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中考语文单元复习宜昌专用 第五单元 汉字文化,了解传承(课件:25张PPT+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中考语文单元复习宜昌专用 第五单元 汉字文化,了解传承(课件:25张PPT+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3 17:39:59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第五单元
汉字的奥秘
一、造字方法不相同
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主要的造字方法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1.象形
我们的祖先最初采用象形(描绘事物形状)的方法创造了象形字。如“燕”,、(甲);(篆)。从古文字上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来小燕子向上飞行时的形象。就楷书“燕”字的字形来看,“廿”像小燕子的头部,“ ”和“匕”像是小燕子的两只翅膀,“口”像是小燕子的身体,“灬”则是小燕子尾巴的变形。再如“鼠”字,底部的“”,前两个竖提都有两点,后一个斜钩没有两点,为什么呢?鼠,(甲)、(金)、(篆)。看过“鼠”的古文字我们就会明白:“鼠”字上部的“臼”,像老鼠张大嘴时露出牙齿的样子;下部的“”,前两个竖提是老鼠竖起来的两只脚,两点是爪子,后一个斜钩是老鼠的身子和尾巴,当然不可能有两点。日、月、牛、马等汉字都是用象形这种方法创造的,象形字接近画图,非常像实物的样子,是构成汉字的基础。但是,复杂的事物、抽象的概念无法象形,所以只靠象形这种方法造的字并不多。
2.指事
有些抽象概念难以描绘出来,我们的祖先开始用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方法创造出了指事字。如“刃()”字,是在“刀()”上加上“丶”创造出来的。“丶”是指事符号,它的作用是指出“刀刃”在“刀”上所处的位置。其它的指事字还有上、下、本、末、亦、天等等。用指事方法造的字可以表示某些抽象概念,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用象征性的符号表示词义是相当困难的。从古至今,指事字极少,就说明了造指事字不容易这一事实。
3.会意
用象形、指事的方法造出的象形字、指事字非常有限,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又开始采用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的方法创造出了会意字。如“即”,(甲);(金);(篆)。古文字中左边的“艮”,(甲);(金);(篆),好像是一个高脚盘中盛满了好吃的东西,还冒着香气。右边是一个跪坐着、面向食物的人。“即”就像一个人准备吃食物的样子,本义是“就食”。后来有了“走近、靠近、马上、立刻”等意思。总之,“即”所表示的意思大都还没有开始进行。再如“既”,(甲),(金),(篆)。右边是一个跪坐着的人,头向背后扭转,不再看摆在面前的食物。表示已经吃饱了,准备离开,所以它的本义为“吃完饭”。后来又表示“完、尽、结束、已经”等意思。总之,“既”所表示的意思大都是已经发生过、进行完的事情。即(jí)字的右半部分(卩)是两画,读第二声;既(jì)字右半部分(旡)是四画,读第四声。这纯粹是一种巧合,但却不失为一种识记这两个字读音的诀窍。用会意的方法造出的会意字,如牧、看、休、掰、寇、冠等等,一经分析,就可以明白汉字的意思。在我们学习时经常会产生“一语道破,终生不忘”的效果。
4.形声
后来,我们的祖先又采用了形声(是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的方法创造出了形声字。“偏旁部首表义,基本字表音”。这是形声字的一般规律,如“请晴情清睛”这一组字,它们的读音大都与基本字“青”字有关,字义大都与它们各自的形旁“讠、日、忄、氵、目”有关。再如“粉芬忿吩盼纷汾份”、“菜踩睬彩”等组形声字,也可以发现同样的现象。“形声”造字法产生后,突破了以往造字方法的局限性,造出了大量的形声字。目前,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需要强调的是,汉字经过长期演变,有很多形声字中的基本字已经不能准确地表达读音了,我们识字时不能犯“秀才识字读半边”的错误。
二、古今形体有变化
我们的汉字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从产生到现在,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主要出现过的形体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特点:笔形是细瘦的线条,拐弯多是方笔,外形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异体字较多。
2.金文
