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十七单元
整体构思 确定主旨
所谓“确定主旨”,就是确立作文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选材的依据,结构的轴心;就是语言的运用,也要受主题的约束,可见确立主题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确定主旨呢?
1.循规蹈矩
一篇好的文章,它的主旨也就是立意,必须是正确高雅,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但它又不能超越题目的制约。对于作文的评判,思想标准是第一位,如没有正确主题或没有积极意义的不能算好文章。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先要“循规蹈矩”,做到:准确、正确、明确。所谓准确,也就是扣题准确,在立意时首先要做到合乎题意,对于有要求的作文,就必须紧扣作文的要求去写。正确,则是正确积极。要想立意正确,首先必须考虑主题是否符合科学性,没有根据的片面性的东西不能作为立意根据;其次要考虑是否符合学校纪律及国家法令政策。最后就是表达明确。作文时确立主题要非常明确,下笔前应有明确不含糊的立意,文章反映的是什么,心中一定要有数,作文时将其明确地贯注于全文表达出来。
2.着意求新
要使立意新颖,最根本的就是要扣紧时代精神。古今中外的主题思想都是能够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的。列宁曾称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鲁迅先生的多数作品被称为投枪匕首般的战斗檄文。只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主题,才容易引起读者深刻的共鸣,也才能使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富有时代感的主题才是“新”的,也只有这种富有新意的主题才是有意义的主题。
3.逆向求异
所谓逆向求异,是与顺向思考的立意方法相对而言的,它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新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不同凡响的认识和看法。运用逆向求异的立意方法有哪些呢?第一,对作文题目进行反向思考,单凭题目字面之意去作文难免陈旧、平庸。第二,就是运用批驳错误看法,提出正确认识的反意存真立意法。第三,对某种事物、事理从多角度看。值得注意的就是在逆向求异的立意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不能违反准确、正确的原则。如《狗拿耗子,精神可嘉》,这篇文章立意新颖,没有附和前人看法,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耗子是对人类有害的动物,我们应当把它消灭干净,不管是用老鼠药,还是灭鼠器,或者是用其他什么方法。狗拿耗子有又什么错呢?猫可以捉耗子,狗为什么就不能呢?”由此展开议论,从而得出迥异于前人的新见解:“‘狗拿耗子’精神是值得提倡的,管‘闲事’,是于国于民都有益的正事。相反,见到‘耗子’不拿,见到坏事不管,只会害人害己,以至国无宁日,民无宁日。”
4.深入开掘
所谓“深入开掘”,就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作者要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发掘出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这就是一个提炼、深化主题的问题。
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一定的生活材料只能提炼出相应的一定的主题。对事物认识不深,主题就肤浅;认识上“拔高”、“牵强附会”,主题就脱离实际。作者的主观认识必须做到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达到主题思想与全部生活材料相一致的要求。有时,材料所显示的思想意义可能不止一点,当然可以确立不同的主题,但开掘得深,选择能反映事物本质思想意义的主题,是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的。
主题思想提炼深化,是作者对题材的社会意义进行反复研究,深入认识的结果。著名歌剧《白毛女》主题的提炼对我们是不无教益的。这一剧作取材于一九四零年晋察冀边区广为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起初有的人认为这个传说不过是一个“神怪的故事”,可以利用来宣传破除迷信,也有人可以把“反迷信”和“反封建”结合起来处理。但经过剧作者们深入调查,反复研究,才选择和提炼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主题。这一主题恰切地反映了事物本质上的思想意义,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5.咏物意蕴
