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同步导练/RJ·必修② 生物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步
导练07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重难点提示第一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三维目标晨背关键词自主性学习知识点解读温示提馨随堂演练 (点击进入)word板块 温示提馨课时作业17 (点击进入)word板块
1.判断正误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毫无意义( )
(2)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某些观点( )
(3)生存斗争仅指种内斗争( )
(4)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生存斗争( )
(5)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 )
答案:(1)× (2)√ (3)× (4)× (5)√
2.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①食蚁兽的舌头变得细长,是由于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
②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由于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故
③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④鼹鼠由于长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缩、退化
⑤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由于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
A.①②③ B.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原因的两个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动物的器官越用越发达,相反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并且拉马克认为这些因为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①②③均为“用进”的实例,④为“废退”的实例。⑤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答案:C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有( )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解析:达尔文学说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环境的选择是定向的;环境的作用是选择不定向的变异,不是引起生物定向的变异。
答案:D
4.18世纪在某山谷发现趾间有蹼和无蹼的两种老鼠,1900年由于筑坝,使此山谷成为沼泽。现在人们发现,山谷中绝大多数老鼠有蹼,偶尔才能找到一只没有蹼的老鼠。下列四种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山谷环境的改变,使无蹼向有蹼方向变异
B.有蹼鼠对沼泽环境适应性强,成活率提高
C.老鼠的有蹼性状主要由环境控制
D.蹼有利于在沼泽中活动,使无蹼鼠长出了蹼
解析:有蹼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而不是由环境决定的,A、C、D错误;性状是被保留还是被淘汰是由环境决定的,适应环境的将被保留下来,B正确。
答案:B
5.有人用一种螳螂做实验:用细线把绿色螳螂和褐色螳螂缚在绿色的草地上和褐色的草地上,让鸟来吃。实验结果如下表:
试用达尔文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螳螂的体色有绿色的,也有褐色的,这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这一特性一般是________的,它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
(2)螳螂与鸟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捕食,被达尔文称为________,它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环境对螳螂起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
解析:(1)不同的性状是由不同的遗传物质控制的,说明了遗传物质的多样性,新基因的产生是通过基因突变而来的,它具有不定向的特点。(2)捕食关系是生物生存斗争的表现,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3)环境对生物起的作用是选择,而且这种选择是定向的,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
答案:(1)变异性 不定向 (2)生存斗争 动力
(3)选择 定向的
课件57张PPT。同步导练/RJ·必修② 生物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步
导练07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三维目标晨背关键词自主性学习知识点解读温示提馨随堂演练 (点击进入)word板块 温示提馨课时作业18 (点击进入)word板块
1.判断正误
(1)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占所有基因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
(2)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作用于种群,使种群发生进化( )
(3)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4)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发生进化( )
(5)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发生定向改变( )
(6)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
(7)隔离产生后,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 )
(8)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被捕食者的生存( )
(9)共同进化只能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 )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2.下列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B.基因频率越大,突变率越高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会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
D.自然选择会使原来同一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解析: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A正确;突变率一般是不变的,B错误;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C正确;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正确。
答案:B
3.下列有关共同进化与生物的多样性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是各种生物在生存斗争中一起进化
B.捕食者对猎物起到选择的作用,但猎物对捕食者无此作用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D.个别物种的形成或灭绝对其他物种的进化没有影响
解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并不是各种生物在生存斗争中一起进化;捕食者对猎物起到选择的作用,但猎物对捕食者也有选择作用,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个别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
答案:C
4.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B.从变异角度看,这种蜣螂后腿卷曲的出现是因为突变
C.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解析: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还是同种生物,说明它们之间没有出现生殖隔离,A错误;由于突变的存在,蜣螂种群中存在普通蜣螂和“生活品位”提高的蜣螂,由于自然环境的定向选择,使“生活品位”提高的蜣螂基因频率提高,故B、C、D正确。
答案:A
5.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__,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原因,是在基因突变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__,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上述过程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__________,其产生的方向是__________,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__。
(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__________。
(3)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请问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
解析:(1)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基因库,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重组产生大量可遗传变异,产生的方向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2)该种果蝇有2×104个基因,基因突变数为2×104×107×10-5=2×106(个)。
(3)A基因频率为×100%=65%,
a基因频率为1-65%=35%。
答案:(1)基因库 等位基因 基因重组 变异 不定向的 原材料
(2)2×106个
(3)65% 35%
课件4张PPT。同步导练/RJ·必修② 生物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步
导练07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章末知识归纳课时作业17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选择题
1.下列观点属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是( )
A.过度繁殖 B.用进废退
C.生存斗争 D.自然选择
