新衣裳……
?当我想买这套洋房时,父亲二话没说,把多年的积蓄都给了我。当我嫌弃他摆车摊时,他又西装革履,把车摊装饰成为“花园”,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
?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
(选自《意林》,有删改)
1.根据小说情节,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填上合适内容。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1)
自卑
父亲坚持小区摆摊修车
(3)
(2)
着急
父亲修车生意越来越好
高兴
父亲送“我”存折缓解压力
(4)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老宅拆迁搬入复式洋房;(2)初期父亲车摊无人光顾;(3)嫌弃;(4)感激或感动、愧疚。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
答案 这个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写出父亲在修车之前一丝不苟、小心翼翼,尽量让自己有个好形象,不给儿子丢脸,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沉无私的爱。
★3.第?段写道,“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请问“这样”是怎样?你认同父亲“这样”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这样”指的是为了子女辛苦劳作默默奉献。(认同或不认同均可)认同:这是中华文化中血缘文化的体现;不认同: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子女也应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⑥段画线句子中父亲的如此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一是为了吸引顾客,招徕生意;二是尽量优雅地修车,让我们觉得他既潇洒又浪漫,赚起钱来很省力。
★5.修车老爹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概括。
答案 ①无私伟大。“我”买洋房时,父亲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后来又坚持修车拿出20万元存款为“我”缓解压力,时时刻刻为“我”着想。②勤劳能干。在老宅里修了十几年车,现在每天按时修车。③慈爱和蔼。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④细致热心。开工前把每一样工具擦得锃亮,就连车库的地面也拖得一尘不染,修好车后会用抹布来擦拭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不留下。
课件27张PPT。第二章 阅读第十五单元 分析人物,品析描写积 累 拓 展1.考点精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考查要求:“读文学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读写人和记事类的文章,不仅要读懂人物(即能通过事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能通过人物言行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与丰富情感,领悟人物做事的原因动机等),还要掌握人物刻画的方法,欣赏刻画人物的精彩语句,提高欣赏品味能力。
2.常见题型
本专题主要题型:①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②分析人物做某事的原因。③对作品中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④分析人物刻画的方法。⑤赏析人物形象。⑥描述人物心理活动。⑦揣摩人物心情(感情)。
3.方法指津
①读懂人物,一定要结合全篇来看,万不可断章取义。②熟悉人物描写方法。③品味人物的言行举止。④走进人物内心,把自己当成文中主人公去感同身受。⑤关注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示例1
神秘池塘
法布尔
①……我记忆中的第一个池塘怎样深深地吸引了我,并激发起我的好奇心。
②小时候,家里养了一群小鸭,我是放鸭的牧童。③……我美滋滋地欣赏着小鸭们优美的动作,看累了,就看看水中别的景物。
④那是什么?在泥土上,我看到……
⑤接着我的注意力又被别的东西吸引住了。我看着泉水流到小潭,汇成小溪,突发奇想,如果把溪水看作一个小小的瀑布,定能去推动一个水磨。于是,我用稻草做成轴,用两个小石块支着它,成功地做了个磨子。可惜只有几只小鸭来欣赏我的杰作。⑥接着,我在石头的窟窿里发现了一些灿烂而美丽的东西。它使我想起神龙传奇的故事。……为了纪念我发现的“宝藏”,再加上好奇心的驱使,我把石头装进口袋里,塞得满满的。
⑦在回去的路上,我尽情地想着我的蓝衣甲虫……可是一踏进家门,父母的反应令我一下子大失所望。
……⑩可怜的母亲,她说得不错,的确有一种东西把我迷住了——那是大自然的魔力。几年后,我知道了那个池塘边的“钻石”,其实就是岩石的晶体;所谓的“金粒”,也不过是云母而已。它们并不是什么神龙赐给我的宝物。尽管如此,对于我,那个池塘始终保持着它的诱惑力,因为它充满了神秘,那些东西在我看来,其魅力远胜于钻石和黄金。仔细揣摩文中的关键词句,说说法布尔具有哪些优良的学习品质。
(选自《2019年宜昌中考试题》)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分析能力。先摘录文中表现法布尔特点的关键词;再圈画正面描写法布尔行为的语句,进行概括提炼。
【答案】 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富有想象力;善于观察;极具创造力。示例2
冻年货
王 彦
①“上冻了!”奶奶说这话时,我便知道,哈尔滨的冬天真的来了。……
②这时候,奶奶也要忙着冻年货了。奶奶有七儿一女,一大家人,虽不富裕,但生活从不单调,不管是什么食材,到了她手里,总能变成一桌美味。③……
④……每到年前,奶奶都会悄声早起,把一大盆雪花粉和成面团,再把面盆放在炕头,盖上厚厚的棉被,然后便是静静地等待了。等到面团涨得胖鼓鼓,便铺开案板,端来洗净的红枣,开始做花馒头了。……奶奶拿出一些给我们尝尝鲜,但大部分要端到屋外,冻起来,留着过年吃,也取个“蒸蒸日上”的好彩头。
⑤……冻水果,便是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法子。瞧吧,不管是梨子、柿子还是海棠果儿,只要天一上冻,奶奶便赶紧去早市买了,一股脑儿地冻上。……
⑥当然,冻水果也是有些讲究的,比如冻梨,奶奶首选花盖梨。……⑦出门一看,花盖梨黄色的果皮已经冻成了乌黑透亮,摸上去也是杠杠硬了,这便是冻好了。……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过年时,爷爷和爸爸他们总要喝上几盅,酒过几巡,奶奶便会端来冻梨,既帮着解酒,又有助于消化。⑧这些冻出来的美味,在别处是吃不到的。长大后定居北京,我也试过用电冰箱做,可怎么也冻不出老家的味道。幸运的是,如今九十多岁的奶奶依然身板硬朗,听说我们过年回家,她又开始张罗冻年货了。
(选择《人民日报》,有删改)
奶奶忙于冻年货,甚至九十多岁还张罗冻年货。对奶奶而言,为家人冻年货究竟意味着什么?
(选自《2018年吉林中考试题》)【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理解人物内心的能力。先聚焦奶奶冻年货时的场景,再体察她忙着冻年货的原因。
【答案】 “丰富生活,使生活不单调;让家人高兴,感觉热闹、幸福;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体现着生活情趣;对家人的爱;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年龄虽大,仍可为家人做事的欣慰快乐。(任选两方面作答即可)示例3
君子的争与不争
蒋骁飞
……
④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⑤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⑥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⑦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⑧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1.“争”与“不争”是矛盾的,为什么“争”是君子,“不争”也是君子?请你概括出“争”与“不争”各自蕴含的君子风范。
2.文章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指出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
(选自《2015年宜昌中考试题》)【解析】 第1题旨在考查对主题的分析理解能力。细读梁启超与陈寅恪“争”和“不争”的两件事,再分析“争”和“不争”的原因,思考事中蕴含的人物品格。第2小题旨在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刻画人物的方法”,先调动与此相关的知识积累。再分析画线句子:此句能比较容易地看出刻画梁启超的方法(如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但对陈寅恪没有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间接刻画,因此刻画陈寅恪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与之对应的前者就应是“正面描写”。
【答案】 1.“争”蕴含思想独立、治学精深的君子之风;“不争”蕴含襟怀坦荡、不重虚名的君子之风。(恰当即可)2.梁启超:正面描写(神态、语言描写亦可);陈寅恪:侧面描写。适用对象:初中学生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
Photoshop cs3运行环境: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