借助想象的作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具体的、自然的东西的描写,去表现生疏的、精神的、抽象的、社会性的东西,书写个人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况味,这便是咏物意蕴的立意方法。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这类“借物寄怀”“托物言志”的作品,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 。这些作品都有一个表层的作为媒介的象征性的形象,在这形象的里层蕴藏着一个高尚美好的“意”,两者结合得很好。而且这类文章中的“意”一般都有社会性的内涵,或是人的某种崇高的品质,或是某种可贵的感情,或是某种人生的哲理,它们是文章的灵魂和生命,这个“意”附丽于想象而存在。
首先,要选好象征物。这象征物应是大家所熟悉的,形象鲜明的,是美好的。同时,这象征物应与象征义有联系,而且联系越贴切、越新奇,文章的立意就显得越自然、越新颖。其次,要充分显示“意蕴”的审美属性,处理好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使“意”自然地升华起来。
6.画龙点睛
在一篇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句或几句话点明要旨,即称为“点睛”之笔。显而易见,它是文章的眼睛,运用得好,能使文章生动传神,大放异彩。点睛之笔,可揭全文之旨,使主题突出,内容深化,思想生辉。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先用大量篇幅写景记事,写文人墨客的“悲”和“喜”,最后笔锋一转,归结到“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与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最后这两句将作者的本意予以点明,成了千古绝唱,至今脍炙人口。这是古人作品中将“画龙点睛”法用得最好的例子之一。
运用点睛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作者要独具慧眼,善于从貌似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蕴,开掘出新的思想、新的境界或新的哲理,然后在行文的关键处不失时机地运用浓缩精练、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加以点化。二是点睛的语言要尽可能生动形象、含义深刻,令人警醒,要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艺术力量。
第三章 第二十七单元
1.阅读下面文字,请按要求作文。
《原来如此》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一档以实验体验为特征的科普栏目,该栏目将深奥复杂的科学原理进行浅显、易懂、明白、通俗的形象化表达,使得观众在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间感受科学的魅力。其实,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除了科学以外,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谜”,人情、事理、物像……也许就是你身边的“谜团”,正等待你用心去感知、体验和探索、发现……
请以“原来如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阅读下列小诗,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脚印
走平坦的路,脚窝最浅;
走泥泞的路,脚窝最深;
刻在石阶上的脚印最久;
刻在荆棘中的脚印最美。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课件30张PPT。第三章 写作第二十七单元 学会立意,准深新简考 点 梳 理例 题 解 析能 力 提 升积 累 拓 展1.考点精解
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统帅、灵魂,它是决定一篇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考场作文立意先要力求正确,在此基础上追求立意的深刻、新颖、高远。考 点 梳 理2.方法指津
“千古文章意为先。”立意是文章灵魂和统帅。独到、深刻、新颖的立意,可为作文加分。①聚焦时代,新颖张扬。“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少考生深入生活,关心时事,触角敏锐,总能在第一时间及时而巧妙切入现实生活,或提出对某类社会现象见解,或引入与时俱进的理念。如救助弱势群体,提出治弱先治脑,治贫先治愚,扶弱先扶志。②纵向挖掘,深刻出彩。主题深刻办法有二:第一,对同一问题或事件认识往往要比一般人高远,主题思想提炼深刻。这得益于对题材的社会意义反复研究、比较鉴别,是思想认识深入的结果;第二,同一问题或事件,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结果追溯原因,开掘事物出深层意蕴。一般说,写人,应该找出支配人物一切言行举止思想根源、精神动力;写事,应找出事件思想意义中最具现实价值。③化大为小,小巧取胜。