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观察物体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观察物体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12 17:0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反思
海南省农垦二小 陈运隆
[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三册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变换视角观察周围物体的形状。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一阶段的空间观念的培养目标是:“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也就是能运用图形现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进行思考。
2、学情分析:
(1)学生在此之前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立体图形及相应的平面图形,对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有初步的认识。
(2)学生的年龄小,空间想像能力比较差,所以要从不同位置观察大量的实物,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知,然后慢慢过渡到图形,即由观察过渡到想像。
3、指导思想:
从学生的身边取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各种活动贯穿整节课,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想象、判断、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过程,通过体验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和评价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汽车玩具模型、茶壶、课件、小熊玩具及其照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电脑显示一位学生背面的照片)请同学们猜一猜他是谁呢?(基本上没有人能猜出来,再显示这位学生侧面的照片让同学们猜,此时有部分同学能猜出来,最后显示这位学生正面照片,同学们基本上都能猜出这位同学)。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摄影师是从哪几个角度给这位同学拍照的?
生:是从后面、侧面和前面,
师:观察人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
(二)观察物体,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
生:喜欢!
师:那你最喜欢什么玩具?你能不能描述一下你的玩具是什么样的。
生1:我家的机器人,头是方形的,身是圆柱体的,脚是长方体的
生2:(描述了巴比娃娃)
生3:……
师:由于时间关系,下课后大家可以互相介绍自己的玩具是什么样的,老师也带来一个玩具――汽车模型,你想观察吗?
2、有序观察
将汽车模型放在中间,同学们分成四小组围坐在其四周,然后分三步进行观察。
(1)定位观察:
师:每位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你看到了车的哪一面?你还看到了什么?(目的是让同学们说说所观察的形状如何?)
生:我只能看到玩具汽车的一部分;
生:我看到了玩具汽车的前面有两个车灯,看不到车尾和侧面;
生:我看到了汽车的前玻璃是长方形;
生:我看到的是车的后面,它有车牌,还有两个灯;
生:我看到了车的侧面有车门。……
(2)换位观察:
师:四小组同学顺时针交换座位进行观察,你在这个位置上,再仔细看看汽车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目的是让同学们明白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不一样)
生:我在这个位置上看到了车的前面有两个雨刷;
生:我看到了车的侧面有两个轮胎;
生:我看到车后面的颜色和车侧面不一样;
生:我看到车的侧面和前面不同,它的侧面还有一个反光镜。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请大家想一想,你们从刚才位置上看到的和现在位置上看到的小汽车模型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小组讨论。
生:车的每一个面有每一个面的形状。
生:车的面不同,换个位置观察肯定就不一样。
生:从不同角度去看,所看到的形状当然就不一样。
(3)再交换位观察并相互交流:
师:请与对面同学交换位置进行观察,与刚才观察的有何不一样,请小组交流。(主要目的是让同学们知道人在观察汽车的两个侧面时,从一个侧面观察时车头在人的右手边,从另一个侧面观察时车头是在人的左手边。)
生:我看到车的两个侧面是一样;
师:真的一样吗?请第一组同学帮助第三大组从一个侧面观察,请第二大组帮助第四大组从另一侧面观察,可以转到不同侧面进行比较观察,再请大家互相交流,
生:我看到车的两个侧面是不一样;
师:你说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看到车的这一面有天线,那一面没有;
生:我看到车的这一面有反光镜,另一面没有;
生:在这一边我看到车头在我的右手边,而到那一边看到车头在我的左手边。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站在汽车模型的两侧时,车头和车尾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3、辨认位置:
老师出示小汽车模型的共四张照片(包括前面、后面各一张、不同侧面各一张)。(目的是让同学们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师:接下来,我想考考大家,哪一幅图是你现在位置上所看到的。
生:我看到的是第一幅图;
生:我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生:我看到的是第三幅图;
师:你为什么看到的是第三幅图而不是第四幅图呢?
生:因为我站在这边车头在我右手边,如果我站在那边的话,车头就在我的左手边。
师:如果我想看到第二幅图,应该站在哪个位置上,如果我想看到第四幅图又应该站在哪个位置上,请你走一走。
4、感知不同的观察方法:
师:如果要想每一同学都看到小汽车的前后左右,你有什么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目的是让同学们通过体验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观察过程中培养同学们不同的观察方法。)
生:我可以绕着汽车模型转一圈;
生:我们可以把汽车模型转动来观察;
……
师:看来,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观察物体,可以围着物体从四周看,也可以让物体转动来观察,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角度观察,才能把物体看得更清楚、更全面!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连一连:利用书本例题一,让同学们将小亮、小明、小红三位学生所观察到的恐龙图形连线,先请学生独立完成,再互相说一说,订正答案。
(目的:一方面充分利用书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一方面进一步练习让同学们辨认从不同角度(包括后面、侧面、前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议一议:(见课件)
(1)电脑出示小青、小华、小红三位孩子观察茶壶的情况让同学们分小组先议一议,想一想他们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电脑出示三幅图形,让大家分辨他们分别看到的是哪幅图,
(3)老师向每一个组的同学发一个茶壶,让组长组织验证,小组交流;
(4)请每一组派三位同学来摸拟小青、小华、小红三位孩子观察茶壶的情况,进行全班交流。
(5)请同学来摸拟小青、小华从上面和下面观察茶壶的情况,进行全班交流。

