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高二历史(文科,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高二历史(文科,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13 16:03:55

文档简介

兰州市第六十三中2019-2020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文科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下列与魏征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思想是(  )
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D.孔子为政以德思想
2.董仲舒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这表明董仲舒的新儒学(  )
A.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 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
C.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D.主张用封建纲常维护社会秩序
3.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  )
A.与北宋理学存在本质区别 B.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C.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 D.具有鲜明的反专制色彩
4.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
A. 体现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B. 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C. 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 D. 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
5.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 王道和民主政治 B. 仁政和道德教育
C. 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 实行人治和法治
6.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作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
A. 强调自由,主张“因信称义”
B. 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C. 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D. 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
7.爱因斯坦在一次演讲中说:“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有关的选择理论,被很多人引证来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但这是错误的,……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才能,……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 爱因斯坦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错误的
B. 爱因斯坦不赞同人类社会鼓励恶性的竞争
C. 爱因斯坦鼓励科学创新
D. 爱因斯坦重视培养理性独立的人格
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说明他
A. 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B.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 正确揭示了明亡的根源 D. 反对空谈倡导经世致用
9.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它)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这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
A. 重视实用 B. 尊重自然
C. 领先世界 D. 注重创新
10.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
A.楷书演绎了古代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B.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C.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D.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11. “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  )
A.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 B.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
C.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D.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12.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学派运动,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由此看来,智者学派的兴起主要是因为(  )
A.古希腊思想家的推动 B.雅典浓郁的文化氛围
C.功利主义思想的诱导 D.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13.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
A.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B.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C.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 D.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14. 14世纪晚期起,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威克利夫等人不顾教会禁令,将《圣经》译成英文,并大量选用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用语,使英文《圣经》广为传播。这一行为(  )
A.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 B.有利于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
C.促使宗教融入民众日常生活 D.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
15.笛卡尔认为,需要哲学家们用“自然的理由”来说服不信宗教的人,归结到一句话,就是用几何学那样精确的方法来处理形而上学的神学。笛卡尔的这一“方法”(  )
A.消除了科学与宗教的对立 B.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宣扬
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D.巩固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据此可知,该书
A. 是当时介绍西方最详实的著作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引发了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D. 倡导在中国建立代议制民主
17.“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是孙中山先生名言。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新”在“民权”方面的体现是
A.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C. “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D. “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18. 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
A.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 B.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19.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社会主义理论学派纷繁复杂 B.中国政局动荡经济凋敝
C.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尚未明朗 D.资本主义是其理想目标
20.孙中山189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
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
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
21.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如何理解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的提问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表述的主旨是(  )
A.肯定美国的政治模式 B.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C.促进民主、和平建国 D.批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2.在某次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次会议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五大 D. 中共十六大
23.1920年,《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递交到北洋政府,该宣言宣布:苏俄放弃沙俄时期在华的特权,放弃赔款、租借地,废除中俄所订密约等。苏俄政府此举
A.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B. 导致了中国革命方向的转变
C. 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D. 推动了“三大政策”的确立
24.The Beat les即披头士,是一支成立于1960年的英国著名摇滚乐队,他们服饰怪异,使用乐器简单、随意,节奏“离调”,以反叛的形象表达他们对传统理性的否定。与这一风格吻合的作品是
A. 《离骚》 B. 《西风颂》 C. 《人间喜剧》 D. 《等待戈多》
25. 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 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 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指导思想
第II卷 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奠定了产业革命基础的欧洲农业革命,只是由于引进了中国的思想和发明才得以实现。分行耕种、强化除草、现代条播机、铁犁、将犁起的土翻转的犁壁,以及有效的挽具,全都是从中国引进的。至于播种方法,在中国人的条播思想引起欧洲人注意之前,欧洲每年大约要浪费一半的谷种。的确,直到两个世纪之前,与中国相比,西方在农业方面是如此落后,以至于与中国这个发达世界相比,西方就是个不发达世界。
——R.K.G.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材料二 科学救国思潮的发展阶段历经萌芽、形成、发展演变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是萌芽阶段,林则徐的“师敌之长技以制敌”以及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是其先声。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及《科学》杂志的创刊是形成阶段。20世纪初,康有为明确提出了科学救国的主张,标志着科学救国思想的产生。第三阶段,1915年到1949年是科学救国思潮的发展演变阶段。20世纪30年代的科学化运动是科学救国思潮发展的勃兴阶段,1937年后受抗战建国影响,特别是1945年后科学救国开始转入科学建国。
——摘编自朱华《三十年来中国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研究述评》
材料三 自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之后,一些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都感觉到会有一轮新的技术革命呼之欲出。有专家就曾经预言,到了2025年,全球经济将进入生物经济的时代;还有新一代互联网产业,或者称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物联网、云计算等都属于这种新产业。另外,一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产业也获得了高速增长,全球向低碳经济转移也成为大趋势。
——《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国准备好了吗?》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在农业技术上影响欧洲的主要表现。(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阶段的科学救国思潮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第三阶段的科学救国思潮与第一阶段相比有哪些发展?(8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认识。(4分)
27.启蒙运动中的两种“中国观”
不同
伏尔泰
孟德斯鸠
对政治
“新帝雍正爱法律、重公益,超过父王。帝王之中无人比他更不遗余力地鼓励农事……雍正降旨,帝国各地处理重罪案件,未呈皇上本人亲览,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颁布这一敕令理由有二。两者均与敕令同样可敬。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路易十四时代》)
“中国是一个以畏惧为原则的专制国家。在最初那些王朝统治时期,疆域没有现在那样辽阔,专制精神可能略为逊色。可是,如今已非昔日可比了。”(《论法的精神》)
对儒家思想
孔子并不以神或弥赛亚自居,他“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宗教说辞)”。中国是最有道德的国家,中国实现了儒家以德治国的理想。中国“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
中国的皇帝是掌握教权的君主,皇帝的意志便是法律,臣民的生死予夺全在于皇帝的一念之间。“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
(1)阅读材料,比较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看法的不同之处。(6分)
(2)有观点认为,两人政治理念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中国观。你同意吗?请结合所学,说明理由。(8分)
2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实为买椟而还珠也,殊为可惜。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20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三 鲁迅对孔子及儒学的评论(如表)
评论
出典

