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同步导练/RJ·必修②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步
导练04 精彩演讲单元学习说明十一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快乐晨读(名段选读,集腋成裘)课前预练(知识梳理,把握规律)课堂精研(重点总结,把握技巧)课后拓展(课内素材,拓展运用)温示提馨课时作业11 (点击进入)word板块 课件39张PPT。同步导练/RJ·必修②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步
导练04 精彩演讲十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快乐晨读(名段选读,集腋成裘)课前预练(知识梳理,把握规律)课堂精研(重点总结,把握技巧)课后拓展(课内素材,拓展运用)温示提馨课时作业12 (点击进入)word板块 课时作业1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一、语言文字应用
(2019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________,甚至被社会遗忘。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________了生机。(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________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________的工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边缘化 获得 制约 放松身心
B.私人化 获得 制约 修身养性
C.私人化 焕发 约束 放松身心
D.边缘化 焕发 约束 修身养性
解析:①边缘化:使靠近边缘;使处于不重要的地位。私人化:为私人所有。结合后文的“被社会遗忘”可知,此处应选“边缘化”。②获得:取得;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焕发:光彩四射;振作。“获得生机”意为“获得生存的机会”,“焕发生机”意为“焕发生命力”,此处应指古琴重新“焕发生命力”,故选用“焕发”。③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约束:限制使不越出范围。由前句“琴者,禁也”可知,此处应选用“约束”。④放松身心:使身体、心情由紧张变松弛。修身养性:修养身心,涵养性情。由前文可知,弹琴的目的是“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等,故此处选用“修身养性”。
答案:D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
C.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D.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
解析:文段的叙述主体是“古琴”,故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的主语也应是“古琴”,排除B、C两项。D项后半句的句式与下句相同,故选D。
答案:D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所以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B.正是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C.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D.正因为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解析:A、D项缺少主语,排除;B项,“它”指代不明。
答案:C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市场上冒出了许多乳酸菌饮料,让不少人心生困惑:__①__?严格来说,酸奶和乳酸菌饮料的区别主要在两方面。__②__。乳酸菌饮料蛋白质含量一般在0.7%-1.0%之间,而酸奶产品的蛋白质含量远高于此;第二个不同是大部分活性乳酸菌饮料中的乳酸菌数量一般高于酸奶。__③__?就综合营养来看,酸奶通常比乳酸菌饮料更胜一筹。
答: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答案:①酸奶和乳酸菌饮料到底有什么差别
②第一个不同在于蛋白质含量的差异
③酸奶和乳酸菌饮料谁的营养更高
5.(2019年定远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
高三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的信心
(1)图表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出现这种问题可能存在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部分高三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信心不足。
(2)短时间内要练好字,难度大;现有练字的方法收效不大;高考前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练字。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9题。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6.结合全段来看,这里的“宗旨”指的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求学者应当有怎样的“宗旨”?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宗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里的“宗旨”指的是求学的目的(目标)。在作者看来,求学者应当“为求学而来”,光明正大,而不以“做官发财”为目的。因为“宗旨”偏斜,就会惟分数是争、潦草塞责、虚度光阴,而唯有真才实学,才是正路,否则会致误己、误人、误国的恶果。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在校期间不能严谨治学的后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虚度光阴,学无所成,贻误了自己。(2)为生计所迫,踏入社会,担任讲师,则必贻误学生。(3)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