立意要有以小见大的意识,即通过小人物、小事情、小场景,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重大的社会主题,这就需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如一考生从茶壶泡茶久了,壶里面长了“垢”,可泡出的茶却一天比一天香这一自然现象,揭示“只有积年累月长出茶垢的壶,才能泡出清香爽口的好茶来”哲理,突出“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要旨。回望过去,我们身边的父母师长、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同学同乡……他们也曾以各种特有的方式陪伴过我们成长,给予过我们力量。例 题 解 析请以“别样的____情”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1.先将题目填充完整,然后作文。
2.严禁抄袭和套用“小武”的故事。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选自《2018年宜昌中考作文题》)【解析】 ①抓住题眼,准确立意。要准确理解“别样”的含义——“别样”意为“特别的”“不同寻常的”“独立于主流、流行之外的”生活经验或情感体验,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的。如下雨天,细心的母亲却偏偏粗心,让“我”想办法回家,借此培养“我”自立能力;老师与学生间有“代沟”,假借朋友身份,和学生上网聊天,巧妙沟通,达成共识;迷失自我时,给我指路;得意忘形时,给我提醒,消极颓废时,让我振奋——这些都是对自己成长有影响的人;这件小事在他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对我内心却是无比震撼,给予我们的心灵触动和精神力量。②仔细推敲,补好命题。“别样的____情”审题关键是要将横线补充完整。通过提示语不难看出,可以围绕人物来填写,诸如: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同乡情等;也可以围绕事物来填写,如花鸟、田园、古诗等,考生应着眼家庭、校园及社会生活选材,也可从大自然和文学领域来选材,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抒写自己内心触动,赞美给予我们心灵触动和精神力量的人。【学生范文一】
别样的祖孙情
一只冰冷粗糙的手抚摸着我滚烫的额。
“多么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我躺在病床上,烧得迷迷糊糊,睁不开眼。
“怎么还这么烫!这如何是好?先穿衣起来吃点饭。”熟悉苍老的声音在耳旁响起。我猛地睁开了眼——是奶奶。我既惊又喜,也似乎明白那股陌生感,但眼眶却有些湿湿的。
“难受不?”她说着,“先坐起来吃饭”。她便要扶我起来。
“想你妈了吧?她今天就从你姐家回来,听你爸说你病得挺厉害,我先过来看看你。”她慢悠悠地说。心里似乎有些来自于她的暖意,但敌意却如坚冰一般,牢牢地凝固在心里。她和妈的关系只能用“僵”字来形容。听妈妈说,她不知多少次难为妈,也不知多少次,爸妈都因为她吵架;她挑唆这个家不得安宁;我从来被轻视。我对她,只有着恨意。尽管,她清晨便跑过来,一口一口地喂我吃饭。
“疹子怕风,怕晒,怕烟熏。千万别出去啊,就在屋里待着,好好养着!”苍老的声音又一次响起。“哦,我知道了!”有恨意的声音,自然是冰的。
吃完饭,我又躺在床上,身体仍是滚烫。她急匆匆地出去,没了动静。
好长时间,院里仍是静得出奇,屋里只有钟表秒针“滴答”声音。“她肯定是走了,她怎么会想着来照顾我?”我心里暗想着。窸窣的声音在门外响起。“什么东西?”我下床便去看。原来是奶奶,抱了一堆青色的竹叶,微喘着,在门口歇息。绯红泛在她面颊皱纹之间,密密的汗珠覆在她的额上,一两缕白发散了出来。“奶奶,你干嘛?怎么累成这样?”“我去给你找了点竹叶和薄荷,降火的。”她对我微微一笑。布满皱纹的手仔细地捋那些叶子,没理会那散乱了的头发。我要去帮她,却被拦在门里。“孙子,疹子怕风。”
我只得坐在门口,看缕缕青烟升起。火不好生,更何况一个患了肺病的八十老太?她不住地咳,但听那声响,她想努力抑制不咳——大约是怕我听了难受。我一直坐在门前,看佝偻的背影煮出治病的良药。
心里在隐隐作痛,坚冰在慢慢融化。
她端了碗黄绿色的药朝我走来,缥缈的热气里我看见她熏红了的眼。
奶奶,我亲亲的奶奶。也许,你和妈妈,真是一对“生死冤家”。为了这个家,为了我,您一直委屈,一直悄悄地做,从无表白,也从不抱怨。【点评】
1.选材新颖,情节曲折。“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正因为如此,“我”与奶奶,本应是亲密无间,但祖孙间却隔了许多无形的墙,而“我”对奶奶的误解和恨意累积在心中,凝集成坚冰。是奶奶在“我”起疹子时,细心喂饭,寻找竹叶和薄荷为“我”治病,坚冰在亲情的温暖下,开始融化。
2.描写细腻,点题巧妙。本文叙述娓娓,语言清新,原汁原味的人物对话,细腻复杂的心理刻画,为文章增色不少,让读者感动。点题巧妙:“我”明白,是奶奶一直承受着委屈,忍让,这个家,虽不风平浪静,但依然坚固温馨。【学生范文二】
别样的战友情
三月的春风,带回久逝的绿色,唤醒沉睡的万物。中考冲刺的号角已经吹响,我行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这一刻,父亲对我说,从今日起,我俩便是战友。
我和你是战友?看着我满脸狐疑,父亲并没有多说,大有“等着瞧”的味道!每天晚上,你拿起建筑工程类的书,在电脑面前认真聆听老师的授课。红黑相映的字里行间里,是你满满的笔记。我也不敢落下,每晚到家,二话不说,拿起资料备考起来。未来的日子,父子俩一同战斗!真带劲!?
