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分离定律教案和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科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分离定律教案和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2-13 08:47:00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遗传:变异:生物亲子代间的相似现象称为遗传。 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子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 问题探讨 人们曾经认为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和,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就像把一瓶蓝墨水和一瓶红墨水倒在一起,混和液是另外一种颜色,再也无法分出蓝色和红色。这种观点也称作融合遗传。
讨论:
1、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
后,子代的牡丹会是什么颜色?
2、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第一节 分离定律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遗传学的三大规律分离规律
自由组合规律
连锁和互换规律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之父材料:
豌豆
果蝇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实验材料——豌豆(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为闭花受粉,在天然状态下永远是纯种。 异花传粉 自花传粉 闭花传粉(3)豌豆有多种便于区分的相对性状。(2)豌豆成熟后籽粒
留在豆荚中,便
于观察和计数。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相对性状: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理化等
特征的总称。判断下列各项是否属于相对性状
1、家鸡的毛腿和长腿 2、羊的白毛与牛的黄毛
3、绵羊的白毛和牛的黑毛 4、桃树的红花和绿叶
5、狗的长毛和黑毛 6、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上眼脸有无褶皱
1、双眼皮 2、单眼皮脸颊有无酒窝
1、有酒窝 2、无酒窝双手手指嵌合
1、右手拇指在上 2、左手拇指在上食指长短
1、食指比无名指长
2、食指比无名指短2、符号和概念常见的几个符号:——亲本——杂交——雌性个体(母本)——子一代——自交;P♀♂——雄性个体(父本)×F1F2——子二代重要概念:(1)显性性状:
(2)隐性性状:
(3)性状分离:
(4)等位基因:
(5)基因型:
(6)纯合子:
(7)杂合子:
(8)表现型:
(9)正交:
(10)反交: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单因子杂交实验去雄杂交基本步骤:3、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数据小结: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
(1) F1只表现显性性状。
(2) F2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 3:1(显性: 隐性)。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观察实验发现问题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提出假说解释问题F1只出现显性性状——紫花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设、推理(1)遗传因子
(即基因)显性基因(C)
隐性基因(c)显性性状隐性性状(2)基因成对出现纯合子(CC、cc)
杂合子(Cc )(3)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
配子中只有一个遗传因子。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
结合,基因又成对,但C对c有显性作用。孟德尔对试验结果的解释(5)F1可产生2种不同的配子,C和c,并且数量
相等,即比例为1:1。
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表现出3种
基因型,即CC,Cc,cc,其比例为1:2:1。
因C对c有显性作用,CC、Cc都表现为显性
性状——紫花,而cc表现为白花。(4)F1体细胞中两个不同的基因,但各自独立,
互不混杂。 观察实验 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解释问题演绎推理(纸上谈兵)——对分离假设的验证   三、测交实验—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观察实验 发现问题实验验证   测交实验结果:  演绎推理(纸上谈兵)提出假说解释问题结果与预期相符 测交实验 假说正确!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演绎推理(纸上谈兵)提出假说解释问题总结规律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得出分离定律孟德尔实验的程序科学研究的方法蕴含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结果是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的配子带有另外一种等位基因。( 2 )揭示了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行为,而两对或两对以上的遗传因子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行为不属于分离定律。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1 )只适用于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而不适用于原核生物、细胞质的遗传因子的遗传.过程:F1自交其他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1)自交法:结果:F2出现性状分离,
且显性:隐性=3:1结论:分离定律是正确的。过程: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
稀碘液,呈现不同的颜色。
取F1的花粉放在载玻片上,
加一滴稀碘液。(2)花粉鉴定法:结果:一半花粉呈蓝黑色,
一半花粉呈红褐色。结论:分离定律是正确的。四、显性的相对性 1、完全显性: 2、不完全显性: 3、共显性: 具有相对性状的2个亲本杂交,所得到的F1与显性亲本的表现完全一致的现象。 具有相对性状的2个亲本杂交,所得到的F1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的现象。 具有相对性状的2个亲本杂交,所得到的F1个体同时表现出双亲的性状。 知识小结巩固相关概念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杂交自交测交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表现型基因型纯合子杂合子科学研究的方法【新的问题】 母亲是双眼皮,父亲是单眼皮,他们的孩子有可能是双眼皮吗?1、杂交育种①隐性基因控制的优良性状例 小麦、水稻矮杆性状的选育(aa)F1 Aa AA Aa aa ②显性基因控制的优良性状例 小麦抗杆锈病性状的选育(AA)F1 AaAA
Aa
aa1/4
1/2
1/4AA1/41/2AA
Aa
aa1/4
1/2