金文是指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主要特点:笔画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异体字也较多。
3.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全国的标准字体。主要特点:字形更匀称、整齐,笔画圆转、简化,异体字基本被废除了。
4.隶书
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应急字体,开始于秦朝,因多为囚徒、奴隶所用,所以叫作“隶书”。
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把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摆脱了古文字象形的特点;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字形规整,撇、捺、长横有波磔(磔zhé:汉字的笔画,即捺nà),很少有篆书的残存痕迹。
5.楷书
楷书也称“真书”、“正书”。“楷”是可作模范榜样的意思。楷书始于汉末,成熟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字形方正,笔画平直,书写方便。
三、蕴含知识很丰富
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蕴藏着丰厚的知识和无穷的奥秘。
1.“男”、“妇”字记载着古代男女不同的分工
男,(甲);(金);(篆);(隶)。“男”由“田”和“力”两部分组成。上部的“田”,表示的是耕种的田地;下部的“力”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因为使用这种农具耕地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所以就用这种农具的样子来表示力气的“力”。在田地里种庄稼,是重体力活,是成年男子的任务,所以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就用“田”和“力”合在一起表示“男”的意思。妇,(甲);(金);(篆);(楷书)。“妇(婦)”由“女”和“帚”组成。“帚”指的是打扫卫生的笤帚、扫帚等工具。古代的女子一般待在家里,多数情况下是干一些打扫卫生之类的家务活,所以,我们的祖先就用女子拿着扫帚扫地的形象表示妇女的“妇”字。男的主要在田间从事需要花费大力气的体力劳动,如耕地、种庄稼等;女的则主要在家里干一些打扫卫生之类的家务活。我国古代男女分工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来历。
2.“取”字蕴含着古代统计战功的妙法
古时候,我国部族之间、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获胜一方的首领要对士兵论功行赏。如何确定士兵在战场上杀死敌人的数量呢?我们的祖先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把敌人尸体上的左耳朵割下来,交给首领进行统计,交一只耳朵就证明杀死了一个敌人!“取”字就记录了这一种统计战功的妙法。取,(甲);(金);(篆);(隶)。“取”字最初是由一只手拿着一只耳朵的样子构成的,表示割取耳朵的意思。后来,“取”字又有了“捕获、索取、收受、采用”等意思。
3.“册”字形象展示出古代“书”的样子
在纸还没有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是在龟甲、器皿、木片、竹片等物体上面刻字记事的。用来写字的竹片叫作“竹简”,它是怎样做成的呢?首先,把竹子剖成同样长短、宽窄、厚薄的细长条;然后,削去竹条外面的薄皮,并在竹条上相同的位置削两三个小缺口;最后,把加工成统一规格的竹片,放在火上进行烘烤,蒸发掉竹片中的水分,防止日久虫蛀和变形,竹简就造成了。竹简质地坚硬,价格便宜,人们多把它作为书写的材料。竹简做好以后,就可以在上面写字了,或者是用刀在上面刻,或者是用毛笔在上面写。一般情况下,一条竹简只能从上到下写一列字,写一篇文章要用很多条竹简。文章写完以后,通过“简”上的小缺口,按顺序用绳子或牛皮条把它们串编在一起,这就成了“册”,也就是我们祖先的“书”。我们可以从“册”的古文字:(甲);(金);(篆);(隶)看出很像是用绳子串编起来的竹简的样子。我们的祖先在竹简上写字的时候,当然也会出错。“删(shān)”字已经告诉我们他们的修改方法。“册”后面加一把“刀”,记录的就是这种修改方法,“删”字最初表示的就是删除、去掉的意思。
造字方法不相同,古今形体有变化,蕴含知识很丰富。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明。每个汉字都是一幅图画,每个汉字后面都有一个故事!还有更多的汉字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选自《汉字网》,有删改)
第一章 第五单元
1.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其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结构均相同,意境相似或相反,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请将下列各副对联补充完整。
