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13 18: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年寒假备课: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唐太宗
2.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
A.经济繁荣B.短暂而繁荣C.二世而亡D.节俭盛行
3.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
A.隋朝B.唐朝C.北宋D.明朝
4.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A.唐玄宗时B.武则天时C.唐太宗时D.隋炀帝时
5.若要为隋炀帝题写墓碑碑文,下列内容不能出现的是
A.创立了科举制度B.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C.实行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D.统治后期,爆发安史之乱
6.下图所示工程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这一工程是
A.都江堰B.灵渠C.大运河D.赵州桥
7.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A.巩固隋朝的统治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8.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隋朝建立②隋灭陈,统一全国③开凿大运河
B.①隋灭陈,统一全国②隋朝建立③开凿大运河
C.①开凿大运河②隋朝建立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D.①隋朝建立②开凿大运河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9.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王朝。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B.589年,隋朝结束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南北
C.隋文帝时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D.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10.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这是因为它
①打破了世家大族把持仕途的状况,有效地抑制了腐朽的士族势力
②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能够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③把读书、考试、选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封建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才和任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收归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隋朝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它分为四段,最北面的一段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12.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隋大运河示意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①它的中心是洛阳
②它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
③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它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3.隋朝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一B.满足隋炀帝南巡的需要
C.加强北部边防,防止少数民族南侵D.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14.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15.“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西晋B.隋朝C.唐朝D.北宋
16.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
A.注重门第家世B.取士方式多样C.关注道德品质D.公开公平竞争
1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与这首诗有关系的制度是
A.世袭制B.科举制C.分封制D.郡县制
18.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著作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
19.下列哪一史实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A.隋文帝灭掉陈朝B.隋朝创立科举制C.隋朝统一度量衡D.隋朝开通大运河
20.《北京晚报》2014年4月10日报道,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关于隋炀帝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年号开皇,史称其统治为“开皇之治”
②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③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④589年,他在位期间实现了统一
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④
21.有学者曾经这样形容大运河“3+4+5=1(一条完整的大运河)”,其中“3”寓意大运河的三个端点,“4”寓意大运河的四段,关于大运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涿郡、余杭、长安是其三个端点
B.至北往南的四段分别是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
C.在隋文帝时期开始修建
D.修建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2.学完隋朝历史之后,小明同学感叹道“真是一个短暂而伟大的朝代”。你认为下列哪些史实能够佐证隋朝的伟大?
①再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②开创科举制选拔人才
③开通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④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3.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中评论的是
A.都江堰和李冰父子B.灵渠和秦始皇
C.大运河和隋文帝D.大运河和隋炀帝
24.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诗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A.“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元·脱脱《宋史》)
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C.“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唐·皮日休《汴河铭》)
D.“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唐·胡曾《汴水》)
25.“科举以诗赋文章作试题,并不是测试应试者的特殊文学天才,而是测试他们的一般文化素养。测试的目的不是寻找诗人而是寻找官吏。其意义首先不在文学史而在政治史。中国居然有那么长时间以文化素养来决定官吏,今天想来都不无温暖。”材料主要说明了
A.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中国人的文化素养
B.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时注重其文化素养
C.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诗赋文章的发展
D.用考试选拔官员彰显了公平公正原则
二、材料分析题:
26.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秦朝与隋朝的大事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1)将秦朝与隋朝大事记中所缺内容补充完整。
(2)比较秦朝与隋朝的大事记,请归纳出两者的相似点。(请答出两个角度)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这制度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该制度是由谁正式确立的?
(3)材料三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么?
(4)材料三中该制度的创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三: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人教版《中国历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材标准分别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她”是谁?材料三是宋朝什么政策的具体表现?
(4)通过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有什么意义?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初与隋盛时人口、垦田、粮仓比较简表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
四千六百多万人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多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含嘉仓、洛口仓
材料二“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哉!”
请回答问题:
(1)请你分析材料一的统计数字,把答出的结论填到右边的空格中。
(2)材料一反映了隋朝社会的什么情况?
(3)材料二中这条“渠”指的是什么?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二评价者持什么态度?
30.阅读隋期大运河示意图并园答问题。
(1)琼花是一种稀有名贵的花,有人说隋场帝是专门为了看琼花而开凿的大运河,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胡曾诗云“千里长河一且开,隋亡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又有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想一想哪位诗人的评价更为公正一些?
(3)隋朝因为开凿大运河而灭亡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隋朝开凿大运河和隋朝灭亡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4)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31. 从先秦时期到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下面材料是对中国古代运河的描述,认真阅读,按照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中国古代,西到关中,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凿隋朝大运河奠定了基础。隋朝大运河也叫隋唐大运河,是隋炀帝在大业元年至六年(605年至610年),动用百余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而成的。它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淅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2014年6月22日,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淅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1)下列叙述中,符合上述材料题意的划正确,不符合的划错误。
A.运河是由人工挖掘用来连接天然河道的。   
B.隋朝大运河也叫隋唐大运河,是在7世纪初开凿的。   
C.隋朝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D.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E.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是中国人民留给世界的珍贵遗产。   
(2)根据材料指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店)皮日休《汴河怀古》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诗人皮日休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32.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因繁荣而辉煌,因短暂而惋惜,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文帝于589年灭陈,统一全国。文帝励精图治,发展政治经济,到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四五十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贞观政要》
材料二: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河及淮,通涿郡,筑长城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从役,死者大半。有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
﹣﹣《通典》
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四:到了隋末,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泽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旧唐书﹣李密传》
(1)从材料一反映的史实结合课本知识概括隋文帝统一后采取了哪些治国理政措施?
(2)从材料二中概括隋炀帝即位后的暴政。(写出其中两点)
(3)材料三中作者对大运河的开通持什么观点?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以唯物史观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参考答案
1.C2.B3.B4.D5.D6.C7.C8.A9.C10.D11.A12.A13.A14.C15.B16.D17.B18.C19.A20.B
21.D22.D23.D24.D25.B
26.(1)①公元前221年 ②郡县制 ③ 临洮④陈胜 ⑤杨坚(隋文帝) ⑥分裂割据 ⑦进士科 ⑧大运河
(2)(任意答出两点,意思相近即可)①创立了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重要制度。②有伟大的工程。③由于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④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
27.(1)出身门第。
(2)科举制;隋炀帝。
(3)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巩固统治。
(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8.(1)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立
(2)九品中正制:看门第的高低;科举制:考试做官。看真才实学
(3)武则天;重文轻武
(4)扩大了统治阶级的选官范围促进阶层的流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文化的传播开创了新的选官制度、成为历朝重要的选官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直至清朝才废除
29.(1)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2)隋朝经济繁荣
(3)隋朝大运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30.(1)不正确;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胡曾只看到了隋朝大运河的消极方面。皮日休指出了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肯定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绩,也指出了巡游江都的腐化,看问题比较全面,评论比较中肯,因此皮日休的评价更为公正。
(3)不正确;隋朝的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隋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灭亡。
(4)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31.(1)A.正确;B.正确;C.错误;D.错误;E.正确。
(2)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3)肯定态度;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但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32.(1)注意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2)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百姓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
(3)观点:隋朝的灭亡就是和大运河的开通有直接关系;我们应辩证的看待大运河的开通,隋朝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同时也因该看到由于大运河的开通弄得劳民伤财,民声鼎沸这也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