解析:拉马克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故B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有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等,故A、C、D错误。
答案:B
2.当时达尔文接受拉马克获得性遗传观点的主要原因是( )
A.对拉马克进化论的观点没有任何异议
B.拉马克获得性遗传观点是有事实依据的
C.受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影响
D.达尔文无法从本质上解释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由于受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遗传和变异起作用,都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
答案:D
3.下列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观点不相符的是( )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解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造的(神创论),也不是不变的(如物种不变论),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因此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是物种不变论的观点。
答案:B
4.炭疽杆菌生命力之顽强,堪称细菌之最。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炭疽杆菌的顽强生命力的形成是由于( )
A.进化过程中环境对炭疽杆菌的定向选择
B.不良环境引起炭疽杆菌发生的不定向变异
C.进化过程中炭疽杆菌产生的定向变异
D.进化过程中炭疽杆菌通过DNA复制逐代积累
解析: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A
5.下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B.a→b的变化是农药作用的结果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解析:图中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部分害虫没有抗药性或抗药性弱,从而被淘汰;bc段上升的原因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生存斗争中存活并大量繁殖。在使用农药前,害虫存在多种变异类型,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
答案:D
6.当601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后来的药量用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解析:感冒病毒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感冒药之前,感冒病毒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该感冒药时,由于大多数病毒没有抗药性,故大量病毒被药物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药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病毒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病毒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使该感冒药渐渐失去疗效。所以药物对不同变异的病毒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
答案:C
7.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
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
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
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
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
答案:A
8.白纹伊蚊是传染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量减少了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白纹伊蚊。其可能的原因是( )
A.杀虫剂造成白纹伊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
B.白纹伊蚊身体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
C.原来的白纹伊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
D.第一年的白纹伊蚊种群没有基因的变异
解析:在使用杀虫剂之前,白纹伊蚊种群中就有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杀虫剂只是对其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
答案:C
9.使用农药来防治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棉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
C.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农药对棉红铃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解析:棉红铃虫本身就存在各种不同的变异,使用农药后,棉红铃虫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农药对其不同的变异进行定向的选择,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逐代积累加强,使农药失去了原有的杀虫效果。
答案:D
10.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狼的性状出现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不同的类型
解析:由于生活环境、食物的来源不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原始狼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而且它们一定都朝着适应各自环境的方向发展,这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答案:B
11.在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地里,喷了一种新的农药后,约98%的甲虫死了,约2%的甲虫生存了下来,生存下来的原因是( )
A.有基因突变产生的抗药性个体存在
B.以前曾喷过某种农药,对农药有抵抗力
C.约有2%的甲虫未吃到沾有农药的叶子
D.生存下来的甲虫是身强体壮的个体
解析:生存下来的马铃薯甲虫是由于本来就具有抗药性基因,而新基因的产生来自基因突变,因此A正确。
答案:A
12.家鸡起源于原鸡,现家鸡的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而原鸡年产卵量仅为12个。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多,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
B.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的营养需求,从而使产卵量明显增多
C.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的蛋,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被人工选择
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解析: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多,该变异是由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现在的家鸡产卵量高,是由于原鸡产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蛋,孵化出产卵量高的鸡,并被人工选择保留下来。
答案:C
13.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评价是( )
A.它只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B.它能正确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D.它能解释自然选择作用,不能阐明生物界的多样性
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生物界具有重要意义。但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等问题,未能做出科学解释。
答案:C
14.在某小岛上的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图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在树干中的虫,其深度分布如图乙。下列关于子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的说法合理的是( )
A.都比父母的长,因为鸟需要适应它们的环境
B.都比父母的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
C.不一定比父母的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
D.不一定比父母的长,因为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并不是都很深
解析:由自然选择学说可知,生物的进化是漫长的过程,因此仅一代时间之后的性状是无法判断的,不一定比父母的喙长。
答案:C
15.图中的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的变异,箭头线上有两条短线的代表被淘汰的变异个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此图揭示的观点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B.图中许多个体被淘汰是由于在生存斗争中,不利于生存的变异个体在斗争中失败
C.图解中画出的未被淘汰的箭头综合说明了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个体被保留
D.此图充分反映出了拉马克的进化理论所论及的观点
解析:该图充分揭示了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该现象支持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而不支持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及“获得性遗传”观点。
答案:D
二、综合题
16.某时期,珠三角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两年在稻田里喷洒DDT农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农药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________实现的。