①“行书第一人”的王羲之在一年过春节时,连写两副春联贴在门上都被他人趁夜“揭”走,其中一副是——上联:莺啼北里千山绿;下联:燕吟南邻万户______(A.家 B.喜  C.笑 D.欢)
②著名画家齐白石贺毛泽东的寿联:“____为龙世界;云是____家乡。”
③明朝翰林大学士解缙堪称诗词名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七岁能诗善文,而且生性刚直。告老还乡的李尚书不信解缙有此高才,欲压服解缙,用手往天上一指,自命得意地说:“天作棋盘____作子,谁人敢下?”解缙听罢,用脚在地上一顿说:“地作琵琶路作____,哪个能弹?”口气比他还高,尚书奈何不得。
④“风送花香红遍地,雨滋春树____连____”一联为西湖美景增添文化意蕴。
答案 ①D ②海;鹤 ③星;弦 ④碧;天
2.古人常把汉字拆分作为一种游戏娱乐,即把一个汉字拆成几个能表意的有一定独立性的字的一种修辞格,如苏东坡与其好友佛印和尚便有“半鲁”相敬之趣闻,请在下边这则趣闻中的横线处各填一个恰当的字。
佛印和尚约请苏东坡吃“半鲁”,东坡思一夜未得,次日至庙方明,原来是请他吃__①__。东坡别时说明日回请佛印,也以“半鲁”相敬,没想佛印前来却先被撂在园内晒了会儿太阳,东坡竟然笑曰:“我请你吃的是__②__半鲁”。
答案 ①鱼 ②下
3.《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即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请结合语境,将古人雅言“高足、足下、昆仲”分别准确填入下列文段括号内。
①《镜花缘》: 唐敖问起吴氏(  )事业,原来都是闲散进士。
②《世说新语》: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  )弟子传授而已。
③《水浒传》:宋江扶起那汉,问道:“(  )是谁?高姓大名?”柴进指着道:“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
答案 ①昆仲 ②高足 ③足下
4.请在下列各对联后的括号里分别填写出其对应的行业店名。
①闲情常品茗,豪气快登楼。(  )
②古今书籍凭君选,中外文章任你观。(  )
③凭君丽质未必羞花闭月,经我妙法定能落雁沉鱼。(  )
④笑貌长存方寸内,精彩永驻霎时间。(  )
答案 ①茶楼 ②书店 ③美容店 ④照相馆(影楼、摄影工作室)
5.古人评价书圣的书法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________,________, 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相应的短语填空。(填序号)
A.风拂杨柳 B.龙跳天门
C.新燕翩飞 D.虎卧凤阙
答案 B D
6.我国古代有许多文明用语,因为汉字独特的表意功能,显得格外典雅而简洁,如今在社会交际中偶尔用到,仍然会平添一分书卷气息。如中途先走说“失陪”,长期未见说“久违”,请人赴约说“赏光”。请根据提示选择相应的文明用语。
A.劳驾  B.久仰  C.笑纳  D.赐教
①仰慕已久说:____  ②求人指点说:____
③求人帮忙说:____  ④请人接受说:____
答案 ①B ②D ③A ④C
7.“鸡”作为吉祥物被运用至各种民俗艺术,如剪纸窗花,便借用其形象取谐音与其他物象组合,以达到出现口彩(吉利话)的效果。请将下边口彩与窗花对号入座。(填序号)
    
(__①__) (__②__) (__③__)
a.吉庆有余 b.吉祥富贵
c.飞黄腾达(官上加官)
答案 ①b ②c ③a
8.“拆字联” 是我国对联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变化无穷,妙趣横生。请将下边两个故事中的“拆字联”补充完整。
①西湖天竺顶有一座庵寺,叫“竺仙庵”,庵边有个泉眼,泉水极其清冽。有两个脱俗静心修道之人,常于庵中用泉水煮茶品尝。有一联悬于庵门:“品泉茶________;竺仙庵二个山人。”把道士在庵中的情境写得惟妙惟肖。
②唐代末年,李玉群与塾师对对子,塾师说:“我出一个拆字的上联,结尾要用一句唐诗。‘________________,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李玉群当即对出下联:“品字三个口,宜当张口即张口,口口__________。”(“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是李白《襄阳歌》中的诗句;下联中诗句是摩诘居士的。)
答案 ①三口白水 ②晶字三个日;劝君更进一杯酒
9.古人大多既有名,又有字,并常按长幼排行的次序来取字,如三国时期的孙家四兄弟:孙权,字仲谋;孙策,字伯符;孙匡,字季佐;孙翊,字叔弼。请问谁是四兄弟中的老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二是孙权。因为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顺序来排列,“仲”排行第二。
