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13 20:1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如果你想实地去参观,应该去的城市是( )
A.北京 B.南京 C.开封 D.洛阳
2.“40岁的朱元璋终于收割胜利果实了。他‘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新皇帝满身盛装,威严地接受了百官朝贺。”这是电视剧《朱元璋》中的一句台词。他“即皇帝位”的时间是( )
A.1366年 B.1367年 C.1368年 D.1369年
3.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下列哪一内容与他相关( )
A.废行省,设三司 B.罢丞相,六部代 C.锦衣卫,掌监察 D.发靖难,力削藩
4.大型情景剧《郑和下西洋》讲述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故事,剧中地方官欲去港口为他出海送行,该港口是( )

A.福建 B.泉州 C.张家港 D.刘家港
5.倭寇是指14~16世纪侵扰、劫掠我国沿海地区的日本人。他们的主要成员构成是( )
①武士 ②商人 ③海盗 ④官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下列关于明朝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368年朱元璋在北京称帝,建立明朝 B.明朝建立后在中央废除行省和丞相
C.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美洲 D.明朝中期,明政府派戚继光等将领组织抗倭
7.某电视台欲拍摄电视剧《后金记事》,想去当时的都城盛京拍外景。如果你是该剧的导演,你会带领剧组去哪个城市( )
A.沈阳 B.长春 C.锦州 D.北京
8.根据下面的信息提示,说出下图中的清朝皇帝画像的主人是( )

①他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②他改革内政,注意选拔人才 ③他改国号为清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康熙帝 D.雍正帝
9.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央政府历来都注重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下列措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②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 ③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④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 ①③②④
10.某同学正在总结“明清时期的中外冲突”这一专题内容,下列哪一内容不应该出现在这一专题归类中( )
A.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戚家军九战九捷
C.雅克萨之战
D.赤嵌楼之战
11.文字狱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血光之灾——清代文字狱纪实》主要涉及哪三位帝王的统治( )
①顺治 ②康熙 ③雍正 ④乾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乾隆皇帝于1757年正式降旨单口通商,对外贸易变“四口通商”为“一口通商”。“一口”是指( )
A.广州 B.杭州 C.泉州 D.福州
13.京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与它的发展过程不相关的是( )
①徽调 ②皮黄戏 ③越剧 ④黄梅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个“大帝国”“安于现状”的表现有( )
①帝王们对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毫无认识 ②对外紧闭国门 ③对内坚持“重商主义” ④鄙薄科学技术 ⑤热衷于文字狱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15.下列图片中,能体现明清科技成就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4分)明清时期,我国的对外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1中“郑和前往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4分)



(2)请把图2中的①、②、③补充完整。图3中梁启超所说的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三幅图片反映了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变化。请从经济文化交流和国家政治关系两方面总结这些变化。(6分)




1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倭患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内部原因。明朝廷错误地认为倭患根源于海上贸易,于是实行海禁政策,这就使得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受到严格限制。于是,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勾结,共同抢掠分赃。这是倭患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年轻将领戚继光被明政府派往浙东抗倭,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
材料二 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积极在远东开展殖民活动……葡萄牙殖民者借口借地晾晒物品,向明朝地方官行贿,获得在澳门的居住权。后来他们买通澳门守将,获准每年纳银500两,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用材料原文回答)戚继光抗倭结果如何?(4分)



(2)材料二葡萄牙殖民者获得澳门居住权是在哪一年?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得的?(4分)



(3)材料三事件分别打败的是哪两个国家?(4分)



(4)根据这些材料,总结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有什么显著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有哪些?(6分)



18.(23分)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落脚点,也是中国古代从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民族关系比较】
材料一

(1)两处建筑见证了明清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可取?说明你的理由。(3分)



【文化政策变迁】
材料二 明代八股文……注重的还是如何把封建制度发扬光大……其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的消极作用更是不容低估。但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明代科举却有着可爱的一面。
——《<明代八股文史>:八股文曾是求贤的国器》
(2)说出明代实行八股取士的“消极作用”。如何理解其“可爱的一面”?(3分)



材料三 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这里该包含着多少让人不敢细想的真正大悲剧啊……最说不清楚的是那些文人……一夜之间成了犯人……与一大群株连者一起跌跌撞撞地发配到东北来了,他们大半搞不清自己的案情。
(3)结合材料二,分析造成“文人……一夜之间成了犯人”是因为清朝实行的哪一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3分)




【政治制度改革】
材料四 仔细想来,两千年间,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加强皇权专制为宗旨,结果就是使专制越来越深刻……皇帝的“猜防”越甚,专制心思也就向着强化专制的方向自然而然地用力。
——摘编自《皇权持续强化,专制需要统一》
(4)总结明清两朝“加强皇权专制”的措施。(4分)




【经济关系变化】
材料五 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佣几名至十几名机工进行生产。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
(5)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前提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4分)




【文化艺术繁荣】
材料六 明清时期文化发展总的特点是:承古萌新,文学艺术繁荣,科技由发展转为停滞。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开始进入新阶段。
(6)哪一新的剧种的出现能证明“艺术繁荣”?哪一科技巨著的内容体现了“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开始进入新阶段”?(6分)



第三单元测试
答案
一、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C
15.【答案】C
二、
16.【答案】(1)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①戚继光②郑成功③雅克萨。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由郑和下西洋时期的特别频繁,到郑和下西洋以后的衰落,再到清朝时期的几乎隔绝。在国家政治关系上,由郑和下西洋时的友好,到明朝中后期的冲突,再到清朝时期的战争。
17.【答案】(1)“明朝廷错误地认为倭患根源于海上贸易。”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
(2)1553年。欺骗。
(3)荷兰和沙俄。
(4)特点:从对外开放转向闭关锁国。原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西方的殖民侵略。
18.【答案】(1)清朝修建外八庙的方式更可取。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蒙古骑兵南下,从民族关系的发展方面看,消极作用很大,与清朝修庙搞好藏、汉、蒙关系的措施相比较,显然是下策。
(2)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明朝的八股取士,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这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
(3)大兴文字狱。造成社会恐饰,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4)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厂卫特务机构;设立军机处。
(5)商品经济发展。特点:“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或雇佣关系的存在。
(6)京剧。《农政全书》。