(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在使用农药时存活下来。(2)由于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害虫通过繁殖过程,使种群的抗药性增强,种群数量增多。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选择作用,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通过生存斗争,适应环境的个体就会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就会被淘汰。(3)农药的选择作用,会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从而不能有效地控制虫害。(4)C点种群具有一定的抗药性,原来的农药效果差,从C→D过程,害虫数量下降,可能是使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
答案:(1)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
(2)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种群数量增多 选择 定向 生存斗争
(3)会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保留耐药性个体),不能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
(4)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
17.某种果蝇是家禽的毁灭性寄生物,在一实验室里,用杀虫剂和电离辐射分别处理这种果蝇的两个数量相同的群体,电离辐射能导致雄果蝇不育,实验结果如图:
(1)图中属于电离辐射对害虫处理的曲线为__________。
(2)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在短期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3代开始个体数量逐渐回升,这是因为群体中少量的个体具有__________,能__________杀虫剂这个环境,在定向的__________过程中得到保存,继续繁殖具有__________的后代。
(3)用电离辐射使雄性不育,该处理方法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
(4)电离辐射与杀虫剂消灭果蝇的方法相比除效果好外,还可防止__________,这对保护环境是有利的。
解析:杀虫剂作用于果蝇后,不具有抗药性的果蝇被淘汰,从而使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则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使种群数量又逐渐回升。使用电离辐射处理果蝇后,可导致果蝇中的雄性个体发生基因突变成为雄性不育个体,从而改变了种群内的性别比例,使雌性个体因不能完成交配活动而不能产生新个体,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答案:(1)B
(2)抗药性 适应 自然选择 抗药性
(3)人工诱变
(4)农药污染
课时作业18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选择题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共同观点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B.有利变异通过逐代遗传得到积累和加强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
解析:由于达尔文对变异与遗传的本质并不清楚,他还是沿用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和获得性遗传观点,并且提出有利变异逐代积累;达尔文自然选择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进化。故选C。
答案:C
2.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突变和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的变异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解析: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的个体无法相遇,使得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突变和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不定向的变异,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答案:C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足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B.新物种的形成一定经过地理隔离,不一定经过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通过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使种群定向进化
D.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特征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B错误;自然选择通过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种群定向进化,C错误;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特征是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D正确。
答案:D
4.在某一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得某种性状的基因型为DD、Dd、dd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10%、85%、5%,但是由于某种环境的变化,基因型为dd的个体被逐渐淘汰。在这个种群中,D、d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55.3%,44.7% B.52.5%,47.5%
C.47.5%,52.5% D.55%,45%
解析:因为基因型为dd的个体被逐渐淘汰,因此,种群中DD、Dd的个体所占比例变为、,因此D的基因频率为+×≈55.3%,d的基因频率为×≈44.7%。
答案:A
5.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②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③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④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解析: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则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因素有关;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B
6.科学家们对某一湖泊不同深度的138种鱼类进行了研究,绘制了部分鱼类的演化过程图(图中不同数字和字母代表不同的鱼类种群),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③④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C.③④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D.不同湖泊深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个体不是,A错误;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中的个体,实质是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B错误;③④是不同种生物,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不完全相同,C错误;不同湖泊深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D正确。
答案:D
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根本上讲,若没有突变,进化将不可能发生
B.迁入、迁出不会造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不定向的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解析:突变能为进化提供最初的原材料,所以没有突变就没有进化,A正确;迁入、迁出会造成种群数量的变化,所以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所以C错误;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以及物种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D错误。
答案:A
8.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解析:图中a表示由于地理隔离使原种群分成了两个不同的种群甲和乙,物种的大爆发不是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人工诱导多倍体新物种的形成也不用经过途径a形成;①②③④⑤⑥表示变异,它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它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品系1和品系2还是同一物种,要经过长期进化产生生殖隔离后,才能形成物种1和物种2。
答案:B
9.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狮虎兽”的诞生说明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
C.高茎豌豆逐代自交,若后代基因型频率改变,则表明其发生了进化
D.一个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解析:“狮虎兽”不可育,说明它的杂交亲本狮子和老虎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黑色与灰色桦尺蠖是同一物种,B错误;判断生物种群的进化是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为标志,C错误;由于种群的基因库具有连续性,所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也具有连续性,D正确。
答案:D
10.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解析: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在整个生物界是非常普遍的,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对生物进化极其重要,A正确;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因而形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B正确;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由于选择作用,与该环境有关的性状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而与该环境无关的性状的基因频率可能不改变,C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错误。