10.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言文化形式。前半截形象比喻,似谜面;后半截解释说明,像谜底,给人以深思和启迪。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便可领会其本意。请将下边各则歇后语补充完整。
①________守夜,鸡________ ——各司其职
②______________ ——人人喊打
③牛鼻子穿环—— 让人__________
④________的尾巴 ——长不了
⑤鲤鱼跳________ ——高升
⑥________捞月亮 ——空忙一场
⑦________ ——多管闲事
⑧________插葱 ——装相(象)
⑨外甥打灯笼—— 照旧(  )
⑩孔夫子搬家—— 净是________(书)
答案 ①犬;司晨 ②老鼠过街 ③牵着走 ④兔子 ⑤龙门 ⑥猴子 ⑦狗咬耗子
⑧猪鼻子 ⑨舅 ⑩输
11.日常交际中,谈笑有敬辞,往来多谦称,体现一个人的交往礼仪和修养品味。请在下面的文字中填入对应的谦称或敬辞。
①“谦称”是对自己谦逊的称呼。谦称自己学识浅薄为“鄙”;谦称自己不聪明称“__A__”;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用“卑”;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叫“__B__”;谦称对方(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为“__C__”;谦称自己的亲戚为“舍亲”,谦称自己的家为“__D__”。“敬辞”是指对他人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尊称别人的书信为“华翰”,尊称别人的生日为“__E__”;敬称对方的父亲叫“令尊”,敬称对方的母亲叫“__F__”;阅读对方的文章为“__G__”;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正和批评叫“__H__”。
②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行者佯问道:“ ______是谁?”
③______,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说文》
④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________岂欲____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答案 ①A.愚 B.孤(寡人、朕) C.垂爱
D.舍间(寒舍、舍下) E.华诞 F.令堂
G.拜读 H.雅正 ②令郎 ③臣 ④孤;卿
12.字谜是汉字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它主要根据汉字笔画繁复、偏旁相对独立,结构组合多变的特点,运用离合、增损、象形、会意等多种方式创造设制。如谜面“有米要果腹,有衣能御寒”,谜底则为“需”。请发挥联想,猜猜下边的谜语。
①谜面:“左边一弯弯的土地,右边一层层的梯田。” 谜底:(  )
②谜面:“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 谜底:(  )
③谜面:“池中没有水,地上没有泥。” 谜底:(  )
④谜面:“上头去下头,下头去上头,两头去中间,中间去两头。”谜底:(  )
答案 ①疆 ②省 ③也 ④至
13.汉字书体,各有特点。篆书“因形立意,体正势圆”;隶书“字形扁阔,体势开张”; 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行书“笔势流动,体态多变”;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请在下列书法作品中选择出楷书作品。(  )
A      B
C       D      E
答案 C
14.1940年汪伪国民政府成立时,有人曾强迫灵谷老人给汪精卫送过一幅对联。内容是:“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当时人们无不称赞这副对联写得词工句丽,是歌德颂才的佳作,可不久就有人发现这是灵谷老人利用汉字谐音双关,借联刺奸的隐语。请你把上下联各改动两个字,以还原这幅对联的真正意思: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昔具该死之德 今有汉奸之才
15.牌匾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商业语言、文化符号,是融汉语言、汉字书法、中国传统建筑、雕刻于一体,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作品。民间根据礼节和风俗,在人际交往中也有匾额交流,如建屋落成时的题词是“华堂永昼”,祝寿时匾额题词是“__①__”,添子时的题词是“文曲星耀”,开张庆典时的题词是“__②__”等。(在序号出处填写(恰当的题词)
答案 (示例)①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②大展宏图、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16.广告语应简明、易懂、意深。清末有一专营乐器的商家,新进一批大鼓,在其经营销售过程中,三改广告语,使生意一次比一次红火。请你在横线上填写八个字,完成第三次修改。
