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十一单元
积猜读联 巧学文言
文言文的学习需要我们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法,学习文言文也可以成为一件易事,一件乐事。虽然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上有不少差异,但他们之间也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阅读文言文,只要我们建立起这种整体的意识,不拘泥个别疑难字词的解释求证,就能从整体上大致读懂文意。尤其是叙事类的,可着眼于全文写了哪些事,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发展、结果是什么,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即可,至于有些费解的字词,我们完全可以跳过。而题目中所涉及到的字句解释,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运用积、猜、读、联四法,完全可以轻松解答。
一、积,就是字词解释的积累,这是能举一反三的关键。当然,不能一味地死练背功,“积”也有巧方。在平时的积累中,可以从字源入手,巧记字意。如“走”这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是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迭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交替向前,其速度自然比行要快,所以意为快走。而“奔”字,上面的大字,就像人挥动双手,下面从“止”,而且是三个“止”,当然就是快跑了。这样巧记汉字,触类旁通,是不是趣味横生呢?再把平时掌握的规律性的东西归纳起来,积累起文言的知识库来,就能够轻松应对文言文了。
二、猜,就是猜读。字形与字义之间大都存在密切的关系,我们也可以利用字形来猜测其意。如“母恚欲罚之”,其中“恚”与心有关,既然是欲罚之,一定是他做错了事,所以母亲生气而罚,那么这个字的意思,很可能是心里很生气了。大胆地猜测,尤其在叙事类的文章中,应该是一个乐在其中的解读法。其实我们还可以利用组词的方法,利用上下文、或者根据对文互义等方法来推断猜测,虽然有时候不够准确科学,但只要我们大胆去试,就可以发现规律,以此贯彼,从而举一反三,找到切口。
三、读,就是反复诵读。读顺口,读熟练,自然就读懂意思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也是解读未知的不二法门。
四、联,就是联想联系。以古联今,以今联古。以古联古,以旧联新,以新联旧。结合作家、作品,结合自己曾经的知识积累,尤其是读过的名人故事,成语故事等等去理解文意。那些曾有的叙事印象也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解决文言文中的问题。
第二章 第十一单元
演练1
水 仙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②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③购之。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 ①秣(mò)陵:指南京。②迨:等到。③珥:用玉做的耳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各司一时( )
(2)欲购无资( )
(3)请已之( )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
答案 (1)季节 (2)想要 (3)停止
(4)通“返”,返回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记 丙 午 之 春 先 以 度 岁 无 资 衣 囊 质 尽 迨 水 仙 开 时 索 一 钱 不 得 矣。
答案 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答案 译文: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答案 译文: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4.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 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倾尽家财买水仙花。 作用: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之情。
演练2
张丞相列传(节选)
张丞相苍者,阳武人也。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有罪,亡归。及沛公略地过阳武,苍以客从攻南阳。苍坐法当斩,解衣伏质,身长大,肥白如瓠,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斩。遂从西入武关,至咸阳。沛公立为汉王入汉中还定三秦。陈馀击走常山王张耳,耳归汉,汉乃以张苍为常山守。从淮阴侯击赵,苍得陈馀。赵地已平,汉王以苍为代相,备边寇。已而徙为赵相,相赵王耳。耳卒,相赵王敖。复徙相代王。燕王臧荼反,高祖往击之,苍以代相从攻臧荼有功,以六年中封为北平侯,食邑千二百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有罪,亡归( )
(2)解衣伏质( )
(3)备边寇( )
(4)已而徙为赵相( )
答案 (1)逃亡 (2)脱下 (3)防备 (4)调职
2.用两处“/”给下列句子断句。
沛 公 立 为 汉 王 入 汉 中 还 定 三 秦。
答案 沛公立为汉王/入汉中/还定三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沛公略地过阳武,苍以客从攻南阳。
答案 译文:等到沛公攻城略地经过阳武的时候,张苍就以宾客的身份跟随沛公攻打南阳。
★4.“苍坐法当斩”,后来为什么又免于死罪,还“封为北平侯,食邑千二百户”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有才干;王陵替他说情;屡有战功。
演练3
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
嵇康①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②,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③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④,而能不营,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因,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⑤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其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野人有快炙背⑥而美芹子⑦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⑧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释】 ①嵇康:三国魏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山巨源即山涛,是嵇康的朋友,后投靠朝廷。二人均为“竹林七贤”中的人物。②悢悢(liànɡ ):悲恨。③嬲(niǎo):纠缠。④淹:深入。⑤趣(cù):急于。⑥快炙背:对太阳晒背感到愉快。⑦美芹子:以芹菜为美味。⑧疏:远,不切合事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顾此悢悢( )
(2)今但愿守陋巷( )
(3)乃可贵耳( )
(4)自非重怨( )
答案 (1)顾惜,考虑 (2)只,仅仅 (3)副词,才 (4)如果
2.用三处“/”给下列句子断句。
野 人 有 快 炙 背 而 美 芹 子 者 欲 献 之 至 尊 虽 有 区 区 之 意 亦 已 疏 矣。
答案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吾多病因,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
答案 译文:像我这样经常生病,想远离世事成全自己,以求安度晚年的人,上面所说的那些高尚品质确实是我所缺少的。
★4.嵇康和山巨源都在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列,本是同道之友,最后愤然绝交,从本文中你读出嵇康怎样的性格和志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嵇康断然拒绝山巨源想要举荐他入朝为官的做法,坚决表示不愿出仕,言辞颇为尖锐,甚至到了与山巨源绝交的地步,可见嵇康具有放任不羁、独立不移的个性,是一个性格刚直的人;嵇康鄙弃官场,“愿守陋巷,教养子孙”,由此可见其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高洁志趣。
演练4
【甲】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修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专诸刺王僚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③。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 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②窟室:地下室。③长铍:长矛。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详,通“佯”,假装。⑤擘:拆,掰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秦王怫然怒( )
(2)仓鹰击于殿上( )
(3)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
(4)酒既酣( )
