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强化训练二
测试范围:必修一 2019.12
本试卷分卷Ⅰ和卷Ⅱ,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卷Ⅰ(选择题 共66分)
一.选择题(共44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6分。每题中的4个选项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低影响开发要求在城市水文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中,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设施来实现对降雨产生的径流的控制,以使区域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状态尽量接近于开发建设前的自然水文状态,促进城市水文系统的良性循环。下图示意城市传统开发与低影响开发的径流变化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图示两种开发模式径流峰值存在较大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
A.降雨量 B.蒸发量 C.地表性质 D.外排量
2.对城市补水入渗效果最优的设施是( )
A.雨水罐 B.蓄水池 C.渗透砖 D.下凹绿地
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6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读图,有关该地区某自然地理要素间关系或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雨量与流量同步达到峰值 B.流量与含沙量呈正相关
C.近几十年来,该区域植被覆盖率上升 D.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间关系差异性明显
4.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下图为我国某地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5~6题。
5.依据图中信息推测一年中樟树的液流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 )
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
6.樟树对干旱环境反应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樟树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在( )
①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 ②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
③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 ④干旱期,树木大量落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湖泊分布图,图中盐湖湖水盐度高,以产盐而得名。在盐湖西侧,自东向西分布着3个内流湖。2011年9月卓乃湖溃决后,库赛湖、海丁诺尔湖湖水外溢使盐湖面积迅速扩张,并在各湖之间形成河道。据此完成7~9题。
7.对盐湖水位季节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降水 B.蒸发 C.下渗 D.气温
8.科学家发现2011年9月盐湖增加水量远小于卓乃湖溢出水量,原因最可能是( )
A.沿途气候干旱、蒸发强烈 B.灌溉农业区用水量多
C.库赛湖和海丁诺尔湖截留 D.经河流流入其他区域
9.受卓乃湖溃决的影响,库赛湖的主要变化是( )
A.含沙量减小 B.水位变低 C.盐度下降 D.结冰期缩短
流冰指的是随水流动的浮冰。每年1~3月,鄂霍次克海北部的浮冰会南下来到日本北海道沿岸,成为著名的流冰旅游景观。下图示意鄂霍次克海位置。据此完成10~11题。
10.推动鄂霍次克海浮冰南下的动力可能是( )
①洋流 ②海陆风 ③季风 ④地球自转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鄂霍次克海流冰的形成与甲河密切相关,其原因是( )
A.汇入淡水,易凝结成浮冰 B.江水流动,推动浮冰运动
C.凌汛明显,带来大量冰块 D.冲散海冰,避免海面封冻
[2019·湘东六校联考]下图是“我国南方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该河流的流向是( )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东北向西南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西北向东南
13.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的,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丰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那么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原因可能是( )
A.河流流量减小 B.植被破坏 C.地壳抬升 D.地壳下降
14.近年来,该河段出现丰水期水位上升、含沙量增大的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
A.上游拆除水坝 B.上游开展退耕还林 C.下游整治疏通河道 D.下游修建跨河大桥
亚当桥是马纳尔岛与拉梅斯沃勒姆岛之间一连串低于海平面的石灰岩暗沙,曾经有好多拱形石桥相连接。随着最后一片连陆的拱桥倒塌,亚当桥已经名不副实。马纳尔岛(现已与斯里兰卡相连)面积50平方千米,该岛干燥、荒芜。据此完成15~16题。
15.致使亚当桥最终倒塌的作用最可能是( )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海浪作用
D.风力作用
16.亚当桥( )
A.两侧岛屿形态受东北季风带来的海浪侵蚀明显
B.暗沙的堆积将向垂直盛行风向的两端延伸
