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琥 珀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课文生动具体地记叙了这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本文语言生动,教师可以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积累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既扬科普特色,又凸显语文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搜集琥珀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2.查找有关琥珀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演示,导入新课
1.导入:(出示琥珀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中的这个事物吗?来说一说吧!
2.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字音。
3.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琥珀的资料。
4.简介作者德国作家柏吉尔的资料。
5.引导质疑:琥珀是怎么形成的?琥珀有什么价值?……
6.小结过渡:琥珀,是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形成时间非常长,需要几万年时间。琥珀大多数由松科植物的树脂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到几万年前,去读一读这样一个故事,你会了解琥珀的形成,会知道很久很久以前的地球上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欣赏各种琥珀照片,激发学生对琥珀这种神奇的化石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
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琥珀 嗡嗡 松脂 拂拭 渗出
前俯后仰 挣扎 一番 埋在 澎湃
(2)指名读词,强调个别字的读音。如:“珀”读pò,不读pè;“埋”是多音字,在“埋在”中读mái,不读mán;“脂、拭、渗”是翘舌音。
(3)指导读准必会多音字“扎”,“扎”在“挣扎”中读zhá。“扎”还有另外两个音zhā和zā,读zhā时,可以组词“扎实”;读zā时,可以组词“包扎”。
(4)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5)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说课文的生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①换一换。熟字换偏旁,如:
珀——伯 脂——指
拭——试 渗——惨
②加一加。熟字加偏旁,如:
琥:虎+王字旁 埋:里+提土旁
(6)我会写好字。
①观察生字。找出左右结构的字:
吼 脂 拭 划 晌 辣 渗 挣 埋 刷 测 详
②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特点:大部分左窄右宽;“刷”“划”左宽右窄。观察这些字的主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
③重点指导学生书写上下结构的“餐、番”:
“餐”:笔画多,注意笔画写得要收。以竖中线为中心,上半部分的“又”要写得小,捺画变成点;下面的“食”要稳稳当当地托住上面的两个部件。
“番”:上下结构,上面是“”,下面是“田”。“”的竖和“田”的中竖要对齐在竖中线上。
④生练写生字各一遍。
设计意图:生字词教学在中年级依然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从中年级起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字词的学习。通过小老师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识字方法,便于学生掌握多种方法,能有效地识记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组内交流,并派代表在班级汇报:
课文主要讲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3.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
(1)很久很久以前。
(2)一个夏日。
(3)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4)又是几千年过去了。
4.根据时间的变化,说说发生了什么。
(1)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2)在一个夏日里,蜘蛛刚想捕捉苍蝇,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松脂继续滴下来,最后形成一个松脂球。
(3)几千年以后,海水把森林淹没了,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4)又是几千年以后,松脂球变成了化石。人们可以从琥珀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5.课文哪些段落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第2~12自然段)
设计意图:领会课文主要内容,抓住时间变化,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为深入阅读做好必要的铺垫。
四、学习课文,了解琥珀的样子
1.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描写琥珀的句子,读一读,想象一下这块琥珀的样子。 可出示琥珀图片,借助图片来了解琥珀的样子。
2.交流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3.指导朗读好句子。
4.说说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有趣的琥珀等)
5.理解句子:
(1)课件出示:“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理解“推测”。说出近义词:猜测、推断。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3)人们根据怎样的线索可以推测出几万年前发生了什么呢?
(因为能清楚地看到两个小东西,并且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显然是经过了挣扎。)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设计意图: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和琥珀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朗读词语。
怒吼、松脂、灰尘、拂拭、美餐、晌午、热辣辣、淹没、挣扎、成千上万、冲刷、断绝、推测、详细、情形。
2.谈话导入: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琥珀的样子。作者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那么几万年前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琥珀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穿越到几万年前的那个夏日,来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板书课题:琥珀)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点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简单明了,节省了课堂的宝贵学习时间。
二、合作交流,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小组合作,阅读第2~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蜘蛛和苍蝇是怎么被包在琥珀里的。
2.讨论交流,互相补充。
在一个夏天,一只小苍蝇被松脂的香味吸引住了,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有个蜘蛛爬过来,想把苍蝇当作一顿美餐。蜘蛛刚扑上去,一大滴松脂就滴下来,刚好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它们挣扎了一番,最后不动了。
3.再读第2~12自然段,说说要形成琥珀需要哪些条件。
(1)小组合作,圈画出关键词句。
(2)交流汇报形成琥珀的条件:松脂滴落,深埋在地下,需要几万年的时间。
(3)根据回答板书:松脂球 化石(琥珀) 时间漫长
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推测”,这很重要,可以避免上成科学课。
(1)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因为琥珀是由松脂形成的,而松脂渗出需要很高的温度。由此推测这是在夏天的中午,天气比较热,温度比较高。)
(2)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因为琥珀的化石里有小苍蝇和蜘蛛,所以推测出蜘蛛想要吃苍蝇的时候,滴落的松脂把它们包住了。)
小结:科普类的文章语言严谨,作者的推测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合理进行推测。(板书:合理推测)除了这两处,还有哪里也是合理推测呢?
(有个渔民带着儿子走过海滩,在海边的泥沙里发现了琥珀,由此推测当时大海在不远处怒吼,在漫长的岁月里,海水把森林淹没。)
5.齐读第2~12自然段,体会语言的严谨、推测的合理。
6.再读第2~12自然段,体会语句的生动。
(1)导学: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文,你们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画出喜欢的语句,和同学交流分享。
如:第2自然段中,作者把当时的环境描写得非常生动,使读者感到四周非常安静祥和。
第4自然段中,小苍蝇的样子、动作,写得非常生动。
…………
(2)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要求:读描写环境的语句时要语调轻缓,读出环境的安谧、美好。
读描写小苍蝇的语句时语调要轻快,读出小苍蝇的可爱。
读描写蜘蛛扑食小苍蝇的语句时要加快节奏,要读出当时的紧张气氛。
设计意图:学习科普类的文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感受语言特色,通过朗读、品析、体会语言的生动,学出“语文味”。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总结回顾。通过学习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在你阅读这篇科普作品的时候,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呢?
3.延伸练习:上网搜集其他琥珀的照片,挑选一个来合理进行推测,写一写它的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类的课文。文章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琥珀的形成过程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教学时,教师努力避免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而是用关键的问题引领,如:读读课文,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是什么?从而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感受到推测的合理。再如:本篇课文语言生动,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同学分享分享。通过阅读——品味——朗读,我们体会到了语言的生动,感受到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的特点:准确、严谨、精炼。这样,运用听说读写的多种策略,扎扎实实地“踩”在语言文字运用的“点”上,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学习,全面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