8.如何理解“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之阶,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9.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事实论证: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
(2)假设论证:①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②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正气一身 清风两袖
蔡元培一生,甚为清苦。
蔡元培在上海办女校的同时兼办《警钟》报,十分艰苦。冬日滴水成冰,室内无烤火设备,蔡先生披件蓝色棉大衣,每晚要写两篇论文(一文言,一白话),其右手冻疮溃裂,肿得如馒头一般。右手套一只半截露指的手套写稿,左手放在大衣袋里取暖,清涕直流如水。是年除夕,报社经济窘迫到揭不开锅。蔡先生不得不与同仁某君商量,借他一颗蜜蜡朝珠去典当,谁知当铺朝奉说是假的,只能典一块钱。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之初,上下班都是步行。孙宝琦看不过去,送他一部马车。当孙再访时,发现马车并未曾用,因为没有马,孙宝琦又送去一匹马。当北平街上已飞驰流线型汽车时,蔡元培仍坐在表面斑驳的马车车厢里到北大上下班。他在南京临时政府任教育总长时,强调平民化,除去总长、次长,其余工作人员统称部员,不授官职,月薪一律三十元。到北平后,他兼总长是尽义务,不领工资。
蔡元培一生好酒。据程沧波回忆,蔡元培在南京中研院的岁月,每顿中午要喝一点酒,用的是锡制方型暖壶(里圆,夹层放开水温酒),不吃饭,因胃病只吃几片面包,菜是中研院食堂大锅菜。任鸿隽说,蔡元培在南京没有私宅,住成贤街中研院大宿舍。他与某君住里外两间,他住里面,外出须经某君之屋,而蔡先生平时起身较早,外间某君犹酣睡未醒。先生恐惊动他,只好在己室看书,等某君起床后,他才盥洗。蔡元培专任中研院院长后应酬多、开销大,一次有关人士在他的工资袋里多放了二百元。他很奇怪,得知真相后,当场将钱退了回去,并召集部属开会,说:“一切要按规定办理,生活苦些不要紧,但守法必须要严格做到。”
有趣的是1932年前后,陈西滢与蔡元培同车由宁赴北平。在火车上蔡先生请陈西滢喝酒(朱家骅送的)吃饭。结账时,陈西滢要买单,先生坚持由他开销。理由很可笑:“中央委员乘车是不用花钱的,所以这一次一个钱也没有花,心里总觉得有些不安。”陈西滢说蔡先生的人格“可以使人钦佩,却不一定使人师法,使人崇拜”。
蔡元培曾出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中研院院长等职,先后寓居京、宁、沪、杭等地,一直是赁屋而居,寄人篱下。鉴此,台湾胡适纪念馆馆长陶英惠先生称其类似今天的“无壳蜗牛”。归隐田园后,蔡元培寓居上海华山路,居所也是租赁的。这令他众多已获声名、位居庙堂的门墙桃李于心不安。1936年蔡元培七十寿诞,以胡适为首的北京大学旧师生蒋梦麟、王星拱(抚五)、罗家伦(志希)、赵畸(太侔)和丁夑林(巽甫)等以务实的精神,策划了一个“献屋祝寿”活动,让他们敬爱的老校长在暮年有处自己的栖身之所,可庋藏图书、潜心著述、颐养天年。门生们很认真,于蔡元培七十寿辰的前一年,便郑重其事地致函蔡先生表达这一意愿。胡适为此祝寿函措辞的妥帖,还专事给王世杰、罗家伦等写信,要他们修改。王、罗字斟句酌作了增删、润饰。其言辞之恳切,情感之真挚,境界之高远,令人称颂。信中强调献屋祝寿之举“这也可看作社会的一座公共纪念坊”,“是几百个公民用来纪念他们最敬爱的一个公民的”,纪念一个一心为公“不及其私的公民”的。蔡元培收到信后,“惭悚得很”。他经过三个月时间熟虑,终于接受了弟子们对于他奖励的美意。
天有不测风云。据《蔡元培年谱》述:“嗣因全国对日抗战,淞沪沦陷,建屋之举未能实现。”日寇的炸弹摧毁了胡适等“献屋祝寿”之梦,蔡元培直至终老,仍是一只“无壳蜗牛”。
蔡元培晚年流寓香港,目疾已重,不能阅小字,常向商务印书馆王云五借大字本书读。其时生活费用常感不敷,因中研院月薪支付少数法币,换成港币所得无几。房租既昂,又米珠薪桂,加以子女教育医药等费,难以维持。另有原在沪之苍头老妪随同来港,在难中蔡元培又不忍抛弃,食指益繁,还要款接亲朋、周济寒士。亲睹其艰的余天民说,真所谓“三晋之大夫,不若邹鲁之仆妾也”。
1940年蔡元培病逝后,社会各界举行悼念活动。国共双方首脑蒋介石、毛泽东等都致挽联。港绅罗旭苏爵士代表港督及香港各界祭文曰:“惟公之来,斯土之光!”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作为蔡元培执校时的总务长,作为北大历史上掌校时间最长的一位校长,蒋梦麟后来一直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这样回忆:“他们(指蒋梦麟和梅贻琦。梅贻琦曾任清华校长)作为昆明高校的两位领袖,都是以其苦行僧形象著称的,是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人物。”从中国古训,君子“立德、立功、立言”一端看,蒋梦麟写得最贴切。
(节选自传记《百年风度》,作者张昌华)
1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任北大校长之初,蔡先生上下班都是步行。后来当别人乘坐汽车时,他仍坐在别人送的表面斑驳的马车车厢里到北大上下班。
B.蔡元培的“清风两袖”是贯穿本文的一条线索。如:在南京中研院工作时,没有私宅,住成贤街中研院大宿舍。
C.蔡元培先生寓居各地,一直赁屋而居,寄人篱下,直至终老。此举使人钦佩,但不一定使人师法,使人崇拜。
D.胡适等人决定给蔡元培先生“献屋祝寿”,原因是师生们想让他们敬爱的老校长在暮年有处自己的栖身之所,能庋藏图书、潜心著述、颐养天年。
解析:C项,“不一定使人师法,使人崇拜”只是陈西滢的个人评价。
答案:C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蔡元培曾在上海办女校,同时还办报纸,在经济条件极差时,不得已向同事借了一颗蜜蜡朝珠,这颗朝珠只典当了一块钱。
B.蔡元培不追求奢华的生活,在南京中研院任职时,不搞特殊,只吃食堂大锅菜,一生连用以供安心做学问的固定场所都没有。
C.在火车上,蔡元培用朋友赠送的酒请陈西滢吃饭,席间表达了对中央委员乘车不用花钱的愤慨之情,深得陈西滢的赞同。
D.文章语言朴实,叙事简洁,避免主观性的细节描写和议论抒情,通过客观记录蔡元培先生的生活点滴,彰显了他的高风亮节。
