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十五单元
文化常识 留心归类
为了与古人邂逅时不感突兀,我们不仅要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知识,对古代文化知识也绝不可忽视。
一、文化常识可以帮我们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文化习惯,时代变迁,风俗礼仪的变化,使距离现在年代遥远事件生动起来,从而降低理解难度。
二、了解古代文化对扫清阅读古文中的障碍非常有帮助。
1.翻译中,专有名词可保留不译,照搬即可。
2.有时一个文化常识的掌握,往往是我们准确翻译的关键所在。如,夏历每月十五为望,了解了这个常识,就不会把“七月望日”译成“在七月望着天上的太阳”。
3.有时一个熟知的文化、文学常识就可以帮助我们顺利推出词义。如懂得古人讲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中的“剔”通“剃”,以及蒙受的极大耻辱便迎刃而解。
4.文化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加牢固地掌握字词的用法。如,了解古人作战中击鼓为进,鸣锣为收。“一鼓作气”之鼓“鼓”“名词用作动词”便不言而喻了。
5.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还有助于我们运用常识避误法正确断句。
三、了解古代文化有助于体会作者及作品人物的处境,把握人物思想,理解文章主旨。如,在《唐睢不辱使命》中,当时秦尚未统一六国,但其在文中称呼由寡人变为天子,可见秦国之强,足见他狡猾用心不成的恼怒与蛮横,独霸天下,无视天子的野心昭然若揭,从而更加突显了唐睢的不畏强权。
四、把握古代文化知识,还有助于深刻理解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和作家个人创作风格。
可见,文化常识既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又是阅读理解的好帮手,要准确理解古文文意,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因此我们必须处处留心、时时归纳。古代文化知识领域宽,范围大,涉及天文历法、衣食住行、器物用具、科举教育、宗法礼俗、丧葬祭祀、职官刑政、典章制度、科技军事、姓名称谓、乐律古籍、宫室车马、地理常识、什物风俗、生卒婚嫁、语言习惯等诸多方面,难以尽述。我们要立足于课本,把散见于课文或注释中的常识性的知识归类,以教材中某一古代文化、文学常识为切入点,积极拓展该知识点的面,把与之有关的知识作一番梳理。并适当地阅读一些中国古典作品,不断搜集整理,分门别类,进行比较,使零散的知识较为系统化、完整化,运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第二章 第二十五单元
1.下列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的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答案 C
2.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C.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D.《礼记》,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答案 D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
B.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史圣”“书圣”“诗圣”分别指司马迁、柳公权、杜甫。
C.中国“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立春、夏至、立秋、冬至。
D.《范文正公集》《柳河东集》《李太白全集》,这几部作品集命名方式分别是谥号式、封号式、表字式。
答案 A
4.在古代敬词中,有许多说法含有“高”字,请根据示例完成填写:
(1)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高就
(2)对别人所教学生的敬称:____________
(3)询问老人家年龄:____________
(4)用以称对方的言论或见解:____________
答案 (2)高足或高徒 (3)高寿 (4)高论或高见
5.中国古代座次礼仪是非常讲究的。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________,臣下面________,宴席的四面文化座位,以________向最尊,次为________向,再次为北向,________向为侍座。(选填东、南、西、北)
答案 南 北 东 南 西
6.我国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多,请写出下列四个时间所对应的词语。
A.更定 B.亭午 C.平明 D.鸡鸣
(1)中午十二点:____________
(2)1~3点,四更时:____________
(3)晚上八点左右:____________
(4)3~5点,五更时:____________
答案 (1)B (2)D (3)A (4)C
7.赏析下列对联,联系所学知识,写出相应的文化名人。
A.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B.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
C.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D.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答案 A.李白 B.关羽 C.屈原 D.孔子
8.下列诗句中的“东风”哪个与众不同?( C )
A.东风无力百花残 B.等闲识得东风面
C.东风不与周郎便 D.忙趁东风放纸鸢
9.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即可)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 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几处笙歌留朗月 ④角粽投江祭诗魂
元宵节:上联:____________
下联:紫气丹光拥玉台。
端午节:上联:龙舟竞技怀屈子
下联:____________
中秋节:上联:____________
下联:万家箫管乐中秋
重阳节: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
下联:____________
答案 ① ④ ③ ②
10.猜字谜:
(1)高小姐探头相望,李小姐半露关藏,郑小姐侧着耳朵听端详。( )