孔子
“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
《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孔墨都不满于现状,要加以改革”
《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所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
《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儒学
(儒学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
《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儒学)“是着眼于历代封建帝王赖以维护其统治的儒家的传统﹣﹣精神‘麻痹术’
《坟?春末闲谈》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郭嵩焘的主张,并分析他属于哪一派别。(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鲁迅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分析鲁迅对待儒学持如此态度的根本原因。(5分 )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5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1-5 ABCAB 6-10 DADAC 11-15 DDDBB 16-20 BBACD
21-25 CBDDC
主观题答案
26、【答案】(1)有耕作方法上的分行耕种、条播和除草技术;在农具上的条播机、铁犁、新犁壁和挽具。
(2)林则徐、魏源发出科学救国呼声,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步。
发展:一是内涵不同,第一阶段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第三阶段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作用不同,第三阶段科学救国思潮起到了反封建的作用,也使科学成为人们救国和建国的重要手段。
(3)新一轮技术革命将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高科技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应立足科教强国战略,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7、【答案】(1)伏尔泰:赞赏守法爱民的中国君主和以德治国的儒家思想;孟德斯鸠:批判中国是君主专制国家、儒家思想是专制统治的工具。
(2)示例1:同意。
理由:伏尔泰的政治理念是抨击天主教会、倡导君主立宪,所以推崇注重道德教化(或淡化宗教)的儒家思想和勤政爱民的中国君主。孟德斯鸠的政治理念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所以他从严格的法制管理和分权制衡角度出发,批判大权独揽于皇帝的中国封建帝制。
示例2:不同意。
理由: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批判实际上是对法国君主专制的抨击;伏尔泰则通过美化中国为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虽然看上去不同,但二人都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抨击天主教会。他们关注中国的目的实质上殊途同归--为启蒙思想寻找论据和佐证。
28、【答案】(1)主张:西方政教是“本”,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
立场:代表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2)特点: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强,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斗争策略的需要。
(3)不同:客观评价孔子(基本肯定);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根本原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
(4)特点:各阶层参与探索,具有广泛性;以救亡为主题,具有爱国性;主张学习西方,推动近代化,具有进步性; 前后相继,具有阶段性;不断探索,具有连续性。

!
兰州市第六十三中2019-2020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文科历史(答题卡)
命题人:张瑞琪
27.(1)(6分)



姓名
班级
准 考 证 号

!
缺考
^
0
0
0
0
0
0
0
0
0
!
填涂样例
正确填涂
!
错误填涂
# $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填涂相应的考号信息点。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解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书写,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作解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题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1
1
1
1
1
1
1
1
1
(2)(8分)
!
2
2
2
2
2
2
2
2
2
!
3
3
3
3
3
3
3
3
3
!
4
4
4
4
4
4
4
4
4
!
5
5
5
5
5
5
5
5
5
!
6
6
6
6
6
6
6
6
6
!
7
7
7
7
7
7
7
7
7
!
8
8
8
8
8
8
8
8
8
!
9
9
9
9
9
9
9
9
9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
!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
!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19
A
B
C
D
!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A
B
C
D