①“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晴天和下雨,打起同样音。”——②“紧紧蒙,细细钉,晴和雨,同样音。”——③“________,________。”(8个字)
答案 紧蒙细钉 晴雨同音
17.常言“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可见姓名备受人们重视,其中往往寄予了很多内涵,也有一种玩味汉字的乐趣。请结合语境,在下边文段中的横线上填上姓名或字、号。
①1945年,漫画家廖冰兄在重庆举办《猫国春秋》漫画展,郭沫若前往观赏。一起用餐时,郭沫若问廖冰兄的名字为何如此古怪,旁边的版画家王琦代为解释说,廖冰兄从小与妹妹__A__相依为命,故取名廖冰兄。郭沫若听后,故意一本正经地说,如此说来,郁达夫的妻子一定叫郁达,邵力子的父亲必然就叫__B__了。
②古人不仅取名,还取字、号,如李白,字__A__,号__B__。名与字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其一,字中含名,如__C__,字牧之;甚至名与字完全相同,如孟浩然,字浩然。其二,名与字义同,如__D__,名平,字原;__E__,字子固,“巩”与“固”义同。其三,名与字义近,如岳飞,字__F__;周瑜,字公瑾,瑾、瑜均为美玉名。其四,名与字义相反或相对,如__ɡ__,字退之;黄损,字益之。除名字外一般还自己给自己另起别号,常见的有以室名、斋名为号的,如__H__,号饮冰室主人;辛弃疾,自号__I__。以地名加词尾为号,如吴承恩,号射阳山人;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还有因自己的理想、兴趣、愿望而起的号,如__J__,对自己门前五棵柳树怀有特殊感情,自号__K__;杨守敬钦慕苏轼,故号__L__。以经历为号,如杜甫一生潦倒,到老一事无成,孤苦无依,自号__M__。
答案 ①A.廖冰 B.邵力 ②A.太白 B.青莲居士 C.杜牧 D.屈原 E.曾巩 F.鹏举
ɡ.韩愈 H.梁启超 I.稼轩居士 J.陶渊明
K.五柳先生 L.邻苏老人 M.少陵野老
18.汉字书法是中国汉字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请欣赏下边扇面书法作品,请准确写出该书法作品正文的两个成语。
答案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19.汉字中的数文化,蕴藏着很多深意。如我们熟知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巧妙地从一排布到十,成为诗歌的组成元素,为语境平添几分生气。请结合下列各句语境,在横线上填写与数字有关的词语、成语、俗语、文化常识等。
①“一”是本原,万物由一而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亦表示全而满,常在很多成语中用到,如:一无是处、__________。
②“二”除了作为数字使用之外,还有其他字义和说法,如没有匹敌的,“独一无二”;第二,“二郎神(排行第二)”;二心、不忠诚,“__________”;表数量成双时不便用“二”,只能用“两”和“双”,“两情相悦”“__________”
③“三”是汉语中能量巨大的汉字,如“____鼎力”包含数学原理(三点确定一个平面),也象征平安稳定;典籍、成语中使用频繁,“三思而后行”、“日上三竿”、“________”;配词能力强,“一日三秋”、“朝三暮四”、“________”;其倍数使用也很广泛,“十二生肖”“三十六计”“________”。
④“四”是召集者,于实际应用中常作为各种事物的合称数字,如“四灵”指苍龙、麒麟、飞凤、神龟,“四大民间传说”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人四大雅好”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五”乃吉祥数字,包含着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如典故“五子登科”;人体自身也与“五”密切相关,“五体投地”中“五体”指人体的双手、______、______五部分;天文地理方面,有“五大行星”、“________”;人的感官世界,有“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味”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际关系方面,有“五伦”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德”指温、良、______、______、______。
⑥“九”是至尊之数,“象其屈曲究尽之形”(《说文解字》),传说中龙的身躯也是曲折的,“九”与龙即有不解之缘,如“________”之说;九是最大的阳数,成为皇帝的专属,便有“________”之言,形容帝王的威严之象;古都城中代表北京内城城门九个,三大殿均高九丈九尺,台阶均为九级或九级的倍数,故宫角楼是九梁十八柱,可见九的倍数也成为吉数,如“________,样样精通”,“____罗汉”等。