1/4五、分离定律的应用 连续自交,不断选择①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性聋哑等正常: AA Aa (携带者) 患者:aa 已知亲本的的基因型,求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 2、医学上的应用对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做出推断无中生有,为隐性②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等患者: AA Aa正常: aa 已知亲本的的基因型,求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 有中生无,为显性医学上的应用 系谱图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男性正常女性正常对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做出推断1 21 2 3 41 2 3 4例:如图所示为某家族中白化病的遗传图谱。请分析并回答(以A、a表示有关的基因):ⅠⅡⅢ(1).该病致病基因是 性的。(2)5号、9号的基因型分别是 和 。(3)8号的基因型是 (概率为 )或 (概率为 );10号的基因型是 (概率为 )或 (概率为 )。(4)8号与10号属 关系,两者不能结婚,若结婚则后代中白化病机率将是 。(5)7号的致病基因直接来自哪些亲体? 。隐AaaaAA1/ 3Aa2/3AA1/3Aa2/3近亲1/93号和4号1、根据题意,画出便于逻辑推理的图解;
2、根据性状分离,判断显、隐性性状;
3、根据性状表现初步确定基因组成(基因型);
(隐性性状—cc,显性性状—Cc或CC→C_)
4、根据性状分离比(根据子代表现型、基因型
组成),判断双亲基因型;
5、弄清有关配子的基因及比例;
6、或利用配子比例求相应个体概率,
利用分离比直接推算。
遗传题解题步骤 知识拓展1——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杂合子:能稳定遗传,
自交后代性状不发生分离。不能稳定遗传,
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知识拓展2——杂交、测交、自交1、杂交:
2、测交:
3、自交:判断显隐性判断F1基因型为纯合或杂合判断显隐性﹡思考:Aa 自交N次后代杂合子和纯合子
所占的比例(用坐标曲线表示)判断基因型为纯合或杂合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结论: Aa 自交N次后:
杂合子:
纯合子:1/2N1-1/2N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 1-1/2N)?( 1-1/2N)0 1 2 3 4 5 6N/代数纯合子比例
杂合子比例1 0.5表现型:
基因型:生物个体表现出的性状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二者关系:1、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2、基因型+环境条件=表现型。即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只有基因型相同,环境条件也相同,表现型才相同。 知识拓展3——表现型与基因型写出杂交过程并推测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比例:1.AA x aa 2.AA x Aa 3.AA x aa 4.Aa x Aa 5.Aa x aa 6.aa x aa 规律性比值在解决遗传性问题的应用1、后代显性:隐性为1 : 1,则亲本基因型为:Aa X aa2、后代显性:隐性为3 : 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 X Aa3、后代基因型Aa比aa为1 : 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 X aa4、后代基因型AA:Aa:aa为1 : 2: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 X Aa 目标达成——1、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 (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A 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 测交、杂交、自交、测交C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 杂交、杂交、杂交、测交B2、我国科学工作者捕捉到一只稀有的雄性白猴,现要在短时间内利用这只白猴繁殖更多的白猴(已知棕色对白色是显性),你选出最佳方案是:( )
A、白猴与棕猴交配,选出后代中白猴 
B、白猴与棕猴交配,再F1自交
C、白猴与棕猴交配,再F1测交    
D、白猴与棕猴交配,再让F1与棕猴交配C3、基因型为AA的牛与杂种公牛表现有角,杂种母牛与基因型为aa的牛表现为无角,现有一对有角牛交配,生下一只无角牛。这只牛的性别是( )BA. 雄牛 B.雌牛 C.雌、雄牛均可 D.无法确定E﹡5、(1)Aa的黄粒豌豆自交3次,黄粒豌豆所占
的比例为__________(不进行淘汰挑选)9/169/10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
教材分析
在前言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也知晓遗传和变异的概念。遗传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即基因从亲代到子代的传递过程,生物的遗传遵循一定的规律。本章介绍了孟德尔的两个遗传定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和实质。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一些遗传的基本知识,计算过以对相对性状在遗传中的性状分离比,对分离定律并不陌生,高二数学古典概型的应用中也计算过豌豆一对相对性状遗传中的性状分离问题,因此,学生分离定律中的F2代的性状分离的理解和相关计算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
鉴于上述原因,本节重点在于如何理解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特别是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以及分离定律的实质的理解,这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另一个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孟德尔实验体现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和实验法的一般步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及科学的方法。
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性状、性状分离、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杂交、测交、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等,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学生理解单个的概念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概念图。
通过分离定律的在实践中应用的介绍,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分离定律的理解,更可以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为学习自由组合定律奠定基础。
一、教学目标