答案 (1)盛怒的样子 (2)通“苍”
(3)派,派遣 (4)尽兴地喝酒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答案 译文:天下人(都)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2)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答案 译文: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宴请王僚。
★3.外交辞令往往藏有“潜台词”,委婉含蓄。请写出甲文中“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
答案 我也要效仿这三个人,刺杀你(或“与你同归于尽”)。
★4.“以才智用者谓之士。”甲、乙两文中,唐雎和专诸作为“士”,都做到了“不辱使命”,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甲文中唐雎的“不辱使命”表现在他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用机智的语言面对秦王胁迫,最终保全了国土,不辱君命;乙文中专诸在王僚排兵布阵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畏惧,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王僚,不辱君命。
演练5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曾与印持①诸兄弟,醉后泛小艇,从西泠②而归。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荡③,如镜中,复如画中。
(节选自李流芳《题孤山夜月图》)
【注释】 ①印持:僧人名。②西泠:桥名。古时原是西湖从北山到孤山的渡口。③摩荡:荡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
(2)庭下如积水空明( )
(3)盖竹柏影也(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答案 (1)名次用作动词,散步 (2)形容水的澄澈 (3)大概是 (4)只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甲文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因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答案 ①苏轼满腹才华却被贬黄州,有职无权,才能无以施展,可谓职闲;②他趁夜出行,庭中赏月,醉心空明月色,可谓情闲;③作者以闲人自称,既有被贬的惆怅苦闷,也有赏月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可谓心闲。(意思对即可)
★4.同样是描绘月色之美,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选文甲、乙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 ①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甲、乙两文分别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堤上柳枝来表现月光的明亮。②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甲文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乙文将湖面比作镜子,将美景比作画。
课件29张PPT。第二章 阅读第十一单元 文段分析,理解大意考 点 梳 理例 题 解 析能 力 提 升积 累 拓 展1.考点精解
本考点主要考查的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理解梳理基本内容的能力,以及炼字组词、准确表达的语言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考 点 梳 理此考点难易度视所选篇目而定。若选文出自课内,则难度一般;若选文出自课外,则多是精短的名人轶事、历史典故、语言传说等,难度稍大。
2.常见题型
本专题主要题型:①炼字填空。②补充内容。③摘录原句。④比较关联。⑤结合文段内容简答。3.方法指津
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纵观全文,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答题时,文中有相关语句可以作为答案的,不妨直接摘录;若没有,则要细读文段,分析归纳。可参考下列步骤来作答:①找出文中相关事件,尤其是主要事件;②可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探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③结合问题推导事件背后相同或相异的主旨,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答案。示例1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例 题 解 析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余今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注释】 ①倥偬(kǒnɡ zǒnɡ):事多,繁忙。②门阀:名门贵室。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1.甲乙两文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________”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____________”品质。
2.甲乙两文中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一种并结合原文说明。
(选自《2017年襄阳中考试题》)【解析】 这两道题均为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甲文选自教材《孙权劝学》,难度较小,乙文出自课外,但理解难度不大,并无多少生僻难懂的字词,解题后可知,这两道题均可用原文语句来回答,第1题抓住“举动”、“品质”两个关键词,容易归纳出答案;第2题抓住“读书方法”,题干中明确指出“结合原文说明”,即可提炼出答题关键。 【答案】 1.结友 有恒(勤朴) 2.(示例)①泛读法,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定量读书法,如“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③圈点批注法,如“用朱笔圈批”;④定时读书法,如“决不肯今日耽搁”“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示例2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 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选自《2019年泰州中考试题》)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刻画,需要对文章整体大意有总体理解,作答时先概括人物特点,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了文章大意后可知,本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任元受。
【答案】 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示例3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 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__A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__B__”和“__C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选自《2019年沈阳中考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A考查的是岳阳楼记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C考查的是乙文原句。
【答案】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发司农之菜 C:募民兴利示例4
【甲】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选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
从甲、乙两文中,可以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乙文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能力,要求在初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含义。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要在对比中得出它们之间的异同。阅读文章不难理解甲文的主旨句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乙文的主旨句为“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两篇文章都围绕着“乐”字在写,抓住这一点即不难得出乙文中的“与民共乐”可以概括这种高尚情怀。
【答案】 与民共乐能 力 提 升积 累 拓 展适用对象:初中学生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
Photoshop cs3运行环境: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