答案:D
11.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受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酸碱度的选择作用,诱发个体产生不同的变异
B.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花期不同阻止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D.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土壤酸碱度这一特定的环境只是对不定向的变异起了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发了生物变异,A错误;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是原基因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没有定向性,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错误;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受粉,说明两个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因这两个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不能交配,或者能杂交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
答案:C
12.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下列事实中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
A.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解析: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温升高,属于环境污染,不属于共同进化。
答案:A
13.科学家在研究某种鸟的进化时发现,在繁殖季节有的雄鸟能够吸引多只雌鸟来到它的领地筑巢,有的雄鸟却“魅力不足”而其领地中鸟巢的数量很少。经观察,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的长短有关。观察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鸟的种群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B.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C.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60%
D.种群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他们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由示意图可以看出,长尾羽鸟对应的巢数是最多的,B正确;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a占40%,因而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4+×0.4=0.6,即60%,C正确;种群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D正确。
答案:A
14.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④是物种多样性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导致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①②④代表的含义叙述错误。
答案:C
15.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出现耐药性,如果被这样的细菌感染,则人会因该种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抗生素的使用会引起细菌的定向变异
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上升
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进化,从而产生新的菌种
D.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这是细菌适应抗生素的结果
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本来就有变异的发生,自然选择保留有利变异,B正确;“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进化,但是没有产生新的菌种,C错误;不是抗生素使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是细菌产生耐药性,抗生素使用增加其基因频率,D错误。
答案:B
二、综合题
16.科学家曾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在近万米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________。
(2)几百万年前的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是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海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________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
(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来源是________。
(4)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了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________。
(5)下图表示某群岛A、B、C、D四个物种及其演化过程。
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环节。由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其内在因素是生物体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解析:(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可构成一个种群。(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比目鱼形成不同物种,即形成了生殖隔离,其外因是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3)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因为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4)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形成的种群基因库中基因数量较原种群少。(5)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物种形成的内因是生物体的基因发生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
答案:(1)种群 (2)生殖 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3)基因突变 (4)少
(5)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基因
17.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下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_____________。
(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具有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__________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两箱分养造成__________,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__________不同,导致__________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差异。
(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世代
甲箱
乙箱
果蝇数
A
T1
E
果蝇数
A
T2
E
第一代
20
100%
0
64%
20
100%
0
65%
第四代
350
89%
15%
64.8%
285
97%
8%
65.5%
第七代
500
67%
52%
65.2%
420
96%
66%
65.8%
第十代
560
61%
89%
65%
430
95%
93%
65%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__________,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__________,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__%。
解析:(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甲箱和乙箱中的果蝇分属于两个种群。
(2)由题意知,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具有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可能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因此可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多样性。
(3)由于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差异。
(4)分析甲箱和乙箱的果蝇数量可知,甲的种群数量大,因此甲箱果蝇的种群基因库大;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E基因频率在不同世代之间的变化不大,最稳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甲箱中,E的基因频率为65%,则e的基因频率为35%,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2×65%×35%=45.5%。
答案:(1)种群
(2)物种(或遗传) 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或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
(3)地理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食物的差异与选择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
(4)甲 E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