C.季风导致的风浪减缓了暗沙的堆积 D.走向主要受地壳运动方向的影响
涪江发源于岷山北坡,是嘉陵江的最大支流,该江穿越龙门山后,在山前形成冲积扇。下图为涪江冲积扇周边地区的地形地质构造分布图,据此完成17~19题。
17.涪江受该地形地质影响,形成了多级冲积扇,下列关于断层F与冲积扇的形成时间由早到晚顺序正确的是( )
A.Q1—Q2—Q3—F B.Q2—Q3—F—Q1 C.Q1—F—Q2—Q3 D.Q1—Q2—F—Q3
18.某同学根据河流沉积作用的变化规律,推断图中冲积扇沉积物颗粒大小合理的是( )
A.Q1>Q2>Q3 B.Q3>Q2>Q1 C.Q1=Q2>Q3 D.Q2>Q3>Q1
19.相对于冲积扇Q1,图中冲积扇Q2更容易遭受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滑坡 C.洪涝 D.旱灾
下图为西秦岭武山盆地构造剖面简图。据此完成20~22题。
注:石英砂岩和板岩均为变质岩。不整合是指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20.图示主要的地质构造为( )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地堑
21.该盆地可能发生岩浆侵入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2.甲处不整合面上砾石可能来源于( )
A.板岩 B.石英砂岩 C.石灰岩 D.砂砾岩
沿海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属于土地,又是海域的组成部分。滩涂是中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面积大、分布集中、区位条件好、农牧渔业综合开发潜力大等特点。右图示意江苏沿海局部海岸滩涂面积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23~25题。
23.图示区域滩涂面积不断增大的原因,主要是( )
A.气候变暖,地壳抬升
B.泥沙沉积,海水顶托
C.河流改道,洋流侵蚀
D.围海垦殖,地壳下沉
24.滩涂改造成的耕地,土地质量一般不高,主要原因是( )
A.使用频率较高 B.海水污染严重
C.有机质含量低 D.盐碱化程度高
25.围垦滩涂对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是(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淡水供应增多 C.河口泄洪不畅 D.海岸防潮能力增强
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干旱指数示意图。据此完成26~27题。
26.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
A.西部 B.东部 C.南部 D.北部
27.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 )
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2019·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鄂尔多斯高原在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地带,高原上有许多绿色斑驳的小沙堆,让原本平坦的荒漠逐渐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油蒿和羊柴为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的共生优势物种,某研究小组将玻璃房中的油蒿和羊柴混合种植在花盆中,根据当地的降雨量变化,设置低水、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理组合,低水和高水分别相当于当地的低降雨量和高降雨量,得出了油蒿和羊柴的相对竞争系数(如图所示),系数越低,竞争力越强。据此完成28~30题。
28.鄂尔多斯高原上荒漠“波澜起伏”的原因是( )
A.高原高低起伏,地表不平
B.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连绵的洼地
C.固沙植被令风沙减速后沉积
D.人类过度放牧,破坏地表
29.据材料可知( )
A.羊柴竞争力始终比油蒿强
B.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C.中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D.高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30.实验在玻璃房内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避开天然降水干扰 B.减弱气温变化 C.防止风沙掩埋 D.控制光照强度
[2019·四川攀枝花高三统考]下图示意《管子·地员篇》中描述的某山地植物分布。据此完成31~33题。
31.根据图示植物类型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 )
A.东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青藏地区
32.“复吕”“泉英”海拔段植物种类多、长势好,林木更高大,主要是因为( )
A.光照强 B.热量丰富 C.土层深厚 D.水分充足
33.时至今日,“山之侧”的林木多由原生林变为次生林且覆盖率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气候变化 B.自然灾害 C.农业垦殖 D.生物入侵
读某区域图,完成34~35题。
34.图示地区( )
A.河湖稀少 B.年降水量西北多、东南少
C.城镇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的谷地 D.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35.青稞是该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多种植于河谷地带,主要原因是河谷地带( )
A.热量更充足 B.降水量更大 C.光照更充足 D.土壤更肥沃