(目的是让学会除了能从前面、后面和侧面观察物体的形状,而且还能从上面和下面去观察物体,同时,也加强了小组合作及全班交流意识和能力。)
3、走一走:
(1)老师拿出一个大熊玩具,每一组请一位同学围着大熊玩具走一走,边走边想一想从不同的角度看你所观察到的玩具形状是怎样的?
(2)老师拿出一些玩具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应该在什么位置上能观察到这幅图。如果知道,马上走到相应的位置上。每组请一位同学来参与走一走的游戏,看哪一组的同学动作最快、最准确。老师拿图片分三次:第一次拿出大熊的前、后、左、右四个面的四张图片;第二次拿出大熊的前和左两个面的各两张图片,第三次拿出大熊的右面四张相同的图片。

(目的:既训练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又较好地训练了同学们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和灵活应变能力。)
4、听一听:
师:同学们,最后老师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好吗?(课件演示并有配音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同学们边听边笑)
师:同学们为什么觉得好笑呢?
生:因为每一个盲人只摸到了象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们说得都不对;
……
师:所以,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不能只凭片面的了解来判定事物,这是不准确的,必须从事物的各个方面来观察,才能作出全面的判断。

教学反思:
我在完成这节课后有以下一些收获:
1、在观察物体中培养学生兴趣 《观察物体》是学生在学习《位置》后编排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了观察物体主题图――这里是三个小朋友在不同位置观察玩具恐龙。我在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环节时,一方面我没有直接采用书本上的主题图,而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像“认照片、辨同学”,这样注意创设情境,从境到物来导入新课,我认为更能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在探究新知时,我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模型――-就是玩具汽车作为学生的观察物,特别是为了有利于学生观察汽车,我重新编制了学生上课的座位,将全班同学们分成四小组围在汽车模型的四周进行观察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由看到想,又由想到看,整体感知具体实物模型,而且,可以在这种与平常不一样的、特定的数学活动模式中,学生能更有兴趣地参与,也更方便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从而获得真实感知和学习经验,也能突破了传统的程序化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观察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特别要求:“数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何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呢?我设计了定位观察、换位观察和交流观察等几个环节,这样,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去感受:先感受定位观察物体的“点”和“面”;再感受换位观察物体的“面”和“体”;再进一步感受“面”和“体”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不断地观察、体验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在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中,感受数学、经历数学,学到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