!
21
A
B
C
D
!
22
A
B
C
D
!
23
A
B
C
D
!
24
A
B
C
D
!
25
A
B
C
D

28.(1)
二、主观题 (共50分)

26、(1)


(2



(2
(3





(4


(3




1
!
!
!
















































2
!
!
兰州市第六十三中2019-2020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文科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下列与魏征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思想是(  )
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D.孔子为政以德思想
2.董仲舒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这表明董仲舒的新儒学(  )
A.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 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
C.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D.主张用封建纲常维护社会秩序
3.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  )
A.与北宋理学存在本质区别 B.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C.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 D.具有鲜明的反专制色彩
4.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
A. 体现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B. 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C. 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 D. 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
5.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 王道和民主政治 B. 仁政和道德教育
C. 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 实行人治和法治
6.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作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
A. 强调自由,主张“因信称义”
B. 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C. 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D. 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
7.爱因斯坦在一次演讲中说:“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有关的选择理论,被很多人引证来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但这是错误的,……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才能,……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 爱因斯坦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错误的
B. 爱因斯坦不赞同人类社会鼓励恶性的竞争
C. 爱因斯坦鼓励科学创新
D. 爱因斯坦重视培养理性独立的人格
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说明他
A. 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B.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 正确揭示了明亡的根源 D. 反对空谈倡导经世致用
9.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它)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这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
A. 重视实用 B. 尊重自然
C. 领先世界 D. 注重创新
10.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
A.楷书演绎了古代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B.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C.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D.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11. “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  )
A.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 B.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
C.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D.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12.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学派运动,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由此看来,智者学派的兴起主要是因为(  )
A.古希腊思想家的推动 B.雅典浓郁的文化氛围
C.功利主义思想的诱导 D.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13.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
A.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B.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C.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 D.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14. 14世纪晚期起,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威克利夫等人不顾教会禁令,将《圣经》译成英文,并大量选用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用语,使英文《圣经》广为传播。这一行为(  )
A.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 B.有利于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
C.促使宗教融入民众日常生活 D.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
15.笛卡尔认为,需要哲学家们用“自然的理由”来说服不信宗教的人,归结到一句话,就是用几何学那样精确的方法来处理形而上学的神学。笛卡尔的这一“方法”(  )
A.消除了科学与宗教的对立 B.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宣扬
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D.巩固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据此可知,该书
A. 是当时介绍西方最详实的著作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引发了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D. 倡导在中国建立代议制民主
17.“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是孙中山先生名言。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新”在“民权”方面的体现是
A.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C. “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D. “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18. 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
A.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 B.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19.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社会主义理论学派纷繁复杂 B.中国政局动荡经济凋敝
C.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尚未明朗 D.资本主义是其理想目标
20.孙中山189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
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
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
21.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如何理解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的提问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表述的主旨是(  )
A.肯定美国的政治模式 B.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C.促进民主、和平建国 D.批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2.在某次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次会议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五大 D. 中共十六大
23.1920年,《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递交到北洋政府,该宣言宣布:苏俄放弃沙俄时期在华的特权,放弃赔款、租借地,废除中俄所订密约等。苏俄政府此举
A.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B. 导致了中国革命方向的转变
C. 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D. 推动了“三大政策”的确立
24.The Beat les即披头士,是一支成立于1960年的英国著名摇滚乐队,他们服饰怪异,使用乐器简单、随意,节奏“离调”,以反叛的形象表达他们对传统理性的否定。与这一风格吻合的作品是
A. 《离骚》 B. 《西风颂》 C. 《人间喜剧》 D. 《等待戈多》
25. 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 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 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指导思想
第II卷 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奠定了产业革命基础的欧洲农业革命,只是由于引进了中国的思想和发明才得以实现。分行耕种、强化除草、现代条播机、铁犁、将犁起的土翻转的犁壁,以及有效的挽具,全都是从中国引进的。至于播种方法,在中国人的条播思想引起欧洲人注意之前,欧洲每年大约要浪费一半的谷种。的确,直到两个世纪之前,与中国相比,西方在农业方面是如此落后,以至于与中国这个发达世界相比,西方就是个不发达世界。
——R.K.G.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材料二 科学救国思潮的发展阶段历经萌芽、形成、发展演变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是萌芽阶段,林则徐的“师敌之长技以制敌”以及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是其先声。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及《科学》杂志的创刊是形成阶段。20世纪初,康有为明确提出了科学救国的主张,标志着科学救国思想的产生。第三阶段,1915年到1949年是科学救国思潮的发展演变阶段。20世纪30年代的科学化运动是科学救国思潮发展的勃兴阶段,1937年后受抗战建国影响,特别是1945年后科学救国开始转入科学建国。
——摘编自朱华《三十年来中国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研究述评》
材料三 自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之后,一些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都感觉到会有一轮新的技术革命呼之欲出。有专家就曾经预言,到了2025年,全球经济将进入生物经济的时代;还有新一代互联网产业,或者称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物联网、云计算等都属于这种新产业。另外,一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产业也获得了高速增长,全球向低碳经济转移也成为大趋势。
——《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国准备好了吗?》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在农业技术上影响欧洲的主要表现。(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阶段的科学救国思潮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第三阶段的科学救国思潮与第一阶段相比有哪些发展?(8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认识。(4分)
27.启蒙运动中的两种“中国观”
不同
伏尔泰
孟德斯鸠
对政治
“新帝雍正爱法律、重公益,超过父王。帝王之中无人比他更不遗余力地鼓励农事……雍正降旨,帝国各地处理重罪案件,未呈皇上本人亲览,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颁布这一敕令理由有二。两者均与敕令同样可敬。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路易十四时代》)
“中国是一个以畏惧为原则的专制国家。在最初那些王朝统治时期,疆域没有现在那样辽阔,专制精神可能略为逊色。可是,如今已非昔日可比了。”(《论法的精神》)
对儒家思想
孔子并不以神或弥赛亚自居,他“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宗教说辞)”。中国是最有道德的国家,中国实现了儒家以德治国的理想。中国“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
中国的皇帝是掌握教权的君主,皇帝的意志便是法律,臣民的生死予夺全在于皇帝的一念之间。“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
(1)阅读材料,比较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看法的不同之处。(6分)
(2)有观点认为,两人政治理念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中国观。你同意吗?请结合所学,说明理由。(8分)
2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实为买椟而还珠也,殊为可惜。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20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三 鲁迅对孔子及儒学的评论(如表)
评论
出典

