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3.2DNA分子的结构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3.2DNA分子的结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1-13 10:31:58

文档简介



课题:DNA分子的结构
教案: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内容为必修二的内容,学生在必修一课本已经学习了相关DNA的基本知识:DNA的基本单位、分布、作用。本节内容主要是在该基础上进行延伸,学习DNA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并有相关计算应用。相隔时间比较长,学生基础相对差一些,所以在本节新课的授予之前对必修一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二、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模型的构建历程 三、教学重点 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四、教学难点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分子特点 五、教学流程: (一)、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1、 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2、DNA的基本元素:C、H、O、N、P 3、脱氧核苷酸的三个组成部分:脱氧核糖、磷酸集团、含氮碱基 4、四种含氮碱基:腺嘌呤(A) 鸟嘌呤(G) 胞嘧啶(C) 胸腺嘧啶(T) 故有四种脱氧核苷酸 (二)、DNA双螺旋的建构过程 1、富兰克林、威尔金斯:X影射图谱 说明DNA具有立体的螺旋结构 经过沃森和克里克的实验得出DNA成双螺旋结构 2、由DNA具有稳定性推出DNA结构中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算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双螺旋的基本骨架,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中间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内侧是碱基。 思考:碱基有四种,四种碱基是怎样连接的? 查哥夫:A的量始终等于T的量,C的量始终等于G的量 沃森和克里克得出:A与T连接,C与G连接 3、将碱基的这种连接方式称为碱基互补配对:A一定与T配对,且中间由两个氢键连接构成碱基对;C一定与G配对,中间由三个氢键连接构成碱基对 练习:写出两个DNA片段的互补链,并且判断那一条链更稳定,并说出理由 (三)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DNA成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观察得出反向平行) 2、外侧是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是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形成碱基对(A与T配对,中间两个氢键;C与G配对,中间三个氢键) (四)、DNA的分子特点: 1、稳定性(骨架结构和氢键保证其具有稳定性) 2、多样性(碱基对的数目和四种碱基的排列顺序,n个碱基对,4n种排列方式,不同的排列方式,表示不同的遗传信息) 3、特异性(某一特定的排列顺序表示特定的遗传信息) (五)DNA分子结构特点的应用:(A=T,C=G) (1)在DNA双链中,A+C=C+T=A+G=T+G 并占全部碱基的一半 (2)在甲链中A+T所占的比例为a,则在乙链中A+T所占的比例也为a,在DNA双链中A+T所占的比例也为a。 (3)在甲链中(A+G)/(T+C)=a,则在乙链中(A+G)/(T+C)=1/a,在DNA双链中此比例为1. (六)板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一、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DNA的基本元素:C、H、O、N、P 四种碱基:A、G、T、C 二、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反向平行的双螺旋 2、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通过氢键连接,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A与T配对,两个氢键;C与G配对,三个氢键。 三、DNA的分子特点: 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 四、应用: (1)在DNA双链中,A+C=C+T=A+G=T+G 并占全部碱基的一半 (2)在甲链中A+T所占的比例为a,则在乙链中A+T所占的比例也为a,在DNA双链中A+T所占的比例也为a。 (3)在甲链中(A+G)/(T+C)=a,则在乙链中(A+G)/(T+C)=1/a,在DNA双链中此比例为1.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活动,有很多的心得和体会,现在从本课的备课的各个环节设置、目标达成、学生反映、课堂反馈和老师如何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等方面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以便更好的完成今后的教学工作,让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一 授课环节设置 此节课以图片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自然流畅学生易于接受,找到自信便于进入上课状态。 由旧知导出新问题,结合科学家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易于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课堂中有讲有练,帮助学生自己掌握新知识并灵活运用新知识。但是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短,学生理解和反应的时间过短。对于这一点,我应该引起注意和关注,争取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得到改善。 二 课堂目标的达成 本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本节课程的需要设置了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在讲解完DNA双螺旋结构的建构过程后,利用模型来总结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并板书,帮助学生反复记忆,突破此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最后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进行应用,帮助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巩固与加强,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三 学生课堂反映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我能较好的注意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广度和深度。基本上能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下来,班级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但是,正像是朱老师所说,整节课的各个环节过于紧凑,没有能够给学生一定的反应时间就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对于这一点,我一定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注意并改正。 总之,在本节课的讲授过程中,我基本上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以DNA分子双螺旋为主线索的引导下,注重实际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以课本为基础,借助多媒体课件扩大教学容量,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体验成功和快乐的同时有效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于存在以及出现的问题,我一定会加以重视,认真备好每一个环节,达到课堂的完整性与有效性。 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做到多思考,多实践,多反思,为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努力。通过本次公开课,我也深刻的体会到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新分教师,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