解析:A项,“在经济条件极差时”表述不够准确,应该是“报社经济窘迫”。C项,“表达了对中央委员乘车不用花钱的愤慨之情”说法欠妥,原文为“这一次一个钱也没有花,心里总觉得有些不安”;“深得陈西滢的赞同”错误,原文“可以使人钦佩,却不一定使人师法,使人崇拜”,是说陈西滢对蔡元培的人格的钦佩,但并不赞同这种做法。D项,“通过客观记录蔡元培先生的生活点滴”错误,作者在叙述蔡元培事迹的同时,也饱含了浓郁的情感。
答案:B
12.文章第4段中有“陈西滢说蔡先生的人格‘可以使人钦佩,却不一定使人师法,使人崇拜”的话,你是否同意陈西滢的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所谓开放性,是指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有自己的见解、看法。如本题答案可以为同意,也可以为不同意,回答时,先要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文本对自己的观点作出相关的分析。
答案:(观点一)不同意。蔡先生的人格,不仅使人钦佩,而且使人师法,让人崇拜。因为:①蔡先生七十寿辰时,师生们“献屋祝寿”,源于他们对老校长的钦佩与尊敬。②蒋梦麟后来一直廉洁奉公,两袖清风,是有人师法的典型例子。③蔡先生病逝后,社会各界对他的评价可以证明他受到了人们的尊重与敬仰。④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像蔡元培先生一样,一生清贫,高风亮节。如梅贻琦被视为做人的楷模和清华精神的化身,不仅是因为他有正确的教育理念、集思广益的民主作风,更因为他有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美德。
(观点二)同意。蔡先生的人格虽然使人敬佩,但难让人师法,让人崇拜。因为:①陈西滢的评价本身就代表了一般人对蔡先生的看法。②担任过众多要职,却一直赁屋而居,寄人篱下,让人钦佩,但难免让人感叹,一般人怎会效法、崇拜?③蔡先生晚年流寓香港,生活难以维持,连邹鲁之仆妾都不如,很难让人师法、崇拜。
课时作业1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语言文字应用
(2019年河南许昌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段时间以来,词曲都带有浓厚中国韵味的“古风音乐”渐渐走红。________的文字被谱成唯美的歌曲,诗词歌赋的意象,文人墨客的掌故,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耳边。人们发现:( )
从线上走到线下,从虚拟世界中的ID变成现实生活里的“大咖”,古风音乐诞生之初应声寥寥,如今因何吸引无数“粉丝”?这背后,除了网络平台________、热门影视剧带动热点,优质歌曲本身才是主因。传统文化的宝藏________,诗词、戏曲、建筑无不可入词;而《论语》的人伦日用,《山海经》的神奇诡谲,在现代语言的刻画下,________的文字变得可触可感,“过时”的岁月重新应时当令。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小众爱好也可大众化。
事实上,除了古风音乐,宽衣博带的古风服饰,裙袂飘飘的古风舞蹈,野菜浊酒的古风饮食,甚至琴歌酒赋的古风生活,都获得了不少拥趸。或是被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归属与认同。年轻人钟爱的文化产品,绝非都是舶来品,绝非只有叛逆,古风音乐作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契合,恰恰证明了年轻人的文化创造力。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或是被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与归属。
B.或是对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对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归属与认同。
C.或是被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对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归属与认同。
D.或是对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与归属。
解析:A.“或是被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介词误用,应:或是对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B.“或是对古典之美深深折服”介词误用,应: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归属与认同”语序不当,应:也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与归属;C.“或是被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对古典之美深深折服”介词误用,应:或是对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归属与认同”语序不当,应:也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与归属;D.正确。
答案:D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统被古风音乐带来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B.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C.传统的一种新的“打开方式”是古风带来的
D.一种新的传统“打开方式”由古风带来
解析:通读语段,注意前文的陈述对象是“古风音乐”,根据语意的连贯性,话题应保持一致,主语应是:古风音乐,排除A、C、D。
答案:B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雅致 大力相助 取之不尽 艰涩
B.雅致 推波助澜 取之无禁 艰危
C.别致 推波助澜 取之无禁 艰涩
D.别致 大力相助 取之不尽 艰危
解析:雅致:美观而不落俗套。 别致:新奇,跟寻常不同。大力相助: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属贬义词。第二空是褒义,故:大力相助。排除B、C。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取之无禁:强调获取它没有限制。此处指传统文化的宝藏极其丰富,故:取之不尽。艰涩:(文辞)晦涩,不流畅,不易理解。艰危:艰难危险(多指国家、民族)。