孔子
“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
《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孔墨都不满于现状,要加以改革”
《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所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
《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儒学
(儒学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
《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儒学)“是着眼于历代封建帝王赖以维护其统治的儒家的传统﹣﹣精神‘麻痹术’
《坟?春末闲谈》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郭嵩焘的主张,并分析他属于哪一派别。(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鲁迅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分析鲁迅对待儒学持如此态度的根本原因。(5分 )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5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1-5 ABCAB 6-10 DADAC 11-15 DDDBB 16-20 BBACD
21-25 CBDDC
主观题答案
26、【答案】(1)有耕作方法上的分行耕种、条播和除草技术;在农具上的条播机、铁犁、新犁壁和挽具。
(2)林则徐、魏源发出科学救国呼声,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步。
发展:一是内涵不同,第一阶段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第三阶段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作用不同,第三阶段科学救国思潮起到了反封建的作用,也使科学成为人们救国和建国的重要手段。
(3)新一轮技术革命将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高科技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应立足科教强国战略,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7、【答案】(1)伏尔泰:赞赏守法爱民的中国君主和以德治国的儒家思想;孟德斯鸠:批判中国是君主专制国家、儒家思想是专制统治的工具。
(2)示例1:同意。
理由:伏尔泰的政治理念是抨击天主教会、倡导君主立宪,所以推崇注重道德教化(或淡化宗教)的儒家思想和勤政爱民的中国君主。孟德斯鸠的政治理念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所以他从严格的法制管理和分权制衡角度出发,批判大权独揽于皇帝的中国封建帝制。
示例2:不同意。
理由: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批判实际上是对法国君主专制的抨击;伏尔泰则通过美化中国为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虽然看上去不同,但二人都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抨击天主教会。他们关注中国的目的实质上殊途同归--为启蒙思想寻找论据和佐证。
28、【答案】(1)主张:西方政教是“本”,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
立场:代表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2)特点: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强,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斗争策略的需要。
(3)不同:客观评价孔子(基本肯定);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根本原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
(4)特点:各阶层参与探索,具有广泛性;以救亡为主题,具有爱国性;主张学习西方,推动近代化,具有进步性; 前后相继,具有阶段性;不断探索,具有连续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