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艺术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介绍具有悠久历史,独特民族风格和鲜明时代特色的青铜工艺,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古代文明,学习并初步掌握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有关知识。
操作目标:通过欣赏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开阔眼界,培养对青铜艺术的欣赏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能模仿三星堆人面像制作一件作品。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我国古代的青铜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及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艺术的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青铜文化,感受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的奇特与精美。
教学难点:
感悟青铜艺术,用泥巴模仿三星堆面具制作一件作品。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名师讲堂,我是今天的主讲老师陶梅。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一节美术欣赏课——中国青铜艺术。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青铜?
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因为颜色呈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与红铜相比,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而且硬度高,是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
青铜制成的器物叫青铜器。
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经历过青铜时代,只有古代中国赋予青铜器以重要的社会意义、深厚的精神内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前后延续了2,000多年。战国以后,青铜器逐渐被铁器所取代。
我国的青铜器,从功能上可以大体分为四类: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具。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主要分为: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它们是奴隶主和封建地主们为了满足他们的豪奢生活而制造的,是剥削人民的见证;同时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那么,青铜器是怎么变成奴隶社会的一面镜子的呢?
走进历史,细细吟读,我们便会发现,青铜器的真正价值是体现在对礼制的维护上。
具体的讲,青铜器中的礼器和乐器便是体现奴隶社会等级和权力象征的工具。其中,鼎和编钟更是青铜器中的集大成者。
那么什么是鼎呢?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由于鼎的外型特征——三足或四足,且三足比较普遍。再加上鼎比较坚固,体型一般比较硕大,所以经常用“三足鼎立”来形容多方势力并存,对峙。如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所代表的三股势力的并存,就可以说是“三足鼎立”。
据历史记载,古代的贵族通常用鼎来煮肉,把不同类的肉分用几个鼎来煮,肉熟以后直接取食,因此古籍中有“列鼎而食”的说法。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庶士三鼎,普通人不能用”等使用数量的规定。
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比陶器困难得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通常只有统冶阶级才有能力铸造,因此鼎也就成为贵族地位和阶级的象征,所以又以“钟鸣鼎食”来代表贵族的生活。
我们也可以想象,在夏、商、周时代,贵族生活奢侈、华贵而又盛大的场面,也不难想象出人们用“鼎盛”来形容国力强盛,场面盛大的原因了。
商、周时代,常常以青铜鼎做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礼器,而鼎之所以在古代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权政的象征更是源于一个传说——夏传九鼎
相传,由于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的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们的藏金(铜)献给夏禹。夏禹于是利用这些铜,铸造了九座大鼎,用来象征九州。夏禹所铸的九个大鼎,后来便成为夏商周三代相传、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九鼎”。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王权的象征。《左传》和《史记》都记载了“定鼎”、“迁鼎”、“问鼎”的史实。“定鼎”就是定都或建立王朝,夺鼎意味着王朝变换,而失鼎就意味着丧失政权,国灭则鼎迁。
说到这儿,我想问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重的青铜鼎是什么吗?是的,它是司母戊方鼎。知道为什么叫司母戊方鼎吗?商王非常尊敬他的母亲戊,母亲过世后,为了祭祀母亲,命人铸造了这方鼎,司母就是纪念母亲的意思,所以叫司母戊方鼎。
这件重达875千克的青铜器你们能举得动吗?历史上就有一个人能举得动,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这也是成语“拔山杠鼎”的由来。目前这件青铜器被收藏在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
与司母戊方鼎一方一圆、合称为商代青铜双璧的是“子龙鼎” 。“子龙鼎”的体形巨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商代圆鼎。因鼎上刻有“子龙”而得名。也是目前所知的带有“龙”字最早的青铜器。
刚才我们说的是最重的青铜方鼎和最大的青铜圆鼎,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铭文最多的青铜鼎,它就是毛公鼎。在我国,许多青铜器上都有铭文,也叫做金文。铭文既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又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还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之一。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毛公所铸的青铜器。铭文长达32行,499个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献策的事。上面的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是研究西周晚期的重要史料 。同时,毛公鼎上刻的铭文也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是西周青铜器之最。
这件是大禾人面方鼎,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件人面纹方鼎。方鼎的四面各浮雕了一个大而醒目的人面做为主题纹饰。鼎腹的内壁上有铭文“大禾”二字,“禾”字象形,是谷子成熟时,谷穗沉甸、下垂的形象,所以这方鼎可能是为了庆祝丰年或者祈求丰年而铸造的礼器。
历史赋予了“鼎”深厚的文化内涵。正因为鼎的重要地位,所以为了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鼎志昌盛,龙兆吉祥。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联合国的美好祝愿,对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纪的希望。这也是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共同心愿;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着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下面,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组特殊的青铜器,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的声音吧。
问:是什么乐器能发出这么清脆、悦耳的声音呢?
对了,是编钟。根据文献记载,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3 枚一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 9 枚一组的、13 枚 一组的等等。1957 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址出土的一套13枚编钟,用它演奏的乐曲《东方红》,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了太空。
而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世界上最大的编钟就是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用铜、锡、铝合金制造而成,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下面就让我们随着镜头,穿越时空隧道,回到1978年,一起去见证它们出土时的伟大时刻吧。
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下面就让我们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乐曲《楚殇》之下,再一次走近青铜器,去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吧。
为了设计这些精巧的造型和精致的纹饰,古代的工匠们不断改进工艺,像这样的青铜壶,制作完成后,挂耳上竟然没有一丝缝隙,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知识链接。
走进历史的长河,我们会发现那儿有无数颗闪烁的星星,随手摘下几颗,都会令我们欣喜如怡,慨怀万千。
一位历史学家就曾经说过: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石头的书,青铜的书。这毫不夸张,几千年来所凝练的浓郁、厚重的青铜文化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百科全书,留给我们的是无穷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建议电视机前面的同学们好好读一读这本书。今天的名师讲堂就到这里,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