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的实验过程以及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解释与遗传学实验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分离定律的内容、实质和实践意义。会用遗传图解的形式分析遗传过程。
通过介绍孟德尔进行的植物遗传实验过程和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努力探索、积极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学生在理解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分离定律的实质。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与遗传实验有关的概念。
2.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分离定律的实质。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
四、课时:2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第1课时
引言
概述必修一的内容,从细胞的生命活动引到生物个体的生命活动,引出必修二的专题——遗传和变异。引导同学回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征。通过同学们熟知的生物现象,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 (遗传)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
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引出课题——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第一节分离定律。
听讲,回忆
思考,回答
温故知新
激发兴趣
帮助理解概念
孟德尔生平
在140多年前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为什么能揭示这一科学奥秘?简介孟德尔生平:
①孟德尔自幼酷爱自然科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孟德尔具有了杂交可使生物产生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
②在实践中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紫茉莉等植物和家鼠等动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
③当时科学界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实验,孟德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新研究方法,如从单一性状入手观察分析遗传结果;用前人从未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用过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等。
现在的科学界对孟德尔有这样一个新的评价: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科学统计揭示了遗传的规律。
带着疑问通过课件和老师讲述,了解孟德尔及其在遗传学上的地位
初步了解孟德尔在遗传实验研究中方法的创新、思维方式的创新、敢于冲破原有观念的精神。
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设疑: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讲述:结合课件讲述豌豆的结构特点:
① 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纯种;
②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③ 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
结合上述内容,给出性状、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概念。
带着问题观察图片、思考。
复习花的结构,了解豌豆适于做实验材料的原因。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怎样设计的?
利用课件让学生边思考边讲解。
紫花豌豆 × 白花豌豆
(♀或 ♂ ) ( ♂或 ♀ )
F1: 紫花豌豆
?(自交)
F2: 紫花豌豆 :白花豌豆
705 :224
3 :1
给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
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讲解:孟德尔8年一共做了很多种性状,其中非常有成就的是7对相对性状,(课件展示他做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发现显性和隐性不是偶然的,它带有相当的必然性,另外它还带有普遍性,而且F2代还带有特定的比例,大致都在3:1左右。
结合图解,分析总结,得出答案。
学生看课件,得出结论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为学生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做铺垫。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结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如果你是孟德尔,你将如何解释这样的实验结果呢?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结合课件,讲解孟德尔的解释:
1.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C),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c)。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C相对c是显性的,C和c同时存在时,只显现C控制的性状。
2.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两个亲本的基因组合类型不同。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称为基因型。紫花亲本的基因型为CC,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cc。
3.在形成配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每个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紫花豌豆的含C,白花豌豆的含c)。受精时,雌雄配子产生的F1中,基因又恢复为一对(Cc),表现为紫花。
4.F1的体细胞中的等位基因(Cc),各自独立,互不混杂。
5.F1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一种含C,另一种含c,并且数目相等,比例为1: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F2出现3种基因型:CC、Cc、cc,其比例为1:2:1。基因型为CC和cc的个体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叫做纯合子。基因型为Cc的个体由两个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结合而成,叫做杂合子。因为C对c是显性的,CC、Cc均表现为紫花,cc表现为白花。紫花和白花的数量比为3:1。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表现型。(在解释中要说明实验中豌豆的数量足够多时才会表现出来3:1的性状分离。)边解释边写遗传图解:
P: CC紫花)× cc(白花)
配子: C c
F1 Cc(紫花)
?