你我同甘共苦,并肩前行。漆黑的夜里,我总是拖着疲倦的身躯推门而入,小厅的灯从未熄灭,始终充斥着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声,你也在奋笔疾书。而我,顺势瘫倒在沙发上,抱怨起学习的艰辛。在我讲得口干舌燥,再也吐不出一字时,你轻轻地走过来,替我倒一杯温水,放在我的面前,说道:“既然上了战场,哪有后退的理由?儿子,是不是?”你笑着将我从沙发里拉回战壕。我再次拿起笔,向前方发起冲刺。你憔悴的脸庞在白皙的灯光下格外刺眼。我知道,白天下乡精准扶贫、劳累一天的你,比我更辛苦。你咬着牙努力坚持,身先士卒,为的是做我前行的先锋。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你我相互配合,所向披靡。当我拿着模拟考试战败考卷,垂头丧气回到家。你总是轻捶我的右肩,笑骂道:“战斗还没有结束,别趴下!我的儿子战友。”我那快要熄灭的目光里,恍惚间又燃起金色的火焰,愈烧愈烈。我打了败仗,铩羽而归,总是你,我的父亲战友,收拾着我的残盔破甲,替我换上崭新的行装,带着我激流勇进。而我偶有小胜,又是你,与我以茶代酒,把“酒”言欢。“儿子,不要得意!”“知道的,我的战友!”我望了你一眼,你望了我一眼,算是叮嘱!亲爱的战友,我的父亲,正因为有你坚实的后盾,同仇敌忾的决心,你用这种特殊方式,激励我奋力拼搏,战场上不断前行。你永远是一名爱学习的老兵,带着我这个新兵,磨砺沙场。你用战友般的亲情,换来我持之以恒的勇气和不达目的誓不休的信心。我们是上阵父子兵。父亲,中考枯燥单调的旅程中,因为一路有你相陪,真带劲!【点评】
1.选材新颖,别有新意。文章实写父亲为了儿子能更好地冲刺中考,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用行动激励孩子,父子携手冲击各自的人生考试,以“战友之情”贯之,选材独特,极有新意。开篇即设悬念,中间有伏笔,结尾解开疑惑,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2.形象独特,真实感人。父亲苦心陪伴,在孩子疲惫时、失败时、小胜时,用默默的关心与真诚的语言开导与激励。这是一位真正懂教育、真正关爱孩子的父亲,他与孩子同甘共苦、相互配合、患难与共、所向披靡。这位父亲形象独特,真实可信。
3.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开篇点题,结尾扣题,中间两部分并列,层次清晰。语言既生动,又蕴含真情。开头与结尾抒情,中间多处细节描写,小厅的灯光、父亲的脸庞、我的目光,生动有趣。能 力 提 升积 累 拓 展适用对象:初中学生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
Photoshop cs3运行环境: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