答案:A
4.(2019年黄冈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填空。
周杨的母亲张女士在网上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快递员李明上门送件,打电话联系张女士,张女士不在家,想让女儿周杨代为签收,就对李明说:“________。”李明敲门后,对开门的周杨说:“________。”张女士回家后,周杨拿出快递,向母亲转述道:“________。”
请在横线上分别写出张女士、快递员李明、周杨三人说的话。要求:语意明确,语言得体,每处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①处,注意应交代清楚张女士当时不在家,请女儿周杨代收。第②处,李明需要介绍自己的身份,明确货物内容,交接好货物,并嘱托交付给张女士。①②两处要注意礼貌用语。第③处,结合“向母亲转述”分析,应注意称呼,使用口语。
答案:①您好,我现在不在家,麻烦您让我女儿代收一下。谢谢
②您好,我是快递员,这是张女士在网上购买的电脑,请您代为签收,并转交给张女士。谢谢
③妈妈,今天快递公司的李明来给您送件(或电脑),这是快递(或电脑),您看看
5.用“马克思”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长句变短句,在这里其实就是单句变成复句,找出句子的主干,然后将附加成分拆开分别单独成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即可。
答案: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天才,他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6.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达尔文的发现带给生物界一场革命,这里用达尔文的发现与马克思的发现进行类比,目的是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意义。
7.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指什么?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使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说明了马克思的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8.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详”与“略”的关系。这样写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9.文中“简单事实”指什么?这个“简单事实”却“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简单事实”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原因:剥削阶级惧怕人民了解真理,掌握真理。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马克思之墓
南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每隔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参加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室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呢?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梦想,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开展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成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用语饱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对世俗观念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
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公平的世界。
C.本文以“马克思之墓”为题,却用大量篇幅写了社会名流和权贵的塑像和纪念碑,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了。
解析:A项,“鲜明……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说法错。C项,“欲扬先抑”错。D项,“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错。
答案:B
11.第⑧段中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马克思的理想是在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但却没能改变私有制的社会现实,马克思逝世后被世人冷落,这些都令作者“无限感慨”。
答案:①马克思作为思想家毕生倡导公有制,但他没能改造这个私有制的世界,连他的葬身之地都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这令人无限感慨。②在马克思身后,人们的势利之心也无任何改变,马克思被他为之奋斗的平民们冷落,也令人无限感慨。
12.请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提及马克思后人的情况,简要分析本文中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这篇文章最后作者写到马克思后代的传闻,表面上看似闲笔,而实际上则另有深意,作答时,要认真体会,然后分条概括。
答案:①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意味深长地印证了马克思“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的名言。②交代马克思后代的传闻,也表现了马克思身后的寂寞,延伸了上段的“无限感慨”之情。(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