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3 月是故乡明课件 课件 统编版(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语文-3 月是故乡明课件 课件 统编版(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2 22:5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学习目标
教学
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

“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

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
重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

的思念之情。
教学
难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

的思念之情。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第一段(1)开篇点题。
第二段(2-4)作者对故乡的回忆。
第三段(5-6)坐着离开故乡后的生活。
第四段(7)再次点题,呼应全文。
理清脉络 概括段意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思考讨论
三潭印月,是浙江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以三潭印月的景观享誉中外。主要景点有“开网亭” “闲放台” “先贤祠” “迎翠轩” “花鸟厅”“我心相印亭”“曲桥”“九狮石”等。
思考讨论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开篇点题,引出文章的主题。
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这是对比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亮都不及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平凡的小月亮”。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
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弱冠之年: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50岁
花甲之年:60岁
古稀之年:70岁
耄耋:90岁
小知识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课堂小结
文章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文章语言古朴、质朴,但是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真”与“朴”也正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和独特风格。同时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本文中也表现得很充分。
月是故乡明
思念故乡
对故乡的回忆
板书设计
离开故乡后的生活
读一读。
积累几首关于“望月思乡”的诗。
飞云倚岫心常在,
明月沉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见在他乡。
随园诗话
—袁枚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