(2)半边生鳞不生角,半边生角不生鳞,半边离水活不得,半边落水难活命。( )
(3)在杭州西湖畔,明代画家唐伯虎挂了一张水墨画,画的是一条浑身长满黑毛的狗。画的右边有一说明:此画系谜语画,打一字。有买者付银三十两,猜中者一文不取,赠送此画。画一挂出,吸引了许多游人过客。人们七嘴八舌地猜起来,好半天没一人猜中。这时,来了个秀才,站在画前,品赏了一番,二话没说,取下画就走,人们看到这处行动十分惊讶,唐伯虎忙上前问道:“你买这张画吗?”秀才摇摇头。“那你猜中这张画罗?”秀才点点头。唐伯虎说道:“请说出谜底是什么?”秀才还是一声不吭。唐伯虎又连问三声,秀才仍然不回答,拿着画自顾走了。唐伯虎望着秀才的背影哈哈一笑:“猜中了!猜中了!”说完扬长而去。 请问,这张画是打一什么字?( )
答案 (1)郭 (2)鲜 (3)默
11.京剧表演中,常用脸谱象征某种人物形象的特点,而下面这张黑脸谱常用来代表强悍、勇猛。小刚同学正好要策划本组同学表演一场“水浒戏”,打算用它来扮演下面备选的《水浒传》人物。你认为这张黑脸谱最适于扮演________(人名),因为从“________”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他的强悍、勇猛。
备选人物:A.宋江 B.吴用 C.李逵 D.高俅
答案 C 沂岭杀四虎、江州劫法场、打死段天锡、元夜闹东京、扯诏谤徽宗(任写一个即可)
12.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我国劳动人民订立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季的物候变化。在历代的诗词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四季的气息,寻觅到二十四节气的踪影。请依据语境判断,下列诗句空白处应填入的节气名称是( )
(1)蒹葭苍苍,______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2)微雨众卉新,一雷______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
(3)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______。(宋琬)
A.白露 惊蛰 春分 B.寒露 雨水 春分
C.白露 惊蛰 小暑 D.寒露 立春 立夏
答案 A
13.我们的名字往往寄托着父母的期望,包含着深刻的寓意,猜猜下面的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例:杜鹏程(鹏程万里)
(1)焦若愚( ) (2)刘海粟( )
(3)丁慧中( ) (4)甘如饴( )
答案 (1)大智若愚 (2)沧海一粟 (3)秀外慧中 (4)甘之如饴
14.请你根据意思和生活积累在括号内填上三字惯用语。
示例:世故圆滑的人:老油条
(1)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 ( )
(2)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 ( )
(3)足智多谋的人 ( )
(4)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 ( )
(5)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 ( )
(6)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 )
答案 (1)门外汉 (2)铁公鸡 (3)智多星 (4)三脚猫 (5)主心骨 (6)东道主
15.巧填成语。
示例: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1)最小的邮筒( ) (2)最高的人( )
(3)最大的被子( ) (4)最大的手术( )
答案 (1)难以置信 (2)顶天立地 (3)铺天盖地 (4)脱胎换骨(改头换面)
16.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生词汇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比如“雷人”“灌水”“山寨”等。请写出下面这些新生词的含义。
A.斑竹:________________
B.沙发:________________
C.菜鸟:________________
D.拍砖:________________
E.闪人:________________
F.水军: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版主 B.第一个回帖的人 C.原指电脑水平比较低的人,后来泛指现实生活中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 D.对某人某帖发表与其他人不同看法和理解的帖子 E.离开 F.在网络中针对特定内容发布特定信息的、被雇佣的网络写手
17.生活中不乏智慧和幽默。请将某店主命制的菜肴名,填到与题号相对应的横线上。
A.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B.母子相会
C.绝代双娇 D.悄悄话
(1)黄豆、豆芽:____________
(2)红烧猪蹄边上镶点香菜:____________
(3)猪香嘴、猪耳朵:____________
(4)青辣椒、红辣椒:____________
答案 (1)B (2)A (3)D (4)C
18.学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张老师做专题讲座。
(1)下面是邀请函草稿的正文部分,画线词语表达都不得体的一项是( )
张老师您好。我校文学社拟邀请您于6月20日9点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文学与文化”的专题报告。您学富五车,①久闻大名,如果能来我校对我们②不吝赐救,将是我们的莫大③荣幸。本应④光临寒舍向您表达我们的愿望,无奈学习时间太紧,不能成行,敬希⑤见谅。届时我们一定洗耳恭听,⑥不耻下问。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2)在互动环节,张老师出了一个趣味题:在不考虑平仄的情况下,以“白浪河”为上联,最适合用作下联的一项是( )
A.仰天山 B.蓝宝石
C.杨家埠 D.青云山
(3)张老师还提问了很多文学文化常识,同学们的回答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三十而立”出自《孟子》、“一鼓作气”出自《左传》。
B.“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节”是符节,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C.“世先生同在桑梓”中的“桑梓”意为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种桑树梓树,后用桑梓代指家乡。
