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4 22:10:4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本文文体特征,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4.培养学生养成勤奋刻苦的习惯,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困难。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并熟读背诵课文。
2.理解本文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2.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内涵,挖掘其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散文家。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当世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
“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嗜学(shì)  砚冰(yàn) 弗(fú)? 怠(dài) 逾约(yú)
硕师(shuò) 叩问(kòu)? 叱咄(chì duō) 俟(sì) 卒(zú)
负箧(qiè)? 曳屣(xǐ) 皲裂(jūn)? 媵人(yìn) 衾(qīn)
绮绣(qǐ) 容臭(xiù) 烨然(yè) 缊袍(yùn) 耄老(mào)
谬称(miù)? 廪稍(lǐn) 冻馁(něi) 谒(yè) 贽(zhì) 诋(dǐ)
(2)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
(3)古今异义。
①走--古义:跑。例句:走送之。今义:行走,走路。
②益--古义:更加。例句:益慕圣贤之道。今义:好处。
③趋--古义:快走。例句:尝趋百里外。今义:趋向。
④左右--古义:身边。例句:余立侍左右。今义:大约。
⑤汤--古:热水。例句:媵人持汤沃灌汤。今义:汤水。
⑥卒--古义:最终。例句:卒获有所闻。今义:兵。
⑦再--古义:两次。例句:主人日再食。今义:又一次。
(4)一词多义
至:形容词,周到;动词,到。
慕:仰慕;羡慕。
从:向;跟从。
书 :书籍,名词;信,名词。
道:学说,名词;说,动词。
质:询问,动词;资质,名词。
(5)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无鲜肥滋味之享(形容词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名词作状语,每年。)
(6)文言虚词
以:连词,因为,表修饰,不译。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7)文言句式
倒装句
a.弗之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前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嗜学:爱好读书。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文中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尝:曾。
趋:疾走,跑。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稍降辞色:言辞委婉些,脸色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咄:训斥,呵责。
曳屣:拖着鞋子。
衾:被子。
日再食:每日供给两顿饭。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县官:文中指朝廷。
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
谒:拜见。
归见:回家探望。
2.重点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我)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
(4)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我)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他们中学业不精通、品德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四、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示例:写自己求学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勤奋艰苦的学习经历)。
2.全文写自己的学习经历,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答案示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示例: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五、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宋濂学习的勤且艰。希望本文能给同学们带来启示。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课文。
6、练习设计:
1.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2.结合文中的注释,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复习本课重点实词、虚词;抽背课文。
二、新课导入: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华丽的情节?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
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4.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个条件。(各用四个字概括)
6.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作者写作这篇赠序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8.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味“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中的动词。
点拨:“趋、从、执、叩问”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求知欲望。
2.品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点拨: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渴求。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通过对比,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能吃苦,要有恒心。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宋濂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了马生什么道理?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点拨: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精神,他对马生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以及他的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2.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送东阳马生序》与下文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篇文章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思路分析: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处:《送东阳马生序》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也谈了尊师之道;短文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讲为学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或开阔眼界)。
四、课堂总结:
本文作者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将自己的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对于我们今天过饭追求物质比拼,“择校热”“炫富”等不良社会风气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练习设计:
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布置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并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六、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1、嗜学、力学:
1.无书借书抄书──读书
?????2.无师远访先达──求教 ──艰
?????3.求学过程艰苦──有得
???? 二、善学、勤学: (对比) ──勤  
???? 三、写序目的──篇末点题,交代主旨。

七、教学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字、词疏通把握文意,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去追求幸福。课堂中学生学习劲头很大,师生活动很充分,课堂气氛很好,学生的学习收获不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