[2019·河南郑州检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种遥感指标(-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水、雪等,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下图为近15年来秦巴山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36~37题。
36.近15年来秦巴山区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是( )
A.增加 B.减少 C.先减少,后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37.造成秦巴山区植被覆盖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减少 B.气候变冷 C.地形抬升 D.土壤贫瘠
[2019·东北三省四校联考]下图为“距今2万~1.5万年前(属新生代)亚洲东部海岸线位置示意图”。完成38~39题。
38.图示时期,全球气候正处于( )
A.地质时期的冰期 B.历史时期的温暖期
C.地质时期的间冰期 D.历史时期的寒冷期
39.与现在相比,该时期( )
A.全球各地降水较多 B.海洋上部分岛屿消失
C.温带作物北界偏北 D.山地雪线海拔较低
[2019·江西南昌摸底]世界上的风电场多建在陆地上,而英国却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下图是英国海上风力发电场的景观图。读图,完成40~42题。
40.下列说法与英国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的原因不相符的是( )
A.海上风能平稳 B.降低投资成本
C.岛国海岸线漫长 D.减小土地利用压力
41.一般而言,海上风力大于陆地,原因是海上( )
A.气压低 B.气温高
C.摩擦力小 D.气压梯度力大
42.英国风电场所在海域,风力发电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改变大气环流 B.改变大气降水 C.干扰海上航运 D.干扰GPS定位
冷空气的沉聚是影响东北地区某些传统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该聚落传统民居内多有火炕,火炕搭建在地面上,地面距离炕面的高度较大。后来,火炕改良成吊炕(下图),将炕洞(柴火燃烧空间)整体架空,用混凝土板作为导热材质,下面用砖块叠砌支撑。据此完成43~44题。
43.辽东低山丘陵区的该聚落传统民居多选址在( )
A.山体南侧的山脚低洼处 B.山体北侧的山脚低洼处
C.山体南侧的山腰和台地 D.山体北侧的山腰和台地
44.吊炕相比于火炕的优势在于( )
A.增大燃烧物和炕面的距离 B.提高柴火利用率
C.压缩室内储藏空间 D.降低建造成本
卷Ⅱ(非选择题 共34分)
4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库赛河是其接纳的最主要的地表径流。库赛湖的年纹层是由不同季节形成的粗颗粒层和细颗粒层交替形成。粗颗粒物质组成磨圆中等、分选性差,具有明显的风力搬运特征;细颗粒层物质颗粒较细,除细沙、黏土外,还含有大量的枝角类辟片和生物壳体,具有明显的流水搬运特征。下图为库赛湖地形及取样点沉积层垂直剖面示意图。
(1)库赛湖属于构造湖,形成初期水深坡陡,但现在东南部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据图推测原因。(4分)
(2)判断库赛湖年纹层粗颗粒层沉积的季节并分析形成过程。(6分)
(3)年纹层M较常年偏厚,请分析原因。(6分)
4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带来了“全民上冰雪”热潮。近年来,浙江省建立了10余个室外人工滑雪场。这些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目前,浙江省滑雪场多为初级雪道,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列。下图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场分布。
(1)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6分)
(2)说明滑雪场建于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的益处。(4分)
(3)解释浙江省室外滑雪场雪道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的原因。(4分)
(4)有人建议浙江省各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多日度假型转变,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你是否赞同此建议,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地理答案
CDCBC DDCCC ADCAC BDACB DCBDC
CACBA BDCCA DAADB CCCB
45、答案:(1)东南部有河流注入,携带大量泥沙,泥沙沉积,使得坡缓水浅。
(2)粗颗粒层沉积于春季。库赛湖冬季温度低、风力强劲,风的机械搬运作用使大量的物质在冰面堆积,等到春季湖冰融化,冰面上粗颗粒物质沉积到湖底形成粗颗粒层。
(3)M层为细颗粒层,为夏季流水沉积。该湖的主要补给为冰雪融水,M层对应年份夏季气温偏高,河流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湖泊沉积物多,细颗粒层较厚。
46、答案:(1)山地丘陵广布,冬季山区气温低,可建人工滑雪场的地点多;南方居民对雪和滑雪有好奇心,各地都有滑雪市场的需求;多为体验型滑雪者,就近体验即可满足其好奇心。
(2)便于利用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条件;有利于提高滑雪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滑雪爱好者。
(3)因无天然积雪,初始造雪量大,人工造雪要消耗大量电力和水资源;气温较高,融雪快,需经常补雪。
(4)赞同:增建酒店可满足滑雪者的度假需求;增建中高级雪道可满足当地运动型滑雪者需求;可增加滑雪者逗留天数,有利于提高滑雪场收入。
反对:滑雪期短,建设投资难以短期收回;发展度假型滑雪的竞争力弱,难于形成市场规模;雪场均向度假型转变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