D.“表”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臣下向帝王陈情言事,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答案 (1)B (2)D (3)A
19.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式为( )
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答案 D
20.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如:“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下对“阳”的方位表述正确的是( )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答案 A
2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士是商周时期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在以后便逐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了。
B.小人是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另外,小人又是旧时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称。
C.苍生是古时对贵族阶层的称呼。
D.布衣是古代对没有官职的人的称呼。
答案 C
22.庆阳的香包闻名全国,有人撰写一副对联赞扬它。请从备选项中选择适当的词语,把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备选项:①荷露 ②荷月 ③荷风 ④荷香
上联:______送爽,______醉客,______沁心,______含情,庆城六月花开好。
下联:柳浪迎新,柳色惊人,柳烟迷眼,柳帘幻梦,陇上三春叶透娇。
答案 ③ ④ ① ②
23.请根据要求在下列备选项中选择恰当的对联填空。
备选项: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万丈楼台再起新高。②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③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
某位语文老师喜欢用对联来劝慰学生。在学生失意的时候,可送一副对联加以劝解:“ ”意在说明只有遇事做到无我、忘我,才可以免除烦恼;只有经历磨难,才好做人。在学生考试获得好成绩时,可送一副对联加以鼓励:“________”意在鼓励其以这次为新的起点,下次再取得更好的成绩。某位学生经常早起,晚退。和他交流的时候可用对联:“________”意在告诉他学习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能成功。
答案 ③ ① ②
24.汉语中,一些典雅的用语在特定场合使用显得非常文雅。请写出下列词语在学过的诗文中所表示的意思。
①丝竹:__________ ②昆仲:__________
③烽烟:__________ ④桑麻:__________
⑤华盖:__________ ⑥鸿雁:__________
⑦轩辕:__________ ⑧伉俪:__________
答案 ①音乐 ②兄弟 ③战争 ④农事 ⑤运气 ⑥书信 ⑦国家 ⑧夫妻
25.人体部位名称有着它巧妙的比喻,恰当地运用它们,能使意思表达得生动形象。比如:“眉睫”,比喻近在眼前,如“迫在眉睫”。“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如“骨肉团聚”。请根据下面的描述写出相应的人体部位名称。
(1)比喻很好的兄弟: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要道:______________
(3)比喻替人刺探消息的人:____________
(4)比喻亲近而信任的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手足 (2)咽喉 (3)耳目 (4)心腹
26.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了一对干支。如果告诉你2020年是庚子年,请你推算一下,2019年是________年,上一个庚子年是公元________年。
答案 己亥 1960年
27.请根据句义,填写含有“虎”字的俗语,使句意完整。
(1)天禅年方十七岁,正所谓“ ____________”,催开战马,摇枪冲杀过来。
(2)他为了得到敌人的情报,怀着“____________”的抱负,独自混进了敌人的内部。
答案 (1)初生牛犊不怕虎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8.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请将相关人物和故事补充完整。
(1)沉鱼:________________
(2)落雁:________________
(3)闭月:________________
(4)羞花:杨玉环贵妃醉酒
答案 (1)西施浣纱 (2)昭君出塞 (3)貂蝉拜月
29.有趣的“笔”。请根据题意在备选项中选择合适的选项填空。
备选项:A.工笔 B.曲笔 C.伏笔 D.润笔
(1)文章中预作提示或暗示,使之前后呼应: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书画稿费:________________
(3)寓意含蓄不便直叙的文字:______________
(4)特别细致的描绘: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B (4)A
30.请你根据诗句内容,写出与它相关的名胜。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
B.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D.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答案 A.泰山 B.洞庭湖 C.庐山 D.黄鹤楼
31.行业联是楹联中的一种,能起到行业广告的作用,含义丰富,启人哲思。请赏析下列对联,联系所学知识,在括号中写相应的行业名称。
(1)虽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2)脚踏风云看碧成朱,足行万里风华正茂。
(3)好将妙手夸针巧,漫把春光细剪裁。
(4)刻刻催人夺分秒,声声呼汝惜光阴。
(1)—( ) (2)—( )
(3)—( ) (4)—( )
答案 (1)理发店 (2)鞋店 (3)缝纫店(成衣店) (4)钟表店
32.根据下面的诗句,按要求填空。
(1)写出古人常用的两种交通工具:
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