Cc × Cc
F1配子
C c C c

F2 CC Cc Cc cc
基因型比: 1 : 2 : 1
性状分离比: 3 (紫花): 1(白花)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结合教师的讲述,理解孟德尔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予学生发散思维、启动已有知识的空间。使学生理解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解释
了解孟德尔实验的遗传图解。掌握遗传图解的写法。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本节课中了解了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的生平,我们沿着他的足迹,重温了他140多年前运用独特的科学思维,从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并进行逐代追踪,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法,找出遗传的规律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科学研究上要有所成就,不仅需要不懈探索与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还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们还学习了遗传实验中的相关概念,请同学们课后把本节课中涉及的概念组成概念图。在孟德尔的实验中,非常重要的是他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这是他发现遗传规律的关键。那么,这种解释是否正确,还需要用实验来证明,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实验该如何设计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听讲,回顾本节知识。了解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几点原因。
在总结本节要点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总结概括能力。对科学研究的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
孟德尔简介
豌豆
严格自花、闭花授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紫花× 白花
F1: 紫花
?(自交)
F2: 紫花 :白花
705 :224
3 :1
性状: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
相对性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显性性状:纯种亲本杂交后代F1中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纯种亲本杂交后代F1中未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
显性基因(C),隐性基因(c)。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C对c有显性作用。
2.基因成对存在,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
基因型: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称为。
3.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4.等位基因各自独立,互不混杂。
5.F1产生两种不同类型、数目相等的配子。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纯合子: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
杂合子:两个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
表现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P: CC紫花)× cc(白花)
配子: C c
F1 Cc(紫花)
?
Cc × Cc
F1配子 C c C c

F2 CC Cc Cc cc
基因型比: 1 : 2 : 1
性状分离比: 3 (紫花) : 1(白花)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第2课时
引言
写出孟德尔实验的遗传图解,和学生一道回顾孟德尔实验的过程及其对实验结果的解释,重点强调解释中关于基因分离的假设: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结果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的配子带有另一种等位基因。
上述假设很好地解释了实验的结果,但假设是否正确,还要通过实验来检验。检验的关键是什么?如果你是孟德尔,你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假设是否正确呢?
听讲、回忆
思考、讨论
温故
进入学习情景,讨论实验设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
根据同学们讨论的结果,确定实验要检验的关键是F1是否产生了分别含有C和c的数量相等的配子。再逐一讨论学生设计的方案,最终确定用隐性个体(白花)与F1进行杂交的实验方案。指出孟德尔设计的就是这样的方案。请同学按照这种方案设想各种可能的结果及说明的问题,并用孟德尔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
孟德尔的实验方法能够测定F1的基因性,这种杂交也叫测交。
请同学写出测交的遗传图解。
讲述测交概念,指导学生通过绘制遗传图解,预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巡视检查学生习作的情况。
通过板图,展示规范的测交遗传图解,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
杂交子一代 隐性纯合子
紫花 白花
测交 Cc × cc
配子 C c c
测交后代 Cc cc
紫花 白花
1 : 1
展示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即用子一代紫花豌豆(Cc)与白花豌豆(cc)测交,在得到的166株后代中,85株开紫花,81株开白花,两者之比接近1∶1的预期比例。
设疑: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相同,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孟德尔设计测交试验的巧妙之处是什么?