答案 ①焕然一新(一如既往等) ②忠贞不二;两全其美(两败俱伤等) ③三足;约法三章(岁寒三友等);隔三差五(举一反三等);七十二变(一百零八个好汉等) ④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琴;棋;书;画
⑤双膝;额头;五湖四海(五大洲四大洋等);酸;甜;苦;辣;咸;恭;俭;让 ⑥龙生九子;九五之尊;十八般武艺;十八
20.避讳是汉语言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古时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后广泛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注重的一种文化形式。
①祝寿宴上,凡物加一“寿”,以获福吉利。如蜡烛叫“________”,点心水果叫“寿糕、寿桃”,面条叫“________”;但忌讳说衣服为“________”,说木材为“________”,此为人死所用之物。
②为人送行时常说“一路顺风”,但若是乘飞机出行,则忌讳如此说,而改为说“________”。
③逢年过节,小孩子不小心摔碎杯子之类,大人们往往为避霉运而连忙打圆场说:“碎碎平安”,取其谐音“________”之意,此所谓曲语。
答案 ①寿烛;寿面;寿衣;寿木(寿材)
②一路平安 ③岁岁平安
课件25张PPT。第一章 汉字第五单元 汉字文化,了解传承积 累 拓 展1.考点精解
本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汉字文化的了解、积累与传承、运用。了解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汉字自身的文化内涵及其衍生出的文化现象,使其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具备浅易的传统语言能力。课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由此,弘扬汉字文化,提升文化修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2.常见题型
①直接填空,按照题目要求直接填写相关类型的汉字文化常识。②解读选择,根据语境提示理解并选择相应的汉字文化选项。③理解分析,分析、理解题中所述汉字文化现象的内涵,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④运用改错,判断汉字文化知识在具体语境运用中的错误并改正。⑤正确排序,依据题意给特定的汉字文化常识排序。3.方法指津
①勤于积累汉字文化,善于思考、分析,分类理解,巩固记忆。②了解汉字自身结构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素,如汉字的形音义的关系及其表意文化。③熟悉汉字产生的文化现象,如对偶、谐音、双关、析字、书法、篆刻、对联、诗词、谜语、广告、避讳、生肖、姓名、数字、歇后语等。④识记特定的汉字文化常识,如敬辞谦语、雅言别称、年龄称谓、人物关系、礼仪规范等。⑤读清题意,调动积累,分析理解,准确答题。示例1 亲属关系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伦理关系,请各用一个字将下列亲属关系填充完整。
父之兄曰( ),母之弟曰( ),兄之妻曰( ),弟之子曰( )。
(选自《 2019年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对传统文化常识之亲属关系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亲属关系既是一种生活常识,也是古人在汉字世界里留下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印记(如“嫂”字右边的“叟”,表示老人,对自家兄长的谦称,左边的“女”则表明兄长所娶的女子),国人由于姻亲而产生的亲戚关系相当庞杂,派生出的各种称谓更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边读题目边细想,缕清具体所指对象,再联想自己与父辈中相应人物间的称呼,同时结合已有的此项文化知识积累(如幼时的儿歌《家族歌》、及随七下教材拓展链接的人物称谓、结合生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编写的家谱等)和所学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如小学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七下《咏雪》等),对应准确作答,注意不写错字,尤其是“舅”和“嫂”两个字,“臼”字的起笔短撇“?”和中间的两小横画“”都不要和临近的笔画写连着了,且“嫂”字的第10画“〡”和下边“又”字的横边相连。
【答案】 伯 舅 嫂 侄示例2 汉字注重“随文学习”,阅读中抓住一个字,往往能读懂一篇文。下面这四个名篇的学习应抓住哪个字来解读文章呢?