脱鞍暂入酒家垆: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古人送别时的两种习俗:
客舍青青柳色新:________________
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船、马 (2)折柳、饯行(饯饮)
3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其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都卓有建树。“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三父子”指的就是曹氏三父子。
B.《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聊斋志异》中的“志”意思是“志向”,表明了作者的志向并不在功名,而在于诸多“奇异的事”。
C.新闻特写,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断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D.律诗有“五律”和“七律”,每两句成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中间两联的上下句须是对偶句,全诗通押一个韵,除了首句,每句都需押韵。
答案 C
3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榜眼、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
D.杜牧在《赠别》中写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答案 A
35.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请你赏读下面的书法作品,指出作品的字体是( )
A.甲骨文 B.篆书
C.隶书 D.草书
答案 C
课件20张PPT。第二章 阅读第二十五单元 文化常识,博闻强识考 点 梳 理例 题 解 析能 力 提 升积 累 拓 展1.考点精解
本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运用情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考 点 梳 理这方面内容很广阔,从实际操作来看,一般重点考查在教材中出现过的语文常识、重要作家作品、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历年来的试题呈现出非常浓郁的文化气息,文学文化常识考查,既灵活巧妙,又颇具难度,需要重视。
2.常见题型
本专题主要题型有填空、选择、排序、列举、简答等,在汉字部分、古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部分均可随同灵活考查。3.方法指津
本考点要注意:①平时积累,随学随记:平时学习要有关注相关文化文学常识的意识,注意以一个单元、一册教材、一个学期进行积累、检查。②分类整理,查缺补漏:平时可对照表中内容进行积累,复习中对照表格内容整理,在备考中不断补充完善。示例1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历代文人最钟爱的笔、墨、纸、砚,有许多连同产地一起成了享誉古今的知名品牌,请各举一个这样的品牌名称。
笔:________ 墨:________
纸:________ 砚:________
(选自《2019年宜昌中考试题》)例 题 解 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这是比较熟知的。
【答案】 (示例)笔:湖笔(浙江)、齐笔(山东)、侯笔(河北)、宣笔(安徽)等;墨:徽墨李廷珪(安徽)、晋墨云中燕(山西)、京墨一得阁(北京)等;纸:宣纸(安徽)、蜀笺(四川)等;砚:端砚(广东)、歙砚(安徽)、洮砚(甘肃)、澄泥砚(山西)等。示例2
1.请将下列古人代指年龄的词语,按由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
A.垂髻 B.弱冠
C.襁褓 D.束发
2.我们常说的“五味”是指哪五味?请写出来。
(选自《2018年宜昌中考试题》)【解析】 第1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所学课文《〈论语〉十二章》《桃花源记》《送东阳马生序》等都涉及到古人表示年龄的词,学习中要对模棱两可的知识点查证落实,如弱冠与束发,细微差别值得探究。第2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及生活常识的掌握情况。平时学习中多关注注释、留心生活,做些积累、进行归类。
【答案】 1.C A D B 2.酸甜苦辣咸示例3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B.《资治通鉴》是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C.谦称是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
D.《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选自《2018年桂林中考试题》)2.清朝文学家张潮曾在《幽梦影》中为我们留下了两副尚未完成的对联,请你从中任选一副写出对句。
予尝偶得句,亦殊可喜,惜无佳对,遂未成诗。其一为“枯叶带虫飞”,其一为“乡月大于城”,姑存之以俟异日。选句:___________________ 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2017年宜昌语文中考试题》)【解析】 第1题旨在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对这些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常在古诗文和日常生活中有涉及,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细心。第2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联知识,注意根据对联要求,分析上联词性和意义,对出下联。分析上联“枯叶带虫飞”“乡月大于城”,明确结构分别为“名+动+名+动”“名+形+于+名。注意要求“任选一副”,选自己得心应手的作答。
【答案】 1. B 2.(示例)①落花伴蝶眠;鸣蝉携风歌 ②幽篁秀于林;秋叶红于霞能 力 提 升积 累 拓 展适用对象:初中学生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
Photoshop cs3运行环境: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