介绍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
绘制遗传图解,进一步掌握绘制遗传图解的方法,理解测交实验的过程,预测实验结果。
使学生在习作中巩固绘制遗传图解的基本方法。
体验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创新之处。
了解假说-演绎法。
四、分离定律的实质
依据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分离定律:
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结果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的配子带有另一种等位基因。
学生归纳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五、显性的相对性
出示金鱼草花色遗传图解,让学生从中找出与豌豆花色遗传的不同,引出显性相对性的专题。
介绍显性的几种类型:
1.完全显性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与显性亲本的表现完全一致的现象。
2.不完全显性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为双亲中间类型的现象。
3.共显性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同时表现出双亲性状的现象。介绍人类ABO血型及遗传规律。
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观察、听讲
思考
了解显性的类型;
了解人类ABO血型及遗传规律。
六、分离定律的应用
1.对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进行判断
白化病由隐性基因(a)控制,请指出白化病患者基因型、其兄弟姐妹可能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患者的父母再生一个孩子,患病概率是多少?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多少?患者表现正常的哥哥与患白化病的妻子所生子女的患病概率是多少?
2.农业生产中育种的应用
已知小麦的抗秆锈病由显性基因控制,要得到纯种的抗病小麦,必须让抗病的小麦不断自交,经过选择,淘汰由于性状分离产生的非抗病类型,当抗病小麦不再发生性状分离时,就可以确定此类型是纯合的抗病类型,可以在农业生产中推广。
在上述两项应用中,要分别画出遗传图解,既可以直观地说明问题,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遗传图解的写法。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分离定律的理解和实践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孟德尔设计了巧妙的测交实验,证明了自己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正确,从而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分离定律在实践中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解释某些遗传现象。豌豆具有7对明显的相对性状,都是完全显性的,这也是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完全显性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但也有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的现象,如人类的ABO血型就是共显性的。
孟德尔从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发现了分离定律,之后,孟德尔又针对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他又有哪些发现,又会做出怎样的解释,又如何证明其解释是否正确,是否又会发现新的遗传规律?让我们下节课一一揭晓这些疑问。
听讲、回忆
理清本节知识脉络。
激发学习下节课的兴趣。
板书设计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测交法
杂交子一代 隐性纯合子
紫花 白花
测交 Cc × cc
配子 C c c
测交后代 Cc cc
紫花 白花
1 : 1
四、分离定律的实质
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结果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的配子带有另一种等位基因。
五、显性的相对性
1. 完全显性
2. 不完全显性
3. 共显性
六、分离定律的应用
1. 对遗传病基因型和发病概率的判断
2. 育种上的应用
课件9张PPT。遗传:生物亲子代间的相似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子代与子代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孟德尔 (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奥地利遗传学家,“现代遗传学之父(father of modern genetics)”,遗传学奠基人。1865年发现两个遗传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第一节 分离定律2019/2/143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实验材料:豌 豆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
自然状态下是纯种2019/2/144豌豆的性状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2019/2/1452.单因子(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实验步骤:
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父本、母本:
提供花粉的植株为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为母本。统称为亲本,用P表示。

正交、反交:
如果以A为父本、B为母本的杂交叫正交,则B做父本,A做母本的杂交为反交。
2019/2/1462.单因子(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F12019/2/1472.单因子(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显性性状:杂交后代F1表现出的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杂交后代F1未表现出的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705株224株 3 : 1F1F22019/2/1482.单因子(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F2代性状分离比: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F1CCccCcUF21.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
2.基因成对存在,分别来自父本和母
本,彼此独立,互不混杂。
3.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
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4.F1产生两种不同类型、数目相等的
配子。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Cc配子CCccCcCcCcCc紫花紫花紫花紫花配子CcCcCCCcCccc紫花紫花紫花白花CcCccCCc×配子配子紫花紫花F2中性状分离比为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