①《香菱学诗》(  ) ②《杨修之死》(  )
③《范进中举》(  ) ④《陈涉世家》(  )
A.志   B.痴  
C.疯   D.忌
(选自《2014年宜昌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名著的解读能力,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用一个汉字概括一个人或一个事件,考生需熟悉和理解名著中的人物和事件,联系名著中的人物性格或者事件来进行分析概括。《香菱学诗》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应该用“痴”来解读;《杨修之死》主要写了杨修因为“恃才放旷”,又遭曹操忌才,故应该用“忌”来解读;《范进中举》范进为了考取功名,最后终于考上了举人,因为不相信这个消息最终疯掉,所以应该用“疯”来解读;《陈涉世家》体现了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中陈涉等人揭竿而起的反抗精神,故用“志”来解读。
【答案】 ①B ②D ③C ④A示例3 对联是传统文化中很有趣味的语言形式,讲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境相似或相反。成语也可以对对联,如: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井然有序——杂乱无章,你也对一对。
①山清水秀——(    )
②粗茶淡饭——(    )【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汉字衍生的独特文化现象之对偶修辞格和对联艺术。首先要熟知对联特点,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给题中成语对对联,至少做到与所给成语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结构相称(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等)、意境大体一致即可。
【答案】 ①花好月圆(花红柳绿、月明风清等) ②山珍海味(山肴野蔌、玉盘珍馐等)示例4 运用汉字的谐音往往可以表达一种幽默的智慧。请结合语境,在下面文字的括号里填入两个不同的字,形成谐音之趣。
在大学校园里,每当有人叫启功先生“博导”时,他就笑眯眯地说:“博导,博导,我是一(  )就倒,一(  )就倒矣!”
(选自《 2015年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对汉字衍生的谐音文化。读懂题意,明确语境中所填两个汉字要形成谐音之趣;“谐音”理解是关键,即借助于音同或音近的语音特点,巧妙地替换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在一定的语音情景中,改变字义而有意使话语发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耐人寻味。再结合语境确定谐音在于“博导”二字,“倒”与“导”谐音,那么要填写的两个字便是与“博”读音相同的字,且与“倒”字动作关联,即可确定相关动词“拨”“搏”“驳”,而前两个属于同一类(由“博”联想到这两个字是由“文”而“武”,富有诙谐味道,选其一即可),更有意味的则是“驳”(此时又由“武”而“文”),言语之驳,言论之“倒”,别有先生的谦逊、风趣之范,此字必有。
【答案】 拨或搏 驳 (无顺序,但“驳”字必有)示例5 颜真卿、柳公权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各自形成的书法风格影响至今。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笔力圆厚,气势雄浑,被称为“颜体”;柳公权的书法笔意瘦挺,体势劲媚,被称为“柳体”。下面甲、乙两幅书法作品从风格上看,哪幅作品属于“颜体”?【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对汉字书法艺术的了解与鉴赏。了解汉字独特的点与线结合的艺术,及应运而生的诸如文房四宝、楷书书体(魏体、欧体、颜体、柳体、赵体等)、著名书法家及其作品特色等文化常识,是解答此类题的基础必备。再结合题目中对“颜体”和“柳体”的特点形容,对照观察鉴赏甲、乙两幅书法作品,很明显乙作品中“笔力圆厚”,整体观之,“气势雄浑”;而甲作品中所书写的字“笔意瘦挺”,看起来“体势劲媚”。故作品乙属于“颜体”。
【答案】 属于“颜体”的作品是乙。适用对象:初中学生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
Photoshop cs3运行环境: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